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金;杨雪梅;吕春燕;赵梓亦;袁惠;辜海英;高泓;陈奕名;陈明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血浆中骨代谢检测指标与冠心病发病关系。方法163例患者分成3组:对照组(CON组),冠状动脉病变组(CAD组)及冠心病组(CHD组)。采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骨代谢指标值。结果与CON组比较,CAD组患者血中骨代谢指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血中25‐羟维生素D显著降低(P<0.05),β‐胶原降解产物则显著增高(P<0.05)。而与CAD组比较,CHD组患者血中25‐羟维生素D显著降低(P<0.05),β‐胶原降解产物显著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BMI、HDL‐C、LDL‐C和三酰甘油水平、血糖,以及25‐羟维生素D与冠心病发病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25‐羟维生素D对冠心病发病有预测价值。结论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指标。
作者:郜攀;唐刚;龙军;卢婷;肖航;司良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与老年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IC U收治的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204例,入院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符合脓毒症诊断后12 h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D‐二聚体、N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指标,24 h内差指标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根据30 d转归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各项检验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使用Cox生存分析模型确定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按照4分法分将 RDW 为 Q1组(RDW<12.24%)、Q2组(12.24%≤ RDW<13.27%)、Q3组(13.27%≤RDW<14.30%)、Q4组(RDW ≥14.30%),并绘制 Kaplan‐M eier生存曲线。结果(1)两组间的PCT、RDW、D‐二聚体、NT‐proBNP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DW及APACHE Ⅱ评分是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RDW及APACHE 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相似分别为0.69、0.71,佳截断值分别为14.18、19.5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随着 RDW 指标升高,平均生存时间呈下降趋势(χ2=22.84,P<0.01)。结论 RDW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相关,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沈侃;邱泽亮;许东伟;雷振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治疗后血清内皮细胞微粒(E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AMI并接受急诊PCI患者共128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通心络组(A组,n=65)和常规治疗组(B组,n=63),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分别于急诊PCI术前及术后7 d抽血检测患者血清EM Ps及M M P‐9。结果与B组相比,A组在治疗7 d后,血清 EM Ps 和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血清EMPs和MMP‐9呈正相关(P<0.01)。结论对于AMI PCI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心络可以进一步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
作者:李红昆;陆永光;严华;黄军章;何东明;仇昌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钙化性纳米微粒(CNPs)致大鼠肾结石模型。方法利用临床手术所得肾结石标本分离和培养出CNPs。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CNPs诱石组(A组,鼠尾静脉注射CNPs)、CNPs+肾石通组(B组,鼠尾静脉注射CNPs+肾石通溶液灌胃+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NPs+硝酸镓组(C组,鼠尾静脉注射CNPs+硝酸镓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灌胃)、空白对照组(D组,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每组10只。8周后处死大鼠,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及晶体分布并计数。结果 A、B、C组大鼠肾脏肾小管内产生钙盐结晶,Von kossa染色阳性,主要分布在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D组大鼠肾组织内未见钙盐结晶,4组间成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A、B、C组肾组织明显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灶(主要为淋巴细胞),D组肾组织未见病理性改变。各组大鼠尿C a2+、尿肌酐水平实验结束前1 d (T2)高于注射CNPs后4周(T1)(P<0.01);与D组T2尿Ca2+和血肌酐水平相比,A、B、C组均增高(P<0.05),与A组 T2尿Ca2+相比,B、C组有降低趋势(P<0.05);各组之间T2血Ca2+水平、T2尿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Ps能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促使肾小管内钙盐晶体的形成。
作者:粟宏伟;王杰;朱永生;邓青富;裴利军;王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CIN并行LEEP术的515例患者,追踪观察其术后随访情况,探讨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515例患者在经过至少2年的随访检查后发现有26例残留或复发,残留率为0.97%,复发率为4.08%。(2)残留或复发后整体病变程度有所减轻,但术前病变程度越高复发病变程度越重,呈正相关( r=0.3540,P<0.05)。(3)年龄、是否吸烟、术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负荷量、术后同一型别 HPV是否持续感染、颈管是否累及、病变象限累及数目、术后TCT异常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 LEEP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受多因素影响,治疗方案应个性化。
作者:龙馨;杨君;秦婷婷;周德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肉桂醛对烟曲霉菌生物膜(BF)的体外作用。方法体外建立烟曲霉菌BF ;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肉桂醛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法评价不同浓度的肉桂醛对烟曲霉菌BF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BF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烟曲霉菌可在体外形成生物膜;肉桂醛对受试烟曲霉菌的 M IC为256μg/m L ;在1 M IC、1/2 M IC、1/4 M IC 时,生物膜量分别为0.81±0.11、1.13±0.18和1.59±0.11,与阳性对照组(2.18±0.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镜下可见肉桂醛作用后生物膜结构变稀疏松散。结论肉桂醛对烟曲霉菌具有抗菌活性,亚抑菌浓度的肉桂醛对生物膜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浓度越高作用越强。
作者:邬丽红;陈一强;孔晋亮;罗劲;黄宏;侯长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实验研究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3D)重建算法超低剂量640层CT结肠成像的息肉检出能力。方法制作10段猪结肠息肉模型,每段模型上有30枚1~15 mm模拟息肉。所有模型用640层CT机扫描,球管电压120 kVp ,电流剂量分别为10、20、30、40、50 mAs。滤波反投影(FBP)和AIDR3D算法重建后获得CT结肠成像的图像。两位不知道扫描电流剂量及重建算法的影像科医生独立分析图像。每位影像科医生的息肉检出信心分5个等级,用Kappa分析评价2位影像科医生息肉检出信心的一致性。根据剂量长度乘积计算辐射剂量。统计分析5种扫描电流剂量、2种重建算法的图像检出息肉的敏感性。结果两位影像科医生对3000枚息肉检出信心一致性好(κ=0.740)。20 mAs扫描并AIDR3D重建对1~<6、6~<11、11~15 mm息肉检出敏感性与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相同,均达100%;有效辐射剂量1.62 mSv较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的4.04 mSv降低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As扫描并AIDR3D重建对1~<6 mm息肉检出敏感性77%低于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6~<11 mm息肉检出敏感性98%也低于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的100%。结论超低剂量20 mAs扫描并AIDR3D重建640层CT结肠成像息肉检出能力能够与标准低剂量50 mAs扫描并FBP重建媲美,检出敏感性达100%;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60.0%,只有1.62 mSv。
作者:沈合松;梁丹;罗明月;段侪杰;Wenli Cai;邱建平;李文儒;朱冬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Sp3)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该院49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Sp3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 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二者的表达与 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Sp3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和RT‐PCR法的结果均显示:(1)Sp3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3和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和分级相关;(4)Sp3和β‐Catenin在 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Western blot :r=0.681、P=0.000;RT‐PCR:r=0.641,P=0.000),均与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有关;(5)Sp3高表达的病例预后较低表达的病例差(P<0.05)。结论 Sp3在 HCC发生中起促进作用且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Wnt通路可能是其参与 HCC发生、发展的途径。
作者:莫伟嘉;李佳;陆会平;冯振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分析E2对神经细胞增殖及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以及其是否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介导。方法离体条件下培养动物端脑神经组织,设置各实验组,分别以 E2、E2受体抑制剂、BDNF、BDNF抗体或以上试剂联合处理,之后进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增殖、神经元分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2能否调节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 E2和BDNF均能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产生,增加Hu+神经元数目,E2受体抑制剂及BDNF抗体则有相反作用;并且E2的作用效果能被BDNF抗体消减,而E2受体抑制剂不能影响BDNF正常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E2能显著上调BDNF mRNA的表达,而E2受体抑制剂能抑制BD‐NF mRNA表达。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E2对神经组织内细胞增殖、神经元分化的促进作用可由BDNF介导。
作者:陈琼;林丽英;唐晓华;郭旭光;夏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采用5/6肾切除法建立大鼠慢性肾衰动物模型,以中药复方剂“降浊颗粒”治疗,观察并评价其对CRF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造模后分为降浊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贝那普利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降浊颗粒4.05、8.10、16.20g·kg -1·d-1及贝那普利1.2mg·kg -1·d-1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mL·kg -1·d-1灌胃,疗程60 d。观察治疗前后肌酐、尿素氮变化,同时测定血清及肠道SIgA水平,以及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贝那普利组、降浊颗粒各剂量组血清BUN、Scr水平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ELISA、蛋白表达与RT‐PCR结果比较,贝那普利组、降浊颗粒各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肠道IgA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降浊颗粒高、中剂量组与贝那普利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降浊颗粒有独立于具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此外对CRF肠道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王坚;王清;吉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病理学的教学目前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被动接受病理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建立临床病理思维,进入临床实践后无法将其所学病理学知识同临床实践相结合,甚至读不懂病理报告,导致不能及时、正确、合理地安排治疗。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经过长期病理学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以参与式设计理论[1]和教学设计理论[2]为理论依据,吸取多学科教学改革经验[3‐7],以问题式学习(PBL )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创建了SPAT教学模式。SPAT即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ion),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团队协作(team),取其每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将其概括为SPAT 教学模式。在SPAT 教学模式中将重点由“教”向“学”转化,变被动为主动,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为主旨。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倪琦;张锡流;林化;欧海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采用循证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我国大陆地区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为临床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 )、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PubMed。对文献进行筛选,使用Excel软件提取数据,运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进行率的合并计算,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合适模型。结果研究共纳入68篇合格文献,新生儿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32%(95%C I:27%~37%)]、沙门菌属[32%(95% C I:0%~68%)]。亚组分析显示:三级和二级及以下等级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均为葡萄球菌;专科医院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综合性医院常见病原体为沙门菌属;东部地区医院常见病原体为沙门菌属,中部和西部地区医院常见病原体均为葡萄球菌属;1985~1999年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2000~2012年常见病原体为病毒。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
作者:黄娅铃;曾子耘;徐萱;李迎丽;邱景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697例患者剩余胚胎的囊胚率,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VF)胚胎组和显微受精(ICSI)胚胎组,其中ICSI胚胎组又根据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胚胎和附睾精子组,序贯培养后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对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的影响。结果2697例患者共培养胚胎8426枚,其中 IV F组7048枚囊胚形成率53.18%,ICSI组1378枚囊胚形成率49.27%,IVF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常规IVF组相比补救受精组剩余胚胎的囊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ICSI组与PESA组的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精子来源的囊胚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作者:李楠;唐永梅;梁明明;韦立红;唐妮;韦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把控气管插管操作环节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39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仅观察组应用气管插管操作核查表监督气管插管操作各环节,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的发生率为26.2%,对照组VAP的发生率为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P<0.01)。结论应用气管插管操作核查表可以从源头上降低VAP发生率。
作者:曾彬;吴倩;邓秀云;梁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2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多层螺旋CT(MSCT)在T2期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单因素分析93例T2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MS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浅肌层癌(T2a)和深肌层癌(T2b)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T2期胃癌T分期准确率为91.40%(85/93);N分期准确率为66.67%(62/93),其中对pN0、pN1、pN2和pN3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8.18%(30/44)、65.00%(26/40)、60.00%(3/5)和75.00%(3/4);TNM分期的准确率为67.74%(63/93),其中Ⅰ、Ⅱ、Ⅲ和Ⅳ期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8.18%(30/44)、64.10%(25/39)、60.00%(3/5)和100%(5/5)。结论T2a和T2b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异。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T2期胃癌术前TNM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辰;任刚;蔡嵘;戚庭月;赵建溪;陈健;李华莉;贺文广;李文华;汪登斌;吴湘如;张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钙视网膜蛋白在3个月内婴儿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D)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采用经肛门直肠结肠斜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个月内婴儿HD进行随访及疗效评价。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确诊并行了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或肠造瘘术治疗3个月内婴儿HD 192例,收集其病案资料,并行根治术中期随访,评价其肛直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192例 HD患儿中,139例行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53例行肠造瘘术。术前诊断依据典型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和直肠吸引活检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0.1%、92.1%、97.9%。66例(60.5%)获中期随访,小肠结肠炎2例(3.0%),污粪2例(3.0%),无便秘复发、大小便失禁、肛门狭窄,男性患儿均有阴茎勃起现象,生长发育与正常婴幼儿相当。门诊随访25例,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15例钡剂灌肠检查显示肠道形态恢复良好;直肠肛管测压11例,10例(90.9%)肛门松弛反射恢复正常,1例未见松弛反射。结论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可作为3月内婴儿 HD术前诊断的金标准;经肛门直肠结肠斜形切除吻合术设计符合生理,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适合0~3个月小婴儿根治术。
作者:李洪;金先庆;李晓庆;向丽;刘伟;候金凤;金鑫;王海涛;童科融;刘洪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 ,PTC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PTC ,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对PTC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朱朝勇;曹淑琴;李良才;王兴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正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侵袭、迁移的影响与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 T T )法探索正丁酸钠作用ACC‐2细胞的佳浓度,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正丁酸钠对 ACC‐2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分别检测5组浓度药物作用后ACC‐2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L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625、1.250、2.500、5.000、10.000 mmol/L 5组浓度的正丁酸钠均能抑制ACC‐2细胞增殖(P<0.05)且呈明显浓度依赖性;5组浓度正丁酸钠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0、5.000、10.000 mmol/L浓度正丁酸钠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同时降低ACC‐2细胞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LR4蛋白表达的降低与 HMGB1的抑制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正丁酸钠能够抑制ACC‐2细胞增殖,浓度较高时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时降低HMGB1、TLR4的mRNA与蛋白表达,提示NaB对ACC‐2迁移能力抑制可能通过下调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王越;吴娟娟;刘昕;李亦婕;王雨;魏丹;宋琦;李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四肢骨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观察组、对照组血清FIB、FDP水平。统计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下肢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骨折愈合时间患儿、有DVT患儿和无DVT患儿血清FIB、FDP水平并分析四肢骨折患儿血清FIB、FDP水平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和DV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FIB、FD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9.68±7.49)d。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患儿和发生DVT患儿血清FIB、FDP水平均高于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患儿和无DVT患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儿血清 FIB、FDP水平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均呈正相关(r=0.768,0.784,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儿血清FIB、FDP水平与其DVT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0.792、0.785,P<0.05)。结论血清FIB、FDP水平在四肢骨折患儿中较高且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及DVT发生率相关。
作者:薛远亮;徐宏浩;吕浩;李国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人声嘶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28例成人声嘶患者纤维喉镜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声嘶患者中女772例(58.1%),男556例(41.9%),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率较高的前3种职业分别为营销人员439例(33.1%),教师208例(15.7%),干部206例(15.5%)。前6种病因是分别是声带小结390例(29.4%),慢性喉炎272例(20.5%),声带息肉263例(19.8%),声带麻痹76例(5.7%),喉外(创)伤63例(4.1%),喉癌55例(3.8%)。结论成年人声嘶的患者性别比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用嗓较多的职业患者比例高,声嘶原因以声带小结、慢性喉炎和声带息肉为常见,然而纤维喉镜检查是早期诊断声嘶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晓莉;张伶俐;谭建国;曾兴敏;姚田庆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