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啶对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效果的影响

魏福生;杨蕾;叶玲玲;马龙先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 脑功能区手术, 唤醒试验, 唤醒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DEX )对颅脑功能区手术患者唤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 S A )Ⅰ~Ⅱ级,病变累及脑功能区拟行术中唤醒手术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1组、D2组、C组,每组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置入喉罩。其中,D1、D2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DEX 0.8μg/kg为负荷量,泵注时间15 min ,继之分别以0.4、0.2μg·kg -1·h-1维持,C组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唤醒试验开始时停用其他麻醉药物。记录各组患者唤醒时间、唤醒质量、唤醒时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以及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术中唤醒,并顺利完成手术。D1组及D2组唤醒质量评级明显高于C组( P<0.05);D2组术中唤醒时间明显短于D1组及C组( P<0.05);唤醒时D2组及C组O A A/S评分明显高于D1组( P<0.05);D1组和D2组患者唤醒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 P<0.05)。结论 DEX可提高脑功能区手术患者的唤醒质量,降低唤醒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麻醉维持DEX0.2μg·kg -1·h-1唤醒效果较好。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间歇性低氧致树突状细胞迁徙能力改变及其通路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模拟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间歇性低氧(IH)环境,观察其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迁徙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干预RelB、p38的表达探讨IH致DCs迁徙能力改变的可能通路机制。方法培养前将DCs分为RelB、p38干扰及非干扰质粒组。利用间歇低氧舱设置低氧环境,其中,给氧浓度为0.5%、1.5%、5.0%、10.0%,低氧/再氧合时间比为1∶1、1∶3、1∶5、1∶9,常氧对照组予以持续21.0%氧浓度供应。体外培养结束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elB、p38的表达,侵袭小室检测DCs的迁徙能力。结果相对于常氧,体外IH下DCs整体迁徙能力下降,且DCs迁徙能力与IH环境下平均氧分压水平呈正相关(r=0.867,P<0.05),IH可促进DCs胞内RelB、p38表达,而干预二者表达均未逆转IH下迁徙能力的改变。结论体外IH可导致DCs迁徙能力下降,且可能与RelB、p38激活无关。

    作者:胡柯;王光伟;杨宇;徐国耀;李玉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4例患者共87个肿块进行常规超声、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及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检查,得出剪切波速度值,并运用image J软件对VTI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肿块的平均光密度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RFI的意义。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87个乳腺肿块中良性病灶56个、恶性病灶31个。恶性病灶V T Q≥3.49 m/s (临界值)的病灶数为21个,<3.49 m/s为10个。良性病灶V T Q≥3.49 m/s病灶数为3个,<3.49 m/s为53个。恶性病灶平均光密度值大于或等于202.25(临界值)的病灶数为28个,<202.25为3个。良性病变平均光密度值大于或等于202.25的病灶数6个,<202.25为50个。乳腺良恶性病灶VTQ剪切波速度及VTI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关于乳腺肿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约登指数,常规超声分别为96.8%、67.8%、62.5%、97.4%、78.2%、0.645;ARFI分别为93.5%、98.2%、96.7%、96.5%、96.6%、0.917。结论 ARFI成像对乳腺肿瘤诊断的特异度、准确率优于常规超声。

    作者:张杰;隋秀芳;王磊;叶磊;崔亚云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不同方法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有高危因素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178例在该院住院期间有高危因素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A、B、C组。A组64例患者术后12 h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5000 U ,每日1次;B组64例患者术后12 h应用LMWH2500 U加丹参20 mL ,每日1次;C组50例患者术后未预防性应用上述药物。比较3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术后出血情况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3组患者共发生下肢DV T 7例,术后出血9例。A、B、C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0、1.6%和12.0%;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1%和2.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术前下降,B、C组变化不大,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LMWH可明显降低有高危因素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VTE发生率,LMWH联合丹参可提高抗凝安全性,不增加术后出血等风险。

    作者:郭伟平;申沛;林耀蕙;朱芳芳;王军;刘勇战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重庆市渝中区某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居民基本健康状况,为制订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印制的健康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渝中区某社区359户家庭共1008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2周患病率为18.0%,男性稍高于女性;6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为42.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χ2=127.1,P<0.05);慢性病患病率为17.3%,所患慢性病主要为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患病率分别为7.3%、3.4%、1.8%。结论社区老年人群健康问题突出,因此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采取多种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作者:陈磊;蔡同建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脑胶质瘤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其中恶性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Ⅲ、Ⅳ级)约占所有胶质瘤的77.5%。脑胶质瘤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术后高复发性、高病死率及治愈率低,大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常无法全部切除。尽管其治疗方法已经由单一的手术治疗发展到今天的手术加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寻找脑胶质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指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脑胶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但由于其材料通常难以获取,也不能实现对病情状况的动态监测,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脑胶质瘤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近几年,研究者们陆续发现了一些与胶质瘤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循环肿瘤标志物,下面本文将对这些结果分类作一综述。

    作者:林昌海;李丽仙;冉静;刘预(综述);易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并指整复切口模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思路的培养,单纯利用课本、幻灯等进行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模型将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三维设计构件有机结合,是当前外科手术教学的一个趋势。如何利用简单材料并结合专业知识,模拟手术过程,制作一种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手术模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作者:黄书鹏;陈亮;李晓格;王珍祥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人体测量学参数与定量CT 测量腹部脂肪的相关性与预测误差

    目的:通过比较人体测量学方法与定量CT (QCT )方法,探讨人体测量方法与QCT测量腹内脂肪的相关性及预测误差。方法测量568名中国成人(男234人,女334人)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进行腰椎CT 扫描。采用Mindways QCT软件的体质成分测量功能定量测量腹部脂肪分布,测得T12、L1、L2、L3、L4、L5椎体下缘水平及脐层面的腹内脂肪面积(VFA)和总脂肪面积(TFA),计算出皮下脂肪面积(SFA)、总腹内脂肪体积(TVFV)、总皮下脂肪体积(TSFV)、总脂肪体积。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同VFA的相关性,用标准估计误差(SEE)预测VFA同实际脂肪面积的误差值。结果腰围与不同解剖位置的 VFA相关性均优于臀围、BMI和腰臀比,其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48~0.64(男)、0.53~0.66(女),P<0.01。腰围预测VFA同实际脂肪面积的 SEE分别为25.36~31.57 cm2(男),23.64~25.31 cm2(女)。达均值为23.13%~27.78%(男),25.44%~36.03%(女)。结论人体测量学参数预测VFA的 SEE较显著,而QCT可以更精确地测量VFA ,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端木羊羊;余永强;程晓光;王玲;张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儿童Dandy-Walker综合征合并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报道

    Dandy‐Walker综合征(DWS )又称先天性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及后颅窝脑积水综合征,是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1],该疾病患儿合并视网膜母细胞瘤更加少见。结合文献分析儿童DWS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DWS的认识。

    作者:刘静;陆彪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定量CT 研究中老年男性椎后肌群退行性改变与年龄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健康中老年男性椎后肌群的脂肪浸润及肌肉含量与腹内脂肪及年龄的相关关系。方法使用定量CT (QCT)检测88名50~79岁健康男性L3腰椎中部层面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肌肉脂肪浸润(MFI)比例情况及腹部多层面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并计算出腹部总内脏脂肪含量、腹部总皮下脂肪含量和腹部总脂肪含量。统计学处理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龄组(70~79岁)的M FI和肌量变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另两组( P<0.05)。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及M FI程度与年龄有弱相关性(其中脂肪面积:r=0.381, P<0.05;M FI:r=0.358,P=0.001),但肌肉含量的改变与年龄没有显著相关性。年龄是唯一进入全部椎后肌群体质成分的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健康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年龄增长是影响椎后肌群退变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椎后肌群的M FI程度与衰老导致的骨骼肌退变密切相关。

    作者:蔡韦;王玲;陈颐中;焦顺霞;赵茜;李新彤;端木羊羊;王晨;侯雪;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对比

    目的:寻找一种更适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氨甲环酸(TXA)应用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n=30)静脉滴入100 mL TXA ,B组(n=30)局部注入100 mL TXA ,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3 h。记录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相关指标、总失血量,定期监测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血栓发生率与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B组患者总失血量[(895.41±239.02)m L ]低于A组[(1020.89±210.83)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总引流量B组[(294.33±54.25)m L ]亦低于A组[(373.33±48.02)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输血、症状性深静脉血栓、致死性肺栓塞。结论初次行TKA的患者局部应用TXA其初期止血效果优于静脉滴注。

    作者:王浩然;董金波;李江华;杨坚;朱卫国;孙建华;何斌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氦氧混合气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氦氧混合气(helium oxygen mixture ,Heliox)具有降低气道压、促进氧气向肺泡弥散及二氧化碳排除的优点,可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并缩短呼吸机上机时间。近年,H elio x 逐渐被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针对临床上治疗部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这些疾病病情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极高。而 H elio x的引入可能为上述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相信具有潜在而巨大的临床价值。现对 He‐lio x在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予以下介绍。

    作者:马娟(综述);史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持续增长,正逐渐成为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据我国50家医院的住院病例调查,C H F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而病死率占40%[2]。因C H F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特点,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重视,也是近年来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传统中医学没有CHF或心力衰竭的病名。根据现代医学CHF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传统中医学中的“怔忡”、“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积聚”等范畴[3]。近年中医对CHF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湿、水饮[4]。目前,国内CHF中医辨证分型暂未统一标准,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CHF分为以下7种类型:心肺气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阴竭阳脱。中医认为CHF的始动因素是心气虚衰,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淤血,气虚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是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在CHF的诸多证候中,气虚血瘀证为常见的证候。据王娟等[5]对630例C H 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辨证为气虚+血瘀所占的比例在所有辩证中高。尹学凤等[6]根据CHF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在CHF中为常见。

    作者:唐咏;侯乐;李辉;冯文伟;曾靖;廖鹏达;刘炜枫(综述);陈伯钧(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血清鸢尾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诊断的40例单纯T2DM患者(SDM组)、41例T2DM早期肾病患者(EDN组)、42例T2DM临床肾病患者(CDN组),同时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空腹血清Irisin水平。结果(1)4组血清Irisin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NC组(320.48±107.03)ng/mL、SDM组(291.53±101.01)ng/mL、EDN 组(278.54±93.48)ng/mL、CDN组(209.12±88.53)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Irisi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尿清蛋白/肌酐(UAlb/Cr)比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2、-0.610、-0.614、-0.638、-0.538、-0.552、-0.589、-0.561,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呈正相关(r值为0.578、0.556,P<0.05);(3)回归分析显示:HOMA‐IR、UAlb/Cr是Irisin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N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血清Irisin与DN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刘云涛;简磊;潘敬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COPD患者血清IL-17A 和CXCL12浓度与病情及淋巴滤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组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趋化因子CXCL12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淋巴滤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OPD分级将其分为轻度组(n=23)、中度组(n=42)和重度组(n=23)3个亚组,另根据淋巴滤泡生成情况将其分为淋巴滤泡组(n=21)和非淋巴滤泡组两个(n=67)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血清IL‐17A和趋化因子CXCL12水平并检测同期肺功能,分析COPD患者血清IL‐17A和CXCL12水平与其病情、淋巴滤泡生成及肺功能的关系。结果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与重度组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血清IL‐17A和CXCL12水平均升高,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均降低;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患者血清LI‐17A和CXCL12水平均升高,FEV1和FVC均降低(P<0.05)。与非淋巴滤泡组比较,淋巴滤泡组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血清IL‐17A和CXCL12水平均升高,FEV1和FVC均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血清IL‐17A和CXCL12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淋巴滤泡生成率均呈正相关(IL‐17A :r值分别为0.728、0.762;CXCL12:r值分别为0.752、0.776,P<0.05),与 FEV1和 FVC均呈负相关(IL‐17A :r值分别为-0.756、-0.783;CXCL12:r值分别为-0.743、-0.767,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清IL‐17A和CXCL12水平与其病情、肺功能及淋巴滤泡生成相关,可能作为患者病情、肺功能及淋巴滤泡生成的评估参考指标。

    作者:蔡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重庆市2009~2014年甲型 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 HA基因变异分析

    目的:对2009~2014年分离得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血凝素(HA)基因测序分析,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比对,研究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按分离时间及地点不同,选取47株2011~2014年分离得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测序,同时选取既往已有的25株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序列结果,经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2009、2011~2014年的新型甲型 H1N1流感病毒与疫苗株均位于一个大的分枝下,各病毒间的关系均较近。72株分离株的 H A基因总的核苷酸差异在0~2.7%之间,氨基酸差异在0~3.1%之间;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的核苷酸差异在0.4%~2.4%之间,氨基酸差异在0.9%~3.1%之间。氨基酸变异情况随着年份增加累积得更多,但在氨基酸序列上仍显示为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特征;2009年有9株病毒株丢失481位的糖基化位点,2013年有6株病毒株增加位于162位的糖基化位点。结论 WHO推荐的甲型 H1N1疫苗总体上对重庆地区的人群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甲型 H1N1流感病毒株可能已发生抗原漂移,需继续对其监测。

    作者:叶盛;喻臻;陈爽;凌华;熊宇;李勤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偶联靶点的研究进展

    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病死率位居首位[1],且发病率逐年增加。靶向治疗指针对已明确的致癌位点(蛋白分子或基因片段)设计相应治疗药物,药物在体内特异性结合致癌位点并发生作用,使癌细胞特异性死亡。这就要求靶向治疗药物同时具有杀伤作用和靶向作用,卵巢癌靶向治疗中多种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但因其靶向作用差导致的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限制了药物的用量及终的杀伤效能。因此,提高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靶向作用就成了有力的解决措施。找到卵巢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及其配体,将配体偶联药物形成复合物,通过复合物中的配体与癌细胞上的相应位点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药物输送至卵巢癌细胞内,这就增加了药物的靶向性。现将已投入研究的可与药物偶联的配体及其对应的卵巢癌细胞表面结合位点进行综述。

    作者:陈俊臣(综述);刘恩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心电图技能培训在社区及院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的价值

    心电图是当今应用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诊断率约为70%,而且约50%的患者在发病后1 h内(黄金时间)死于院外。因此,为使AMI患者在发病的“黄金时间”得到有效救治,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对175名社区及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心电图相关知识及心电图技能操作培训,旨在探讨心电图技能培训在社区及院前急救AMI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琴;杨苏萍;张雅莉;陈晓婕;田晓芬;吴洁;洪基格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TATp和CXCR4修饰的载V P3基因超声微泡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

    目的:制备一种载VP3基因、反式激活转录激活肽(TATp)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同时修饰的新型载基因高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表征其性质。方法采用W/O/W双乳化法制备载基因超声微泡。并通过硫醚键将SDF‐1与TATp共价连接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泡的表面,制备成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Malvern测量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及表面电位,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ATp、SDF‐1在高分子微泡表面的连接状况,酶切反应实验鉴定其对DNA的保护性,光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初步评估其体外寻靶能力,超声考察体外成像。结果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呈规则球形。粒径为(536.00±16.55)nm ,分布集中,表面电位为(-0.08±0.08)mV。平均载药量为0.62%,平均包封率为36.13%。对DNA保护作用持续60 min ,未见损坏。TATp、SDF‐1同时加载于PLGA微泡表面的连接率为69.84%。体外寻靶实验显示,靶向微泡较多地稳定簇聚在舌癌SCC‐15细胞膜上,连接率为91.44%。而非靶向微泡较少结合,连接率为12.96%。体外超声显像呈细小点状、均匀高回声。结论成功制备出TATp‐SDF‐1‐VP3‐PEG‐PLGA微泡,其能在体外高效靶向结合舌鳞癌SCC‐15细胞,且短时间穿过细胞膜。体外成像效果较好。

    作者:曾峥;邱丽华;高志;李攀;何力;易品诗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Ⅳ期癌症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1例。两组患者均按诊疗常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除常规健康指导外增加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功能领域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领域中疲惫、疼痛、气促、便秘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功能领域状况,减轻症状领域中疲惫、疼痛、气促、便秘等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永红;苏蕾;王章琴;王彦哲;高晓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人经历外科手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其全身并发症增多,麻醉风险大大增加,对麻醉管理和术后镇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医学会指南推荐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优先使用神经阻滞技术[1]。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T A P )阻滞即是一种对腹部区域组织提供有效镇痛的神经阻滞技术。经过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已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各类腹部手术中,而其在老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应用报道不多。本文就TAP阻滞对老龄手术患者麻醉管理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安民(综述);赵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