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翔宇;方一安;赵圣敏;谭健霞;赵曼羽;陈慧平
通过“琼瑶事件”引发了关于面对重症患者的生死抉择问题的讨论,针对此问题,从儒家家庭主义在医学伦理学中的意蕴,医疗决策中的家庭协商原则,以家庭为导向的医疗决定对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意义,以及临终关怀的家庭之爱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儒家生命伦理学中的儒家家庭主义的决策进路.并指出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应积极创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临终关怀之路.
作者:孙思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叙事医学是一种致力于人性化的医学形式,在这种模式中,同理心和倾听能力与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样重要.在口腔医学中融人叙事医学的理念,能够有效地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口腔临床概念背后的哲学理念相契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经历、对与治疗相关的决策进行有效沟通,并且尽可能地做到感同身受;而对于患者而言,患者能够在更好地取得客观疗效的同时,提高主观上整体的满意度.
作者:Jean-Noel Vergnes;Nareg Apelian;Christope Bedos;张佳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临床长学制医学生培养不仅强调对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分析现行医学院人文教育的现状,倡导医学院开设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提供多形式的人文教育方式,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努力把人文科学与高等医学教育相结合.使医学人文精神贯穿于医学实践活动中,对高层次医学生发展以及推动我国良好的医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惠达;王雨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及效果,并分析其伦理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某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60例牙周病患者作为健康教育对象,随机分为两组,80例(实验组)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80例(对照组)未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分析两组患者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口腔卫生维护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高患者牙周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口腔卫生维护依存性,满足了牙周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彰显了在临床工作中,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护理伦理精神.
作者:李芳萍;张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医学与医学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意义上的“医学与人文整合”应表述为“医学科学与人文医学的整合”,是对医学本真之回归,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从教学上来说,整合的主要路径包括观念的整合、课程的整合、师资的整合、方法的整合、考核的整合.
作者:刘俊荣;李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收集在哈尔滨市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病房的病例和访谈资料,运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整理并分析临终患者的疾病叙事,心理体验及社会文化意义.通过3例田野个案的描述,分析和思考临终患者的忧郁与无奈、请求与愿望的疾痛体验,强调对临终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叙事研究,进而为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作者:张云龙;瞿平;贺苗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医务社工对慢性疼痛患者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患者提供身、心、灵、社的全人服务.方法 通过对患者及潜在人群开展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探索出慢性疼痛患者的三级预防模式,介入其因疼痛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改善其生活质量.结果 医务社工的介入使慢性疼痛患者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通过预防模式和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有机结合,使服务面扩大,服务效率显著提高.结论 在三级预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套介入慢性疼痛患者社会心理健康的模式,对于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玲;侯晓莹;陆培彦;严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基础医学教学是医学生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枯燥繁杂,难学难记.在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研究者们一直试图将多种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受到课时数量等因素限制,很难获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微媒体的优势是开放性、互动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微媒体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有望创造出基础医学教学的新模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玉梅;孟静茹;李明凯;贾敏;罗晓星;马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当前社会中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方法 选取宁夏地区5所公立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7.0数据分析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合现场个案访谈结果,分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对医务人员评价不满意度高达87.9%;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医保不完善;医疗体制不合理;媒体负面报道,部分患者的期望太高;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沟通.结论 针对影响医患关系的诸多因素,从政府管理机制、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引进社会第三方参与、正确引导舆论媒体等多视角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作者:杨雪梅;任天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分析慕课的由来、特点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界迅速发展的状况,论述了其对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慕课平台为医学人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以及慕课录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慕课课程制作为例,将慕课与医学人文教学相结合的经验和体会进行分享.
作者:张晓奥;尹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在上期的生命尊严讨论中[1],我们围绕“人的尊严”的含义、适用范围、尊严与权利关系展开探讨,从多角度解释了尊严的丰富内涵、类型和表现.本期开始将从克隆人、终末期病人、代孕者等特定人群,试图渐进地揭开“生命尊严”的神秘面纱.
作者:张新庆;杨同卫;韩跃红;贺苗;詹心怡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除了患者因受病痛折磨而产生的不理解、政府对医疗市场投入不足、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医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了医生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其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形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治理,以此来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改善医疗市场环境.
作者:黄山;夏聪;王冬;谭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2016年11月,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南京医科大学新校区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观摩.多位教师的现场教学演示,受到大家的好评.会上有教师提出了举办全国医学人文素质教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的建议.教指委主任张金钟教授征求大家意见后,作出了2017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办全国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的决定.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大赛如约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
作者:尹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人文医学是医学在当代的本质特征,有别于古代、近现代医学;人文医学的基本样态是综合,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文医学综合的基本内容;整合医学是对人文医学综合样态的清醒认识,并引领、推动着人文医学综合;整合医学理论构架的不断完善和在实践中的落实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澳门长者的死亡焦虑状况,识别相关因素及死亡焦虑内容.方法 以横断面描述性调查,采用死亡焦虑问卷,由访问员在7所长者服务机构对长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400份,澳门长者目前的死亡焦虑处于较低水平(4.38±3.20).性别、年龄与自觉健康状况与死亡焦虑有显著相关(P<0.05).大部分(83.7%)长者不害怕死亡,但对死亡过程产生的身体痛苦有所恐惧(61.8%).结论 面对死亡澳门长者处于较开放与正向的态度,有利于进一步探讨长者对死亡的焦虑应对方式及接纳死亡的准备.
作者:周嘉琪;朱明霞;伍慧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丽塔·卡伦(Rita Charon)提出叙事医学概念已过去十几年,这期间叙事医学在他国有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我国对此问题的讨论还处在概念论述阶段,其潜在力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分析叙事医学现状,比较国内外叙事医学差异,进而探索我国叙事医学能力培养路径;认为可从充实叙事医学教学素材、挖掘传统文化叙事方法、建立叙事医学培训体系、整合叙事医学课程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叙事医学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作者:张秋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通过叙事医学的三要素:关注、再现和归属来分析一医疗纠纷调解事例,阐述叙事医学技能对医疗纠纷解决所产生的显著影响.这三个要素表现在医疗纠纷调解中,就是要不预设立场地全盘接纳患者诉求,引导双方将诊疗过程和事件叙事化以及修复受损的医患关系.在目前的医疗纠纷解决中,正是由于这三个要素的缺失,所谓的纠纷“解决”也只能是息事宁人,受损的医患关系没有修复,调解的中立性也因此深受影响.
作者:晏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叙事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实践形式,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从“叙事能力”来看,叙事医学具有很浓厚的东方气质.在我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传统中,疾病与医学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以儒医为代表的东方医师群体应当是叙事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以叙事所代表的医学气质和素养,有可能贯通东西方医学传统和医疗文化,成为构建西医技术和东方文化底蕴相结合的当代中国医学精神的形式起点.
作者:李振良;刘立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从测评职业行为、测评的多源性、测评同理心以及跨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外测量与评价体系,同时分析论述了国内测评与评价体系发展的基本状况,并从评价视角的多元性和全面性、评价项目的具体性和客观性、评价指标的明确性和定量性、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反馈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近年来国内外医师职业精神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作了回顾,指出设计构建良好的测量与评价体系是深化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的必由之路.
作者:石晓兰;李文秀;秦岭;周诣;周萍;薛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本科护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本科护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本科护生职业能力评价问卷对陕西省1314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职业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科护生职业能力(33.6±5.0)处于中等水平,影响本科护生职业能力的因素有性别(P <0.001)、年级(P =0.001)、参加课外活动(P=0.040)以及课外人文素养教育(P <0.001).结论 本科护生职业能力水平中等,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通过增加本科护生的课外活动以及课外人文素养教育来提升护生的职业能力.
作者:马梅;惠沼沼;张月;杨雅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