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臣;李荣先;尚秀娟;席作武
目的 分析近8年泸州地区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及治疗,为制订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252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药敏结果及治疗.结果 252例患者主要的易患因素是2型糖尿病(41.3%)和胆道疾病(27.0%).主要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64.4%)和大肠埃希菌(25.4%),脓液及血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0.4%(76/108)和32.4%(44/136).氨苄青霉素(AMP)、哌拉西林(PIP)、头孢唑林(CZO)、头孢呋辛(CMX)、复方新诺明(SXT)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依次为AMP 100% (80/80),PIP 55.8% (58/104),CZO 33.9% (38/112),CMX 32.7%(32/98),SXT 32.1%(34/106).56例(22.2%)采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与单纯抗菌药物治疗组比较,脓肿大小、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缩短(P<0.01);与外科手术组相比,住院时间缩短(P<0.001).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常见的致病菌,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周义;李昌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烟肼(INH)诱导的人正常肝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变化对CYP2E1、GST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分为对照组、INH组、INH+Garcinol组、Garcinol组、INH+TSA组、TSA组;培养3h后收获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CYP2E1、GSTP1及下游凋亡指标JNK、Bax及抗凋亡指标Bcl2的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肝细胞HAT和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及CYP2E1、GSTP1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NH组HAT活性降低,HDAC活性增加,CYP2E1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GSTP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凋亡指标JNK、Bax mRNA增加,抗凋亡指标Bcl2mRNA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NH组比较,加入Garcinol后,HAT活性降低,CYP2E1、GSTP1 mRNA及蛋白表达亦降低;加入TSA后则相反,HDAC活性降低,CYP2E1、GSTP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同时,2个抑制剂组的JNK、Bax mRNA表达减少,Bcl2 mRNA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H能诱导人正常肝细胞乙酰化水平改变进而影响CYP2E1、GSTP1表达.
作者:李莹淑;李金凤;张一杨;崇英之;杜莹;李玉红;郑国颖;韩铁生;冯福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200例健康老人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相关性;分析两组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二者并不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P>0.05);观察组有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的分级里,观察组患者血清MCP-1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内MCP-1和CRP mRNA水平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均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的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均与血清中MCP-1和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MCP-1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级别呈正相关,二者的水平越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形成越多.
作者:刘丹;徐敏;李杰;颜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因血清胆碱酯酶下降导致肌肉松弛(以下简称肌松)药体内代谢异常以前偶有报道,主要见于使用琥珀酰胆碱后肌力恢复延迟.由于近年来琥珀酰胆碱在临床应用减少,年轻麻醉医生很少关注血清胆碱酯酶(CHE)降低后对临床麻醉管理的影响.自米库氯铵于国内上市以后,全国范围内又开始出现因CHE下降致肌力恢复延迟的现象.现将本院1例患者全身麻醉使用米库氯铵后出现肌力恢复异常延迟的现象报道如下.
作者:王瑶;刘宿;葛衡江;姚晓燕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压动态变化(△CVP)结合脉冲多普勒法记录的二尖瓣扩张早期的血流速度与心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比值(E/A)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所有患者均于入ICU时计算同期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观察两组患者△CVP与E/A变化,记录入科时,6、24 h后相关的E/A、CVP值,计算6、24 h后的动态变化的绝对值,对相关节点的记录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入选233例脓毒症患者,28d存活122例,生存率为52.4%;死亡111例,病死率为47.6%.死亡组除入ICU时血乳酸、APACHEⅡ、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存活组(P<0.05)外,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入ICU 0、6 h E/A值,分别为0.54±0.17、0.69±0.24;0.57±0.28、0.85±0.25 (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818.6h后的CVP变化值△h1与24 h后的CVP变化值△h2分别为5.67±4.16、7.82±4.81;6.58±3.89、8.82±2.40(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05.其中6h时,E/A的截断值取0.75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为单指标高,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16%、95.45%;其入ICU 6 h E/A与△CVP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844,其截断点取0.471时,预后评价的灵敏度为88.32%,特异度为90.71%.结论 早期的E/A可作为脓毒症的预后评价指标,结合早期△CVP能早期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并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魏桂芳;常银江;杨宵曼;杜玉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初级创伤救治(PTC)教学模式在规培护士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6月毕业的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规培护士120名,将规培护士的工号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操作示教联合个人练习的培训方法进行培训,干预组运用PTC教学模式进行培训,两组规培护士均以《2015 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为依据,以AHA考核标准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两组规培护士培训前、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规培护士培训前、培训后心肺复苏(CPR)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吹气长度及吹气量合格率、CPR总的合格率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规培护士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技能考核合格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陶品月;黄惠桥;黄霜霞;黄翠青;潘晓;韦敏俭;周冬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4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SIST患者中,间质瘤位于近端小肠45例(70.3%),远端小肠19例(29.7%).SIST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0例(46.9%),腹痛18例(28.1%),腹部包块8例(12.5%),腹胀5例(7.8%),恶心呕吐3例(4.7%).螺旋CT对SIST的检出率为98.2%,诊断符合率为57.9%,在各种检查中高.64例SIST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极低、低、中、高危险度分别为8例(12.5%)、22例(34.4%)、3例(4.7%)、31例(48.4%).近、远端SIST在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危险度及Ki-67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SIST大多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象数小于或等于5/50高倍视野(HPF),Ki-67阳性率低于远端SIST.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危险度是影响SIST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SIST常见的临床表现,近端SIST发病率高于远端SIST,螺旋CT是有效的检查方法,远端SIST恶性程度高于近端SIST,且较近端SIST更易复发、转移.
作者:唐鹏;闵江;钱昆;张伟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并对输血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6例脊柱外科手术病例,其中输血组33例,未输血组33例,对影响输血的多个因素进行评估,并以血常规、凝血功能、住院时间等指标对输血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失血量、血常规以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影响输血的显著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血红蛋白为输血风险的显著因素.输血后白细胞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显著降低(P=0.044),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0.009),住院时间显著增加(P<0.01).结论 脊柱外科手术中进行输血治疗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感染和出血的风险,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春曦;徐小敏;张强;吴正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A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和炎症因子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入院治疗且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41例为冠心病组,另取该院同期常规健康体检者68例为对照组.检测IL-17A基因启动子rs8193036基因型、血脂和炎症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IL-17A启动子rs8193036位点基因型CC、CT、TT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冠心病组CT+TT基因型比较,冠心病组CC基因型的三酰甘油、IL-17A、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A基因启动子rs8193036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是冠心病重要的遗传标记,IL-17A基因启动子rs8193036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而参与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张倩辉;谢悦陶;党懿;苑可心;刘月欣;李树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外科脾切除术、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分为脾切除术组、PSE组和HIFU组,进行临床观察与对比.结果 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脾切除术组为显著,脾切除术组、HIFU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9.7士49.89)、(131.1±30.48)min,均超过PSE组(30.2±8.26,P<0.01);脾切除术组、PSE组与HIFU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0.75±3.81)、(5.57士2.37)d和(8.32±3.54)d,PSE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然而,与脾切除术组(n=5,25%)和HIFU组(n=3,15%)相比,PSE组更易发生重度并发症(n=7,35%),而HIFU组的并发症少,相对更安全.结论 对于低风险的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脾切除术和PSE可以优先考虑,而高风险的患者应当首先考虑HIFU治疗.
作者:朱婧;朱辉;杜慧敏;陈晓品;张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炎(SLE-I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且明确诊断的SLE-IP病例40例,并选择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未合并间质性肺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结果,分析SLE-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研究SLE-IP的高分辨CT分型以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多见,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次之.NSIP以两肺磨玻璃样阴影多见,UIP以网格状影、蜂窝影多见.两组间干咳、胸闷/气短、雷诺现象、湿啰音、三酰甘油升高、Sm抗体阳性率、U1-nRNP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干咳、胸闷/气短、雷诺现象、湿啰音、三酰甘油升高、Sm抗体阳性、U1-nRNP抗体阳性是发生SLE-IP的危险因素.结论 干咳、胸闷/气短、雷诺现象、湿啰音、三酰甘油升高、Sm抗体阳性、U1-nRNP抗体阳性是发生SLE-IP的危险因素,及时完善HR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陈晓芳;杨敏;赵进军;赖伟男;郝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氯苯甲酰氨-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CM-Dil)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1、2、4 μg/mL的CM-Dil标记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标记后15 min、24 h、48 h、72h、传5代、传8代的标记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用细胞计数Kit-8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CD29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1、2、4μg/mL CM-Dil标记15 min后标记率分别为(31.60±1.25)%、(88.73±1.79)%、(96.8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757.21,P=0.000);4组间生长曲线趋势大致相同,且4组间G1期、S期及G2/M期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μg/mL CM-Dil细胞标记率高,无细胞毒性,可作为一种高效而稳定的体外标记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作者:陈小莹;李欣然;王清;付霞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Notch3、DLL1、CD13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份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30份结直肠腺瘤组织标本、50份结直肠腺癌组织标本,了解Notch3、DLL1、CD133在不同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Notch3、DLL1、CD13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32/50)、68.0%(34/50)和54.0%(27/50),均明显高于在结直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26.7%、33.3%、36.7%)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3%、16.7%、8.3%)(P<0.05).腺瘤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均与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相关,且Notch3和DLL1的表达与Dukes分期相关,此外DLL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也相关(P<0.05).Notch3与CD133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8,P=0.000).结论 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Notch3、DLL1、CD13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及结直肠腺瘤组织;Notch3可能通过对肿瘤干细胞的调控,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蒋海涛;王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胆管多发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ERCP治疗的胆管多发结石124例患者,按入组顺序分为常规治疗组和ENBD组,每组62例,分别于ERCP治疗后给予常规治疗和ENBD治疗.检测每例患者术后2、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炎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腹胀腹痛、呕吐、发热等腹部症状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ENBD组患者血液淀粉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ENBD组高淀粉酶血症共出现2例,发生率为3.23%,胰腺炎5例,发生率为8.06%,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同时ENBD组症状持续时间,血液淀粉酶下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BD能够显著降低胆管多发结石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病率,缩短有并发症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古广强;李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早期清除率与病情进展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手足口病患儿80例,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及危重症组,分别在入院时(0h)和治疗6h后分别抽取动脉血栓测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及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比较3组患儿的0h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按6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大于或等于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小于10%),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及PCIS.结果 轻症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的0h乳酸水平均升高,危重症组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均P<0.05);6h乳酸清除率危重症组显著低于轻症组和重症组(均P<0.05);PCIS高乳酸清除率组显著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4例死亡病例均来自低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为22.22%.结论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乳酸水平升高,6h乳酸清除率低者病情更严重,可通过观察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判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作者:何海燕;禤瑞华;何俊君;张明真;吕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振动排痰联合呼吸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排痰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海南省人民医院秀英急诊科支气管扩张患者93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n=46)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呼吸功能锻炼,试验组(n=47)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振动排痰.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排痰量、痰液性状、血氧饱和度(SpO2)及肺功能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1周后两组患者排痰量、痰液黏稠度评分、SpO2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振动排痰联合呼吸训练,排痰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呼吸训练.
作者:甘仙雯;曾艳;蔡少青;李斌;陈宁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障碍性便秘患者临床便秘症状积分和肛门直肠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盆底障碍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5周,记录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盆底障碍性便秘临床表现积分、肛门直肠压力及排便感觉.结果 60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总有效率为81.7%.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排便次数、排便费力/排便困难、大便性状、排便时直肠/肛门阻塞感、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项目的积分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的直肠肛管压力差、肛管松弛率升高(P<0.05),力排时肛管残余压降低(P<0.05).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障碍性便秘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排便时肛门肌肉和直肠肌肉的协调性,可广泛应用.
作者:李相臣;李荣先;尚秀娟;席作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容量状态下外周静脉压(PV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关系,探讨临床容量异常重症患者中应用PVP替代CVP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将35例患者根据不同容量状态分为正常容量组(正常组)、低血容量组(休克组)和高血容量组(心衰组),中心及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后分别进行CVP与PVP监测,不同时段获得配对数据后进行分析.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PVP与CVP呈显著正相关(r=0.974,P<0.01);各组PVP比较,休克组低于正常组(5.23±1.21 vs.8.74±1.16,P<0.05),心衰组高于正常组(17.33±1.43 vs.8.74士1.16,P<0.01);3组PVP均高于配对的CVP,其中休克组差值显著(5.23±1.21vs.2.82±1.07,P<0.05);对于两种压力差(PVP-CVP)即压力偏移度(Bias)而言,休克组较心衰组或正常组偏移显著(2.38±0.75 vs.0.42±0.52,2.38±0.75 vs.0.86±0.53,P<0.05);综合3组所有数据的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压力同一性限定范围(LOA)波动幅度大且不在同一性范围内数据比例高.正常组及休克组不在LOA范围数据比例高,然而心衰组大部分数据在LOA范围内且幅度临床可接受.结论 PVP与CVP相关性显著,但就总体而言两种压力的同一性差,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情况下PVP均可替代CVP,在心衰高容量状态下应用时可靠性高.
作者:魏凯;杨万杰;冯庆国;王伟;张茹梅;李昶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上臂中段高位桡神经锐器伤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手外科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上臂中段桡神经锐器伤完全离断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左侧12例,右侧4例;刀伤12例,玻璃割伤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1~72 h.均采用显微镜下端对端神经外膜间断无张力缝合法行一期修复.术后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分散片口服促进神经恢复;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内注射营养神经治疗3个疗程;给予针灸理疗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2个月.随访观察虎口感觉恢复情况、腕关节背伸度数,采用手法肌力检查(MMT)评定伸腕伸指肌肌力.结果 虎口感觉恢复的优良率93.8%.腕关节背伸功能的优良率87.5%.前臂旋后功能恢复满意,腕关节背伸均能够达到功能需要,拇指背伸、伸指基本满足功能要求,单独伸食指、小指不满意.肌力恢复的优良率:腕伸肌93.8%,旋后肌93.8%,指总伸肌87.5%,拇长伸肌81.3%.结论 精确的显微吻合桡神经及规范、系统的综合治疗有利于高位桡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入肌点越远肌肉肌力恢复越差.
作者:岳凤文;孙广峰;金文虎;李书俊;吴祥奎;李海;魏在荣;王达利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使用带锁髓内钉联合辅助单皮质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该科2009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3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使用带锁髓内钉联合辅助单皮质锁定钢板治疗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复位标准,其中15例(65%)获得解剖复位.手术时间平均为85 min(60~1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随访130 mL(100~200 mL),无患者输血.术后21例患者按医嘱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5~23个月),在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在开放骨折处出现皮缘坏死,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全部随访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单皮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安全、有效.
作者:赵文;林炎水;蒋涛;贺军;向登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