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许谭妙
临床带教是医学教育的必经历程,培养医学生成为临床医生依靠临床带教,临床带教是把书本知识理论转变为临床实际工作的过程,是培养临床医生工作能力的必然途径[1]。目前,我国临床医学课程因专业条款的不同划分越来越细化,虽然这种划分使得教师对这一部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更详细的阐述,专科医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掌握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疾病本身不是单纯发生在一个组织和器官,单从某一器官出发去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往往会成为“医匠型”医生,“只见病症,不见疾病,或只见疾病,不见人”,只会唯器官看病,唯症状看病,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在疾病的整体把握中容易顾此失彼。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ed medicine)是有机整合医学各领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从个体差异出发,依据人文、社会、地理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与更新,是在不断完善,适合疾病治疗、符合人体健康的医学新体系[2‐3]。
作者:杨镇洲;蓝保华;何昊;张志敏;李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全日制本科与专升本临床护士的工作现状,为合理的护理分层管理以及岗位安排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临床护士工作现状调查表对广西南宁市13家三甲医院566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全日制本科与专升本临床护士工作现状得分总体呈低满意程度;专升本护士工作现状总得分高于全日制本科护士;专升本护士在福利待遇、护理工作特点及认同度、工作被认可、人际关系这4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全日制本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研教学机会这个维度上得分低于全日制本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排班、工作自主性、个人专业发展机会这3个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日制本科护士工作现状总体表现不如专升本护士,职业认同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者需要加大护理分层使用的力度,推动岗位职责与安排的合理化进程,减少高学历临床护士的流失率。
作者:吴世芬;李东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详细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纯度及增殖能力,从而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方法将剔除动静脉及内膜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剪切成1 mm3小块,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 EM/F12培养,得到贴壁细胞。观察贴壁细胞形态,利用CCK‐8试剂盒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研究特殊细胞表面抗原CD29、CD73、CD90、CD105、CD31、CD14、CD34、CD45、CD11b、HLA‐DR表达,并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体外培养7~10 d后,可见细胞从组织块中游出;细胞主要呈纺锤体样、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生长曲线显示其增殖能力强;特殊表面抗原 CD29、CD73、CD90、CD105表达强阳性,造血性抗原标志CD31、CD14、CD34、CD45、CD11b、HLA‐DR表达均呈阴性,流式细胞仪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超过80%。结论利用组织块法可有效获得人脐带 M SCs ,具有高纯度、低成本优点,并在体外较易培养、扩增。
作者:韩潇;白海;赵强;杨柯;欧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为体内的一组信号分子,胆酸在诱导细胞死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它们的经典作用则是参与脂质的消化与吸收。在肝硬化研究中第一次证明胆酸能够诱导细胞死亡。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胆酸能够激活细胞死亡受体 Fas和 TRAIL‐R2并且启动半胱天冬酶依赖的细胞凋亡。自噬发现后,人们同样发现胆酸对自噬有影响。细胞凋亡与坏死是两种较为常见的细胞死亡形式,在内环境的发展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凋亡体的形成导致其对全身炎性反应的激活影响较小。坏死是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器肿胀、细胞体积增大、浆膜破坏以及细胞内容物的丢失。由于细胞碎片的增加导致很强的炎症效应,从而诱导难治性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 O F )[1]。因为死亡受体能够触发细胞程序性坏死,而细胞内信号分子具有调控作用[2],所以胆酸在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值得研究。
作者:李宛卫(综述);胡章雪(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硬化性胃癌(Scirrhous gastric cancer ,SGC ),又叫 Bor‐rmann Ⅳ型胃癌、弥散浸润性胃癌、皮革胃等,是胃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胃壁弥散性增厚、变硬为特征,癌细胞广泛浸润并伴随间质高度纤维化,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较为常见。此型胃癌易较早发生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1]。硬化性癌早在19世纪初就被人们所认识。1819年,日本学者Laennec就提出Squirrhe(硬质)癌的类型;1838年,德国学者M üller将硬化性的单纯癌、纤维性癌划分为硬化性癌;随后,德国著名病理学家Aschoff于1923年在胃癌的分类中(4种类型),将硬化型癌作为单独一型[2];1926年,德国病理学家Borrmann将胃癌大体分型分为4型,并将SGC定义为Borrmann Ⅳ型胃癌;2011年,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3版在以往4型的基础上,又新增2型,即将早期胃癌归为Borrmann 0型,而将不属于其他类型的统一归为Borrmann Ⅴ型[3]。近年来,胃癌因诊断、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胃癌的早期诊断、标准的D2根治手术及辅助放射、化学药物治疗等的应用,使得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尽管如此,对于SGC治疗效果却并不满意,其5年生存率依然极低[4]。
作者:王忠俊(综述);毕建威(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生理性深层海水(PDSW)联合热疗对肝细胞癌的体外抑瘤作用。方法将取自我国海南省海域的深层海水进行制备,制成PDSW,检测所含有的部分元素。体外培养的正常肝细胞和人肝癌QGY‐7703细胞被随机分为PDSW组和生理盐水组,PDSW组加入PDSW,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4h后,每天分别接受40℃热疗6h和43℃热疗1h,在热疗后的24、48、72h,用MTT法检测热疗结合PDSW对正常肝细胞及人肝癌QGY‐7703细胞的抑制率。同时检测PDSW及生理盐水在40℃6h连续10d状态下对人肝癌QGY‐7703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肿瘤抑制率在两组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DSW组的肿瘤抑制率明显较生理盐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SW组对正常肝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此外,PDSW组的肿瘤细胞克隆形成率较生理盐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SW能够提高正常肝细胞对热的耐受性。当联合热疗时,可明显抑制人肝癌QGY‐7703细胞生长。
作者:代佑果;李为明;唐辉蓉;姚乾;崔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以获得患者生理状态的基本资料,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因此,正确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准确获得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1]。为了提高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准确性,本院运用品管圈方法进行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贺世春;严莉;肖仁梅;陈永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作者:张茹薏;游晶;杨微波;饶少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测定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并评价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已研制好的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LICD‐PT )分别对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完成疗程时的生命质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生命质量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除了治疗2个月与完成疗程的生理功能领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领域得分及总得分不同治疗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肺结核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为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结论通过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其生命质量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有关。
作者:陈留萍;许琳;万崇华;杨铮;许传志;李晓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基底节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52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率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统计肺部感染病原菌构成。结果152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06例,发生率为69.7%,治疗方式、吸烟史、昏迷史为引起基底节脑出血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肺部感染组106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2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12株。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对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引起重视,降低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冯阳;张超;泽贤;李荣伟;胡荣;冯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通过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与该院同期未行左心耳结扎术的12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扎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0)min、(88±24)min、(57±16)min、(26.5±9.3)h和(12.4±7.5)d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扎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急性肾衰竭(2例)、肺部感染(3例)、胸骨切口裂开(2例)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1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作者:刘胜中;谭今;向波;蒋露;于涛;黄克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近年来,国内伤医事件频发,又以外科为重灾区。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有愈演愈烈之势。抛开其他主客观原因,医患沟通欠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作为长期从事肝胆外科的医生,现将在医患沟通中的体会总结如下,供广大外科同道探讨。1外科医生自我认知1.1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同医疗机构、不同资历的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外科不仅需要精湛的手术操作,更看重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外科和内科、麻醉科、IC U等科室关系密切,围术期处理关系着整个手术的成败。同时,医院的辅助科室技术水平也制约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所以外科医生应根据医院和科室的整体技术水平决定开展手术的种类和范围。超出能力的疾病诊治和手术操作可以请上级医院支援或转院。盲目自信、草率冲动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根源。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时尤其需要把握好指征,积极稳妥开展。
作者:时吉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1],目前,宫颈癌根治术为治疗宫颈癌首选的方法[2],由于其手术范围大,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情况的发生,术后需要留置尿管[3]。留置尿管一方面解决尿潴留的问题,同时长时间留置尿管会出现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4]、置管相关并发症(尿管牵拉、引流不畅、漏尿、尿管滑脱等),以及固定胶布反复脱落等问题[5],因此众多学者对如何克服长期留置尿管的缺点进行研究,本文采用自制蝶形固定贴联合改良病员裤明显改善了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蕊;吴晓;茆婷婷;陈其群;钱学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喉癌及下咽癌术后肺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术后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7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并发肺炎分为肺炎组和无肺炎组。分别将患者年龄、吸烟、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电解质和血清蛋白等38个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差异性观察项目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87例喉癌及下咽癌患者术后并发肺炎20例,并发率23.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术后血红蛋白、术后血氯、术后拔除气管套管时间是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及延迟拔除气管套管与术后并发肺炎关系密切(OR=1.065、0.825、0.127,P<0.05)。结论喉癌及下咽癌术后并发肺炎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患者年龄、术后清蛋白及拔除气管套管时间是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围术期管理是避免术后并发肺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苏家坤;赵峰;魏小林;苏纪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探究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常见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占22.7%,其次是肺和口腔,分别占20.4%、18.5%。急性白血病并发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高,占67.0%,其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白血病,分别占24.5%、14.7%。白细胞总数在0~0.5×109/L组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医院感染例次、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感染例次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发生感染时间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送检标本626份,分离病原体136株,分离率21.7%,其中革兰阴性菌71株(52.2%),革兰阳性菌35株(25.7%),真菌23株(16.9%)。患者的住院时间、接受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激素及免疫治疗、白细胞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子是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恶性血液病化学药物治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敬雪明;李铃;敬雨佳;李芸;梅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年龄66岁,因大便性状、习惯改变伴便血半年,考虑为直肠肛管癌收入院。既往20年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气肿病史,1+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服用甲巯咪唑5 mg/2 d治疗,化验检查:血钾为4.56 mmol/L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为1.72 nmol/L ,甲状腺素(T4)为110.35 nmol/L ,促甲状腺素(TSH)为3.36 uIU/mL。入院后于2015年1月13日予禁食、常规肠道准备后行无痛肠镜检查;1月14日因病情需要在高血压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下行全腹部CT增强检查,检查后监测30 min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离科。1月15日复查生化,血钾为3.18 mmol/L ,提示低钾血症,患者自诉乏力,遵医嘱静脉补钾对症治疗,1月17日复查生化,血钾为3.94 mmol/L ,于1月19号进行手术,术后复查3次血象无异常,于2月8日出院。
作者:高洁;赵丽;刘俊伶;蔡莉;李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头面部及口腔软、硬组织生长发育及其病理变化的学科。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牙科学不同,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口腔医学不仅涵盖了牙齿、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等牙科学内容,还包括了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原本属于西方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部分的内容[1]。因此,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中,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临床必修课程之一。口腔医学课程的学习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构建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熊宇;许波;向国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慢性创面(chronic wounds)是指机体正常皮肤及组织损伤后,因内外因素作用,接受超过1个月的正规治疗,而无法经过及时、有序、正常的修复程序,达到解剖及功能上完整、无愈合倾向的创面[1‐2]。临床上常见慢性创面有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下肢静脉溃疡等。由于缺血缺氧、高血糖、失神经等情况,慢性创面中具有先天免疫功能的表皮受损,皮下组织外露,具有湿润环境,丰富营养,为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理想环境。近年来,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在慢性创面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重视,现代研究认为,除了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宿主内在因素外,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成为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障碍[3]。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生物膜致慢性创面难愈合的机制及如何控制慢性化的恶性循环,将为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方法。本文就生物膜定义、生物膜致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病理机制、生物膜的临床治疗作简要综述。
作者:牟天易(综述);简华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回顾分析采用放射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以及毒副反应,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膀胱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病理分期的不同,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分割放射线治疗,观察6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60例患者随访1~4年,平均随访(2.1±0.6)年;其中失访人数5例,失访比例占8.3%。随访期间共13例患者发生死亡,治疗后出现的毒副反应多较轻,其中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的分期、病灶是否多发、是否为单纯的移行细胞癌、是否进行全膀胱切除、是否因复发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剂量是否足够、是否进行大小野结合放射治疗等。结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临床分期,对于全膀胱切除术患者术后复发的治疗,关键因素在于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情况。
作者:陈轶杰;李艾恩;李凯新;黄振河;蔡育欣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