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D大鼠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的实验研究

刘刚;刘诗颖;黄伍蓉;简燚;呼永河;吴丽娟

关键词:高温, 高湿, 环境暴露, 大鼠, Sprague-Dawley, 生物学标记, 病理学, 临床
摘要:目的 调查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对SD大鼠生存、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对主要脏器的伤害.方法 26只SD大鼠分为常温常湿组和极端高温高湿组.观察SD大鼠在极端高温高湿环境中的死亡情况并于半数致死时间点捕杀动物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心、肺、肾、脑、肌肉和小肠6种组织的病理检测.结果 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可导致SD大鼠死亡,半数致死时间为48 h;极端高温高湿组与常温常湿组相比,SD大鼠血清肌酐(Scr)显著性升高(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缺血修饰性清蛋白(IM A)明显下降(P<0.05),其他生化指标无显著性改变;极端高温高湿组SD大鼠心、肺、肾、小肠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脑和肌肉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 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对SD大鼠有明显伤害,可引起某些血液生化指标异常和心、肺、肾、小肠组织的炎性改变,甚至造成死亡.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化学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 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把191例LDH患者分为A、B两组,在CT引导下行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治疗LDH,A组(n=95)行盘内注射治疗,B组(n=96)行盘内盘外联合注射治疗,术后30、90、180 d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随访,参考M 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做随访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分别于治疗结束后30、90及180 d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及椎间盘感染等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系统,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B组评分均低于A组(P<0.05).A组优良率术后30 d为81.1%(77/95),术后90 d为83.2%(79/95),术后180 d为85.3%(81/95);B组优良率术后30 d为85.4%(82/96),术后90 d为88.5%(85/96),术后180 d为91.7%(88/96).结论 C T引导下腰椎间盘微创介入化学消融术止痛效果良好、迅速,盘内外联合治疗疗效更好.

    作者:张皓;杨茂江;琼仙;李豪胜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宫颈癌微创手术患者恶心呕吐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究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宫颈癌微创手术患者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122例宫颈癌微创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患者经1 min静脉注射0.1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恶心呕吐分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心率(HR)低值低于对照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术后1.0 h)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分级(PONV)Ⅱ级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T2时刻PONVⅡ级构成比,T4时刻(术后24.0 h)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能够显著缓解宫颈癌微创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并能够降低躁动发生率,且不会影响麻醉效果,但容易发生心动过缓.

    作者:曹磊;范平雅;谭光宏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A型肉毒素预防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增生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A型肉毒素(BTX-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初步阐释BTX-A治疗瘢痕及预防术后瘢痕增生的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的B T X-A(0.01、0.10、1.00 U/L及10.00 U/L)作用24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及骨架变化,并采用MTT及流式技术检测其增殖、凋亡及周期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 ,探究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及MMP-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随着BTX-A剂量的升高,其细胞黏附数量及骨架荧光强度逐渐减弱;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且主要阻断在细胞G0/G1期;此外其凋亡也随着BTX-A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强.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BTX-A剂量增大,MMP-1及MMP-2基因及蛋白均呈现高表达,而TGF-β及MMP-9呈现出低表达.结论 BTX-A通过阻断瘢痕细胞G0/G1期抑制其增殖,同时提高MMP-1及MMP-2的表达来减轻瘢痕形成,对瘢痕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郝荣涛;李宗超;陈兴;叶伟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18F-FDG PET-CT肺内病变误诊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18 F-FDG PET-CT误诊肺内病变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7份肺内病变误诊病例,包括良性病变误诊为肺癌14例,肺癌误诊为良性病变13例,从CT征象、病灶大小、SUVmax值、双时相PET的SUVmax值、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CT征象中假阳性组主要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等,假阴性组主要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病灶大径均值在假阳性组中为(3.23±0.59)cm,假阴性组为(1.67±0.27)cm.SUVmax均值中假阳性组为10.49,假阴性组为5.49.双时相PET的SUVmax值提高率假阳性组均值为38.4%,假阴性组为17.9%.临床病理中炎性病变易被误诊为肺癌,高分化肺癌及类癌易被误诊为良性病变.结论 在判断肺内病变良恶性时应参考患者临床资料,加强CT征象、病灶大小、SUVmax值的综合应用.

    作者:谯捷;敬兴果;庞华;管丽丽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张力性创口的临床修复方法和新策略

    张力性创口在临床上有较高发生率 ,其治疗具有一定难度.张力性创口是指创口两侧皮肤在直接缝合时受到向两侧张开的应力较高的一类创口 ,多由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大等因素造成.张力性创口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带来各种并发症.在临床上 ,处理张力性创口的方法 多种多样 ,各有优缺点.创口因其位置、范围、功能活动、附近正常组织情况决定了其处理的难易程度.为了能够更准确、更合理地应对张力性创口的治疗 ,本文就张力性创口的修复策略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鑫;杨龙龙;赵东旭;程文凤;刘兆兴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化学发光法检测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化学发光法检测人免疫缺陷病毒(H IV)抗体作为H IV初筛方法 的价值.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方法 ,收集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NKI)、CBM、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发表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IV抗体的中文和英文研究,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11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应用Meta-disc1.4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共计26168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学发光法检测H IV抗体的合并敏感度为100%(95%C I:1.00~1.00),合并特异度为100%(95%C I:0.99~1.00),合并阳性似然比为237.79(95%CI:80.50~702.42),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0(95%CI:0.00~0.02),诊断比值比(DOR)为48911.05(95%CI:8257.50~289711.20),曲线下面积AUC为0.9994(SE=0.0002).结论 化学发光法可作为HIV初筛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有森;曾艳华;张朝霞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脑卒中诊疗过程中的医患纠纷原因及防范措施

    脑卒中是指因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全面性或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 ,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1 ]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 ,严重威胁人群健康 ,使社会及患者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2 ].脑卒中通常发病急促 ,患者及家属往往在无心理防备的情况下 ,突然面对患者肢体、语言功能障碍 ,甚至昏迷 ,由于对不良预后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属难以接受 ,容易引发医患纠纷.现就脑卒中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医患纠纷的原因及解决策略阐述如下.

    作者:申艳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诊疗分析

    目的 总结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的临床特点、诊断检查表现及妊娠结局.方法 分析1例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B超检查示单活胎,宫腔下段与宫颈内口蜂窝状回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705890 IU/L,肝功能异常.经甲氨蝶呤化疗及保肝、对症、支持治疗后手术终止妊娠.术后病理表示完全性葡萄胎,单胎.结论 临床应运用有效手段早期鉴别诊断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及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复查,以尽早确诊及治疗.

    作者:陈谊;李力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超敏肌钙蛋白I联合GRACE2.0评分对ACS患者近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估入院时超敏肌钙蛋白I(hs-TnI)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2.0评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死亡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47例ACS患者入院时的hs-TnI水平和GRACE2.0评分,随访观察hs-TnI和GRACE2.0评分高低对ACS患者近期(30 d)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影响,并应用Kapi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s-TnI和GRACE2.0评分对ACS患者近期心血管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死亡组hs-TnI平均值[(7.5±5.6)μg/L]明显高于存活组[(1.2±2.9)μg/L],P<0.01,ACS患者近期心血管病死率与hs-TnI呈明显正相关(P<0.01).Kapi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s-TnI对ACS患者近期心血管病死率影响,hs-TnI>0.014μg/L者近期预后明显较差(Log rank 62.81,P<0.01);GRACE2.0评分积分与ACS患者30 d心血管病死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随着CRACE危险评分的增加,极高危ACS患者近期生存率明显降低(Log rank 116.56,P<0.01).而hs-TnI的生存曲线下面积(AUC)为0.079(95%CI:0.75~0.83,P<0.01),GRACE2.0评分AUC为0.81(95%CI:0.79~0.84,P<0.01).二者比较,GRACE2.0风险评分预测价值较hs-TnI稍高.hs-TnI与GRACE风险评分联合可以提高预测ACS患者近期心血管病死率的价值[AUC=0.84(0.81~0.91)].结论 hs-TnI联合GRACE2.0评分在ACS患者近期心血管死亡风险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作者:麦超;简华刚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低水平母源性BD E209暴露对子鼠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脱碘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哺期低剂量十溴联苯醚(BDE209)暴露对子代小鼠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代谢酶碘化甲状腺氨酸脱碘酶Ⅱ(D2)的影响.方法 将64只成年SPF级昆明雌鼠分为4组,受孕成功后分别经口灌胃给予0(对照组)、50(低剂量组)、100(中剂量组)、300(高剂量组)μg·kg-1·d-1 BDE209染毒处理,染毒持续至母鼠分娩后第21天.各组随机抽取10只子鼠取外周血和大脑组织,测定外周血甲状腺激素水平、大脑氧化损伤情况及大脑D2 mRNA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BDE-209剂量组的子鼠血清中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脑组织中抗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BDE209剂量增高而降低(P<0.05),丙二醛(MDA)随着BDE209剂量增高而升高(P<0.05);中、高剂量组脑组织中D2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低水平母源性BDE209暴露可导致子代小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上升进而引起大脑氧化损伤和D2基因表达的下降.

    作者:王程强;李胜联;欧超燕;施文祥;宋家乐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抗性淀粉对2型糖尿病代谢的影响: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 探讨抗性淀粉(RS)对2型糖尿病(T2DM)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Pubmed、Ovi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RS饮食干预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均至2016年6月21日.文献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相关数据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共检索文献909篇,其中6篇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308例.研究均显示RS干预后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显著降低.有4项研究检测了餐后血糖,并均认为RS干预后T2DM患者的餐后血糖显著降低(依次为P=0.023,P=0.010,P<0.05,P=0.045).3项研究报道了空腹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相关数据,但研究结果分歧较大.Gargari等的研究认为,与对照组相比RS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odinham等的研究中两组间HDL-C和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argari等及Bodinham等的研究均认为与对照组比较,RS组TNF-α明显降低(依次为P<0.05,P=0.013),而前者认为RS组IL-6也降低的,后者则认为两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性淀粉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作者:秦露丹;丁静雅;徐勇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该院重症医学科(ICU)1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72 h的救治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结果 分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8)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组(n=67),比较两组复苏前后的呼吸力学(静态肺顺应性、吸气阻力)及氧合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液体复苏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时长均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少或短(P<0.01);两组的气道阻力复苏前、后无明显变化,复苏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肺顺应性及氧合均优于开放性液体复苏组(P<0.01).随着液体复苏量的增加,无论是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还是开放性液体复苏组,肺的顺应性均进行性变差,尤其是在开放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液体复苏的量与肺顺应性及氧合呈负相关(R=-0.783、-0.860,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救治时,开放性复苏策略虽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时长短,但是肺的顺应性及氧合均受影响,而限制液体复苏策略则相反.

    作者:梁道业;马春林;谢娟娟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SD大鼠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的实验研究

    目的 调查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对SD大鼠生存、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对主要脏器的伤害.方法 26只SD大鼠分为常温常湿组和极端高温高湿组.观察SD大鼠在极端高温高湿环境中的死亡情况并于半数致死时间点捕杀动物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和心、肺、肾、脑、肌肉和小肠6种组织的病理检测.结果 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可导致SD大鼠死亡,半数致死时间为48 h;极端高温高湿组与常温常湿组相比,SD大鼠血清肌酐(Scr)显著性升高(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缺血修饰性清蛋白(IM A)明显下降(P<0.05),其他生化指标无显著性改变;极端高温高湿组SD大鼠心、肺、肾、小肠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脑和肌肉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 极端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对SD大鼠有明显伤害,可引起某些血液生化指标异常和心、肺、肾、小肠组织的炎性改变,甚至造成死亡.

    作者:刘刚;刘诗颖;黄伍蓉;简燚;呼永河;吴丽娟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PGC-1α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恢复灌注后12 h,以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GC-1α表达情况,并检测肝脏活性氧、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及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变化,评估肝功能情况.另一方面,构建PGC-1α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前转染,于缺血再灌注后,再以Western blot检测PGC-1α表达,肝脏活性氧、ATP水平和血肝酶活性变化,评估PGC-1α表达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缺血再灌注肝脏PGC-1α表达较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未手术)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肝脏活性氧族水平及ALT活性显著升高,而肝ATP产生减少(均P<0.05).PGC-1α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显著上调缺血再灌注肝脏PGC-1α表达,同时肝脏活性氧族水平及ALT活性较未转染组显著降低,而肝ATP产生增加(均P<0.05).结论 PGC-1α表达有利于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毕华强;李晓武;刘辉;张曦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自发性低血糖胰岛素瘤HIFU刀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岛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典型的反复无诱因自发性低血糖的胰岛素瘤患者采用HIFU刀治疗,治疗后观察胰岛素和血糖的变化.结果 HIFU刀能够无创性地直接消融胰岛素瘤,10例患者的血清胰岛素和空腹血糖在HIFU刀术后1周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HIFU刀是治疗胰岛素瘤的一种无创性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喆;金成兵;周崑;冉立峰;杨炜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不同血红蛋白目标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及病死率的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不同的血红蛋白目标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生存质量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河北省衡水市血液透析中心连续门诊透析6个月以上的年龄为18~80岁的32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分为3组,分别制订高、中、低3个血红蛋白目标值,A组:95~110 g/L,B组:110~125 g/L,C组:125~140 g/L.各组分别给予药物干预纠正贫血,并达到各自目标值,观察随后72周的生化、凝血相关指标,试验结束后对患者进行S F-36生存质量的测评,进而分析不同血红蛋白目标值与患者生存质量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试验前,3组各项化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干预后第12周开始同一时期中A组的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re ALB)均低于B、C组,C-反应蛋白(CRP)则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间的纤维蛋白原(FB)及B、C两组的CRP、血清ALB和pre ALB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SF-36量表测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之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结束后3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792).结论 贫血的纠正与M HD患者的生化、凝血、血清ALB和pre ALB及生存质量关系密切,血红蛋白目标值的设定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订.

    作者:张晓艳;赵玉霞;孙少卿;赵讯;王翠合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椎间孔镜盘内活检在胸腰椎感染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椎间孔镜盘内活检在胸腰椎感染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将该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感染患者84例,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微创诊疗组41例及传统方法组43例.微创诊疗组采用椎间孔镜盘内活检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药物灌注治疗,传统方法组采用传统的经皮穿刺、开放手术.观察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诊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细菌培养阳性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发现微创诊疗组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后凸畸形Cobb角及椎间隙狭窄也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诊疗组对术式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5.12%,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孔镜盘内活检治疗胸腰椎感染疾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改善疼痛及下地快速的优势,且能有效避免术后椎体塌陷、椎间隙狭窄及后凸畸形等后遗症.

    作者:徐仲阳;吕超亮;王倩;魏彦春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9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的方案进行治疗,并于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手术时间70~130 min,平均(95.5±4.5)min.术后住院时间4~8 d,平均(6.9±0.7)d.术后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0.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均未出现畸形愈合,无出现位移,无出现固定物松动,伤口均无感染,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患者均恢复正常迈步功能.依据Baird-Jackson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分,该组优49例,良35例,可6例,差0例,总优良率93.33%.结论 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固定可靠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阮传江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Wnt3a通过整合素连接激酶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黏附

    目的 探讨重组Wnt3a蛋白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和黏附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VSMCs,实验分为Wnt3a组和对照组,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VSMCs的迁移能力,细胞基质黏附实验检测VSMCs黏附细胞外基质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VSMCs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酸化β-catenin(Ser675)、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Ser9)、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Wnt3a组中VSMCs迁移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Wnt3a组中VSMCs黏附于胶原Ⅰ的数量和光密度值均显著增加(P<0.05),且Wnt3a组中磷酸化β-cate-nin(Ser675)、磷酸化GSK-3β(Ser9)和ILK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 Wnt3a可以通过ILK调节VSMCs迁移和黏附.

    作者:吴校林;朱锐;李彬;刘文卫;周青;赵玉勤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肠胆反流的发生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肠胆反流(DBR)的发生因素.方法 在2012年9月至2016年2月选择在该院消化科进行住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98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十二指肠乳头EST,判断术后DBR发生情况,调查发生因素,同时进行奥狄括约肌(Oddi括约肌)功能的测定与远期并发症的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EST,198例患者平均胆总管直径为(2.24±0.24)cm,平均胆总管结石数量为(3.63±1.12)个,胆总管结石大直径为(1.02±0.19)cm.EST术后出现DBR 12例,发生率为6.1%,平均放射性活度为(3.39±0.89)MBq.EST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压高峰值和收缩频率分别为(31.49±4.22)mm Hg和(3.78±0.53)次/min,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Oddi括约肌基础压和胆总管压力分别为(8.23±1.03)mm Hg和(3.32±0.45)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术前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差值、结石数量、结石大直径为EST术后DBR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远期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9.1%,其中反流性胆管炎4例,胆管狭窄6例,乳头狭窄4例,结石复发4例.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EST术后DBR比较常见,可导致Oddi括约肌功能下降与远期并发症的增加,需要积极加强预防管理.

    作者:钟文洲;陈正义;林松挺;黄晓曦 刊期: 2017年第3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