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秦瑞英;王世进;王艳敏;华彩红;杨玉新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 A )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n=93)及汉族患者(n=112),以哈萨克族(n=81)及汉族(n=100)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RP‐HPLC)法分别检测两个民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中 ADMA水平,同时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果糖胺等生化指标。结果两个民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ADM A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 P<0.01),血浆ADM A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哈萨克族 r=0.715,P<0.01;汉族 r=0.645,P<0.01)。结论新疆哈萨克及汉族血浆ADMA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均具有相关性,提示ADM A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秦练;王忠;王丽;陈少泽;唐辉;段军仓;任宏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疾病构成,为指导新生儿疾病治疗、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新生儿出生和生存质量。方法调查2013年1月1日0:00至2014年12月31日24:00重庆市中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3542例,统计所有新生儿的多项资料,包括:出生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新生儿发病率高的疾病,前3位依次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1.06%)、新生儿肺炎(10.43%)、早产(8.13%)。结论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新生儿监护,降低感染发生率,寻找胆红素增高的病因,积极对症治疗,防治早产,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卢慧娜;何素蓉;曹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晚孕期脐动脉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时胎儿生长发育和出生时情况。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脐动脉血流信号,对比分析脐动脉血流正常与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时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出生时Apgar评分。结果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的胎儿生长发育小于孕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出生时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晚孕期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提示胎儿宫内缺氧,胎儿生长发育相对缓慢。
作者:秦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远期疗效。方法6例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YM‐Lip)实施完全性充填栓塞治疗,术后6、12、36个月行多排螺旋C T增强检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以评价远期疗效。结果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6例中共栓塞病灶26个,其中,成功栓塞病灶数分别为15个1例、2个4例、3个1例。26个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其中,C T显示术后6、12、36个月被栓塞病灶直径缩小超过50%、直径缩小小于或等于50%、病灶消失分别为38%(10/26)、54%(14/26)、8%(2/26),62%(16/26)、23%(6/26)、15%(4/26),69%(18/26)、12%(3/26)、19%(5/26)。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病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栓塞技术操作成功率高、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作者:官彬;罗小平;廖先国;鹏程;唐勇;游兴攀;荆鑫;粟华明;赵先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运动量的减少,使结石性胆囊炎发病趋于年轻化[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被迅速应用于临床。而良好的手术视野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该手术选用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的全身麻醉为常用和安全。但麻醉诱导期间引起的胃胀气常影响胆囊三角的暴露,影响外科的手术操作,严重者需要安置胃管吸引出进入胃内的气体减压后才能使手术继续进行,延长了手术时间,对患者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了单人行全麻诱导时,机械控制呼吸与手控呼吸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胀气程度的影响,并将二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雪梅;程邵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对比研究海扶刀与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利弊。方法将167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分为海扶刀治疗组(n=86)和子宫切除术组(n=81)。治疗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不良事件,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 )调查,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36(SF‐36)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海扶刀治疗组临床并发症及不良事件低于子宫切除术组,U FS‐QOL得分优于子宫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SF‐36得分优于子宫切除术组,但术后3、6个月SF‐36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能耐受手术或希望保存子宫及其生理功能的患者适合海扶刀治疗。
作者:王慧玲;秦瑞英;王世进;王艳敏;华彩红;杨玉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例作为治疗组,在4.5 h内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0.9 mg/kg ),其中先将10%在10 min内进行静脉注射,其余90%在1 h内进行静脉滴注。选择同时期收治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首剂300 mg ,以后每天100 m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24 h和7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8%,且治疗后治疗组6、24 h和7 d NIHSS评分为(14.1±3.5)、(12.3±4.3)分和(8.2±5.5)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以及禁忌证。
作者:孙永兴;刘玉祥;张凝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在传统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经济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类转录激活效应子转录因子(TALE‐TFs)的构建和功能检测方案。方法采用基于PCR的Golden gate克隆法分别尝试构建类转录激活效应物(TALEs)的六聚体、五聚体、四聚体和三聚体,比较构建结果,选择优效果方案进行TALE‐TFs的构建。采用片段置换反应(FSR)构建了含有 TALE‐TFs结合片段的RFP质粒pminCMV ,并与TALE‐TFs进行共转染,观察红色荧光验证TALE‐TFs的转录活性。结果 TALEs中所含的串联重复模块越少,获得的构建产物越多。共转染时,TALE‐TFs使得pminCMV成功启动表达。结论该研究为不同条件下实验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并利用含有TALE‐TF结合片段和红色荧光的质粒建立了快捷直观的转录活性验证方法。
作者:王媛媛;苏攀柯;黄爱龙;胡接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永川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镇与1个街道的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抽血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计调查1202人,调查发现居民对高血压防治知识认知水平低于30.00%,21.46%的居民每天吸烟,31.78%的居民平时进行体育锻炼,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4.63%与6.07%,高血压患病率为23.8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1.95,95% CI:1.74~2.17)、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水平(OR=2.11,95% CI:1.18~3.79)、平均每天每人油摄入量(OR=0.80,95% CI:0.64~0.99)、体质量(OR=1.97,95% CI:1.58~2.46)与血糖(OR=0.63,95% CI:0.50~0.78)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永川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吸烟、饮酒、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高危因素普遍存在,应切实加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工作。
作者:谷伟;袁跃龙;丁贤彬;沈卓之;张春华;陈克江;张红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 L )患者中let‐7a‐3启动子的甲基化态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 (RQ‐MSP)分别检测25例对照者及52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let‐7a‐3启动子未甲基化水平。结果52例CM L患者未甲基化let‐7a‐3启动子(59.6%)为阳性,而对照组仅1例(4%)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let‐7a‐3启动子未甲基化作为辅助诊断CM L有较好的特异性。未甲基化let‐7a‐3启动子水平与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641,P=0.001),但与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P>0.05)。在慢性期和加速期let‐7a‐3未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急变期。结论 let‐7a‐3基因低甲基化水平随疾病进展而降低。
作者:吴得红;姚冬明;李云;林江;邓兆群;杨静;陈星星;钱震;马吉春;钱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PAF)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指标、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的相关性。方法将5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26)及窦性心律组(n=30),并选取年龄和性别与入选患者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并计算PtfV1。结果阵发性房颤组的NT‐proBNP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后NT‐proBNP水平显著减低。阵发性房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543,P<0.05),与LAD呈正相关(r=0.606,P<0.01),与LVEF呈负相关性(r=-0.750,P<0.01),与PtfV1绝对值呈正相关(r=0.513,P<0.01)。结论测定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结合超声心动图指标及PtfV1,有助于综合评估患者心功能。
作者:杨寿艳;杨坤;潘波;代静澜;牟海刚;梁伟;覃策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因病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此类患者易发生吞咽障碍,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常经鼻饲给予肠内营养[1]。鼻肠管可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反流及误吸等并发症发生,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但鼻肠管的单管腔使其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难以同时实现胃肠减压功能[2],因此选择更加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尤为重要[3]。三腔胃管具有三腔和三孔的构造,能够同时满足肠内营养和多种治疗手段,但目前基本都是置入胃内。如果对置入位置进行调整,还可能在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等方面较单腔管体现出更明显的优势。本院对老年患者实施改良三腔胃管置入空肠开展肠内营养,对置入方法及置入效果进行了研究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顺霞;唐晓铃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解剖学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的医学基础课[1]。但在实际教学中,奠定这一基础并非易事。由于该课程专业名词多、内容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解剖结构难记易忘[2‐3]。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逐渐降低,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减弱,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滋生,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影响后续相关医学课程的教学,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医护人才。鉴于此,本院探索开展解剖学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崔颜宏;王伟浩;顾援农;牛小艳;秦万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 )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 PNS患者80例,分为常规激素治疗对照组和阿法骨化醇预防治疗观察组,每组40例。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前甲状腺素原(iPTH)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骨密度(BMD)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BALP、TRACP 、1,25‐(OH)2D3和 i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BALP、TRACP和 iPTH显著升高(P<0.05),1,25‐(OH)2D3显著减低,治疗后观察组BALP、TRACP和 iPTH无显著改变(P>0.05),1,25‐(OH)2D3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腰椎和髋骨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腰椎和髋骨BMD显著减低(P<0.05),观察组腰椎和髋骨BMD则无显著改变(P>0.05)。治疗后对照组平均骨痛评分(1.32±0.27)显著高于观察组(0.5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法骨化醇可以预防PNS激素治疗过程中骨质疏松的发生,显著降低骨转换,缓解治疗期间激素诱发的骨痛。
作者:林艺;陈朝荣;江强;蔡潇阳;庄乙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左氧氟沙星在小鼠肺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方法将144只小鼠分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实验组和左氧氟沙星对照组,两组动物分别于0.05、0.083、0.17、0.5、1.0、2.0、4.0、8.0h和12.0h采集肺组织,制为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肺组织中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3 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肺组织中药‐时曲线呈二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肺组织中V/Ft1/2β、CL ,AUCo‐t分别为(1.37±0.30 vs .1.90±0.24)L、(5.21±1.96 vs .4.82±1.55)h、(0.81±0.12 vs .1.13±0.14)L/h和(117.69±22.89 vs .84.91±11.33)mg · h-1· kg -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痰热清注射液能提高左氧氟沙星在小鼠肺组织中的分布量和滞留时间。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可提高左氧氟沙星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并延长滞留时间长。
作者:张敏;刘晓君;罗成;陈开杰;孔令希;何海霞;周远大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美国的医学教育十分注重实践培训[1]。美国医学院入学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全美共有医学院校120多所,年招生总规模控制在16000名左右。医学院的报考者必须已经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4年本科学习,经过严格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 ,MCAT)并有很好的推荐信等背景资料才可能被高水平医学院录取[2]。而医学院毕业生要申请到住院医师(Residency)职位,除了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的 Step 1和 Step 2的临床知识(Clinical Knowledge ,CK )考试外,也要求好的简历和推荐信[3]。在申请医学院和住院医师职位时如果能提供申请人在医院参与的实践项目并有相关论文发表,将大大提高被录取的概率。
作者:崔志鸿;Ashok Agarwal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颅脑损伤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分析颅脑损伤的损伤机制主要依赖于经验积累,没有具体化的标准。传统的颅脑损伤的研究多数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技术手段单一,而随着生物力学与相关技术设备的发展,利用生物力学的相关技术研究颅脑损伤成为可能。法医学、生物力学、有限元方法的有机结合,开拓了法医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必将促进颅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而推动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向前发展,为建立颅脑损伤的量化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喻永敏;刘振江;李奎;尹志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血液净化技术渗透到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血液净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实践性较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然而,血液净化学的临床教学至今仍没有正规的专业教材,也没有专职教师,大课也仅简单介绍理论[1]。因此,血液净化临床课程的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难点。
作者:欧阳南;陈利群;周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提醒内镜工作者在检查中高度警惕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方法通过对该院3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病例的报道,分析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的病因、病机。结果10254例胃镜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溃疡1127例(10.99%),其中合并食管癌3例,占同期十二指肠溃疡的0.27%。3例食管癌中有2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为食管腺癌。结论通过对胃底、贲门及食管下段进行详细观察,重视对可疑病灶尤其是Barrett食管的活检,发现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赵长城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