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压力-流率测定的诊断价值

李龙坤;宋波;熊恩庆;金锡御;方强

关键词:压力-流率测定, 膀胱流出道梗阻, 尿动力学
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中压力-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压力-流率测定中Schaefer列线图对34例临床确诊为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女性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确定压力-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4患者中以(Line-Pasive urethral resistance relation,PURR)诊断为0、Ⅰ-Ⅵ级的患者分别为:0%、14.8%、23.5%、35.3%、20.6%、2.9%、2.9%,其中按梗阻部位分类,膀胱颈梗阻21例,远端尿道缩窄13例,按压力-流率图形分类,压迫型为19例,狭窄型为15例.结论压力-流率测定对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诊断有一定价值,对疾病分型也有一定意义,但以临床使用的现有参考值进行诊断会产生一定误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逼尿肌兴奋性及逼尿肌不稳定

    正常成年人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只在排尿期出现逼尿肌收缩而在储尿期不会出现逼尿肌收缩,如果在储尿期出现具有一定强度(大于或等于15 cmH2O)、人为意识不能抑制的逼尿肌收缩即称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DI可由多种病变引起,是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是引起尿频、尿急、紧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常见原因,严重者还将引起肾、输尿管积水和肾功能损害,但到目前止对DI的产生原因仍无满意的解释,临床治疗效果还远不如意.有关DI的产生原因已成为一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

    作者: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重组endostatin抑制小鼠膀胱癌生长及血管形成研究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endostatin)对膀胱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小鼠endostatin,Ni-NTA亲和层析纯化.予endostatin 20 mg*kg-1*d-1皮下注射T739膀胱癌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重组endostatin治疗后小鼠肿瘤生长缓慢,抑瘤率达81.4%;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endostatm对膀胱癌的血管形成及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潘进洪;王亮;金锡御;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骶神经根电刺激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神经源性大鼠膀胱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前者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后者予假手术,电刺激1个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刺激1个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膀胱容量由(0.59±0.34) ml增加至(0.67±0.09) ml,顺应性由(2.07±0.39) ml/cmH2O增加至(2.46±0.44) ml/cmH2O,caspase3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72±0.49) vs (1.30±0.10) ml/cmH2O].结论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储尿能力,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保存逼尿肌功能.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大鼠BOO对膀胱逼尿肌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末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 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 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作者:龚宇;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102例配血不合影响因素分析

    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安全性的保障.随着凝聚胺、Biovue等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为了分析临床输血中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以及探讨处理措施,减少临床输血危险性,我们分析了我院1994-2001年期间输血科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以及引起的可能原因和处理措施.

    作者:李忠俊;滕本秀;郑月明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药疹261例临床分析

    我院皮肤科1998年9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住院药疹261例, 占同期皮肤科住院病人的5.9%(261/4429).现就住院药疹病人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宋秋荷;王鲁;叶庆佾;宋志强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切除的尿动力学研究

    目的对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holmium laser prostatectomy, TUHLP)前后的尿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76例患者术前P/Q图检查及Schaefer分级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出口梗阻(其中Ⅲ级17人、Ⅳ级25人、Ⅴ级28人、Ⅵ级6人),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术前相比, IPSS评分由(23.45±4.43)分下降至到(14.57±6.25)分,大尿流率由(6.79±2.35) ml/s上升至(13.21±6.54) ml/s,而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由(74.52±28.35) cmH2O下降至(52.17±32.28) cmH2O,膀胱容量由(292.35ml±138.27)升至(346.52±159.67) ml,前列腺长度明显减少,而压力变化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显示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切除术可显著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膀胱流出道梗阻.

    作者:李龙坤;宋波;熊恩庆;季惠祥;金锡御;周占松;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在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DI)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成年雌性大鼠会阴部尿道部分结扎,6周后耻骨上膀胱造瘘,清醒状态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观察容量、压力变化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情况.结果正常大鼠保持排尿反射,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76.17%,膀胱大压力和容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膀胱造瘘、清醒状态测压是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可靠方法.

    作者:杨航;宋波;金锡御;杨昕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DNMT在星形细胞瘤中的活性和表达及放化疗对其影响

    目的了解DNA甲基转移酶在星形细胞瘤中的活性和DNMT mRNA表达水平及放、化疗对它的影响.方法根据第1次手术后的治疗方案将30例因复发而两次手术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综合1组(手术+放疗)、综合2组(手术+化疗)、综合3组(手术+放疗+化疗).采用10 MV加速器X线连续外照射适形放疗;采用威猛及司莫司汀进行化疗.取手术切除新鲜瘤组织,采用同位素微量示踪法测定其DNMT活性;RT-PCR法测定DNMT mRNA表达水平.结果放疗或/和化疗患者2年生存率显著提高,胶质瘤DNMT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DNMT的活性与表达异常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放、化疗对胶质瘤的疗效可能与DNMT活性和表达变化有关;提示胶质瘤DNMT活性与DNMT mRNA表达水平检测可能对胶质瘤的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卢佳友;卞修武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27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生及P27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设正常组、Thy-1肾炎组及Thy-1肾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于各组疾病诱导后第1、3、5、7 d取肾脏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内PCNA、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肾小球内P27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系膜细胞P27存在高表达,而在肾炎大鼠随系膜细胞增生,其P27表达减少.缬沙坦治疗组第3~7d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张程度以及肾小球内PCNA表达低于肾炎组(P<0.05),而肾小球内P27表达高于肾炎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非增殖状态的维系与其P27的高表达相关,缬沙坦可维持系膜细胞P27的高表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扩张.提示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余荣杰;杨惠标;赵景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钙粘素和增殖相关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d)和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癌细胞发生侵袭、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2例NSCSLC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d和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E-cd在Ⅲ~Ⅳ期和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65.7%,Ki67在Ⅲ~Ⅳ期和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和(68.6%),伴有或不伴有癌旁转移的NSCLC病例间其E-cd和Ki67阳性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E-cd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NSCL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且二者在NSCLC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梅同华;张燕;张桂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重庆市两所幼儿园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铅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于2001年6月对本市分别代表市区(渝中区)和郊区(大渡口区)的两所幼儿园173名2.0~7.2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并做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儿童高血铅水平达270 μg/L,低为18 μg/L,均值为77.73 μg/L,其中高于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100 μg/L(1 μg/L=0.00 000 483 mmol/L)的比例是23.70%,儿童血铅水平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渝中区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大渡口区,两地均数分别为111.23 μg/L和57.57 μg/L,血铅水平>100 μg/L者分别为52.31%和6.48%.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居住低楼层、经常啃咬玩具和手指、经常进食罐头食品和爆米花、较差的洗手习惯、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周围工厂较多是引起儿童血铅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而宽敞的住房、居住旧房子、经常喝牛奶的儿童血铅水平较低.结论目前重庆市市区儿童血铅水平明显高于郊区,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华强;曾小奇;王正虹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1例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约占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其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骨骺部位,多见于股骨、肱骨及胫骨,病变多发生于骨骺即将闭合期间,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小于20岁[1,2].本例患者发生于股骨头内,较少见.研究手术治疗效果(并着重介绍手术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吴雪晖;王序全;李起鸿;许建中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某中学一起甲型病毒肝炎暴发调查和控制措施

    2001年4至6月,我市某中学发生一起甲型病毒肝炎暴发,经查系食物传播,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晓光;刘升兵;杜东;杨松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压力-流率测定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中压力-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压力-流率测定中Schaefer列线图对34例临床确诊为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女性患者作回顾性分析,以确定压力-流率测定在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4患者中以(Line-Pasive urethral resistance relation,PURR)诊断为0、Ⅰ-Ⅵ级的患者分别为:0%、14.8%、23.5%、35.3%、20.6%、2.9%、2.9%,其中按梗阻部位分类,膀胱颈梗阻21例,远端尿道缩窄13例,按压力-流率图形分类,压迫型为19例,狭窄型为15例.结论压力-流率测定对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诊断有一定价值,对疾病分型也有一定意义,但以临床使用的现有参考值进行诊断会产生一定误差.

    作者:李龙坤;宋波;熊恩庆;金锡御;方强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天疱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出现针对角质形成细胞表面桥粒成分的特异性IgG抗体引起棘层细胞松解为特征.间接免疫荧光检查(IIF)可见细胞间IgG和C3沉积.天疱疮发病过程中可见单核细胞的浸润、补体活化、角质形成细胞间粘附丧失,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和棘层松解的机制仍未明确.目前的研究重点已由体液免疫转为细胞免疫,并认为细胞免疫在天疱疮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现就天疱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鹰;刁庆春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左锁骨下动脉合并肋间后动脉变异1例

    左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主要分支之一,而肋间后动脉中除第1、2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上肋间动脉外,其余均起于胸主动脉.我们在解剖一正常中年男尸(身高160 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异常起于胸主动脉上端,并合并左侧1~3肋间后动脉,右侧1~4肋间后动脉起点变异.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鑫;李洋;陈卫军;刘光久;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目的以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并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收治12例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以盆底肌电刺激器对其进行盆底肌群的电刺激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盆底肌电刺激后72 h排尿次数由(39.33±8.55)次减为(29.75±6.76)次,单次尿量由(112.67±40.55) ml增至(143.31±11.97) ml,尿动力学检查见膀胱容量由(278.10±59.20) ml增至(317.10±46.50) ml及尿道控制带长度由(2.81±0.75) cm增至(3.17±0.90) cm.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明显抑制膀胱逼尿肌活动,并延长尿道控制带长度,对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钬激光治疗表浅膀胱癌的疗效

    目的观察钬激光治疗表浅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49例表浅膀胱癌患者采用钬激光治疗,并在术后灌注羟基喜树碱,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无明显出血,无明显的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发生.随访18~24个月,疗效满意.结论钬激光治疗表浅膀胱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鄢俊安;宋波;熊恩庆;刘南;潘进洪 刊期: 2003年第22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护理

    我院于2000年5月至2002年4月共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娟;陈晓曼;饶云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