潘卫星
随着MR临床应用的普及,高质量的MR影像对疾病的诊断越发显得重要.MR成像中,对各种原因产生的伪影常会干扰医生对病变的客观判断,导致误诊或漏诊,尤其对于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其分辨率、信噪比提高同时,伪影产生也相对增多,因此识别和消除伪影是提高MR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滕坤;张肇慧;李兴山 刊期: 2007年第25期
对我院1997-04~2007-05骨样骨瘤误诊4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14岁.以左小腿疼痛1个月.为主诉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无异常.脊柱无异常.左小腿中上段疼痛,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无明显压痛,各关节活动正常.X线片示:左胫骨中上段外侧有一约1 cm骨膜反应区.初诊为:左胫骨疲劳骨折(应力性骨折).
作者:郭院生;齐利海;韩书勇;杨顺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病历摘要男,60岁.发现阴囊左侧一扁平隆起1 a入院.石油职业史15 a.1 a来隆起表面经常有脱屑,睾丸附睾未触及肿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片:双肺未见异常;超声:双肾、睾丸附睾未见异常;盆腔CT未见异常.活检穿刺病理:高分化磷癌.行手术及放疗治疗.现已1 a余,复查3次,未复发及转移.
作者:包志远 刊期: 2007年第25期
1 病历摘要男,39岁.因从高约3 m的梯子坠下2 h入院,感右侧胸背部疼痛,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无发热、咳嗽.查体:T 36.4 ℃,P 92次/min,R 20次/min,BP 105/75 mm Hg,右侧背部压痛,右侧呼吸音较左侧减弱,闻及散在湿罗音.患者平素体质良好,无特殊病史,否认肺结核等传染病史.
作者:刘莉;陶伟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FI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培养上清液及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活检标本VEGF及受体KDR、FIt-1的表达.结果:(1)治疗前AML患者骨髓细胞VEGF的分泌量及血清VEGF表达水平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血清VEGF含量低于治疗前(P<0.01).(2)AML患者BMMNC的VEGF、KDR、FIt-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 、62.5%和20.8%,对照组MMNC不表达VEGF及其受体.结论:VEGF及其受体在AM L发病中起主要作用,VEGF的表达水平对AML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惠卿;刘新郑;姚亚琼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瘤的病理组织学特性,提高对胆囊腺肌瘤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胆囊腺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见胆囊灰褐色,胆囊壁增厚.在胆囊颈部见1.2 cm×4.0 cm灰白增生组织.镜下该区呈腺肌瘤样增生,大量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es,RAS)形成, 上皮下见增生变厚的平滑肌,诊断为局限型胆囊腺肌瘤.术后并发胆瘘,两周后自愈.结论:胆囊腺肌瘤是一种胆囊瘤样病变,此病常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并存,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胆囊腺肌瘤有癌变可能,手术切除胆囊是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刘峰;陶加忠;邱泽宝;周发渝 刊期: 2007年第25期
对我院收治的胫骨造釉细胞瘤鳞状上皮型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7岁.右下肢肿痛3 a,X线摄片曾诊断胫骨骨髓炎,经过治疗无效.近期右下肢肿大畸形,疼痛加剧来我院就诊,摄X线片示:右胫骨中上段骨质破坏,呈囊性,与骨长轴一致,周围骨皮质变厚,部分骨质呈溶骨性、侵蚀性破坏.临床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行病灶清除术,术中可见骨质破坏.
作者:安广群;张世华;王鹏;李蓉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以皮肤、血管和内脏器官出现异常纤维化为特点的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内脏受累以胃肠道和肺脏多见,其次为心脏和肾脏.2000-01~2007-05到我院就诊的SSc患者87例,其临床表现有肺损害49例,分析如下.
作者:麦垚;寿涛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现将我院2000~2006年间收治的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9~48(36.4±10.1)岁.病程1~24(6.7±3.9) d.病前腹泻2例,上感史1例,过度劳累1例,无明显诱因8例,均除外颅脑损伤、颅脑手术、腰穿、麻醉、脊髓造影、脱水、糖尿病及尿毒症等病史.
作者:董曼丽;刘江;张蕾;翟明 刊期: 2007年第25期
对我院1985~2005年误诊的食管裂孔疝(HH)8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64例,女22例,年龄22~68(平均45)岁.误诊为慢性胃炎17例,消化性溃疡12例,食管炎19例,食管癌2例,冠心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胆囊炎胆石症5例,更年期综合征6例.
作者:方碧艳;黄斌 刊期: 2007年第25期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对热敏感,56 ℃ 30 min能灭活.病毒在室温下较稳定,经4~7 d后能部分灭活但仍可能复制.研究发现, 医生在工作过程中,被HIV污染的针头和针尖,单纯一次性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如果医生暴露的黏膜,包括眼结膜、口腔和鼻黏膜,接触了HIV污染的体液,其感染HIV的几率是0.09%.
作者:闫志刚 刊期: 2007年第25期
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传统疗法认为尽快达到并维持阿托品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而阿托品的用量一直是实际操作中的一个难题,且护理劳动强度大.我科近几年采用长托宁代替阿托品治疗AOPP,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单智勇 刊期: 2007年第25期
对男性乳腺癌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60岁.以发现右胸前包块1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右侧乳头下一约2.5 cm×2.5 cm大包块,界限不清,质硬,活动度尚可,无压痛,无乳头溢液.彩超提示:男性乳腺增生,不除外恶性肿瘤.遂行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右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后行乳腺癌根治术.病理回报:(右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12/22),免疫组化:ER(+),PR(+),cerb-B2(+).
作者:刘斐 刊期: 2007年第25期
对小儿咽淋巴环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8岁.主因2个月前发热,轻度咽痛,有慢性扁桃体炎病史2 a.每年发作3~4次,临床诊断慢性扁桃体炎,于1998-04-04收住院.查体: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右颌下有0.2 cm×0.2 cm大小的淋巴结肿块,活动度尚可,无压痛.未触及其他部位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四肢脊柱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咽黏膜慢性炎症,右扁桃体Ⅲ度肥大,表面见少许散在黄白色角化珠,左扁桃体Ⅰ度肥大,耳、鼻正常.
作者:赵广发;何娜;何兆增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的病因、临床及处理.方法:报道1例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具有发病突然、凶险的临床特点,一般认为是术中使用的造影剂,使血脑屏障一过性破坏,造影剂特异性地进入视皮质而导致皮质细胞毒性损害所致.治疗原则为舒张血管、抗脑水肿、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及加压氧治疗.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的皮质盲是一临床少见的并发症,必须尽快确诊及治疗,并须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来积极防治.
作者:陆新宇;陆培松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前误诊的原因,提高避免误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08~2007-04收治的结肠癌患者52例中11例以急腹症表现的结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过程.结果:术前诊断为阑尾炎4例,肠梗阻3例,肠破裂2例,肠套叠1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例.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阑尾切除术15 d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捷径手术,5例肿瘤切除肠造瘘术.结论:对结肠癌的认识不足,和术前缺乏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细致地体格检查是本病误诊的关键.
作者:周校先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PSA(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及其比值(f/t)在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97例BPH患者以及53例Pca患者血清fPSA,tPSA浓度,计算f/t值.结果:Pca组和BPH组血清tPSA和f/t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诊断灰区(tPSA值在4.0~10.0 ng/ml),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 而f/t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tPSA为前列腺标志物,而fPSA及f/t值作为辅助指标,其f/t值在诊断灰区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贾超 刊期: 2007年第25期
由于结外恶性淋巴瘤在病理形态、临床表现和自然病史方面与原发于淋巴结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有很大的差别,使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临床常易造成误诊和漏诊[1].现将我科2000~2005年首诊误诊4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宝东;范静平;孙爱华;周怀恩;岳波 刊期: 2007年第25期
胃肠钡餐透视及胃镜是胃癌主要确诊手段,但不能观察进展期胃癌肿块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及周围淋巴结和远处器官的转移.多层螺旋CT(MSCT)具有快速扫描和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可弥补这种不足.1 临床资料
作者:商秀林 刊期: 2007年第25期
对房早掩盖不典型文氏现象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74岁.晕厥来诊.行24 h动态心电图(12导同步)检查示:P-P规律出现,平均频率53次/min,见P-R间期逐搏延长,于P3-QRS-T后其ST段上可见一逆行P波,其在Ⅱ、Ⅲ、aVF倒置,aVR直立;于P1-QRS-T后其ST段上可见一P′波,仔细分辨其于Ⅱ、Ⅲ、aVF 导联为直立,aVR导联亦为直立,似为一未下传的房早.
作者:江岩 刊期: 2007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