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梅;何剑;胡定伟
介绍了丹尼尔斯等人所建构的卫生系统公平基准评价框架,及其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方面的发展性应用。并介绍了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公平基准评价修正框架。根据修正框架中的基准及其分标准,衡量中国目前卫生资源的分配情况,发现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干预措施已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公共部门治理、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环境、问责机制等因素可能会制约卫生体制的完善。而中国卫生财政支出配置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中国可以借助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基准,推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改革实施重点,制定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
作者:峗怡;贺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本科实习生(下称护生)人文知识认知情况及人文环境现状,为优化设置人文课程,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某院90名护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护生对带教老师的需求、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对人文课程知识的认知三个方面。结果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比较认同的是尊重学生、业务能力强、重视沟通三个方面;希望增加的人文课程主要是人际关系与沟通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于人文概念学习的认识是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结论护生已认识到护理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应增加人文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护生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
作者:张爱琴;冯闪;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为临床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应用MBI-HSS修订的中文版对535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检出率为43.9%,轻、中、重度倦怠分别占总人数的18.9%、15.7%、9.3%;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在职业行为上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倦怠感的临床护理教师具有不同的职业行为。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师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高,急诊科得分(除肿瘤科无差异外)低;急诊科情感耗竭因子得分高,肿瘤科次之;肿瘤科去人格化因子得分高,感染科次之。结论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应该引起关注,通过临床教育管理者干预及临床护理教师自身学习训练,以减轻职业倦怠感对身心所造成的损伤,提高临床护理及教学质量。
作者:魏雪梅;何剑;胡定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为伦理审查者、卫生管理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竞争力和知名度提供有关管理理论、科研成果、典型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解决临床面临的道德难题、处理好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方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新时期医科大学生道德实践主要存在道德实践知行脱节、道德实践具有功利化倾向、道德实践能力偏弱等问题。这其中有医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应挖掘潜力、搭建好医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创新道德实践形式、激发医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积极性,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保障医学生道德实践落到实处。
作者:汪小云;邱锦辉;林达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通过记述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做高访研究的整个经历:在那里不仅仅有世界第一大生命伦理学图书馆,更有一批热爱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专家教授,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研究兢兢业业,对待来访问学习的学者更是全心辅导,以此展示了美国生命伦理学的重镇---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
作者:王延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自1998年第一版《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出版以来,世界发生了变化。千禧年和“9·11”后的情境使得应对恐怖主义变为重点,例如对生物识别技术等技术手段的关注越来越多。然而不仅社会政治情境发生了改变,在科学领域,人类基因组测序、干细胞科学的展望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兴起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论。伦理学问题也日益具有全球意义。第二版百科全书处理了1998年的版本中没有或只略微涉及的问题。然而,它仍然保留了那些被视为“经典”的文章,并在必要时进行更新,以反映对应用伦理学进路思考的进展。在这里,试图勾勒出这期间争论进展的主要趋势和途径。这些途径可分为三类,由于情境的变化,问题的变化和伦理学进路的变化所引起。
作者:Ruth Chadwick;周思成(译);邱仁宗(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4年4月18~19日,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换届会议在济南举行。第三届学会会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日光教授,学会副会长、潍坊医学院石增立教授,学会副会长、济南市卫生局贾堂宏教授,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晓阳教授,以及来自全省医学高等院校、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1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会长。
作者:卜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对日常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产业亟待快速发展。然而在本着医德、人本的思想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很容易忽略两个关键方面---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分析研究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所产生的情绪和心理反应情况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使三者能够高效沟通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并有利于健康服务行业改革的长足发展。
作者:纪昊一;杨同卫;陈晓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以医科大学的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温州医科大学慈善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来阐述如何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从传授慈善文化知识、树立慈善理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感恩之心;开展公益志愿服务,营造慈善氛围;打造慈善文化品牌,搭建慈善文化育人平台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从感染教育学生、建设校园文化、促进社会新风尚三个方面阐述了慈善文化育人体系获得的实践成效。
作者:李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人文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设立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对策建议。
作者:张翠萍;程乐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学在走向何处》是一本全方位反思现代化医学的书;是一本肯定现代医学辉煌成就,同时侧重全面揭示现代医学诸多问题的书。本书共75万字,分12章,作者依据大量的实际资料和案例,对现代医学当前面临的处境与问题进行了全面地解析,论证了现代医学面临的14个困惑、6组二元矛盾、医学科学中非科学与伪科学长期并存的必然性;揭示了当代医学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演进的规律,剖析了医学的技术化和主体化的实质;探索了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面临的难题及其未来走向;提出了现代医学是不适应现代疾病结构的医学、是专科突进与医学整合并进的医学、是对疾病与健康过度干预的医学、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医学、是受市场驱动的医学、是处于多重体制中的医学、是与医学人文相伴而行的医学等多个有意义的命题;本书还就医疗中的边际效应递减律、医疗中的双重标准、权利与技术及资本的关系、技术理性的变异、当代医学伦理的特殊性、应对技术变异的策略、医疗干预与机体平衡、市场驱动医学的利弊权衡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杜治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大型刊物。她及时介绍卫生改革、卫生管理、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生命科学中道德发展、道德标准出现的道德难题及对策,国际医学伦理、生命伦理发展及研究的新动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我国近年来结核领域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了解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方面的审查情况。方法选取了在结核领域较为著名的两本杂志自2010年以来发表的与结核临床试验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3篇文献中,对知情同意描述的数量相对较高,对伦理审查的描述较少。12%的文献对知情同意的描述不规范,9%的文献没有提到伦理委员会的名称。结论我国部分期刊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审查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宣传教育,提高编辑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伦理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保证受试者的权益,提高科学研究质量。
作者:王吉春;张莹;沙磊;王敏;秦宇;焦怡琳;路凯;何广学;陈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关于流产儿归置问题引发广泛热议。流产儿虽未出生,但不同阶段的流产儿具有的伦理属性各有不同,应该从人的生命权和人格权角度来考虑。不同阶段的流产儿在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器官移植等领域体现的价值,引发了伦理审查、实验研究取材等问题,现有的法律规定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应当针对处于不同时期的流产儿,辅以伦理道德情感的考虑来加以处置。
作者:余佳蔚;曹永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介绍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试图解释第二课堂教育在护理本科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机制与效果,并探讨护理医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作用的认知与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个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开展职业素质情况调研,内容涉及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质三方面。结果职业精神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44.13%,“有所提高”者占33.2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6.48%。职业技能方面:认为有“显著提高”者占51.82%,“有所提高”者占41.70%,“有所下降或显著下降”者占1.21%。人文素养方面:有91.1%的学生认为得到提高,且2009级和2011级“显著提高”的比例均超过50%。结论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使得护理医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该培养方式得到了护理医学生的广泛认同与肯定。
作者:孟德昕;马玲娜;仰曙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学本质上具备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因此,需要丰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当前,由于医学技术的泛化、医学社会化的畸形发展以及人文学科对医学的照护不够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为纠正这种“失常”的现象,应积极探寻有效的手段,为医学人文性的回归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大学课堂中以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关注,不失为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有益路径。
作者:王彧;吴雪松;尹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后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新医改政策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建设策略。方法通过对北京、浙江、山西、安徽、贵州和云南6个省市进行抽样,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我国乡村医生数量有所增加,但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队伍趋于老化,年轻乡村医生的补充不足,学历水平偏低,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结论加快乡村医生的培养进程,提升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逐步缓解农村网底人才不足的现状。
作者:杨佳;吕兆丰;王晓燕;黄昊;李珑;王玉;陈世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合理的风险获益比是医学研究伦理审查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在目前的伦理审查实践中并没有一套统一的风险获益分析和评估标准。常用的“普遍规则方法”和“个人照护义务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尽管有学者期望通过“成分分析”策略对其进行弥补,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所以亚历克斯·伦敦试图建构一个综合方法,在区分个人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阐释“合理风险”,并引入“对照活动”作为规范性标准,从而致力于风险获益评估的理论建构。同时,安尼特·雷德和大卫·温得勒提出的“风险获益评估的七步框架”则主要从实践角度出发指导风险获益评估。
作者:张海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结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长效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今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开展医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建议:提高志愿服务参与度,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以期为医学院校或志愿者组织开展或进一步改进医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作者:周艳;王淑清;杨甜甜;赵梦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