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张莹莹;焦志军;顾金金
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 ,PTC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PTC ,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对PTC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朱朝勇;曹淑琴;李良才;王兴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双腔起搏治疗对急性下壁心梗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清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比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急性下壁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观察组)、健康者(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脑钠肽及心肌肌钙蛋白指标水平及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分析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LVEF)与二尖瓣舒张早期的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的峰值流速(A)(E/A)及Sra的相关性。结果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脑钠肽及心肌肌钙蛋白指标水平虽然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E/A、LVEF及Sra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1 d的水平,术后3个月除上述指标的水平更加显著增加后,LAEF水平较术前1 d亦显著增加,而LAVmin及LAVmax水平较术前1d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与Sr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双腔起搏对急性下壁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血清脑钠肽和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陈艺娜;张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2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多层螺旋CT(MSCT)在T2期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单因素分析93例T2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MS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浅肌层癌(T2a)和深肌层癌(T2b)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T2期胃癌T分期准确率为91.40%(85/93);N分期准确率为66.67%(62/93),其中对pN0、pN1、pN2和pN3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8.18%(30/44)、65.00%(26/40)、60.00%(3/5)和75.00%(3/4);TNM分期的准确率为67.74%(63/93),其中Ⅰ、Ⅱ、Ⅲ和Ⅳ期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8.18%(30/44)、64.10%(25/39)、60.00%(3/5)和100%(5/5)。结论T2a和T2b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异。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T2期胃癌术前TNM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辰;任刚;蔡嵘;戚庭月;赵建溪;陈健;李华莉;贺文广;李文华;汪登斌;吴湘如;张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DBA/1J小鼠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初步研究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病变关节组织中BM Ps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牛Ⅱ型胶原诱导DBA/1J小鼠发生关节炎病理改变;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关节组织BM Ps的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关节组织中BM 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CIA小鼠模型,检测发现BMP4 mRNA和BMP9 mRNA在发病的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病变关节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5),荧光免疫技术显示BMP9蛋白在CIA小鼠病变关节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02)。结论在基因水平BMP4、9在CIA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蛋白水平BM P9在CIA小鼠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
作者:刘强;张莹莹;焦志军;顾金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股骨头微环境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股骨头病理变化探讨相应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1月组、3月组(每组20只)。后两组分别于腹腔内注射醋酸皮质酮(8 mg/kg ),2次/周,各干预1个月及3个月。此后取股骨头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11β‐HSD1含量测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股骨头组织学表现。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 PCR方法检测出1月组及3月组11β‐HSD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月组出现骨髓腔脂肪细胞比例升高(P<0.05),3月组出现软骨下骨小梁密度降低(P<0.05)。结论增加皮质酮可促进大鼠股骨头微环境11β‐HSD1表达和出现软骨下骨小梁密度降低。
作者:赵佳;魏波;刘军;梁荣班;黄涛;谢锋伟;黄先进;冯德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四肢骨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观察组、对照组血清FIB、FDP水平。统计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下肢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骨折愈合时间患儿、有DVT患儿和无DVT患儿血清FIB、FDP水平并分析四肢骨折患儿血清FIB、FDP水平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和DV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FIB、FD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9.68±7.49)d。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患儿和发生DVT患儿血清FIB、FDP水平均高于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患儿和无DVT患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儿血清 FIB、FDP水平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均呈正相关(r=0.768,0.784,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儿血清FIB、FDP水平与其DVT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0.792、0.785,P<0.05)。结论血清FIB、FDP水平在四肢骨折患儿中较高且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及DVT发生率相关。
作者:薛远亮;徐宏浩;吕浩;李国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中巨细胞病毒(CM V )感染与听力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该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52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脑瘫患儿中CM V感染与听力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524例脑瘫患儿中有241例存在听力障碍。CM V感染患儿有90例,其中有78例合并听力障碍。统计学分析CM V感染与听力障碍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χ2=72.374,P=0.00)。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听力障碍,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预后。
作者:陈振辉;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血浆中骨代谢检测指标与冠心病发病关系。方法163例患者分成3组:对照组(CON组),冠状动脉病变组(CAD组)及冠心病组(CHD组)。采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骨代谢指标值。结果与CON组比较,CAD组患者血中骨代谢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血中25‐羟维生素D显著降低(P<0.05),β‐胶原降解产物则显著增高(P<0.05)。而与CAD组比较,CHD组患者血中25‐羟维生素D显著降低(P<0.05),β‐胶原降解产物显著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BMI、HDL‐C、LDL‐C和三酰甘油水平、血糖,以及25‐羟维生素D与冠心病发病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25‐羟维生素D对冠心病发病有预测价值。结论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指标。
作者:郜攀;唐刚;龙军;卢婷;肖航;司良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697例患者剩余胚胎的囊胚率,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VF)胚胎组和显微受精(ICSI)胚胎组,其中ICSI胚胎组又根据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胚胎和附睾精子组,序贯培养后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对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的影响。结果2697例患者共培养胚胎8426枚,其中 IV F组7048枚囊胚形成率53.18%,ICSI组1378枚囊胚形成率49.27%,IVF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常规IVF组相比补救受精组剩余胚胎的囊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ICSI组与PESA组的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精子来源的囊胚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作者:李楠;唐永梅;梁明明;韦立红;唐妮;韦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对比A型内毒毒素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收集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分别采用A型内毒毒素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6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手术组和A型内毒毒素局部注射组,随访对比两组疗效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率。结果两组疗效持续时间分别为(15.98±2.45)个月和(4.67±1.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和27.9%,显效率分别为100%和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5例(34.9%),明显缓解24例(55.8%),部分缓解1例(2.3%)。B组患者B T X‐A注射后24 h症状即缓解,痉挛缓解起效时间为2.3~5.8d,平均(3.63±1.20)d,B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比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持续时间长、显效率高,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刘睿;李钦涛;齐平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LY294002,深入探讨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与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C)组、模型(IC)组、电针(EA)组、电针+溶剂(DMSO)组,电针+抑制剂(LY294002)组,每组各12只。术后24 h开始电针治疗30 min ,1次/天,治疗3 d。采用Zealonga 5分评价方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氯化三苯四唑(TTC)法脑组织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TUNEL法观察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I3K、Akt、p‐Akt、bad、p‐ba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显示EA组与DMSO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及脑缺血改善明显优于IC组和LY294002组(P<0.05);EA组与DMSO组凋亡阳性细胞数少于IC组和LY294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IC组及 LY294002组比较,EA组与DMSO组提高了PI3K、p‐Akt及p‐bad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电针足三里穴、曲池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秀坤;黄英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icroRNA‐145(miR‐14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70例,其中初治组46例、缓解组24例,非血液肿瘤性疾病1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45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miR‐145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0.01);其中9例经化疗后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miR‐145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iR‐145表达水平与初诊时原始细胞百分数及外周血白细胞数均无相关性(P=0.456、0.394)。结论 miR‐14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表达下调,提示miR‐145的表达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显著的关系。
作者:朱荷艳;李慧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正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侵袭、迁移的影响与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 T T )法探索正丁酸钠作用ACC‐2细胞的佳浓度,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正丁酸钠对 ACC‐2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分别检测5组浓度药物作用后ACC‐2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L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625、1.250、2.500、5.000、10.000 mmol/L 5组浓度的正丁酸钠均能抑制ACC‐2细胞增殖(P<0.05)且呈明显浓度依赖性;5组浓度正丁酸钠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0、5.000、10.000 mmol/L浓度正丁酸钠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同时降低ACC‐2细胞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LR4蛋白表达的降低与 HMGB1的抑制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正丁酸钠能够抑制ACC‐2细胞增殖,浓度较高时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时降低HMGB1、TLR4的mRNA与蛋白表达,提示NaB对ACC‐2迁移能力抑制可能通过下调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王越;吴娟娟;刘昕;李亦婕;王雨;魏丹;宋琦;李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把控气管插管操作环节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39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仅观察组应用气管插管操作核查表监督气管插管操作各环节,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的发生率为26.2%,对照组VAP的发生率为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P<0.01)。结论应用气管插管操作核查表可以从源头上降低VAP发生率。
作者:曾彬;吴倩;邓秀云;梁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钙化性纳米微粒(CNPs)致大鼠肾结石模型。方法利用临床手术所得肾结石标本分离和培养出CNPs。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CNPs诱石组(A组,鼠尾静脉注射CNPs)、CNPs+肾石通组(B组,鼠尾静脉注射CNPs+肾石通溶液灌胃+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NPs+硝酸镓组(C组,鼠尾静脉注射CNPs+硝酸镓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空白对照组(D组,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每组10只。8周后处死大鼠,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及晶体分布并计数。结果 A、B、C组大鼠肾脏肾小管内产生钙盐结晶,Von kossa染色阳性,主要分布在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D组大鼠肾组织内未见钙盐结晶,4组间成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A、B、C组肾组织明显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灶(主要为淋巴细胞),D组肾组织未见病理性改变。各组大鼠尿C a2+、尿肌酐水平实验结束前1 d (T2)高于注射CNPs后4周(T1)(P<0.01);与D组T2尿Ca2+和血肌酐水平相比,A、B、C组均增高(P<0.05),与A组 T2尿Ca2+相比,B、C组有降低趋势(P<0.05);各组之间T2血Ca2+水平、T2尿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Ps能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促使肾小管内钙盐晶体的形成。
作者:粟宏伟;王杰;朱永生;邓青富;裴利军;王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研究伏核注射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实验采用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致神经损伤制作神经痛动物模型,观察伏核注射天麻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压力刺激诱发的大鼠后爪缩爪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引起双侧后爪缩爪潜伏期缩短,尤以10 d后左侧明显(热板测试:t左=7.35,P<0.01;t右=3.24,P<0.05。Randall Selitto测试:t左=5.05,P<0.01;t右=3.32,P<0.05)。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伏核注射40μg/μL和20μg/μL天麻素引起双侧后爪缩爪潜伏期延长,但注射10μg/μL的天麻素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天麻素在大鼠伏核对神经病理性痛具有镇痛作用。
作者:赵敏;李崇阳;李新海;钱冉;李杨;杨扬;徐世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损伤性肾匀浆体外模拟急性肾损伤的微环境,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诱导转分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BM SC用10%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匀浆上清液进行培养。7 d后从形态学改变、18型角蛋白(CK‐18)、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骨形态发生蛋白‐7( BM P‐7)的相应表达水平。结果损伤肾匀浆诱导7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并检测到CK‐18阳性表达;同时被诱导的HGF和BMP‐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损伤肾匀浆可诱导BMSC部分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转分化,其可能机制是BMSC可能以旁分泌的形式产生了 HGF和BMP‐7等“肾脏保护因子”。
作者:陈昌金;杨雪梅;吕春燕;赵梓亦;袁惠;辜海英;高泓;陈奕名;陈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Sp3)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该院49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Sp3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 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二者的表达与 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Sp3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和RT‐PCR法的结果均显示:(1)Sp3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3和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和分级相关;(4)Sp3和β‐Catenin在 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Western blot :r=0.681、P=0.000;RT‐PCR:r=0.641,P=0.000),均与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有关;(5)Sp3高表达的病例预后较低表达的病例差(P<0.05)。结论 Sp3在 HCC发生中起促进作用且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Wnt通路可能是其参与 HCC发生、发展的途径。
作者:莫伟嘉;李佳;陆会平;冯振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去势大鼠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并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Ⅱ型胶原(ColⅡ)的表达,分析去势后髁突软骨生长代谢的变化,探讨雌激素缺乏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OA)的关系。方法 HE染色观察大鼠去势后不同时期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去势大鼠髁突软骨ER及ColⅡ表达,并运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并计算其平均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结果雌激素缺乏导致髁突软骨退行性改变。去势后大鼠ER和ColⅡ的表达受到抑制,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其作用增强。结论雌激素缺乏或低下导致大鼠髁突软骨病损。低浓度雌激素降低或抑制ER表达,髁突软骨胶原表达与雌激素相关。
作者:张跃蓉;白建新;刘忠林;范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 EG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风险的评估及诊断价值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12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数据统计(共272组有效统计数据),将所有数据按临床有无出血分组(出血组、无出血组),比较两组T EG的4项指标[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α角、大振幅(MA)]和血小板(PLT)计数。对PLT<30×109个/L者,按有无出血分组(有出血组、无出血组)并比较T EG的4项指标。通过ROC曲线,比较T EG不同指标与PL T计数评估出血风险的准确性与特异性。结果所有272组数据比较,出血组K值、R值大于无出血组,α角、M A值、PL T 计数小于无出血组( P<0.05);PL T<30×109个/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组K值大于无出血组,α角、M A小于无出血组( P<0.05),两组R值、PL 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A值、α角诊断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分别为0.750、0.740、0.653)。结论 TEG能够预测急性白血病出血风险,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作者:赵梅;陈姝;娄世锋;邓建川;周慷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