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红娟;王玉;张涛
通过对公开信息的收集和对特定群体的问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安乐死问题在中国面临的现状,认为其存在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要求实施安乐死的人数高量性,第二是对安乐死持宽容、支持态度的人数呈多数性.我国立法机关对安乐死多年来持续采取的回避砇,无助于司法实践中这个困惑的伦理型法律难题的解决.可以肯定,在我国引进安乐死法律制度利远大于弊.当然,从技术层面来说,如何从国外引进安乐死法律制度,仍值得理论界的控入讨论.为确保安乐死制度不偏离该制度的预设目的,需要对安乐死措施作严谨的规范.安乐死法律制度应当存在自愿、适合法定条件、严格程序、无钱治病排除、冷静思考期设置、操作医生资质、安乐死种类法律限定和随时撤回申请权等重要的操作原则.
作者:翁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挑战,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伦理问题.对人类克隆是否应该进行也有许多争论.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的伦理问题主要有:生殖控制技术违背了自然规律是否道德?是否单身妇女、同性恋者及任何年龄的妇女都可以要求做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人类精子库的伦理问题和争议有捐精子者有无对孩子的责任?孩子有无权利寻找生物学父亲等?卵子和精子是否应该商业化等;代孕母亲的伦理争议有代孕母亲可否商业化,是否会产生对妇女的剥削和不平等.有关克隆人的伦理争论包括人类克隆的过程可能有对克隆人有不可接受的危险,可能减轻对人生命的尊重和违背克隆人重要的道德权利等.
作者:王延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按年级分为3组,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共设置5大类16个问题并随机排列,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理想、职业道德情感、道德境界、意志、基本理论认知,以及对医学伦理学教学基本要求与评价的基本状况.收回有效问98份.分析表明,部分医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境界、意志存在明显反差;部分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道德实践要求存在着差距;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课程担负的医德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要求不相适应.
作者:马长永;郭照江;马晓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过度治疗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在放宽住院及治疗标准,扩大手术范围、医用材料过度浪费及过度医疗保健等方面.从三方面分析过度治疗产生的原因:患者及家属为求根治而主动要求过度治疗;医生出于自我保护、对肿瘤认识不足或者利益驱动等原因给予患者过度治疗;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方案治疗方案难度较大.过度治疗不仅对患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下降,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避免恶性肿瘤的过度治疗呢?首先要重视循证医学的应用,对患者做出综合中评估;其次要坚持实践原则,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三是要加强综合管理,健全和完善医疗制度,加强医生的医德教育;第四是加强社会宣传,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改变重治疗而轻预防的落后现状,使恶性肿瘤的治疗往更合理、更健康的轨道发展.
作者:钟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创伤外科见习中开展伦理教育有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创伤外科见习中常见伦理问题包括手术伦理问题、病人与事故责任方利益冲突问题、保护病人隐私权问题、病人决定权问题和药物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等.在伦理教育中应系统、全面贯彻有利原则和自主原则.
作者:张连阳;孙士锦;王韬;张宇;姚元章;麻晓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院的医学伦理学获得了2005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通过回顾课程在我院从开设到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的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我们对医学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认识: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必须有一支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必须以科学研究做支撑;必须以服务于当地医务界的医德医风建设为平台.
作者:徐玉梅;程乐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分析肥胖症治疗的现状,指出目前我国肥胖症治疗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对策,期望通过这些建议对正确进行肥胖症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高昕媛;林洪彬;刘昊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经济困难仍是喉癌患者放弃治疗的主要问题,部分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不应过早放弃治疗,应尽力救治.误诊漏诊导致病变由可治变为不可治的放弃治疗要尽是避免.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医术,重视多学科协作及综合治疗,是喉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对喉癌患者放弃治疗的决策,经济因素不应是主要的.人们完全能够在尊重科学和理性、尊重生命末期价值和意义以及追求社分资源公正分配和有效利用基础上达成共识.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目标是社会公众利益的大化,这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当然也是医改中政府责任伦理的正确取向.
作者:刘付星;袁英;冯翠霞;李月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从当今医德严重缺失的社会现象与医学校医德建设两方面来阐述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医德建设.突破医学为纯自然科学的传统教育模式 ,通过教学与实践的全程阶梯式推进,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
作者:赵玮;向鸿梅;赵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伦理审查委员会①的建立及活动开展,其运作监管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了相关部门官员及学者的重视.然而建立较为完备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监管体系有待时日,因此,强化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工作能力则是一种切合实际的途径.
作者:田冬霞;张金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伦理学问题.通过加回顾并展望肾功能衰竭治疗的发展史,提出解决科学与伦理间矛盾的好办法应该是应用科技进步的办法来解决伦理问题,使伦理问题在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之前就变得不再成为问题.对于伦理学难题,不必恐慌.同时又必须用伦理来规范科学的发展,使科学真正为人类造福.
作者:汪湧;岳红红;刘凡;张京平;保庭毅;杨增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概括了现阶段医疗供方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医疗供方面临道德风险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体制改革、政府监管、法规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医德教育、分配制度、激励机制旧等方面探讨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
作者:王振东;任绪功;尹文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对我国目前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通过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加强伦理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加大国际间的交流及监管力度等措施,提高伦理审查的质量和水平,以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和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作者:王荣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根据原则谈判的原理,医患关系紧张是医患利益冲突的立场表现,医患关系和谐化的出路在于通过制度调整,实现医患利益的相容.在医患关系的相关利益中,医生和患者是利益直接冲突的双方,而医院和政府则是利益关系的主导者.当制度能够保障医生的职业安全和应得利益,并且医生的职业安全和应得利益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治疗疾病、可接受的医疗成本、受到应有的尊重等利益满足,那么医患关系和谐就会实现.达成这种局面的制度包括:提高医务人员与医院方的谈判地位、提供医务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制度安排、加强对医生的执业水平和职业伦理的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向鸿梅;赵玮;李树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吸毒人群是一种远离社会主流群体的特殊群体,如果从法律角度分析吸毒行为固然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从医学和伦理学角度理解则是一种患有慢性复发性脑病患者,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其中比较敏感而特殊的服务对象是吸毒人群的司法鉴定.如何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此部分特殊人群的伦理学问题是法医学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作者:周洋;黄平;张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通过分析涉外高校医院中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探讨护理伦理的要求,从而提出高校护理人员应采取的伦理措施.
作者:向依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从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在病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医德规范教育、医德行为习惯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白求恩精神教育、探索精神教育六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医德教育.
作者:张麦秀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对在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和现实脱节、教育方法同对象的实际脱节等缺陷.医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医学伦理学基础知识不牢、过于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轻视高尚人生观的追求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强化在校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继续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知识的教育,同时,特别注意要强化医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法,加强人文哲学素质教育,培养其多方面的才能.另外,还应该加大对医学伦理学课程本身的创新性研究,使其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使医学生的医德养成成为一个愉悦和自觉的过程.
作者:蒋广根;赵龙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知情同意的实施越来越广泛,并已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精神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医学专业,在实施知情同意时有许多特殊问题.从精神科病人,知情同意主体,精神病人知情同意能力,精神科实施知情同意范围及精神科知情同意书等几方面的特殊性,总结了精神科在实施知情同意过程中的特殊性问题.
作者:徐晔;陈晋东;张磊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从医患纠纷的成因角度出发,探讨医患纠纷的预防、处理对策,通过健全医疗法规、医务人员自律与情商培养、医患间有效沟通,以促使医患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的发展.
作者:董元坤;段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