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玲;卢光琇
目的:分析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Reactive Histiocytosis,RH)的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9例RHR症状体征、血象、骨髓象,发病原因等临床资料,对误诊率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误诊率高达66%,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者占56%.误诊原因原发病症状不典型;临床医师对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引起的RH病因认识不足;仅重视骨髓组织细胞百分比而忽视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RH病因中血液亦可引起,RH组织细胞百分比可高于20%,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医德审慎.
作者:于晓原;周冬枝;权正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尽管发达国家对医学的哲学研究已经相当具体和细致,可在我国,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作者:彭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立足于维护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探讨了商业贿赂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指出应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对于人的生命保持高度的尊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商业贿赂在神圣的生命科学领域无滋生的土壤.
作者:涂玲;卢光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经过实践和探索,试图摸索出一个矫治的有效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作者:吴代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观摩实习对于医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临床实习中却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医患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这一障碍是由医、患、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根据这些原因做出相应的对策是可以缓解并解决这个问题的.
作者:于冰;严丽洁;董梅;姜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以公共政策的制度供给为视角,在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农村医疗保健供方与需方所面临的公共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孙吉海;国林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现代医学的新发展,对传统医学伦理带来了新挑战,加速了医学伦理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命、从关注个体到强调社会、从关注人类到保护环境、从关注修养到科学规范的转型,使人文关怀的核心、伦理价值的取向、生态伦理的范畴、伦理规范的运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作者:张秋菊;郭照江;左小航;刘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从规范教学过程、更新实验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强化综合评价、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技能教育为主干,以医德品质培养为核心,将实验科学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予学生,使学生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涵养,构建合适医学高职教育特点的新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石玉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学类毕业生,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方法:我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后,对医学教育及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异同点的分析,提出建议,供大家讨论.
作者:高惠霞;杨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作者参加由WH0资助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为期6个月的伦理培训,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来阐述美国受试者保护的政府组织和相关法规,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管理、实施程序以及值得借鉴之处.
作者:伍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多样性的统一,或多样性的协调.它对认识和处理生命伦理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极富教益:一方面,充分考虑生命伦理的世界性,通过交流和协商,求得共识、达成协议.即使不能达成协议,也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它允许各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允许对生命伦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作者:陈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前言正如书名所示,本指南旨在提供简要的指导.它既不是要制定必须包含在卫生政策中的伦理原则,也不是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立下某种具体的发展方式,而是在审查了许多会员国在国家、地区和地方层次上所建立的生命伦理委员会的情况之后,提出一些建议.对于科技发展的道德问题以及促进公众健康的愿望所进行的反思,已经促使世界上许多地方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命伦理委员会,本指南将对其中的四种加以介绍和说明.
作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科学与技术伦理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仅从伦理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伦理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伦理原因,进而提出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伦理建设的构想.
作者:周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化,儿童癫痫治疗及康复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癫痫发作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而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论述了癫痫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癫痫儿童生活质量,矫治癫痫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的有效干预对策.
作者:刘小红;周熙惠;韩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从8个方面作了综述
作者:大会秘书处;李恩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互助友爱的卫生环境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但当前医患关系却不容乐观,因社会、伦理道德,特别是经济、法律因素的影响,各种医患矛盾正在成为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制度伦理视角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设想.
作者:郑大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医学院校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医师的重任,合格医师的要求既包括医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也包括医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但由于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培养仍然偏重于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至向社会输送的医务人员不能很好地完成医疗卫生服务,社会还要对医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再次补课.因此,医学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向社会输送各项技能合格的医务人员.
作者: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终关怀注重后的生命质量,通过提供一定的人文关怀,使患者能够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余生.而作为一种专业的综合性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初始于慈善事业,具有专业的价值观和理论指导,强调充分尊重弱势群体的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可见,两者在专业理念包括人道主义、社会福利观念、专业伦理等方面存在很强的契合之处.
作者:安民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医德教育是临床进修医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作者强调培养进修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换位思考,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教育进修医生尊重患者的权力,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在与病患交流时采用规范用语,并通过在临床实践中教育进修医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调动进修医生的积极性,在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同时,使进修医生在医德医术上有所提高.
作者:张艰;印弘;吴昌归;李志奎;柏常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被无限放大,而人文科学属性未被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科学的作用重新成为医学院校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认真审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21世纪医学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冰;金忠山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