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身体约束使用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张兰;张武丽;唐启寿

关键词:身体约束, 护理伦理, 人性化护理
摘要:身体约束作为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医疗辅助保护性措施,是医疗护理的需要,但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在临床实施的过程中,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与执行约束措施之间,有时是两难的选择.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身体约束的使用等,使身体约束的执行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叙事医学应用于医疗纠纷调解事例研究

    通过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再现和归属来分析一医疗纠纷调解事例,阐述叙事医学技能对医疗纠纷解决所产生的显著影响.这三个要素表现在医疗纠纷调解中,就是要不预设立场地全盘接纳患者诉求,引导双方将诊疗过程和事件叙事化以及修复受损的医患关系.在目前的医疗纠纷解决中,正是由于这三个要素的缺失,所谓的纠纷“解决”也只能是息事宁人,受损的医患关系没有修复,调解的中立性也因此深受影响.

    作者:晏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医师职业精神测量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从测评职业行为、测评的多源性、测评同理心以及跨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外测量与评价体系,同时分析论述了国内测评与评价体系发展的基本状况,并从评价视角的多元性和全面性、评价项目的具体性和客观性、评价指标的明确性和定量性、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反馈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近年来国内外医师职业精神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作了回顾,指出设计构建良好的测量与评价体系是深化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的必由之路.

    作者:石晓兰;李文秀;秦岭;周诣;周萍;薛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学生对尊严疗法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目的 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临终患者尊严疗法的认知和对其理念、方案的态度及推广的意愿并获取相应改进建议.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选取20人进行深入访谈.结果 17.73%的调查对象对尊严疗法有正确的认知,94.98%的调查对象接受尊严疗法的理念,92.96%的调查对象对尊严疗法的方案持积极态度,74.38%的调查对象有积极的推广意愿,其中女生更愿意成为尊严疗法的推广者(P=O.041).访谈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尊严疗法部分内容阐述较为生硬,部分内容不符合中国临终患者心理特点,可能会对其推广造成阻碍.结论 大学生群体对尊严疗法缺乏认知,在了解尊严疗法的实施理念和方案后,对其理念和方案持认同态度,并有积极的推广意愿,可见尊严疗法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但其推广仍存在一定的阻碍,需要进一步本土化.

    作者:闫翔宇;方一安;赵圣敏;谭健霞;赵曼羽;陈慧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医学人文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从全国高校首届医学人文课程讲课大赛看医学人文的教学

    2016年11月,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南京医科大学新校区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观摩.多位教师的现场教学演示,受到大家的好评.会上有教师提出了举办全国医学人文素质教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的建议.教指委主任张金钟教授征求大家意见后,作出了2017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办全国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的决定.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大赛如约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

    作者:尹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被边缘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教育方法、手段单一,评价唯知;第二课堂偏形式化,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度不够等.加强和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更新高等医学教育的思想,强化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观念;改革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第二课堂,构造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作者:张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社会信任机制及医患信任评价研究综述

    目的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社会信任机制研究现状以及信任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信任机制和信任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提炼、总结文献信息.结果 国内社会信任机制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国外信任机制研究路径不同,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电子商务、政府部门、医疗行为等领域,医患信任评价方法主要有信任量表测评和信任模型等.结论 社会信任机制及信任评价的研究有一定发展,但仍需完善;医患信任评价局限性突出;应加大完善医疗社会信任机制措施的研究力度.

    作者:申思思;王松林;李佳月;赵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智能手机在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伦理学意义

    目的 探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及效果,并分析其伦理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某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60例牙周病患者作为健康教育对象,随机分为两组,80例(实验组)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80例(对照组)未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分析两组患者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口腔卫生维护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高患者牙周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口腔卫生维护依存性,满足了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彰显了在临床工作中,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护理伦理精神.

    作者:李芳萍;张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临终患者的文化叙事分析——基于哈尔滨市X社区医院临终关怀病房的田野调查

    收集在哈尔滨市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病房的病例和访谈资料,运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整理并分析临终患者的疾病叙事,心理体验及社会文化意义.通过3例田野个案的描述,分析和思考临终患者的忧郁与无奈、请求与愿望的疾痛体验,强调对临终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叙事研究,进而为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作者:张云龙;瞿平;贺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医务社工介入慢性疼痛患者的三级预防模式探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为例

    目的 通过医务社工对慢性疼痛患者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患者提供身、心、灵、社的全人服务.方法 通过对患者及潜在人群开展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探索出慢性疼痛患者的三级预防模式,介入其因疼痛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改善其生活质量.结果 医务社工的介入使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通过预防模式和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服务面扩大,服务效率显著提高.结论 在三级预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套介入慢性疼痛患者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式,对于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玲;侯晓莹;陆培彦;严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俄罗斯肿瘤晚期病人的姑息治疗对我国的启示

    介绍了俄罗斯姑息治疗的现况和临终关怀体系.同时介绍了姑息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姑息治疗覆盖面窄、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姑息治疗的医务人员匮乏,执业技能亟待提高,姑息治疗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质量不高,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人才流失严重、社会认知程度不够,志愿者服务体系不发达,精神类和麻醉类药物获得率低.在上述基础上,简介了俄罗斯姑息治疗的发展战略,并论述了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出台姑息治疗的法律规范,完善姑息治疗服务体系、建设配套设施,合理规划姑息治疗体系,实现服务管理、科研一体化,将保障姑息治疗资金纳入国家预算.

    作者:马华;岳长红;瞿平;李力威;张程;尹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澳门长者面对死亡焦虑的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澳门长者的死亡焦虑状况,识别相关因素及死亡焦虑内容.方法 以横断面描述性调查,采用死亡焦虑问卷,由访问员在7所长者服务机构对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400份,澳门长者目前的死亡焦虑处于较低水平(4.38±3.20).性别、年龄与自觉健康状况与死亡焦虑有显著相关(P<0.05).大部分(83.7%)长者不害怕死亡,但对死亡过程产生的身体痛苦有所恐惧(61.8%).结论 面对死亡澳门长者处于较开放与正向的态度,有利于进一步探讨长者对死亡的焦虑应对方式及接纳死亡的准备.

    作者:周嘉琪;朱明霞;伍慧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特定交际能力的临床辅助方法——意大利人眼中的叙事医学与老年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人类平均寿命仅仅是40岁;但到了2015年,平均寿命却超过了80岁.我们已经发现自己所面临的是“新”的男人和女人,身体、人际关系、需求与身份等都远远不同于过去.卫生保健组织、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正面临大量老年患者所带来的冲击压力,而这些存在共患疾病并依靠多种药物治疗的老年患者,常常被视为并行指南们的聚合体(即同时遵循着多个医嘱的老年患者群体),他们往往每日要摄取十种以上的药物,并且对其疗效毫无把握.由此,科学组织逐渐对当前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提出了质疑.

    作者:C.Cenci;刘扬;郑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叙事医学的东方气质与医学精神的借鉴

    叙事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实践形式,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从“叙事能力”来看,叙事医学具有很浓厚的东方气质.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传统中,疾病与医学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以儒医为代表的东方医师群体应当是叙事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以叙事所代表的医学气质和素养,有可能贯通东西方医学传统和医疗文化,成为构建西医技术和东方文化底蕴相结合的当代中国医学精神的形式起点.

    作者:李振良;刘立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关于医学与人文整合的再思考

    医学与医学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意义上的“医学与人文整合”应表述为“医学科学与人文医学的整合”,是对医学本真之回归,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从教学上来说,整合的主要路径包括观念的整合、课程的整合、师资的整合、方法的整合、考核的整合.

    作者:刘俊荣;李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从受试者保护角度浅析临床试验合同审计的规范化

    通过实施临床试验合同审计工作,可以在试验开始前预先考察审核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从而避免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可以明确定义参加临床试验的各个部门应履行的职责、权利与义务,规定各个部门在保护受试者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确保试验合同中包含有关保护受试者的规定,从而大程度地保护受试者权益.从建立合同审计相关制度文件、明确合同审计主体、制定合同审计流程、确定合同审计核心要素四个方面概述西京医院如何规范临床试验合同审计,并阐述其对于促进受试者保护的意义.

    作者:杨晓娟;刘美佑;伍晓晓;彭莉;张颖;贾艳艳;文爱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系统培养临床长学制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临床长学制医学生培养不仅强调对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分析现行医学院人文教育的现状,倡导医学院开设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提供多形式的人文教育方式,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努力把人文科学与高等医学教育相结合.使医学人文精神贯穿于医学实践活动中,对高层次医学生发展以及推动我国良好的医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惠达;王雨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儒家家庭主义视角下病危患者的生死抉择——由“琼瑶事件”引发的思考

    通过“琼瑶事件”引发了关于面对重症患者的生死抉择问题的讨论,针对此问题,从儒家家庭主义在医学伦理学中的意蕴,医疗决策中的家庭协商原则,以家庭为导向的医疗决定对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意义,以及临终关怀的家庭之爱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儒家生命伦理学中的儒家家庭主义的决策进路.并指出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应积极创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临终关怀之路.

    作者:孙思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我国叙事医学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丽塔·卡伦(Rita Charon)提出叙事医学概念已过去十几年,这期间叙事医学在他国有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我国对此问题的讨论还处在概念论述阶段,其潜在力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分析叙事医学现状,比较国内外叙事医学差异,进而探索我国叙事医学能力培养路径;认为可从充实叙事医学教学素材、挖掘传统文化叙事方法、建立叙事医学培训体系、整合叙事医学课程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叙事医学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作者:张秋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人文医学视域下的医学综合——整合医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引领作用

    人文医学是医学在当代的本质特征,有别于古代、近现代医学;人文医学的基本样态是综合,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文医学综合的基本内容;整合医学是对人文医学综合样态的清醒认识,并引领、推动着人文医学综合;整合医学理论构架的不断完善和在实践中的落实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管理伦理学视域下家庭医生触网服务发展初探

    基于管理伦理探讨家庭医生触网服务发展中出现的相关伦理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触网服务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并从管理伦理角度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分析对策,以促使此种服务更加规范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居民的健康服务,营造医患和谐、互信双赢的健康医疗环境.

    作者:吕璐丹;彭迎春;王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