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富
首先阐述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及融合培养意义,其次着重分析了该院特色“1234”模式:围绕一个目标,打造过硬的融合型师资队伍;坚持双轨并举,形成独特的融合式培养模式;体现三种能力,建立融合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四位一体教学特色,实施分年级分阶段融合教育途径.
作者:冯文珍;张乃正;房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对“案主自决”原则与中国本土价值观冲突而引发的伦理困境的分析研究,即“案主自决”原则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以及与案主个人价值观念的冲突.指出了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中西方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与工作目标不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针对此提出了主张在专业伦理原则中适当嵌入本土价值观的对策:“案主自决”原则中家庭主义观念的嵌入;“案主自决”原则中适当介入医务社工个人价值观.
作者:崔娟;王云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分析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诞生及其主体性生命文化范型的辨证法以及历史性悖论,讨论了主体性与奴役性的相反相成、理性还原为计算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不可逆转,彰显出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在伦理导向上与前者相比的优越性.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彰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依赖性,把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比个体功利价值更高的序列.并从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的多重起源、历史、制度和道德维度以及物质和政治蕴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性生命文化范型的核心范畴:生命主体间社会性认同.通过不断探索支撑个体和群体生命主体间认同意识的多样历史元素以及关注生命文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本体论意义的路径来建构社会性生命文化的理论.
作者:马俊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红丝带关爱中心”推动艾滋病患者院内外的全程服务,从艾滋病患者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爱心服务站、任大姐QQ群、爱心援助团、24小时电话热线等,实施“亲情式”服务,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用药督导、心理咨询、行为干预、科普宣传及法律援助等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教育、郊游、聚会、探视病人、读书会等活动,为其解决社会保险、财产纠纷、家庭矛盾、工作学习等诸多问题,从而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提升,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建立长效的护患关系,促进院外延伸护理.
作者:陈菊娣;居朝霞;任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对职业责任感的认知现状及变化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培养策略.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并录入Excel2003数据库,使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处理.结果 一年级至五年级医学生对职业责任感认知的主成分得分为0.5975、0.6235、0.6433、0.6118、0.6024;在校医学生对职业责任感认知状况的发展存在着反复与曲折;影响医学生职业责任感认知的因素侧重于两个方面.结论 在校医学生对职业责任感的认知发展并不稳定,有反复现象,须正视其发展规律并根据影响因素合理引导与培养.
作者:安洪庆;元金宝;楚新艳;刘宪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儒家在生命追求、生命原则、生命实践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构成儒家生命观的体系.先秦儒家生命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追求—修养仁德,精神不朽;生命原则—仁爱、公义、诚信、和谐;生命实践—择善固执.先秦儒家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仁”,追求人与社会和谐;主张“修养仁德”“养身侍为”,追求人与自身和谐.
作者:董浩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改革CCU探视管理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探视管理制度.并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入住CCU、住院时间≥3天的710名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12月的800名家属作为观察组,比较2012年和2013年CCU的护理投诉事件、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满意度、表扬次数、院内感染和每季度细菌监测不合格数.结果 与2012年比较,2013年的患者满意率、满意度、表扬次数显著升高,投诉事件明显减少(P<0.05).结论 以人为本的探视管理制度从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实际感受和承受能力考虑,强调人文关怀,使制度更加符合人性,符合了“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宗旨.
作者:胡经文;刘美丽;徐战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调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考察当前医疗卫生资源的排序和配置是否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医疗公平.方法 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从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两方面来研究.结果 医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弱势群体在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地理可及性和公平性,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面和受益度在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结论 医疗卫生资源的排序和配置仍需优先考虑健康状况差、疾病负担重的人群和地区.
作者:陈鸿君;刘俊香;罗朝霞;张旭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分析西医对中国家庭在医学护理中的作用经历了拒斥质疑-认同移植-主动利用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医疗空间的转变客观上促使了医护伦理转换.认识到西医制度与中国家庭、地方伦理模式的相互妥协与契合是西方医疗系统进入并内化于中国人生活状态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婷婷;李久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稳定性差、流失现象严重是影响“全民健康覆盖”目标实现的瓶颈因素.卫生人力资源自身的工作意愿受岗位的工作地点、工作条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及晋升机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分析认为,要在了解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和工作意愿的基础上,建立契合其工作意愿的对策措施.如: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进修学习的机会,实现知识留人;适度放宽倾斜政策,实现岗位留人;遵循优绩优酬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区域性补偿,实现待遇留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感情留人.
作者:彭迎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操作方面都与临终关怀有很多契合之处,而中医学积极参与临终关怀实践的缺失是目前的现实情况.从中医学理论、辨证方法、治疗观、中医文化及中医药技术在临终患者的照护作用方面作以探讨,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本土化实践发展.
作者:恒梦;尤吾兵;陈园;徐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急诊护理风险中存在制度规范执行不严格、沟通告知不到位、救护技能不扎实等伦理问题.应对这些伦理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建立急诊护理风险伦理小组、开展急诊护理风险伦理培训、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的伦理督导等,以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减少急诊护理风险.
作者:孙琳;韩小琴;傅晓娟;杨国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床旁教学协同情景模拟法在护士给药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3年第三季度起,在全院各层级护士给药安全培训中,采用床旁培训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比第三、四季度与第一、二季度护士理论、操作考核成绩与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发生数.结果 应用新的培训方法后,第三、四季度给药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数为11例,较第一、二季度下降了12例.护士给药操作考核成绩第三、四季度合格率高于第一、二季度.结论 床旁培训协同情景模拟在护士给药安全培训中应用效果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李洁琼;赵欣;辛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在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中,审查项目的辨证论治内容是检验项目是否符合中医规律和理论,其目的不是检验项目的科学性,而是为了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在这其中,要坚持伦理审查与科学审查的统一,更要注重中医药本身发展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简单的套用审查西医西药的方法.在审查辨证论治内容的实践操作层面,应当注意:对辨证论治内容的审查,要纳入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标准操作规程.在保护患病受试者安全的审查上,要坚持证候标准,要审查既往临床应用证候与研究中患病受试者证候是否一致.对辨证论治的审查,要重视理法方药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充分发挥熟悉项目研究内容的中医药专家的作用.在强调审查辨证论治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审查项目的其他内容,形成伦理审查的合力,防止片面性.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一门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当要有明确的学科属性,清晰的学科边界,独特的研究价值,属于自己学科的研究特色,自身的元理论体系和核心问题.通过对生命文化学学科发展的分析,认为生命文化学在以上方面都有自身的特征,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其独立化需要独立的学科话语,形成独立的生命文化学话语系统,防止话语掠夺,同时也要避免话语扩张和自我膨胀.
作者:江文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现状,分析医学生社交网络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方法 选取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7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普遍使用社交网络工具,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和了解信息的渠道,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性使用社交网络工具,如使用时间过长而导致依赖、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安全等,从而对个人成长与自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结论 应该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法制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伦理思辨能力;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的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刘真;刘源瀛;许婷婷;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中老年女性患者睡眠和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1年3月~ 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女性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RICU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R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措施,对于两组患者入院1周后的睡眠质量、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评分、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比较,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对于RICU中老年女性患者睡眠和情绪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1周后的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周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中老年女性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作者:冯思芳;吴娟宁;权红利;张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陆续读完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的新著《护理伦理学——理论构建与应用》这本约30万字的著作.给我的印象是,这的确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旨在构建护理伦理学理论框架的学术著作,是一部重点突出、理论挖掘较深、内容全面、信息丰富、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著作;是一部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特点的著作,是我国护理伦理学学苑中的一个硕果.它标志着我国护理伦理学开始从粗犷走向成熟,从经验表述走向理论思考,是护理伦理学向前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杜治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受医学教育不完善、医疗市场化冲击等原因的影响,医疗领域的医学人文精神有一定缺失.重建医学人文精神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明确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统一性,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群,把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有效结合,改进教育方式,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作者:谢静;陈晓阳;韩淑琴;杨同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介绍了针对涉及病历记录及生物标本研究的伦理审查的不同方式,并对相关定义进行了说明,对是否属于涉及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了合理地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同时又不给研究者和伦理委员会自身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根据国际上的相关做法,可以基于研究的风险大小,对涉及病历记录或生物标本的研究,采取免除伦理审查与快速审查不同的伦理审查与管理方式.
作者:汪秀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