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荣;王阁;彭安国;闫庆军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d)和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癌细胞发生侵袭、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2例NSCSLC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d和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E-cd在Ⅲ~Ⅳ期和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65.7%,Ki67在Ⅲ~Ⅳ期和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和(68.6%),伴有或不伴有癌旁转移的NSCLC病例间其E-cd和Ki67阳性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E-cd和Ki67的表达水平与NSCL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且二者在NSCLC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梅同华;张燕;张桂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对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holmium laser prostatectomy, TUHLP)前后的尿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76例患者术前P/Q图检查及Schaefer分级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出口梗阻(其中Ⅲ级17人、Ⅳ级25人、Ⅴ级28人、Ⅵ级6人),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与术前相比, IPSS评分由(23.45±4.43)分下降至到(14.57±6.25)分,大尿流率由(6.79±2.35) ml/s上升至(13.21±6.54) ml/s,而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由(74.52±28.35) cmH2O下降至(52.17±32.28) cmH2O,膀胱容量由(292.35ml±138.27)升至(346.52±159.67) ml,前列腺长度明显减少,而压力变化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显示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切除术可显著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膀胱流出道梗阻.
作者:李龙坤;宋波;熊恩庆;季惠祥;金锡御;周占松;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脊髓横断后逼尿肌功能与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于L1~2平面横断大鼠脊髓,3周后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体外肌条拉力试验,同时使用光、电镜观察比较逼尿肌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膀胱体积、湿质量或是膀胱壁厚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伴少量纤维增生.核内颗粒增多,胞浆内肌丝数量增多,细胞间可见大量锯齿状的胞突连接以及较多紧密连接.实验组为低顺应性和不稳定膀胱.在一定张力下逼尿肌有自发性收缩产生.实验组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较对照组高.阿托品对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无影响.结论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而上述功能及结构变化等肌源性因素在在逼尿肌不稳定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李新;庞建;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钬激光治疗表浅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49例表浅膀胱癌患者采用钬激光治疗,并在术后灌注羟基喜树碱,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无明显出血,无明显的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发生.随访18~24个月,疗效满意.结论钬激光治疗表浅膀胱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鄢俊安;宋波;熊恩庆;刘南;潘进洪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钙激活钾/氯通道对逼尿肌不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变化,探讨其在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DI模型,常规制备正常及DI逼尿肌条,体外张力测定其自发收缩频率和幅度,观察通道阻断剂及开放剂的作用.结果 DI组自发收缩频率与张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ig conductance calcium 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阻断后,对照组频率降低而张力增加,DI组仅频率明显提高,开放后对照组频率与张力均降低,DI组仅频率明显下降.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mall conductance calcium 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Kca)阻断后两组的频率与张力均明显增加,而开放后则对照组均降低,DI组仅频率下降.钾通道阻断或开放后对照组频率与张力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DI组.钙激活氯通道(Calcium 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Clca)阻断后,DI组频率与张力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钙激活钾/氯通道反馈调节逼尿肌的收缩,DI时Kca作用下调而Clca作用上调,提示钙相关的调节异常在DI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航;宋波;金锡御;杨昕 刊期: 2003年第22期
腋动脉是位于腋窝的动脉干,在行径第一肋骨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发出胸肩峰动脉,胸小肌后面发出胸外侧动脉,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发出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作者在解剖一老年女尸(身高148 cm)时,发现双侧腋动脉的多个分支共干,并高位起于腋动脉,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盛斌;罗焱;苏昌兴;周立为;常辉;范郑丽;宋媛媛;陈卫军;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观察Thy-1肾炎大鼠系膜细胞增生及P27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干预作用.方法设正常组、Thy-1肾炎组及Thy-1肾炎+缬沙坦治疗组.分别于各组疾病诱导后第1、3、5、7 d取肾脏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内PCNA、P27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肾小球内P27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系膜细胞P27存在高表达,而在肾炎大鼠随系膜细胞增生,其P27表达减少.缬沙坦治疗组第3~7d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张程度以及肾小球内PCNA表达低于肾炎组(P<0.05),而肾小球内P27表达高于肾炎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非增殖状态的维系与其P27的高表达相关,缬沙坦可维持系膜细胞P27的高表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系膜扩张.提示缬沙坦对Thy-1肾炎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余荣杰;杨惠标;赵景宏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DI)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成年雌性大鼠会阴部尿道部分结扎,6周后耻骨上膀胱造瘘,清醒状态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观察容量、压力变化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情况.结果正常大鼠保持排尿反射,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76.17%,膀胱大压力和容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膀胱造瘘、清醒状态测压是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可靠方法.
作者:杨航;宋波;金锡御;杨昕 刊期: 2003年第22期
骶管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以腰骶部疼痛和骶神经根受压症状为主,临床上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或椎管内肿瘤,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1].本研究就骶管蛛网膜囊肿MRI表现加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卫静;邹利光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以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并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收治12例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以盆底肌电刺激器对其进行盆底肌群的电刺激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盆底肌电刺激后72 h排尿次数由(39.33±8.55)次减为(29.75±6.76)次,单次尿量由(112.67±40.55) ml增至(143.31±11.97) ml,尿动力学检查见膀胱容量由(278.10±59.20) ml增至(317.10±46.50) ml及尿道控制带长度由(2.81±0.75) cm增至(3.17±0.90) cm.结论盆底肌电刺激可明显抑制膀胱逼尿肌活动,并延长尿道控制带长度,对储尿期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膀胱病变(Diabetic cystopathy, DCP)储尿期尿动力学特征及膀胱感觉功能障碍,为阐明DCP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以链脲佐菌素(STZ)、蔗糖诱导制作大鼠DCP模型及利尿模型,正常大鼠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膀胱感觉神经递质CGRP及其纤维改变;制备离体全膀胱,作膀胱灌注测压观察膀胱顺应性改变;放免法测定逼尿肌舒张信号转导分子cAMP.结果 DCP8周时,膀胱壁尤其是粘膜下层的CGRP及其神经纤维明显减少;离体膀胱测压显示糖尿病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舒张作用明显弱于对照组和利尿组,逼尿肌cAMP含量显著低于后者.结论①DCP对膀胱功能的损害是多方面的:CGRP为主要递质的粘膜下层膀胱容量感觉纤维明显减少,膀胱顺应性改变是DCP的致病机制之一.②DCP早期即已发生储尿期功能障碍,并且可能是膀胱收缩功能损伤的因素.③非糖尿病性利尿状态(多尿)对膀胱功能构成一定的损害作用,但不是DCP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作必要的尿动力学检查能较早发现DCP,有助于保护膀胱功能.
作者:熊恩庆;龚宇;宋波;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建立能较好模拟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的稳定的大鼠实验模型,探讨对逼尿肌收缩功能及顺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istar雌性大鼠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BOO模型;采用灌流肌槽,以胆碱类药物(氯化氨基甲酰胆碱carbachol,非选择性M受体激动剂)作为刺激因素,测定离体逼尿肌条的主动收缩功能.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检测膀胱顺应性及低压充盈期末容积的变化.结果 2周后手术组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低压充盈期膀胱容积及膀胱湿重(ml,g)均显著大于假手术组(ml,g).出现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者收缩力逼尿肌条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 DS)者梗阻2周时及梗阻4周时分别表现为高于和低于假手术组.梗阻后不稳定组大鼠逼尿肌呈低顺应性,而稳定组逼尿肌顺应性升高.结论①成年Wistar大鼠采用内径1 mm的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合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②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③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依逼尿肌稳定性而异:逼尿肌不稳定时呈低顺应性,而逼尿肌稳定组顺应性升高.
作者:龚宇;宋波;熊恩庆;金锡御 刊期: 2003年第22期
左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的主要分支之一,而肋间后动脉中除第1、2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上肋间动脉外,其余均起于胸主动脉.我们在解剖一正常中年男尸(身高160 cm)时,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异常起于胸主动脉上端,并合并左侧1~3肋间后动脉,右侧1~4肋间后动脉起点变异.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1~3],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鑫;李洋;陈卫军;刘光久;孙建森 刊期: 2003年第22期
我院于2000年5月至2002年4月共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3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娟;陈晓曼;饶云 刊期: 2003年第22期
正常成年人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只在排尿期出现逼尿肌收缩而在储尿期不会出现逼尿肌收缩,如果在储尿期出现具有一定强度(大于或等于15 cmH2O)、人为意识不能抑制的逼尿肌收缩即称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DI可由多种病变引起,是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是引起尿频、尿急、紧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常见原因,严重者还将引起肾、输尿管积水和肾功能损害,但到目前止对DI的产生原因仍无满意的解释,临床治疗效果还远不如意.有关DI的产生原因已成为一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
作者: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等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对重庆市3 012名≥60岁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成组匹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检出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60例进行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研究.调查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水平、职业、ADL等.结果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所占百分比随着ADL水平的下降而增高,分别为:40.49%、64.63%、81.82%.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ADL的下降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显著相关(OR=2.170,P<0.001),且受教育水平、职业和经济状况也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1.528,1.589,1.589,2.875;P<0.05).结论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是否发生和减退的速度受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教育水平、职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复杂性.
作者:张映琦;周华东;李敬诚;张猛;王延江;高长越;邓娟;何洪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防治铅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于2001年6月对本市分别代表市区(渝中区)和郊区(大渡口区)的两所幼儿园173名2.0~7.2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并做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儿童高血铅水平达270 μg/L,低为18 μg/L,均值为77.73 μg/L,其中高于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铅中毒诊断标准100 μg/L(1 μg/L=0.00 000 483 mmol/L)的比例是23.70%,儿童血铅水平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渝中区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大渡口区,两地均数分别为111.23 μg/L和57.57 μg/L,血铅水平>100 μg/L者分别为52.31%和6.48%.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居住低楼层、经常啃咬玩具和手指、经常进食罐头食品和爆米花、较差的洗手习惯、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周围工厂较多是引起儿童血铅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而宽敞的住房、居住旧房子、经常喝牛奶的儿童血铅水平较低.结论目前重庆市市区儿童血铅水平明显高于郊区,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华强;曾小奇;王正虹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神经源性大鼠膀胱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前者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后者予假手术,电刺激1个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刺激1个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膀胱容量由(0.59±0.34) ml增加至(0.67±0.09) ml,顺应性由(2.07±0.39) ml/cmH2O增加至(2.46±0.44) ml/cmH2O,caspase3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72±0.49) vs (1.30±0.10) ml/cmH2O].结论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储尿能力,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保存逼尿肌功能.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 刊期: 2003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endostatin)对膀胱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小鼠endostatin,Ni-NTA亲和层析纯化.予endostatin 20 mg*kg-1*d-1皮下注射T739膀胱癌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重组endostatin治疗后小鼠肿瘤生长缓慢,抑瘤率达81.4%;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endostatm对膀胱癌的血管形成及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潘进洪;王亮;金锡御;宋波 刊期: 2003年第22期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约占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其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骨骺部位,多见于股骨、肱骨及胫骨,病变多发生于骨骺即将闭合期间,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小于20岁[1,2].本例患者发生于股骨头内,较少见.研究手术治疗效果(并着重介绍手术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吴雪晖;王序全;李起鸿;许建中 刊期: 200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