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龚宇;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关键词: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末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 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 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大白兔骨折愈合骨矿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骨矿含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SMC组),对侧用4孔加压接骨板(DCP)固定(DCP组),分别在术后2、4、8、12、16周时杀死取材,行骨折部骨矿密度测量和抗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观察固定段骨矿含量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术后4周开始,SMC组骨矿含量开始高于DCP组(P<0.01),至术后16周时,两组含量接近.在同一时间段内,SMC组的抗拉伸刚度明显优于DCP组(P<0.05或P<0.01).DCP组术后12周以后,其力学性能即不再增加.结论 SMC与DCP相比,具有材料特性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有助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矿物质的沉积,防止固定段骨骨质疏松发生,使骨的力学性能尽早恢复.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护理

    我院于2000年5月至2002年4月共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娟;陈晓曼;饶云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药疹261例临床分析

    我院皮肤科1998年9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住院药疹261例, 占同期皮肤科住院病人的5.9%(261/4429).现就住院药疹病人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秋荷;王鲁;叶庆佾;宋志强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胸腺五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胸腺五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2组,其中一组35例患者仅用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另一组35例患者在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状况与外周血CD4+/CD8+比值及其存活率.结果在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胸腺五肽治疗组的存活率(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胸腺五肽治疗2周后,40.0%患者的肝功能开始好转,对照组肝功能开始好转者只有10.0%,两者间相差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胸腺五肽治疗组重型肝炎患者在治疗2周与4周后的外周血CD4+/CD8+比值均增高非常显著(P<0.0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治疗2周时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越大,其终存活率也越高.结论胸腺五肽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绪清;王宇明;毛青;向德栋;马巧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老龄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逼尿肌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老龄后膀胱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以24月龄大鼠为老龄组,6月龄大鼠为青龄组,通过充盈期膀胱测压和膀胱逼尿肌组织Masson法染色,对两组大鼠的尿动力学指标和膀胱逼尿肌的不同组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充盈期膀胱测压老龄大鼠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漏尿点压无明显差异.老龄大鼠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较青龄组高;逼尿肌组织结构老龄大鼠逼尿肌中纤维组织显著增加;平滑肌成分显著减少.结论老龄可引起大鼠膀胱结构功能改变,其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为研究老年人排尿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作者:赵新鸿;熊恩庆;宋波;邱建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严重烫伤后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TNF-α的表达

    目的研究大鼠烫伤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TNF-α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了解严重烫伤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表达TNF-α的影响.方法复制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提取总RNA,采用RT-PCR分析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 PMN中TNF-α mRNA的表达在伤后的6~24 h内较伤前明显上调,而淋巴细胞在伤前未发现TNF-α mRNA的明显表达,但伤后3~48 h表达急剧上升;两者均于伤后12 h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至48 h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大鼠烫伤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表明严重烫伤可显著影响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TNF-α的表达.

    作者:夏培元;秦孝建;潘文东;肖光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苦参碱对白血病细胞分泌IL-6和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参碱诱导分化对白血病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采集19例儿童白血病和9例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MMNC),对每例标本分别加苦参碱或不加苦参碱进行体外培养.培养72 h收集上清液,用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IL-6和TNF-α.结果病人及正常MMNC均有自分泌IL-6、TNF-α的能力.但对照组自分泌IL-6、TNF-α的作用明显比病人组强(P<0.05).加入与不加入苦参碱对比,两组MMNC分泌IL-6、TNF-α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组MMNC均有自分泌IL-6、TNF-α的能力.苦参碱对白血病以及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IL-6,TNF-α无干扰作用.

    作者:戴碧涛;蒋纪恺;刘瑜;王莉佳;王世一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重庆市两所幼儿园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铅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于2001年6月对本市分别代表市区(渝中区)和郊区(大渡口区)的两所幼儿园173名2.0~7.2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并做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儿童高血铅水平达270 μg/L,低为18 μg/L,均值为77.73 μg/L,其中高于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100 μg/L(1 μg/L=0.00 000 483 mmol/L)的比例是23.70%,儿童血铅水平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渝中区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大渡口区,两地均数分别为111.23 μg/L和57.57 μg/L,血铅水平>100 μg/L者分别为52.31%和6.48%.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居住低楼层、经常啃咬玩具和手指、经常进食罐头食品和爆米花、较差的洗手习惯、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周围工厂较多是引起儿童血铅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而宽敞的住房、居住旧房子、经常喝牛奶的儿童血铅水平较低.结论目前重庆市市区儿童血铅水平明显高于郊区,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华强;曾小奇;王正虹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两侧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腋动脉是位于腋窝的动脉干,在行径第一肋骨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发出胸肩峰动脉,胸小肌后面发出胸外侧动脉,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发出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作者在解剖一老年女尸(身高148 cm)时,发现双侧腋动脉的多个分支共干,并高位起于腋动脉,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盛斌;罗焱;苏昌兴;周立为;常辉;范郑丽;宋媛媛;陈卫军;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左锁骨下动脉合并肋间后动脉变异1例

    左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主要分支之一,而肋间后动脉中除第1、2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上肋间动脉外,其余均起于胸主动脉.我们在解剖一正常中年男尸(身高160 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异常起于胸主动脉上端,并合并左侧1~3肋间后动脉,右侧1~4肋间后动脉起点变异.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鑫;李洋;陈卫军;刘光久;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目的以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并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收治12例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以盆底肌电刺激器对其进行盆底肌群的电刺激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盆底肌电刺激后72 h排尿次数由(39.33±8.55)次减为(29.75±6.76)次,单次尿量由(112.67±40.55) ml增至(143.31±11.97) ml,尿动力学检查见膀胱容量由(278.10±59.20) ml增至(317.10±46.50) ml及尿道控制带长度由(2.81±0.75) cm增至(3.17±0.90) cm.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明显抑制膀胱逼尿肌活动,并延长尿道控制带长度,对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102例配血不合影响因素分析

    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安全性的保障.随着凝聚胺、Biovue等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为了分析临床输血中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以及探讨处理措施,减少临床输血危险性,我们分析了我院1994-2001年期间输血科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以及引起的可能原因和处理措施.

    作者:李忠俊;滕本秀;郑月明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新兵急进高原后1天与3天血清生化指标的分析

    本实验测定了28名由平原急进高原拳兵的血清生化指标,对其在平原、急进高原1、3d时的水平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威巍;徐万清;曾平;郭志兵;钱江龙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以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与自制胶原膜体外联合培养并行裸鼠体内移植,通过对复合物扫描电镜、HE染色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了解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2 h后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上贴附生长,复合物移植体内20 d后,移行上皮细胞分化成层,层厚1~5层.结论该方法获取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良好种子细胞,与胶原膜构建的复合物在体内形成了尿道类似物,有望成为替代尿道的组织工程材料.

    作者:孙道冬;宋波;熊恩庆;孙丹宁;金锡御;方强;李为兵;王勤;乔着意;李靖;蒙明生;康元上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大鼠脊髓横断后逼尿肌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脊髓横断后逼尿肌功能与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于L1~2平面横断大鼠脊髓,3周后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体外肌条拉力试验,同时使用光、电镜观察比较逼尿肌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膀胱体积、湿质量或是膀胱壁厚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伴少量纤维增生.核内颗粒增多,胞浆内肌丝数量增多,细胞间可见大量锯齿状的胞突连接以及较多紧密连接.实验组为低顺应性和不稳定膀胱.在一定张力下逼尿肌有自发性收缩产生.实验组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较对照组高.阿托品对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无影响.结论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而上述功能及结构变化等肌源性因素在在逼尿肌不稳定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李新;庞建;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1例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约占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其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骨骺部位,多见于股骨、肱骨及胫骨,病变多发生于骨骺即将闭合期间,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小于20岁[1,2].本例患者发生于股骨头内,较少见.研究手术治疗效果(并着重介绍手术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吴雪晖;王序全;李起鸿;许建中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压力-流率测定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中压力-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压力-流率测定中Schaefer列线图对34例临床确诊为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女性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确定压力-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4患者中以(Line-Pasive urethral resistance relation,PURR)诊断为0、Ⅰ-Ⅵ级的患者分别为:0%、14.8%、23.5%、35.3%、20.6%、2.9%、2.9%,其中按梗阻部位分类,膀胱颈梗阻21例,远端尿道缩窄13例,按压力-流率图形分类,压迫型为19例,狭窄型为15例.结论压力-流率测定对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诊断有一定价值,对疾病分型也有一定意义,但以临床使用的现有参考值进行诊断会产生一定误差.

    作者:李龙坤;宋波;熊恩庆;金锡御;方强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末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 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 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作者:龚宇;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大鼠肝脏内神经分布的形态学观察

    肝脏内神经纤维分布的方式在文献[1]报道中不尽相同.本实验即对肝脏内的神经纤维分布、神经末梢突触的分布以及肝实质内的神经未稍与肝细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观察.

    作者:夏锋;何振平;王晓丽;刘丽梅;董家鸿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老龄大鼠膀胱逼尿肌对神经递质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排尿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利用水浴条件下离体逼尿肌条张力测定技术,观察老龄Wistar大鼠膀胱逼尿肌条对不同浓度卡巴可、去甲肾上腺素、ATP的收缩反应改变;阿托品对卡巴可诱导逼尿肌收缩的舒张反应改变;异丙肾上腺素对电刺激诱导逼尿肌收缩的舒张反应改变.结果与青龄组相比,老龄大鼠膀胱逼尿肌对ATP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对异丙肾上腺素的舒张反应在高浓度时增强; 对卡巴可、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没有差异.结论老龄大鼠排尿功能障碍可能与β-肾上腺素能、嘌呤能神经改变有关.

    作者:熊恩庆;赵新鸿;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