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田;孙豪庭;黄莺
生物科技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未来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他们面临更严峻的考验.然而,目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培育道德智慧,提升个体道德修养,既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落脚点,也是提升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吴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制度伦理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伦理现状入手,剖析了产生伦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政府主导功能错位、医疗功利化趋向明显和缺乏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支撑.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伦理建设提出相应对策:政府履行职责,实现卫生正义公平;维护健康权益,构建完善保障体系;形成制度伦理,将伦理道德规范化.
作者:徐青松;周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院是医患沟通的参与者,是医患沟通平台的提供者,也是利益攸关者.但一些医务人员由于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或者不够重视医患沟通等原因,加之患者对医学知识认知程度低、对医院流程不熟悉等,致使医患沟通出现问题,影响医患关系和谐.建议从医院管理层面采取措施,改善医患沟通.主要有:加强医务工作者沟通技巧培训;开展诊前诊后沟通;将医患评价加入医生考评;加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普及医疗知识;设立“医院开放日”;加强医政沟通建设;设立医患沟通室.
作者:韩田;孙豪庭;黄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不同层次护生对生活护理的认同情况,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在该院实习的95名本科护生、76名大专护生、116名中专护生对生活护理的认同情况.结果 本科护生对生活护理知识的认同虽然高于大中专护生,但对实施生活护理的认同低于大中专护生,护生对实施生活护理的认同普遍偏低(P<0.05).结论 临床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从思想上加深护生对生活护理的认识,提高其认同水平,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作者:李莉萍;何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通过论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伦理支撑,同时结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患者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咨询师或医生风险评估和指导不到位,专业技术人员认证制度未确立等问题,提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必须遵循自愿、知情同意、保密等医学伦理学原则,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供科学依据和规范化指导.
作者:李铭臻;王奇玲;李飞成;唐立新;郑立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探索建立本土化医院志愿服务体系,成为当前医院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以某医院为个案,在实践基础上分析研究该医院建立的志愿者招募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志愿服务体系.
作者:关婷;郝徐杰;陈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院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体现在诊疗活动中,通过医务人员的换位思考、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沟通和从细节上实施人文关怀等实现;人文关怀体现在医院服务中,通过美化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和惠民服务等实现;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医院的管理中,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和优化考评体系等实现.
作者:马国平;杨京利;张永;高萍;何明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实地观察研究发现,目前B市M县村卫生室的设置状况和村医的配置存在以下伦理问题:基于服务人口数量的村卫生室配置无法保障公平;公共产品的市场运作方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足;职业素养趋弱的村医队伍影响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基本药物落地制度现状影响村民对村医的选择与信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纳入与否影响参合农民的均等受益.
作者:彭迎春;吕兆丰;王晓燕;高清;王玉;汉业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当前,部分大学生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在简历中造假,待人不诚信,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薄弱以及个别学生修养不高.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填写诚信协议书,营造诚信氛围,加强诚信教育等措施促使大学生树立诚信伦理意识.
作者:王欣;王春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在介绍物联网内涵和健康促进应用模式的基础上,从医学伦理角度分析了新医改背景下健康物联工程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挑战、医患关系与医德医风面临的挑战、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定位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的应对策略有:提高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技术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人文精神;发挥政府和社会的指导、监督作用;营造有利于健康促进物联网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李秀敏;曹高芳;雷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护士承担着多重角色,加之繁重的护理工作,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亟需人文关怀.护理管理的核心是人、财、物,尤以人的管理更为重要,需要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在男科护理管理中,对护士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以人为本、制度、护理行为、绩效管理、医学继续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异性护理等伦理道德的引导中.
作者:刘俊;谭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理测评嵌入研究生复试的有效测评方法.方法 以2011年和2012年复试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依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采用心理测评软件、大学生人格问卷量表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2011年和2012年,UPI第一类检出率分别为1.07%和1.31%,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考生分别为6人和5人.结论 心理测试组织有序,能有效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考生,及时反馈给面试导师作为录取参考.
作者:金晓凤;陈庆健;卢中秋;刘洁;金理奏;郑曼曼;戴哲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自国内外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的历史沿革着手,从政策、法律、技术以及医患关系等角度重新审视,提出医院伦理委员会可以具备研究伦理、临床伦理、医院管理伦理等多元功能,并从建立组织与监督体系、统一内部管理规范与流程制度、分步实施委员资格认定与考试制度、加快人才梯队培训机制等方面对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提出建议.
作者:袁蕙芸;许善华;陈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患者的猜疑、矛盾心理和医务人员的困惑、消极自保态度使医患彼此间产生信任危机,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态,这会影响患者健康利益诉求的实现和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应加强医患沟通,注重口头语言的运用,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促使双方互相理解与了解,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
作者:张金凤;胡文华;张永利;岳长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分析了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情感受挫、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和躯体疾患、内心冲突.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重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力度、建立大学生自杀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作者:郝雁;刘晓瑞;高小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分析当前研究生德育三个主体(即辅导员、导师、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即不重视研究生德育或德育效果不明显;从“主体效能”视角出发,提出研究生德育主体应从辅导员、导师、研究生本人三个方面的德育认知和德育行为入手,增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能感.
作者:申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新的形势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名合格的军队医院检验人才,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其次,需要立足岗位,要把职业当事业干,积极进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创新思维观念、要在创新理论上倾注心血、要在科研攻关上求突破,树立开拓创新的目标.
作者:黄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高校师生对健康的认知与需求,探讨面向该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向大学在校师生发放健康意识和需求的调查问卷,利用Excel及SPSS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校师生健康状况有待改善,高校师生对健康管理有强烈的需求.结论 高校师生健康管理十分必要,适合高校师生特点的健康管理模式有利于其健康水平的提高,应建立面向该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作者:于莹;姜淼;唐海萍;沈珏;王啸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诊医护人员存在风险意识待增强、应急能力待提高、沟通障碍待消除、服务质量待改善等问题.强化急诊医德医风教育是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的需要,加强急诊医德医风建设关乎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提出加强急诊医德医风建设的策略:立足于说服教育、典型引导;健全管理、考核、绩效、创新等制度;践行人文精神,培养高尚医德,力求掌握高超医术,以急诊窗口服务特色取信于患者.
作者:贾海娜;廖生武;徐恒;赖俊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是医改得以顺利实现的核心要素.课题组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农村“熟人社会”,对村医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因为宗亲、姻亲等传统关系形成的亲情、乡情、友情等使得村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执业环境.在“人情味”比较重的乡村社会所形成的具有乡土特色的诊疗方式为村民就医带来便捷,但由于资源、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村医的服务提供中存在“重医轻防”现象.
作者:彭迎春;吕兆丰;王晓燕;高清;王玉;汉业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