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萍
建立新型的医患平等合作关系是现代医学服务的宗旨,而不对称的医患角色关系表现为不对称的医学信息、不对称的人际关系、机构权力唯医生所独有.医患会话所产生的角色差异是导致言语角色关系不对称的原因之一.需构建和谐医患会话的伦理合作态度、礼貌准则,尊重患者知情权和自主权,减少医学术语、加强医患沟通.
作者:任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为优化护生人格、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培养护理伦理道德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对300余名高职3+2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3.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护生在爽直、重情、随和3个维度的分值高于常模,在坚韧、利他2个维度的分值低于常模,在活跃和严谨2个维度分值与常模无明显差异;护生对生命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活跃、坚韧、重情、随和4个维度与生命态度呈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有坚韧和活跃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二者对生命态度的解释量为49.9%.结论 护生人格中的坚韧和活跃维度是影响生命态度的主要因素,作为护理教育者要注意培养护生的积极人格,树立护理伦理道德.
作者:李红;刘堃;郭蕾蕾;张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以“本土化”作为创新点,通过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的描述,对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领域的本土化挑战与伦理困境进行分析.在对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本土化路径进行探究时,阐述了六大主要介入领域,并提出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家人及好友为支持、以社区为支撑、以专业团队为保障的四位一体服务模式,以期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及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事业的本土化路径提出建议.
作者:史金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关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角度认识医患关系的现状,论述医德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医德教育的具体措施: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医德规范;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等,对促进和谐医院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文娟;廖生武;周燕莉;刘道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借鉴国内外医学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临床试验论文伦理学定量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伦理委员会批准、公平性、利益冲突和不伤害六个维度,并制定了各维度具体指标及详细评分标准.
作者:张丹卓;刘雁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残疾人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它是残疾人生命活动彰显的过程,蕴含着残疾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残疾人体育教育是人权伦理学的要求,其也是对残疾人权利的尊重.国家和有关组织通过法律和公约保障残疾人这一权利的实现,也是残疾人与健全人公平享有权利与机会的体现.残疾人体育教育应摒弃功利主义思潮,贴近残疾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促进他们在生活质量、生活品位和生活格调上的提升,使其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终达到寻求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目的.
作者:马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通过对一再发生的世界名人猝死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身心健康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用健康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开展亚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指出亚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开展亚健康教育的伦理学意义在于其是帮助个体实现健康发展的有效渠道;是构建健康型社会的必要手段;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控制医疗行为的垄断,改善医患关系.
作者:阮伟清;廖生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医学摄影在医学教育、出版和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经过探索总结出来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医学摄影应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隐私保护原则;提供医疗服务优先,摄影延后原则;避免主动或被动商业化;避免利益冲突原则;不得过度修饰及伪造原则;注重版权保护,不剽窃原则;避免色情化原则.
作者:张轶凡;杨桂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当前医学教育存在轻人文教育重科学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终会引发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医学职业精神受到挑战、医患冲突加剧等严重后果.针对这一教育现状,提出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促进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建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将人文教育融会于实践锻炼等解决办法.
作者:曾锦标;胡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配子捐赠助孕技术的发展,配子供求失衡,配子商业化及后代近亲婚配,配子及后代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医学、伦理及法律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并可能遭遇特殊受赠者(如HIV/AIDS患者)的伦理困惑.对此应该实施医疗策略,如冷冻卵子建立卵子库;应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政策支持,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支持捐赠行为,使潜在的捐赠人群加入到捐赠队伍中.同时,应不断加强伦理监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配子捐赠助孕逐步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李小红;李尚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医学生对医业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等仁爱情感的现状,并探讨培育医学生仁爱情感的有效对策和途径.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医学生仁爱情感状况;进行访谈,了解医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结果 当前,医学生医德情感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存在人情淡漠,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等问题.结论 要通过激发对医业的热爱,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加强道德自律,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心理疏导,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措施,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水平.
作者:何学军;张荣波;赵昌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病人期望和需求,查找、分析医院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期望之间的差距,以改进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年5月~7月的住院病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二级指标体系满意度得分结果由高到低分别为:医德医风、医疗过程、服务态度、环境设施、管理效率、后勤服务、医疗费用.结论 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始终把医疗技术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服务意识,努力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同时以病人需求为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后勤服务工作.
作者:郭利侠;姚春;和新颖;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2012年10月8~9日,第七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我国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卫生局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全国各地医学院校的青年医学人文教师骨干和各大医院的同行等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分为六个单元:医师职业精神的回顾与展望;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服务;中心第二轮获资助课题结题答辩及进展报告;利益冲突(COI)政策在医院层面的实施;医学生在医师职业精神建设中的行动以及非政府组织(NGOs)在医疗卫生中的角色.
作者:唐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调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级临床七年制学生人文技能掌握情况,探讨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沟通技能的方法和改革方向.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实习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对医患关系的认识程度、对人文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结果 在42份问卷中,有27人认为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精湛的医术占主要地位;有14人认为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和高尚的人文素质重要;有30人认为目前的人文技能水平不高,有待提高;有34人希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技能水平.结论 通过人文技能培训,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人文技能均有所提高.
作者:马玲娜;仰曙芬;尹梅;陈志涛;孟德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的构成以及自身医学人文能力情况的认知,以对医学人文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人文教学问卷对医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18.0数据统计,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差异.结果 大部分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的构成总体认识较好,但是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不足,临床沟通能力不足.从性别差异看,男性与女性对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批判能力、关怀能力等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明确医学人文教学能力的内涵,对加强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及医学人文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大有裨益.
作者:陈化;田冬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医德塑造是医者灵魂的塑造,人的品质塑造.通过讨论价值理性基础——塑信念的皈依之心、价值感知基础——塑医学的专业精神、价值情感基础——塑生命的仁心情怀,提出从内心深处开展“心灵手术”,如正确认识信念;医学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敬业才能精业;培养仁爱之心,首重尊重生命;培养对生命的爱心等,夯实医德塑造之本.
作者:冯巍;张京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实习护生本身专业素质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在医德医风方面的经验也不足.这就需要带教人员和医院在各方面做出正确引导:重视实习环节,提高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实习护生爱岗敬业的品德,培养积极、健康的医德情怀;加强医院人文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灌输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习护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
作者:谢超云;廖生武;周燕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通过分析门诊统筹道德风险,包括以下四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道德风险;参保居民的道德风险;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与参保居民合谋的道德风险;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道德风险.提出防范门诊统筹道德风险的对策建议:创新门诊统筹支付方式、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声誉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经办能力、完善门诊统筹监管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等.
作者:李华业;胡西厚;于微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讨论了明代医家龚延贤的《万病回春》中“医家十要”、“病家十要”和“医家病家通病”,以此探讨其医德内涵及病人就诊原则等为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借鉴,“医家十要”将对医者的行为规范提升到了伦理层面,包括了仁爱之心、专业知识以及对同行的态度等方面.“病家十要”则是从病人的择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对医生的态度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医家病家通病”又从病人盲目择医、医生不问清病人病情病史等角度对改善医患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借鉴意义.
作者:艾华;蒋一玮;赵建磊;刘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从肿瘤放射治疗的不确定性、患者知情权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伦理悖论和终末期肿瘤病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选择三个方面讨论了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伦理问题,旨在引发医务人员对放射治疗相关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不断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减少放射治疗并发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认真负责的履行告知义务;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款,实现对安乐死等医学伦理问题的法律规范,以更好保障肿瘤患者的生命权和生命尊严.
作者:高春玲;应可满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