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托吡酯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疗效

盛志强;满宜刚;袁嫣然

关键词:托吡酯, 左乙拉西坦, 婴儿痉挛症, Gesell, 发育商
摘要:目的 探讨托吡酯(TPM)与左乙拉西坦(LEV)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临床疗效,为优化药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的IS患儿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M组(VPA联合TPM治疗)和LEV组(VPA联合LEV治疗),每组19例,观察两组患儿痉挛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并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发育商(DQ)值.结果 3个月后,TPM组控制痉挛发作的总有效率为84.21%,LEV组为78.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M组患儿共5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LEV组4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TPM组DQ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V组患儿的DQ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M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M与LEV治疗IS对控制痉挛发作疗效相同,但LEV治疗能明显提高IS患儿的智能发育,总体疗效优于TPM.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攻癌逐瘀散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攻癌逐瘀散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有效性.方法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S)静脉炎分级标准,将本科384例静脉炎患者分为观察组252例,对照组132例.观察组采用攻癌逐瘀散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外敷治疗.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36.51%,有效率为63.49%,无效率为0;对照组显效率为32.58%,有效率为55.30%,无效率为1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攻癌逐瘀散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方法明显优于50%硫酸镁.

    作者:王维;张仲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用通痹止痛汤内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GA 6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通痹止痛汤联合秋水仙碱加塞来昔布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5例AGA患者分为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4).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片加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痹止痛汤内服,疗程均为14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压痛、红肿、活动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医生整体评价和患者整体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UA、CRP、IL-1和TNF-α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减轻AGA疼痛,改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降低UA等方面均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能更有效、更快控制AGA的发作.

    作者:傅霞;柴克霞;苏娟;陆阿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托吡酯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托吡酯(TPM)与左乙拉西坦(LEV)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临床疗效,为优化药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的IS患儿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M组(VPA联合TPM治疗)和LEV组(VPA联合LEV治疗),每组19例,观察两组患儿痉挛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并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发育商(DQ)值.结果 3个月后,TPM组控制痉挛发作的总有效率为84.21%,LEV组为78.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M组患儿共5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LEV组4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TPM组DQ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V组患儿的DQ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PM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M与LEV治疗IS对控制痉挛发作疗效相同,但LEV治疗能明显提高IS患儿的智能发育,总体疗效优于TPM.

    作者:盛志强;满宜刚;袁嫣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治疗ACI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在急诊室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2011~2014年收治的ACI患者66例分成A、B两组,A组给予r-PA 18 mg静脉注射,30 min后重复.B组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30 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24 h、7d采用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并观察其颅内出血发生率、28 d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日.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和ADL评分均有所改善,A组治疗后12h、24 h、7 d NIHSSP评分分别为(11.22±3.12)、(9.75士3.43)、(5.25±1.42)分,B组为(14.53±4.24)、(13.78±3.98)、(12.17士2.33)分;A组治疗后12h、24 h、7 d ADL评分分别为(40.11士7.78)、(42.56±8.28)、(74.46士8.57)分,B组为(49.67±10.34)、(53.24±9.55)、(60.15±9.3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分别为2.94%、6.82d、2.94%.B组为9.38%、22.56 d、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治疗ACI后NIHSSP和BI评分改善优于尿激酶治疗,r-PA治疗ACI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王万灵;王灵;王振华;李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绞股蓝总皂甙对肝HepG2细胞三酰甘油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培养肝HepG2细胞三酰甘油(TG)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HepG2细胞为模型细胞,加入GPs进行孵育,观察其对细胞内TG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脂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包括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ACACB、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ACAT1)、棕榈酰辅酶A氧化酶(ACOX1)及肉碱脂酰转移酶(CPT)1、2.并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干扰关键酶基因,验证其对TG代谢的影响.结果 GPs可显著降低HepG2细胞的TG水平,发现GPs可显著抑制FASN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较高水平下促进CPT1基因的表达,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改变与基因表达一致.在细胞水平瞬时干扰FASN的表达,在干扰FASN后,GPs降低TG的幅度显著减少,提示GPs主要通过抑制FASN起作用.结论 GPs可减少肝HepG2细胞内TG水平,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FASN的表达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作者:陈建萍;任新生;李青;孙中华;郭再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认知行为疗法对T2DM患者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和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01例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2周末评定两组患者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各因子均高于对照组(P<0.05).应付方式中,观察组成熟型因子高于对照组,不成熟型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PG和2hPG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高于干预前;成熟型应对方式均高于干预前,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均低于干预前;FPG和2hPG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社会支持系统中主观支持、应对方式中求助因子、FPG和2hPG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能增强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和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

    作者:彭娟;黄凤茜;宋兴勇;高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清中细胞因子与体液免疫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3)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100例,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50例.对患者均进行血清TNF-α、IL-6、CRP、IgG、IgM、C3水平的检测,并进行术后第1、3、7天的动态观察.结果 感染组术后的第1、3天TNF-α、IL-6、CRP、IgG、IgM、C3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术后第7天仅有IgG恢复至非感染组水平(P>0.05).感染组TNF-α、IL-6、CRP水平在术后第1、3天呈现增高趋势,第7天呈下降趋势,非感染组无变化趋势;IgM、IgG、C3水平在各组间均无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感染组1L-6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型相关,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增高(P<0.05).结论 TNF-α、IL-6、CRP、IgG、IgM、C3水平可能在颅脑损伤术后感染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对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都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吴春颖;曹文军;吕建华;马怀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全科医学及妇幼保健方向学生的全科医生就业趋向调查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门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1].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全科医学也得以蓬勃发展.

    作者:刘彦;何坪;邓宇;张冬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脑小血管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和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健康问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和临床类型,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研究较多,结果显示CSVD可导致患者慢性或隐匿进展的认知、人格、情感及行为障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D的主要原因,也是36%~67%的VaD患者的病因.同时,CSVD与AD的相关性研究也逐年增多,揭示其与AD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柯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早期久坐帕金森病患者骨密度和维生素D状态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帕金森病(PD)早期久坐人群骨密度和维生素D状况及相关的临床变量.方法 对133例PD患者(Hoehn-Yahr1-2.5级,平均年龄63.7岁,其中男性占63%)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骨密度测量,计算T值和Z值.使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骨密度的变量,使用线性回归探讨25-OH-维生素D状态与PD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PD患者中骨质疏松症(10.53%)和骨丢失(42.10%)较为常见.髋骨的平均Z值为0.23,腰椎的平均Z值为0.72.女性、低体质量、低25-OH-维生素D与髋骨和腰椎的骨密度显著相关.PD患者较之对照组合有较低25-OH-维生素D血清水平.结论 早期久坐PD患者容易出现骨密度异常,且普遍出现维生素D缺乏;有必要对其进行骨质密度和维生素D相关筛查.

    作者:潘丽雅;翁保慧;邓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正常妊娠妇女临产及顺产后24h血常规检测参考区间相关研究

    目的 检测正常妊娠妇女顺产后24 h血常规指标,并探讨其正常值参考区间.方法 分别对妊娠妇女临产、顺产后24 h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顺产后24 h与临产比较,RBC、Hb、PLT及HCT均明显降低,WBC和NE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依据,用于评估正常妊娠妇女的血象感染诊断,从而指导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作者:邓青春;潘英连;常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95例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95例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17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9.47%、4.21%、1.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级别、术前KPS评分、肿瘤切除程度、二次手术、术后化疗及联合放/化疗(TMZ方案)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级别、肿瘤切除程度、二次手术及术后化疗是影响恶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结果较差;肿瘤全切除、肿瘤复发者行再次手术及术后化疗可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

    作者:黄冠又;张欣;明悦;曹楚南;甘鸿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影响家属对新生儿优质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为患儿提供全面、全程的服务[1].优质护理是医疗卫生改革重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划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但是新生儿与成人相比由于其大脑和其他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且不能很好与外界交流[3],因此,新生儿护理具有特殊性,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开展优质护理以来,建立了详细入院宣教、探视卡、出院指导、满意度调查、出院宣教、出院为新生儿留存胎发、出院父母身份证号与原件核对签字、满意度调查等[4 5],这些优质护理措施在新生儿护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优质护理满意度[6].

    作者:嵇志娟;嵇志刚;刘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围术期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研究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的实施对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观察组)和传统方法进行医疗护理(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时间为(10.72±4.04)h、首次排气时间为(27.51±9.43)h、进食时间为(27.84±3.94)h、住院时间为(8.77±1.76)d、住院费用为(4.17±0.41)万元,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50±8.32)h、(49.63±13.84)h、(98.40±12.71)h、(13.10±1.52)d、(5.56±0.32)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7.50%(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中,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李光焰;杜娟;刘宝华;童卫东;曾登芬;毕玉田;程晓斌;周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本科科研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45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率先开展本科科研教育,成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8年前,清华大学开启“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拉开了中国本科科研教育的序幕[1].当今是创新与发展的时代,中国正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培养体系,也让人们意识到医学院校本科阶段科研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可提高学生个人素质,还将推进中国医学科研事业发展.

    作者:李敏超;杜先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比较两种方法对牛鲍氏计数板中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牛鲍氏计数板的传统计数方法和新计数方法对细胞计数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传统计数方法和新计数方法计数118份抗凝血标本中的红细胞,然后将结果与标准值对照.结果 在109份有效样本中,有57份(52.29%)用新方法计数结果更准确,40份(36.70%)用传统方法计数结果更准确,12份(11.01%)用两种方法计数引出的误差相同.新方法计数误差的平均值为(0.071±0.005)×1012/L,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计数误差的平均值(0.079±0.006)×101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新方法在减小牛鲍氏计数板对细胞计数的误差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明昊;蔡晓钟;罗娟;薛白;曾娣;徐超;仲煜杰;徐增伟;左国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术后近期并发症出现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45例(162只乳房)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手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全乳房切除及各种类型的乳房重建手术.分析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身体质量指数、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等)与近期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类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25.93%(42/162).自体组织重建、即刻重建是并发症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手术方式、手术时机、肥胖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存在关联(P<0.05),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与并发症无明显关联(P>0.05).145例患者平均随访(37.36士18.78)个月,9例复发,3例死亡,无病生存率为93.10%.结论 重建过程中把握指征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在肿瘤学上安全可靠,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乳房重建患者术后生存无明显影响.

    作者:曹一鸣;韦长元;莫军扬;庄亚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微粒与微RNA-155水平的变化规律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和微RNA(miRNA)-155与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脓毒症患者61例,根据28 d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比较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MPs定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浆miRNA-155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认PMPs水平、miRNA-155水平与患者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PMPs水平较高(P<0.05).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3组患者的PMP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miRNA-155水平相对于存活组提高(P<0.05),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患者的miRNA水平较脓毒症组明显提高(P<0.05).患者PMPs水平及miRNA-155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同时患者PMPs水平与microRNA-155水平也呈正相关.PMPs水平联合miRNA-155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831.结论 脓毒症患者的PMPs水平及miRNA-155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关,miRNA-155可能引起脓毒症患者的PMPs水平增高.

    作者:杨婉花;张宏泽;刘鸿翔;刘长芳;叶冬英;石斌;刘景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务人员患者安全行为量表的建立和测试

    目的 制订医务人员患者安全行为量表并进行心理学测试.方法 在安全行为理论、患者安全目标等基础上建立条目库,由专家小组进行内容效度评价后建立初量表;对369名医务人员进行正式调查,再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包括Pearson相关分析、Cronbach'sα、因子分析法等.结果 统计学测试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0.84~0.92)、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0.65~0.85)、结构效度(因子载荷大于0.40)、可接受度(有效回收率77.52%).结论 患者安全行为量表有科学性、适用性,可以用于安全行为测量.

    作者:唐萍;肖明朝;任洪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序贯维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CTD)血小板减少症(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6例继发于CTD的重症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19+CD20+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治疗有效患者序贯给予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行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评价维持治疗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7例(43.75%)达完全缓解(CR),4例(25.00%)达有效(R),总有效率为68.75%,5例(31.25%)无效(NR).患者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9+ 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达到清除水平.11例治疗有效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CR的7例患者均未复发,4例R患者中有2例在维持治疗期间获得CR,1例维持R,1例复发.4例发生轻度输液反应,1例发生肺炎,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

    作者: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