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沈侃;邱泽亮;许东伟;雷振东

关键词:红细胞, 休克, 脓毒性, 预后, 红细胞分布宽度,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老年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与老年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IC U收治的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204例,入院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符合脓毒症诊断后12 h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D‐二聚体、N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指标,24 h内差指标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根据30 d转归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各项检验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使用Cox生存分析模型确定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按照4分法分将 RDW 为 Q1组(RDW<12.24%)、Q2组(12.24%≤ RDW<13.27%)、Q3组(13.27%≤RDW<14.30%)、Q4组(RDW ≥14.30%),并绘制 Kaplan‐M eier生存曲线。结果(1)两组间的PCT、RDW、D‐二聚体、NT‐proBNP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DW及APACHE Ⅱ评分是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RDW及APACHE 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相似分别为0.69、0.71,佳截断值分别为14.18、19.5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随着 RDW 指标升高,平均生存时间呈下降趋势(χ2=22.84,P<0.01)。结论 RDW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相关,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雌二醇通过BDNF促进端脑神经细胞增殖与分化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分析E2对神经细胞增殖及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以及其是否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介导。方法离体条件下培养动物端脑神经组织,设置各实验组,分别以 E2、E2受体抑制剂、BDNF、BDNF抗体或以上试剂联合处理,之后进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增殖、神经元分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2能否调节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 E2和BDNF均能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产生,增加Hu+神经元数目,E2受体抑制剂及BDNF抗体则有相反作用;并且E2的作用效果能被BDNF抗体消减,而E2受体抑制剂不能影响BDNF正常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E2能显著上调BDNF mRNA的表达,而E2受体抑制剂能抑制BD‐NF mRNA表达。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E2对神经组织内细胞增殖、神经元分化的促进作用可由BDNF介导。

    作者:陈琼;林丽英;唐晓华;郭旭光;夏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SPAT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究

    病理学的教学目前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被动接受病理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建立临床病理思维,进入临床实践后无法将其所学病理学知识同临床实践相结合,甚至读不懂病理报告,导致不能及时、正确、合理地安排治疗。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经过长期病理学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以参与式设计理论[1]和教学设计理论[2]为理论依据,吸取多学科教学改革经验[3‐7],以问题式学习(PBL )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创建了SPAT教学模式。SPAT即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ion),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团队协作(team),取其每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将其概括为SPAT 教学模式。在SPAT 教学模式中将重点由“教”向“学”转化,变被动为主动,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为主旨。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倪琦;张锡流;林化;欧海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质酮对大鼠股骨头微环境11β-H SD1表达及骨重建影响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股骨头微环境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股骨头病理变化探讨相应的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1月组、3月组(每组20只)。后两组分别于腹腔内注射醋酸皮质酮(8 mg/kg ),2次/周,各干预1个月及3个月。此后取股骨头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11β‐HSD1含量测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股骨头组织学表现。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 PCR方法检测出1月组及3月组11β‐HSD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月组出现骨髓腔脂肪细胞比例升高(P<0.05),3月组出现软骨下骨小梁密度降低(P<0.05)。结论增加皮质酮可促进大鼠股骨头微环境11β‐HSD1表达和出现软骨下骨小梁密度降低。

    作者:赵佳;魏波;刘军;梁荣班;黄涛;谢锋伟;黄先进;冯德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受精方式及精子来源对剩余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697例患者剩余胚胎的囊胚率,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VF)胚胎组和显微受精(ICSI)胚胎组,其中ICSI胚胎组又根据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胚胎和附睾精子组,序贯培养后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对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的影响。结果2697例患者共培养胚胎8426枚,其中 IV F组7048枚囊胚形成率53.18%,ICSI组1378枚囊胚形成率49.27%,IVF组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常规IVF组相比补救受精组剩余胚胎的囊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ICSI组与PESA组的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和优质囊胚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精子来源的囊胚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作者:李楠;唐永梅;梁明明;韦立红;唐妮;韦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腔起搏治疗对急性下壁心梗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影响

    目的:研究双腔起搏治疗对急性下壁心梗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清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比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急性下壁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观察组)、健康者(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脑钠肽及心肌肌钙蛋白指标水平及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分析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LVEF)与二尖瓣舒张早期的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的峰值流速(A)(E/A)及Sra的相关性。结果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脑钠肽及心肌肌钙蛋白指标水平虽然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E/A、LVEF及Sra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1 d的水平,术后3个月除上述指标的水平更加显著增加后,LAEF水平较术前1 d亦显著增加,而LAVmin及LAVmax水平较术前1d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与Sr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双腔起搏对急性下壁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血清脑钠肽和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改善心功能。

    作者:陈艺娜;张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和Bax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ax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NSCLC患者肺组织石蜡标本80例(NSCLC组)及良性病变病灶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20例(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测定NSCLC组织中VEGF和Bax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与NSCLC病理类型、TNM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中VEGF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期VEGF阴性表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腺癌、鳞癌无相关性(P>0.05)。NSCLC组中Bax表达低于对照组,Ⅲ~Ⅳ期Bax阳性表达低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Bax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的表达与腺癌、鳞癌无相关性(P>0.05)。NSCLC中VEGF和Bax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VEGF的表达在NSCLC中起着促进作用,并与Bax表达呈负相关,二者的表达可为NSCLC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作者:曹文荣;闫文修;王雪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TE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的 Meta分析

    目的:评价PTE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所有已发表的关于乳腺癌患者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表达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偏倚评估。结果共28篇研究文献(3172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雌激素受体(OR=3.16,95%CI:2.01~4.97,P<0.01)、孕激素受体(OR=2.27,95% CI:1.70~3.04,P<0.01)、淋巴转移(OR=0.36,95% CI:0.27~0.49, P<0.01)、临床分期(OR=2.59,95% CI:2.04~3.30,P<0.01)和组织学分级(OR=2.19,95% CI:1.74~2.75,P<0.01)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TEN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进展、浸润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内分泌治疗中较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方程;龙行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328例成人声嘶患者纤维喉镜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声嘶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28例成人声嘶患者纤维喉镜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声嘶患者中女772例(58.1%),男556例(41.9%),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率较高的前3种职业分别为营销人员439例(33.1%),教师208例(15.7%),干部206例(15.5%)。前6种病因是分别是声带小结390例(29.4%),慢性喉炎272例(20.5%),声带息肉263例(19.8%),声带麻痹76例(5.7%),喉外(创)伤63例(4.1%),喉癌55例(3.8%)。结论成年人声嘶的患者性别比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用嗓较多的职业患者比例高,声嘶原因以声带小结、慢性喉炎和声带息肉为常见,然而纤维喉镜检查是早期诊断声嘶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晓莉;张伶俐;谭建国;曾兴敏;姚田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转录因子S p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3(Sp3)在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该院49例HCC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Sp3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 HCC和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二者的表达与 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Sp3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和RT‐PCR法的结果均显示:(1)Sp3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3和β‐Catenin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和分级相关;(4)Sp3和β‐Catenin在 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Western blot :r=0.681、P=0.000;RT‐PCR:r=0.641,P=0.000),均与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有关;(5)Sp3高表达的病例预后较低表达的病例差(P<0.05)。结论 Sp3在 HCC发生中起促进作用且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Wnt通路可能是其参与 HCC发生、发展的途径。

    作者:莫伟嘉;李佳;陆会平;冯振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92例0~3个月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婴儿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钙视网膜蛋白在3个月内婴儿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D)的临床诊断价值;对采用经肛门直肠结肠斜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个月内婴儿HD进行随访及疗效评价。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确诊并行了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或肠造瘘术治疗3个月内婴儿HD 192例,收集其病案资料,并行根治术中期随访,评价其肛直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192例 HD患儿中,139例行经肛门直肠结肠切除斜形吻合术,53例行肠造瘘术。术前诊断依据典型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和直肠吸引活检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0.1%、92.1%、97.9%。66例(60.5%)获中期随访,小肠结肠炎2例(3.0%),污粪2例(3.0%),无便秘复发、大小便失禁、肛门狭窄,男性患儿均有阴茎勃起现象,生长发育与正常婴幼儿相当。门诊随访25例,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15例钡剂灌肠检查显示肠道形态恢复良好;直肠肛管测压11例,10例(90.9%)肛门松弛反射恢复正常,1例未见松弛反射。结论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可作为3月内婴儿 HD术前诊断的金标准;经肛门直肠结肠斜形切除吻合术设计符合生理,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适合0~3个月小婴儿根治术。

    作者:李洪;金先庆;李晓庆;向丽;刘伟;候金凤;金鑫;王海涛;童科融;刘洪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特点。方法对2011~2012年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并对产ESBLs耐药表型的菌株用双纸片法进行确证。结果1189株尿路感染菌株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547株(46.0%),肺炎克雷伯菌81株(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64.4%和64.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率较高(均超过9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呋喃妥因、头孢比肟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14.9%、41.7%、77.1%)显著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77.3%、66.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均较高且具多重耐药特征。

    作者:高玉红;毛晓琴;平竹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损伤性肾匀浆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效果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目的:利用损伤性肾匀浆体外模拟急性肾损伤的微环境,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诱导转分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BM SC用10%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匀浆上清液进行培养。7 d后从形态学改变、18型角蛋白(CK‐18)、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骨形态发生蛋白‐7( BM P‐7)的相应表达水平。结果损伤肾匀浆诱导7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并检测到CK‐18阳性表达;同时被诱导的HGF和BMP‐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损伤肾匀浆可诱导BMSC部分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转分化,其可能机制是BMSC可能以旁分泌的形式产生了 HGF和BMP‐7等“肾脏保护因子”。

    作者:陈昌金;杨雪梅;吕春燕;赵梓亦;袁惠;辜海英;高泓;陈奕名;陈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 PI3K/A kt信号转导通路探讨电针足三里、曲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LY294002,深入探讨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与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C)组、模型(IC)组、电针(EA)组、电针+溶剂(DMSO)组,电针+抑制剂(LY294002)组,每组各12只。术后24 h开始电针治疗30 min ,1次/天,治疗3 d。采用Zealonga 5分评价方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氯化三苯四唑(TTC)法脑组织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TUNEL法观察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I3K、Akt、p‐Akt、bad、p‐ba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显示EA组与DMSO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及脑缺血改善明显优于IC组和LY294002组(P<0.05);EA组与DMSO组凋亡阳性细胞数少于IC组和LY294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IC组及 LY294002组比较,EA组与DMSO组提高了PI3K、p‐Akt及p‐bad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电针足三里穴、曲池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秀坤;黄英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正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正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侵袭、迁移的影响与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 T T )法探索正丁酸钠作用ACC‐2细胞的佳浓度,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正丁酸钠对 ACC‐2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分别检测5组浓度药物作用后ACC‐2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L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625、1.250、2.500、5.000、10.000 mmol/L 5组浓度的正丁酸钠均能抑制ACC‐2细胞增殖(P<0.05)且呈明显浓度依赖性;5组浓度正丁酸钠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0、5.000、10.000 mmol/L浓度正丁酸钠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同时降低ACC‐2细胞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LR4蛋白表达的降低与 HMGB1的抑制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正丁酸钠能够抑制ACC‐2细胞增殖,浓度较高时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时降低HMGB1、TLR4的mRNA与蛋白表达,提示NaB对ACC‐2迁移能力抑制可能通过下调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王越;吴娟娟;刘昕;李亦婕;王雨;魏丹;宋琦;李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其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肿瘤相关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抗原19‐9(CA19‐9)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检测,观察其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可靠性,并探讨联合检测此3项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 L )和化学发光法(CL)测定148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及80例健康者CYFRA21‐1、CA19‐9和SCC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手术前CYFRA21‐1、SCC、和CA19‐93种血清标志物的水平均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其血清CYFRA21‐1、SCC、和CA19‐9水平明显降低,跟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7.2%(129/148),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在随访中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者,血清CYFRA21‐1、CA19‐9和SCC含量又再次升高,与术后早期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FRA21‐1、CA19‐9和SCC的测定对食管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且联合检测因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

    作者:王永连;赵英政;徐光翠;姚文健;郭领;席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去势大鼠髁突软骨雌激素受体及Ⅱ型胶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观察去势大鼠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并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Ⅱ型胶原(ColⅡ)的表达,分析去势后髁突软骨生长代谢的变化,探讨雌激素缺乏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OA)的关系。方法 HE染色观察大鼠去势后不同时期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去势大鼠髁突软骨ER及ColⅡ表达,并运用图像分析仪测量并计算其平均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结果雌激素缺乏导致髁突软骨退行性改变。去势后大鼠ER和ColⅡ的表达受到抑制,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其作用增强。结论雌激素缺乏或低下导致大鼠髁突软骨病损。低浓度雌激素降低或抑制ER表达,髁突软骨胶原表达与雌激素相关。

    作者:张跃蓉;白建新;刘忠林;范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通过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肺功能检测,分析COP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资料完整共选入828例,男348例,女480例。COPD患者共102例,患病率12.3%。其中男性患病率16.1%,女性患病率9.6%,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2,P=0.005)。吸烟者患病率(17.9%)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有儿童期肺部感染史人群患病率(17.5%)显著高于无儿童期肺部感染史人群(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91,P=0.002)。随年龄增加,COPD患病率增加,而与BMI、文化程度、6个月以上燃煤史无关。结论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COPD患病率为12.3%,年龄是COPD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性别、吸烟及儿童期肺部感染史也是COPD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

    作者:李娟;刘翩;黎晓强;王开金;董一山;黎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儿因为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引起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变,夜间反复觉醒[1],常常有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多动、多汗、睡觉姿势异常、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等表现。随着OSA HS发病率上升,医疗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OSA HS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打鼾问题,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发育进程。虽然OSA HS对儿童的危害较大,但其发病率并不明确,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率差异很大,大约在1.0%~5.7%,2~8岁是发病的高峰[2‐3]。

    作者:刘萌雅(综述);姚红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A型肉毒毒素对比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研究

    目的:观察对比A型内毒毒素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收集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分别采用A型内毒毒素与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6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手术组和A型内毒毒素局部注射组,随访对比两组疗效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率。结果两组疗效持续时间分别为(15.98±2.45)个月和(4.67±1.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和27.9%,显效率分别为100%和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5例(34.9%),明显缓解24例(55.8%),部分缓解1例(2.3%)。B组患者B T X‐A注射后24 h症状即缓解,痉挛缓解起效时间为2.3~5.8d,平均(3.63±1.20)d,B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相比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持续时间长、显效率高,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刘睿;李钦涛;齐平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冰片灌胃或滴鼻给药对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大鼠苏醒和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考察并比较冰片灌胃或滴鼻给药对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大鼠苏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受训大鼠按逃避潜伏期分为6个组:对照组,模型组,冰片灌胃低剂量组(1.0 m L/100 g ),冰片灌胃高剂量组(2.0 m L/100 g ),冰片滴鼻低剂量组(0.1 mL/100 g),冰片滴鼻高剂量组(0.2 mL/100 g),每组16只。实验前20 min给药。除对照组,其余大鼠均给予全身麻醉。记录大鼠的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血气、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能力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aCO2和P(A‐a)DO2升高,pH和PaO2降低,潜伏逃避时间延长,平台穿越次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冰片灌胃或滴鼻组全身麻醉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有减少、血气有改善,潜伏逃避时间缩短(P<0.05),平台穿越次数增多(P<0.05);冰片灌胃高、低剂量组内的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血气和平台区穿越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冰片灌胃低剂量比较,冰片灌胃高剂量的逃避潜伏期较短(P<0.05);与冰片灌胃组比较,冰片滴鼻组全身麻醉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血气明显改善,潜伏逃避时间明显缩短,平台区穿越次数增多(P<0.05);与冰片滴鼻低剂量比较,冰片滴鼻高剂量的全身麻醉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血气明显改善,逃避潜伏期较短(P<0.05)。结论冰片可通过滴鼻途径改善血气达到缩短麻醉大鼠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并改善认知功能。

    作者:钱丽萍;翟青新;余飞;王玉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