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曾颖;秦燕;杨海燕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及选择性辅助小切口行胆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首选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胆管探查取石术;失败者辅助小切口行经胆囊管胆管探查术,备选胆总管切开探查.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共治疗171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管探查术95例,其余76例辅助小切口行胆管探查.辅助小切口手术组中,51例经胆囊管行胆管探查;25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切开探查后Ⅰ期缝合13例,置T管引流12例).171例中经胆囊管胆管探查成功率为85.4%,并发症3例(1.8%).随访3~42个月,未发现胆管狭窄.结论 腹腔镜及选择性辅助小切口行胆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疗效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作者:吴胜;陈金锁;唐晓明;田宇剑;李伟;李界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比值(fPSA/tPSA)及PSA密度(PSAD)在PSA灰区(4~10 ng/mL)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PSA位于灰区,病理检查证实为前列腺增生(BPH)或PCa的男性患者60例,收集tPSA、fPSA数据,计算PSAD、fPSA/tPSA、(胆碱+肌酸)/枸橼酸盐的数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S联合PSAD及fPSA/tPSA对PCa的诊断价值.结果 PCa组(n=24)和BPH组(n=36)的年龄和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SA、fPSA/tPSA、前列腺体积、PSAD和MR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PSAD和fPSA/tPSA诊断PCa的效果相似(P>0.05);MRS与PSAD或fPSA/tPSA联合后对PCa诊断效能无明显增加(P>0.05);MRS、PSAD和fPSA/tPSA三者联合后,诊断效能显著增加(P<0.05).结论 MRS联合PSAD及fPSA/tPSA可提高灰区PCa诊断的准确性,对灰区PCa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舒泽华;张克勤;王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P2X7受体是以三磷酸腺苷(ATP)为配体的离子门控通道,是P2X受体家族中独特的成员,因其具有广泛的病理生理作用而备受关注.近年研究表明P2X7受体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机体的防御启动,以去除病原体,尤其是可被巨噬细胞吞噬的病原体.此外,P2X7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机体对细菌和寄生虫的易感性明确相关,显示了P2X7受体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2X7受体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部绍晋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对昆明市和永德县的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段辖区内以及永德县地区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体检的10个月以内的婴儿130名,进行外周血象检测,设计问卷调查,记录母婴的一般情况及喂养状况.结果 (1)昆明市纯母乳喂养的有28名(40%),临沧永德县为51名(85%).昆明市辅食添加合理的46名(65.7%),永德县为11名(18.3%);(2)昆明市与永德县的婴儿外周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昆明市70名婴儿的贫血发生率为20%,永德县60名婴儿的贫血发生率为50%;(3)婴儿的年龄、居住地、不同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与贫血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辅食添加合理是贫血的保护因素,6~9月龄婴儿仍单纯母乳喂养是贫血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海薇;赵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妇幼医院无乳链球菌(GBS)院内感染状况和耐药性,为预防院内感染发生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3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内感染分离的GBS菌株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BS的院内感染主要发生在产科和新生儿科,以生殖道分泌物分离率高,其次为外周血和尿液,药敏结果显示GBS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氯霉素、头孢曲松未出现耐药;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4.7%、63.2%、55.8%和52.9%.结论 加强GBS的耐药性监测,临床应重视GBS在产科和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上升趋势,需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李刚;王振勇;史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HDL)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洗涤血小板按照等体积分为3组,Ⅰ组加入100 μg/mL HDL;Ⅱ、Ⅲ组均加入PBS,3组均置于37℃环境下孵育15 min.Ⅰ、Ⅱ组加入50μg/mL ox-LDL;Ⅲ组加入PBS,3组均在37℃再孵育15 min.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CD62P表达水平,应用透射电镜观察3组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结果 3组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组(29.26±5.91)%>Ⅰ组(15.37±1.49)%>Ⅲ组(2.05±0.85)%3组的血小板CD62P平均荧光强度(MFI)存在差异(P<0.05),且Ⅱ组(3.97±0.64)>Ⅰ组(2.51±0.53)>Ⅲ组(1.50±0.10).Ⅱ组血小板脱颗粒比Ⅰ组更明显,Ⅲ组未发生脱颗粒.结论 HDL能显著抑制ox-LDL体外诱导的血小板活化.
作者:李运田;杜大勇;杨升华;柳杨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比较两种类型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分为LMA组(L组,n=60)和OPLAC组(O组,n=60),麻醉诱导2 min后置入喉罩,持续泵注丙泊酚,间断推注舒芬太尼及罗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喉罩置入次数、喉罩置入一次性完成时间和一次性置入成功率、漏气程度和纤维支气管镜声门显露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喉罩置入次数、一次性置入成功率、漏气程度、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欧普乐喉罩置入完成时间、纤维支气管镜声门显露情况明显好于传统喉罩(P<0.01).结论 两种喉罩都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免充气喉罩置入更快捷,对位更准确.
作者:郎中兵;李红梅;陈廷福;张红;李晓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中七氟醚+氧化亚氮全吸入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全静脉麻醉两种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自愿接受择期无痛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60例,分为丙泊酚(1.5~2.0 mg/kg)+芬太尼(0.001 mg/kg)组(全静脉组)与密闭面罩吸入氧气(7~8 L/min)+七氟醚(7%~8%)+氧化亚氮(3 L/min)约5~10 min组(全吸入组),每组各30例.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记录检查时动反应发生率,检查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知晓发生率、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清醒程度分级.结果 麻醉前后全静脉组和全吸入组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静脉组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者多于全吸入组,且有1例发生呼吸抑制,需辅助呼吸;全吸入组动反应发生率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两组皆未发生恶心呕吐现象及术中知晓;Steward苏醒评分的比较,全吸入组高于全静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吸入组清醒程度分级(3.9±0.3),全静脉组分级(2.9±0.5),两组间比较全吸入组高于全静脉组(P<0.01).结论 吸入麻醉用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查患者左心房有无血栓的优势是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上呼吸道梗阻及呼吸抑制,且苏醒时间及清醒程度优于静脉麻醉.
作者:乔欣;杜耘;张建蓉;王安树;刘毅萍;曹宇;席文佳;许琴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护理教育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追求“现实需求基础上的职业实践性”[1],其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护理职业领域的核心能力[2].在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上,专业价值观、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关怀能力是整体胜任力增长的动力和内在源泉[3].故本院在护生入学早期开展了以“情感和能力为导向,临床情境为载体”的早期认知实践,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核心能力进行早期教导和渐进式培养.
作者:孙一勤;陈三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青年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为青年肺癌的个体化分层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90例40岁及以下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手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未手术患者一线治疗效果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等进行评估.结果 90例患者中位年龄38岁,男女比例1.25∶1,以腺癌为主(占71.1%),临床分期以晚期为主,Ⅲa~Ⅳ期占65.6%.整体人群PFS 9.6个月(6.76~12.44)、总体中位OS 48.5个月(18.51~78.49).其中手术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总体中位DFS为11.8个月(8.5~15.1),总体中位OS为52.0个月(33.9~70.2).T、N、M和临床分期是独立预后因素.非手术患者32例,总体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总体中位PFS为7.0个月(4.2~9.9),总体中位OS为25.7个月(16.0~35.4).非手术患者中培美曲塞二钠+铂类(PP)方案显著降低进展风险,相反,腺癌相对于其他组织学类型进展风险显著增高.对OS的多变量分析表明,化疗周期数是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患者死亡风险随着化疗周期数增多而显著下降.结论 青年肺癌以腺癌为主,首选手术治疗,晚期不能手术者首选PP方案.
作者:岳渝;肖何;金丰;陈川;杨雪琴;单锦露;仲召阳;杨镇洲;谢家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宫颈脱落细胞HPVL1蛋白、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载量对宫颈病变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宫颈病变患者362例,宫颈刷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免疫化学方法检测HPVL1蛋白,HC2技术检测HPV DNA载量,根据宫颈组织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慢性宫颈炎(1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期(CIN Ⅰ,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期(CINⅡ,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期(CINⅢ,46例)和宫颈癌(38例);根据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将脱落细胞分为未见异常细胞(NILM,122例),未明确性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75例),可疑非典型鳞状上皮病变细胞(ASCH,52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61例)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52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HPVL1蛋白、HPV DNA载量的差异.结果 130例宫颈脱落细胞HPVL1蛋白阳性,阳性率为35.91%(130/362),其中HPVL1蛋白阳性率由大至小分别为:慢性宫颈炎>CIN Ⅰ期>CINⅡ期>CINⅢ期>宫颈癌,NILM> ASCUS> ASCH> LSIL> HSIL,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2例HPV DNA阳性,阳性率为75.14%,低度HPV DNA载量以慢性宫颈炎或NILM多,高度HPV DNA载量以宫颈癌或HSIL多,明显高于其他宫颈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类型(P<0.05).结论 HPVL1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下调,HPV DNA载量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上调,二者检测在宫颈病变程度的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美琴;李春宏;裴圣林;黄文成;李佩章;黄玲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重庆市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年龄段分组,对调查者的一般项目(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压)及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重庆市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分别为18.9%、34.8%和6.5%.其中男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22.3%、41.6%和8.2%;女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13.7%、24.7%和4.1%.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25~34岁组高检出率明显高于18~24岁组;中年男性高血压检出率近30%,老年人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35岁以上的男性及55岁以上的女性每两人中就有一人血脂增高.结论 重庆市民高血脂检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高血糖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呈年轻化趋势,男性尤为突出.中年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发年龄段.
作者:陈卓;顾小红;戴若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46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用替吉奥、奥沙利铂联合化疗;对照组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化疗,所有病例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缓解(CR)1例(4.3%),部分缓解(PR)10例(43.5%),稳定(SD)7例(30.4%),进展(PD)5例(21.7%),有效率(RR)为47.8%,疾病控制率(DCR)为78.2%;对照组CR 2例(8.7%),PR 8例(34.8%),SD 7例(30.4%),PD 6例(26.1%),RR为43.5%,DCR为73.9%.两组RR、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肝功能异常、手足综合征、脉管炎,不良反应以Ⅰ~Ⅱ度多见.对照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及脉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患者能耐受.
作者:吴福道;张小静;蔡辉;宋红梅;伍显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回顾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该院住院诊断为缺血性卒中且已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90岁者设为研究组,年龄小于90岁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A影像形态学特点及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尿酸、血脂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多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明显增加.
作者:王峻峰;郁可;钟婷婷;周华东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早期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2~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40例脓毒症患儿资料,分为脓毒症组(n=21)和严重脓毒症组(n=19),在病情早期监测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儿童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血清皮质醇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严重脓毒症患儿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均高于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且脓毒症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皮质醇、乳酸(LAC)、ACTH、危重评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PLT)、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白细胞(WBC)、血糖(GL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预后分组,脓毒症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皮质醇、ACTH、危重评分、LA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PLT、BUN、Cr、APTT、CRP、PCT、WBC、GL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皮质醇水平与ACTH、LAC呈正相关(r=0.445、0.406,P<0.05),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r=-0.339,P<0.05),与CRP、PCT、WBC无线性相关性(P>0.05).ACTH与皮质醇、LAC、CRP呈正相关(r=0.445、0.560、0.324,P<0.05),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r=-0.332,P<0.05),与PCT、WBC无线性相关性(P>0.05).(5)皮质醇ROC曲线下面积0.792;ACTH ROC曲线下面积0.88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患儿早期皮质醇、ACTH浓度升高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作者:舒艳婷;许峰;祝益民;刘成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Krüpple样转录因子8(KLF8)是KLFs家族中一名年轻的成员,能结合细胞中DNA的GC box或CACCC元件,调控富含GC启动子的基因表达,参与调节细胞周期[1].研究表明[2],KLF8在人体多种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3-4],KLF8与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关系密切,故研究KLF8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有可能为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现将KLF8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成撒诺;李甲初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肥胖、糖耐量异常(IGT)、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浆胰多肽(P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肥胖、IGT、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共47例,测定其基础、标准蛋白餐后15、30、60、120 min血浆PP及空腹血糖、胰岛素,比较并观察在肥胖、IGT、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同水平PP的意义.结果 单纯肥胖组PP水平低,肥胖伴糖耐量异常组及2型糖尿病组PP水平升高.结论 肥胖、IGT、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出现了影响PP分泌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作者:何雷;年碧霄;赵星辰;周斌;谭泽世;尹翰鹏;欧阳奋竞;叶仁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新兴MRI对比增强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由于SWI对病变内血红蛋白代谢物(如含铁血黄素、铁蛋白)、铁沉积及出血、钙化等的检测非常敏感,其在体部疾病中的应用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并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作者:龚静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格林模式即PRECEDE-PROCEED模式,是由Green LW为首的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PRECEDE是(教育诊断评价中倾向、强化及促成因素)的缩写;而PROCEED是教育/环境发展中政策、法规及组织因素的缩写[12].格林模式由9个阶段构成(见图1),PRECEDE阶段主要用于需求评估,即1~5阶段属于诊断阶段;PROCEED阶段主要用于执行和评估,即6~9阶段属于干预阶段[3-4].格林模式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框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者:刘堃;杜清;何晓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输血科已发展为集储供血、检验、输血治疗及教学科研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综合科室.培养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对输血医学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发达国家,高等医学教育中开设输血医学专业,采取“学院式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并行的教育模式[1];在我国,目前输血医学教学包含在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检验医学专业中,所占比例相当有限[2].输血科实习生主要来自医学检验系、临床医学系两部分[3],实习阶段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转变为临床工作者的关键过程[4].因此,输血科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医学教育质量和输血后备人才的培养.
作者:刘慧;李青;詹廷西;余泽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