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斌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现状,提出改善和提升医师职业精神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在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自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上海市医师职业精神的现状总体较好,但相对于医学科学精神,医师队伍的医学人文精神存在一定的缺失.结论 建议从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植出发,通过建立健全激励医师积极性的机制,加强医师队伍行业自律机制以及提升医疗行业和社会间的相互信任度等措施,逐步改善和提升医师职业精神.
作者:袁蕙芸;崔文彬;陈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妇科病人在手术室期间的隐私保护需求,为手术室提高隐私保护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妇科病人在手术室期间对隐私保护需求”的调查问卷对208例术前病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手术过程保护需求占首位,其次为病情病史的保护需求,针对手术委托人的保护需求较低,对避免单独与异性医务人员的需求低.结论 手术病人对隐私均有一定认识,手术室护士应增强保护病人隐私的意识,将病人手术过程、病情病史、隐私部位作为保护重点,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周俊英;黄燕;谢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多种因素可以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首先,医疗技术进步的阶段性成果决定了SLNB不能短期内普及;其次,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良莠不齐不利于SLNB的普及;第三,社会人文因素对SLNB普及的制约;第四,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对开展SLNB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解决措施,为临床推广应用SLNB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方法论.
作者:崔一尧;王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探讨ICU护理工作的伦理要求与继续教育对策,旨在结合ICU护理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ICU护士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临床伦理决策能力,有效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的质量.
作者:尼春萍;李璐;刘喜文;马金凤;李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流动采血车上采血护士在采集血液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其他损伤,探讨预防措施与对策.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对50名采血护士在采血操作各环节中被针刺伤和其他不适症状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针尖刺伤的15人,职业暴露的总发生率为30%.胃炎2人,头疼胸闷5人,2人4胎次流产(流产占妊娠妇女的20%).结论 采血护士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改善采血车上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地保证采血人员和献血者的安全.
作者:孙俊芳;斯景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在《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真正提高护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修养.方法 笔者在2008级本科护理学专业《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实施了基于临床实例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并从问卷调查、访谈、考核成绩三个方面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84.37%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情景模拟教学,78.13%的护生能积极参与,100%的护生认为自己从中获益;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优秀率比往届分别提高了3%和43%.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和伦理修养.
作者:孟利敏;许瑞;杨玲燕;陆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研究生导师的师表精神是重要的精神财富;老师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工作和思想品德方面等都应该负有责任,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品德好、能做、能写、能表达的综合能力;特别要注重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道德的培养.研究生导师要有良好的“六个心态”;还要终身学习,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作者:陈可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采用随机应答技术(RRT)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1287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伦理观念及性行为的影响,定量评价网络色情文化对大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负面作用,分析其原因,探寻网络文化管理对策.
作者:张桂芝;董兆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院组织文化对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支持、创新、目标、规则四个导向上权衡和选择出了医务人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维度.明晰的OCB可以引导医务人员对医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精神的理性认知,促进医师形象和职业精神的重塑,以及影响医师形象和职业精神重塑的出路和方向.
作者:张玉龙;陈晓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医院文化建设是每个医院必做的一项工作,它是单位员工和医护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医院社会形象的反映.做好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结合医院实际.应理性看待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改进方法和拓宽途径,体现时代特征和适应社会需要.
作者:梁时荣;刘裴;王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1名临床医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医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依次为学业课程负担重、择业压力以及医患关系紧张.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应从社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减轻医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医患观.
作者:徐燚;周庆环;陈红;王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随着临床试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进行的国际合作临床试验逐渐增多.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维护受试者的权益,需要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监督管理.介绍日本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规程的视点,旨在使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了解国外的伦理审查工作,以期对提高国内的临床试验水平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毛敬洁;沈永新;池田博昭;龟田美保;粟屋智一;川上由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测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及自编调查问卷,评定60岁以上老年人的自测生理健康、自测心理健康、自测社会健康,并研究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人口学变量对老年人自测健康的影响.结果 老年人自测健康状况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五方面均存在差异.结论 运用多种方式,通过进行老年生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等对策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社会认知.
作者:胡山山;王洁;王雪;熊冰睿;王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旨在控制不合理医疗保健费用的开支,减少医疗卫生资源浪费和提高卫生服务效率的药物经济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医疗卫生需求与资源的平衡问题时,还应加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药物经济学与人文关怀精神的目的不是相悖的而是相通的.在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的药事管理要将药物经济学与人文关怀精神相结合,这需要政府、医院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作者:刘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为了解天津市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随机抽取219名三所市属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样本,采用自编“医学生人文素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文知识素养、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感,并通过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印象调查,对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的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医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关注角度存在偏倚、价值取向功利化,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满意度不高,重专业轻人文现象突出,学习效果不明显.高校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重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和学校人文环境等方面提升医学人文教学质量.
作者:杜德娇;李许良;刘惠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从医学史的角度对医患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原因做出分析,提出“亲密关系”的建立或消解是西方医学史上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论述了在中国医疗语境下建构“亲密关系”的主要途径;还回顾近年来生命伦理学的方法论为医患关系带来的新问题,认为过多地强调个人权利将损害医患关系,而对个人义务的重视将缓和这一矛盾.
作者:李亚明;王晓燕;梁立智;关丽征;宋晓霞;焦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医生工作态度的调查,了解工作态度对医生职业形象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当前影响医生职业形象的知情同意、医患沟通和服务态度等方面对云南境内2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1000名住院患者及家属和200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 72.02%的患者及家属和82.53%的医生认为“医生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并介绍相关诊疗方案”;88.77%的患者及家属,90.96%的医生认为沟通中患者能理解、听懂“医生对疾病的介绍”;在谈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的原因”时,40.96%的医生和58.65%的患者及家属都认为是“病人太多、工作太忙、太累”.结论 患者对医生的工作态度有较高的满意度,但仍应增加医患沟通的机会和改进沟通技巧,用良好的工作态度赢得形象.
作者:赵玲;王燕;孙凤梅;刘文俊;吴学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人文关怀在医疗服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中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工作中遵循患者第一原则、知情同意原则、身心统一原则、优化原则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琦;许志红;王瑞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对历史上“双方参与”模式的医疗实践进行分析,提炼出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所应包含的特征,包括:医患之间需要构建“亲密关系”;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启蒙;医患之间的信任应高于患者的“自主性”.通过将这些特征与中国当代医院细节文化调查数据相比对,对中国医疗领域细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个历史角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也对“双方参与”模式的各种本质特征给出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作者:李亚明;王晓燕;梁立智;关丽征;宋晓霞;焦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对病人、医务人员、伦理委员会委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温州市三级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知情况和运行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病人和医务人员对医院伦理委员会认知度低;培训机构、教育和交流、监督机制等方面有待加强.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效果,进行对内和对外双重宣传;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和交流;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管理模型.
作者:何兴康;郭彩云;沈波;陈勰;阮杭泽;赵怡双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