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文医学视角下遏制过度医疗的对策探讨

罗娟;石兴莲;程华刚;李元;张颜;赵坚

关键词:人文医学, 过度医疗, 伦理道德, 职业精神, 人文素养
摘要:在分析过度医疗的定义及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对过度医疗的危害做了具体的探讨,包括增加医疗费用、浪费医疗资源、恶化医患矛盾、影响整体医学的发展。并从伦理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的对策。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明代诊疗效果的医患关系特点及其现实启示?

    首先对明代民间医疗的功德观念作了简单介绍;其次对医者虽治而无功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原因;后讨论了基于明代诊疗效果的医患关系特点对现实社会医患关系的启示:行业有门槛,通识应无界;责任已扩大,功绩要厘清;权利在提升,行使须依法;规则很重要,事后也监督。

    作者:张俊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线粒体替换技术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可能引发的伦理学问题探讨

    线粒体替换技术应用于人类辅助生殖,能够造福线粒体疾病家族,改善高龄患者辅助生殖的临床结局。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如该项技术的规范化及安全性、与传统伦理观念的冲突、知情同意与保密原则的确定、后代身心健康成长问题、商业化供卵等。对此,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机构要严格把控适应证,同时加强社会伦理监督与管理,还要提高辅助生殖行业医务人员职业与伦理道德素养,并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

    作者:孙小花;刘兰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患冲突的根源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首先解释了医患冲突的内涵,其次从法律根源、体制根源和文化根源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医患冲突的根源。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患双方权利达到平衡是基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是根本,多维度探讨医患冲突深层的社会心理成因是前提,从利益平衡角度建立保障机制是保证。

    作者:凌子平;黎东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的有效模式

    目的:探索“服务学习”模式在医教协同提高医学生医德人文素质中的作用。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831名在校生及302名毕业生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服务学习”模式为大多数医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结论“服务学习”模式在医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入践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仟;陈茂怀;沈沛麟;付艳红;郁丽娜;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护理人员匮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分析了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护理人员匮乏,人员配置不合理,护工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并对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作了分析研究,从医学院校教育、社会志愿组织、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以及临终关怀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赵丽;常江梦;王晓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国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研究综述

    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研究成果发现,近二十年间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概念及层次界定、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建设、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的价值和作用、医院管理制度伦理缺失的原因及后果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对该研究的前景作一展望。

    作者:曹慧;陈敏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现状调查?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一般状况,为更好地践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1146名医学生为样本,对其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及人文素养一般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①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现状:医学生对教师人文素养、课程效果以及图书馆资源满意度均较低;②人文素养现状:80.2%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18.1%的医学生能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11.9%的医学生能明确人文概念的涵义,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不能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人文属性的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4.4%和14.5%;较之于城市医学生,农村医学生人文素养更低,且差异显著。结论优化人文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基础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差距。

    作者:田丽娟;王彩霞;郭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加强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途径探索?

    通过对当前来华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期人文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进行分析,论述了加强医学留学生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来华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途径,即:优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坚持人文教育贯穿临床实习全过程;提高带教老师的人文素养,保证人文教育质量;以考核为导向,加入人文素养考核指标;构建富含人文精神的医院氛围,凸显环境育人功效;搭建学校-实习医院两级人文教育平台,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

    作者:周婷;吕嘉春;范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儒家仁爱思想在医师职业精神建设中的价值探析

    通过“医乃仁术”“忠恕”“尊生”“行医济世”“恻隐之心”五个方面论述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对中国传统医师职业精神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医师发展现状,剖析了中国传统仁爱思想对当代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即精心钻研医术,发奋攻克医学难题;深切领悟“忠恕”之道,视病人如亲人;“人命至贵重于千金”,树立“以人为本”的崇高生命价值观;“行医济世”,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体恤病人,廉洁行医。

    作者:史国华;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中文化融合的探讨

    从分析医院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着手,阐述医院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即理念共生、管理升级、战略重组、责权重构、行为规范、礼仪统一,并指出了当前进行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重技术而轻人文;融合机制不健全,适应性较差;融合策划不系统,缺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实现文化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融合方案;制订稳定人力资源的政策;加强中层干部岗位交流;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融合氛围。

    作者:蒋士美;钟秀;钟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美丽中国视域下加强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思考?

    首先分析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及医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原因;后提出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道德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维系力量,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者:邱高会;蒋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业转移人口健康权益市民化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结归纳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健康现状及其健康权益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列建议:农业转移人口健康权益市民化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道德伦理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特征规划城市医疗资源配置、调整医疗保障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多层次、联动的卫生服务体系。

    作者:金晶;王铂俊;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探讨

    基于医学生职业与责任的特殊关系,讨论了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选择医学专业的动机不纯、医学人文素养缺乏及职场的反向引导,并从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素质实训教学和临床教学实践三方面对加强医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进行了阐述。

    作者:李增光;韦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

    通过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四个步骤中出现的四个特殊案例所呈现出的矛盾冲突的伦理学分析,从法律保障、规范管理、伦理监督、行业自律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使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莉;孙琴;姚兵;杨国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对策探讨

    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次,针对其伦理困境从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等方面深层次地分析了原因;后,针对这些伦理困境及原因,提出了与临终关怀事业相关的临终者、医护人员、家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具体的对策,以期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谢和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论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医学伦理教育的融入?

    在分析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融入医学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融入原则,并提出了该实验教学融入伦理教育的实施措施: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敬畏生命教育;加强死亡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汪全海;李怀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社交焦虑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以期改善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某校三年制高职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进行干预。运用交往焦虑量表( IAS)、惧怕否定量表( FNE)、社交回避与困扰量表( SAD)对干预前、后社交焦虑医学生认知、情绪、行为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社交焦虑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

    作者:黄爱华;张乃正;李磊;王娟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严正声明

    作者:《中国医学伦理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反歧视态度现状

    目的:通过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探讨艾滋病防治中的反歧视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月至6月,对西安地区2所医学院校1352名医学生进行匿名式自填问卷调查,资料整理录入后,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访医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高于95%;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则偏低;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方面,68.9%的受访医学生害怕以后工作中接触艾滋病患者,60.1%的人不愿去有艾滋病患者的科室工作,38.7%的人不愿意从事与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33.6%的人认为艾滋病患者应实施隔离治疗。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较明显,对艾滋病相关认知的欠缺和恐惧是导致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相关教育亟待加强。

    作者:张欣文;杨柳;白娥;李静;李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国智障者的生存保障研究--基于法律和伦理视角

    分析了我国智障者的生存现状:智障者家庭生活条件艰苦,智障者缺乏平等就业的机会,智障者处于长期隔离状态。并基于法律和伦理视角,提出了法律层面上,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智障者权利救济的司法程序;在伦理层面上:以伦理思想为指导,树立“尊重、关心、照顾”智障者的伦理道德风尚,建构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实现智障者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的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智障者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智障者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者:谢兰珍;古津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