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关键词:电刺激, 盆底肌, 储尿期功能障碍, 尿动力学
摘要:目的以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并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收治12例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以盆底肌电刺激器对其进行盆底肌群的电刺激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盆底肌电刺激后72 h排尿次数由(39.33±8.55)次减为(29.75±6.76)次,单次尿量由(112.67±40.55) ml增至(143.31±11.97) ml,尿动力学检查见膀胱容量由(278.10±59.20) ml增至(317.10±46.50) ml及尿道控制带长度由(2.81±0.75) cm增至(3.17±0.90) cm.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明显抑制膀胱逼尿肌活动,并延长尿道控制带长度,对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疗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肝脏内神经分布的形态学观察

    肝脏内神经纤维分布的方式在文献[1]报道中不尽相同.本实验即对肝脏内的神经纤维分布、神经末梢突触的分布以及肝实质内的神经未稍与肝细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观察.

    作者:夏锋;何振平;王晓丽;刘丽梅;董家鸿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以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与自制胶原膜体外联合培养并行裸鼠体内移植,通过对复合物扫描电镜、HE染色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了解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2 h后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上贴附生长,复合物移植体内20 d后,移行上皮细胞分化成层,层厚1~5层.结论该方法获取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良好种子细胞,与胶原膜构建的复合物在体内形成了尿道类似物,有望成为替代尿道的组织工程材料.

    作者:孙道冬;宋波;熊恩庆;孙丹宁;金锡御;方强;李为兵;王勤;乔着意;李靖;蒙明生;康元上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目的以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并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收治12例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以盆底肌电刺激器对其进行盆底肌群的电刺激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盆底肌电刺激后72 h排尿次数由(39.33±8.55)次减为(29.75±6.76)次,单次尿量由(112.67±40.55) ml增至(143.31±11.97) ml,尿动力学检查见膀胱容量由(278.10±59.20) ml增至(317.10±46.50) ml及尿道控制带长度由(2.81±0.75) cm增至(3.17±0.90) cm.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明显抑制膀胱逼尿肌活动,并延长尿道控制带长度,对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两侧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腋动脉是位于腋窝的动脉干,在行径第一肋骨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发出胸肩峰动脉,胸小肌后面发出胸外侧动脉,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发出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作者在解剖一老年女尸(身高148 cm)时,发现双侧腋动脉的多个分支共干,并高位起于腋动脉,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盛斌;罗焱;苏昌兴;周立为;常辉;范郑丽;宋媛媛;陈卫军;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药疹261例临床分析

    我院皮肤科1998年9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住院药疹261例, 占同期皮肤科住院病人的5.9%(261/4429).现就住院药疹病人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秋荷;王鲁;叶庆佾;宋志强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末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 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 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作者:龚宇;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老龄大鼠膀胱逼尿肌对神经递质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排尿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利用水浴条件下离体逼尿肌条张力测定技术,观察老龄Wistar大鼠膀胱逼尿肌条对不同浓度卡巴可、去甲肾上腺素、ATP的收缩反应改变;阿托品对卡巴可诱导逼尿肌收缩的舒张反应改变;异丙肾上腺素对电刺激诱导逼尿肌收缩的舒张反应改变.结果与青龄组相比,老龄大鼠膀胱逼尿肌对ATP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对异丙肾上腺素的舒张反应在高浓度时增强; 对卡巴可、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没有差异.结论老龄大鼠排尿功能障碍可能与β-肾上腺素能、嘌呤能神经改变有关.

    作者:熊恩庆;赵新鸿;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DNMT在星形细胞瘤中的活性和表达及放化疗对其影响

    目的了解DNA甲基转移酶在星形细胞瘤中的活性和DNMT mRNA表达水平及放、化疗对它的影响.方法根据第1次手术后的治疗方案将30例因复发而两次手术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综合1组(手术+放疗)、综合2组(手术+化疗)、综合3组(手术+放疗+化疗).采用10 MV加速器X线连续外照射适形放疗;采用威猛及司莫司汀进行化疗.取手术切除新鲜瘤组织,采用同位素微量示踪法测定其DNMT活性;RT-PCR法测定DNMT mRNA表达水平.结果放疗或/和化疗患者2年生存率显著提高,胶质瘤DNMT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DNMT的活性与表达异常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放、化疗对胶质瘤的疗效可能与DNMT活性和表达变化有关;提示胶质瘤DNMT活性与DNMT mRNA表达水平检测可能对胶质瘤的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卢佳友;卞修武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27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生及P27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设正常组、Thy-1肾炎组及Thy-1肾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于各组疾病诱导后第1、3、5、7 d取肾脏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内PCNA、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肾小球内P27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系膜细胞P27存在高表达,而在肾炎大鼠随系膜细胞增生,其P27表达减少.缬沙坦治疗组第3~7d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张程度以及肾小球内PCNA表达低于肾炎组(P<0.05),而肾小球内P27表达高于肾炎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非增殖状态的维系与其P27的高表达相关,缬沙坦可维持系膜细胞P27的高表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扩张.提示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余荣杰;杨惠标;赵景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I诊断

    骶管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以腰骶部疼痛和骶神经根受压症状为主,临床上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或椎管内肿瘤,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1].本研究就骶管蛛网膜囊肿MRI表现加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卫静;邹利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与护理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是一种新的非接触性电凝固技术,我们对47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实施此手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现就其临床价值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荣;王阁;彭安国;闫庆军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重组endostatin抑制小鼠膀胱癌生长及血管形成研究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endostatin)对膀胱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小鼠endostatin,Ni-NTA亲和层析纯化.予endostatin 20 mg*kg-1*d-1皮下注射T739膀胱癌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重组endostatin治疗后小鼠肿瘤生长缓慢,抑瘤率达81.4%;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endostatm对膀胱癌的血管形成及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潘进洪;王亮;金锡御;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人参皂甙协同EPO和GM-CSF对K562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otal 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 TSPG)协同细胞因子(EPO、GM-CSF)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联苯胺染色、POX染色、α-NAE细胞化学染色分别检测细胞血红蛋白、过氧化物酶、非特异性脂酶α-NAE;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5、HIR2、EPO-R、GM-CSF-R.结果 TSPG协同细胞因子对K562细胞的诱导作用与TSPG单独作用相比,①K562细胞形态学更趋向于成熟;②K562细胞血红蛋白(Hb)、过氧化物酶(POX)的表达明显增加;③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5、HIR2、EPO-R、GM-CSF-R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SPG协同细胞因子作用能明显诱导K562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

    作者:陈地龙;王亚平;陈婷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左锁骨下动脉合并肋间后动脉变异1例

    左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主要分支之一,而肋间后动脉中除第1、2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上肋间动脉外,其余均起于胸主动脉.我们在解剖一正常中年男尸(身高160 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异常起于胸主动脉上端,并合并左侧1~3肋间后动脉,右侧1~4肋间后动脉起点变异.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鑫;李洋;陈卫军;刘光久;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分泌IL-6和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参碱诱导分化对白血病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采集19例儿童白血病和9例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MMNC),对每例标本分别加苦参碱或不加苦参碱进行体外培养.培养72 h收集上清液,用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IL-6和TNF-α.结果病人及正常MMNC均有自分泌IL-6、TNF-α的能力.但对照组自分泌IL-6、TNF-α的作用明显比病人组强(P<0.05).加入与不加入苦参碱对比,两组MMNC分泌IL-6、TNF-α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组MMNC均有自分泌IL-6、TNF-α的能力.苦参碱对白血病以及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IL-6,TNF-α无干扰作用.

    作者:戴碧涛;蒋纪恺;刘瑜;王莉佳;王世一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心肾联合移植中肾移植临床特点的初步分析

    目的初步分析我国首例心肾联合移植中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58岁男性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同期心肾联合移植术,供心和供肾来自同一供体.结果移植肾立即泌尿,但术后第1天尿量仅800 ml,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支持24 h后血压逐渐升高,尿量显著增加而脱机.术后第3天移植心、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5天发生移植心、肾急性排斥反应,经处理后移植心肾功能正常至术后38 d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不可逆转的心衰合并肾衰是心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移植心功能恢复、循环稳定后开始肾移植;心脏移植术中可能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紧急抢救可采用单纯血液超滤;移植肾血流开放时短时间升高血压然后维持较低水平,以降低移植心负荷,肾功能采用CRRT替代,术后第2天,可升高血压增多尿量,撤除CRRT;应分别对两个移植器官进行排斥反应监测;肺部感染是联合器官移植的重要死亡原因.

    作者:吴雄飞;刘宏;范连慧;干磊;赵洪雯;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糖尿病大鼠膀胱储尿期功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膀胱病变(Diabetic cystopathy, DCP)储尿期尿动力学特征及膀胱感觉功能障碍,为阐明DCP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以链脲佐菌素(STZ)、蔗糖诱导制作大鼠DCP模型及利尿模型,正常大鼠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膀胱感觉神经递质CGRP及其纤维改变;制备离体全膀胱,作膀胱灌注测压观察膀胱顺应性改变;放免法测定逼尿肌舒张信号转导分子cAMP.结果 DCP8周时,膀胱壁尤其是粘膜下层的CGRP及其神经纤维明显减少;离体膀胱测压显示糖尿病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舒张作用明显弱于对照组和利尿组,逼尿肌cAMP含量显著低于后者.结论①DCP对膀胱功能的损害是多方面的:CGRP为主要递质的粘膜下层膀胱容量感觉纤维明显减少,膀胱顺应性改变是DCP的致病机制之一.②DCP早期即已发生储尿期功能障碍,并且可能是膀胱收缩功能损伤的因素.③非糖尿病性利尿状态(多尿)对膀胱功能构成一定的损害作用,但不是DCP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作必要的尿动力学检查能较早发现DCP,有助于保护膀胱功能.

    作者:熊恩庆;龚宇;宋波;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胸腺五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胸腺五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2组,其中一组35例患者仅用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另一组35例患者在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状况与外周血CD4+/CD8+比值及其存活率.结果在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胸腺五肽治疗组的存活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胸腺五肽治疗2周后,40.0%患者的肝功能开始好转,对照组肝功能开始好转者只有10.0%,两者间相差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胸腺五肽治疗组重型肝炎患者在治疗2周与4周后的外周血CD4+/CD8+比值均增高非常显著(P<0.0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治疗2周时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越大,其终存活率也越高.结论胸腺五肽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绪清;王宇明;毛青;向德栋;马巧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1例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约占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其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骨骺部位,多见于股骨、肱骨及胫骨,病变多发生于骨骺即将闭合期间,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小于20岁[1,2].本例患者发生于股骨头内,较少见.研究手术治疗效果(并着重介绍手术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吴雪晖;王序全;李起鸿;许建中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一起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的调查

    2003年2月北京市某火锅店发生了一起就餐顾客多人就餐后引起食物中毒.对此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就餐人员和该店的食品做了细菌学检测,确定是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凌;赵君;周媛媛;马明娜;胡小华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