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芳;斯景平
网络的特点及其在医学生中的广泛普及使得医学生道德培养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在深入剖析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网络德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利用网络这一载体,搞好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将医学生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作者:章成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工作实践中涉及的四个方面: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针对患者治疗的医护沟通;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临终的人文关怀,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予以探讨.
作者:颜超;张敏;祝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1名临床医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医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依次为学业课程负担重、择业压力以及医患关系紧张.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应从社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减轻医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医患观.
作者:徐燚;周庆环;陈红;王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从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概念界定的质疑入手,对实施该项技术的几个伦理原则作了追问:知情同意原则的主体仅限于患者夫妇双方在中国传统家庭决定面前是否现实?保护后代原则顾及了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和后代的健康,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对非遗传学后代在未来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是否做过评估和预防?保密原则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是否侵犯了非遗传学后代对自己身份的知情权?严防商品化原则是否会挫伤捐赠精、卵者的积极性?伦理监督原则缺乏专业人员参与,加之生殖伦理委员会的经济和隶属关系,如何保证伦理监督的严肃、客观和公平?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准确定义和伦理原则的可行性范围,以有利于该项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作者:温春峰;桑丽娥;袁国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旨在控制不合理医疗保健费用的开支,减少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和提高卫生服务效率的药物经济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医疗卫生需求与资源的平衡问题时,还应加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药物经济学与人文关怀精神的目的不是相悖的而是相通的.在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的药事管理要将药物经济学与人文关怀精神相结合,这需要政府、医院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作者:刘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医学会、辽宁省医学伦理学分会承办,大连医科大学协办的第十六届医学伦理学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沈阳召开.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医务工作、医疗机构管理、医学科研等领域的1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以“医学伦理与新医改”为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作者: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秘书处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和研究开展性教育的意义.方法 发放“性健康教育评价调查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实验组接近90%的同学都普遍地掌握了有关性的科学知识,了解了性心理、性重理健康的常识,对性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性道德、性法律意识亦有明确提升;但对性的责任与义务则缺乏必要的认知.两组都认为有必要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结论 应该从大学生性伦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教育方式等方面着手,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性价值观.
作者:毕海荣;刘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对病人、医务人员、伦理委员会委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温州市三级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知情况和运行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病人和医务人员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度低;培训机构、教育和交流、监督机制等方面有待加强.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效果,进行对内和对外双重宣传;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和交流;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管理模型.
作者:何兴康;郭彩云;沈波;陈勰;阮杭泽;赵怡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预先指示是指有决定能力的患者对自身将来丧失表意能力时接受何种医疗照护而事先做出的一种安排和指示.预先指示在国外随着临终关怀的发展而出现,在当前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其应用和发展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张凤佩;韩春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院文化建设是每个医院必做的一项工作,它是单位员工和医护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医院社会形象的反映.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结合医院实际.应理性看待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改进方法和拓宽途径,体现时代特征和适应社会需要.
作者:梁时荣;刘裴;王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患纠纷发生时,医患过度维权现象给医疗机构和医疗管理部门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医患双方过度维权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建立防止医患过度维权舆情伦理机制,以此来制约和监督医患双方过度维权行为,并为解决医患纠纷提供社会评价体系,促使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能够理性、适度,维护好各方权益.
作者:马宝英;梁慧敏;范书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对历史上“双方参与”模式的医疗实践进行分析,提炼出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所应包含的特征,包括:医患之间需要构建“亲密关系”;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启蒙;医患之间的信任应高于患者的“自主性”.通过将这些特征与中国当代医院细节文化调查数据相比对,对中国医疗领域细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个历史角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也对“双方参与”模式的各种本质特征给出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作者:李亚明;王晓燕;梁立智;关丽征;宋晓霞;焦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探讨ICU护理工作的伦理要求与继续教育对策,旨在结合ICU护理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ICU护士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临床伦理决策能力,有效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的质量.
作者:尼春萍;李璐;刘喜文;马金凤;李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性别伦理研究和教育的缺失、医院对异性医患诊治伦理问题的忽视、部分医务人员异性医患诊治伦理意识的淡漠导致了异性医患诊治伦理问题长期存在.对此提出建议:加强异性医患诊治伦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加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异性医患诊治伦理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医疗机构要重视异性医患诊治伦理的实践;医务人员要重视自身伦理素养的提升.
作者:王臻;赫光中;王刚;曹铁生;杨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更年期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应呼吁社会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临床上,医务工作者应满足四点伦理要求:提高人文素养,建立和谐的医患沟通;营造人性化的诊疗环境;强化伦理意识,打通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加强健康宣教.
作者:黄琴;明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阐述了西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特征和中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困境,以及中医药“证”和“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提出了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发展思路和哲学原则:树立整体检验思想,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先导的中医临床评价体系,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验病程中理法方药的整体;“以病人和医生为中心”,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互动,尊重病人的感受和医生在遵循好证据前提下的主动权和创造权;进而通过疗效检验医生和医疗团队.
作者:张容瑜;尹爱田;安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从医学史的角度对医患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原因做出分析,提出“亲密关系”的建立或消解是西方医学史上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论述了在中国医疗语境下建构“亲密关系”的主要途径;还回顾近年来生命伦理学的方法论为医患关系带来的新问题,认为过多地强调个人权利将损害医患关系,而对个人义务的重视将缓和这一矛盾.
作者:李亚明;王晓燕;梁立智;关丽征;宋晓霞;焦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院组织文化对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支持、创新、目标、规则四个导向上权衡和选择出了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维度.明晰的OCB可以引导医务人员对医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精神的理性认知,促进医师形象和职业精神的重塑,以及影响医师形象和职业精神重塑的出路和方向.
作者:张玉龙;陈晓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通过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目前所开设人文课程的意见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和要求,为构建有助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模式提供依据.采用自编的护生人文需求及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护生人文知识缺乏的同时,护理教育中社会人文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应结合护理课程的特点,把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进行课程的有效改革,构建有助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模式.
作者:刘沫;戴靖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群众信访工作,是及时化解医患矛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信访视阈下医德医风建设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要求,从群众信访中及时发现医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必然有利于促进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改善与提升.
作者:马秋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