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刘晓君;罗成;陈开杰;孔令希;何海霞;周远大
美国的医学教育十分注重实践培训[1]。美国医学院入学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全美共有医学院校120多所,年招生总规模控制在16000名左右。医学院的报考者必须已经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4年本科学习,经过严格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 ,MCAT)并有很好的推荐信等背景资料才可能被高水平医学院录取[2]。而医学院毕业生要申请到住院医师(Residency)职位,除了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USMLE)的 Step 1和 Step 2的临床知识(Clinical Knowledge ,CK )考试外,也要求好的简历和推荐信[3]。在申请医学院和住院医师职位时如果能提供申请人在医院参与的实践项目并有相关论文发表,将大大提高被录取的概率。
作者:崔志鸿;Ashok Agarwal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欧美发达国家成年人发病率19%~41%,我国消化不良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0%,占消化内科门诊的50%[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F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 FD的常用药物(如抑酸剂、促动力药物)及治疗方法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FD患者症状,但总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 F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FD的发生除了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脑‐肠轴等因素有关外,精神心理因素与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精神心理因素与FD相关性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杨昌妮(综述);刘纯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 )大约可累及约40%的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会出现持续性蛋白尿,病情日趋严重,继而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DN 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血管损伤、免疫反应、遗传特点等,但肾脏的炎症‐纤维化是其终归宿。研究证明,DN肾脏炎症‐纤维化过程与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 ltransferase ,Nampt)密切相关。
作者:王平;陈叶(综述);冯乐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昆明小鼠分成3组:纤维化模型组(A组)、N G F干预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8周时采集标本,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 A )、层粘连蛋白(L N )、Ⅲ型前胶原(PCⅢ)。采用Ishaki评分系统对小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结果A、B组ALT、AST、HA、LN均明显高于C组(F=111.45,658.80,157.43,167.99;P<0.05);B组ALT、AST、LN均明显低于A组(P<0.05)。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A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B组肝组织炎症较A组显著减轻,未形成纤维间隔,纤维组织细短,C组肝组织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形成。A组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评分较B、C组高,且3组炎症活动度得分、纤维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NGF可以阻断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减轻肝组织炎症。
作者:张伟;刘翠芸;刘佩佩;付文娟;孙水林;席文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解剖学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的医学基础课[1]。但在实际教学中,奠定这一基础并非易事。由于该课程专业名词多、内容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解剖结构难记易忘[2‐3]。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逐渐降低,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减弱,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滋生,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影响后续相关医学课程的教学,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医护人才。鉴于此,本院探索开展解剖学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崔颜宏;王伟浩;顾援农;牛小艳;秦万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晚孕期脐动脉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时胎儿生长发育和出生时情况。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脐动脉血流信号,对比分析脐动脉血流正常与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时胎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和出生时Apgar评分。结果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的胎儿生长发育小于孕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出生时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晚孕期脐动脉舒张期血流消失提示胎儿宫内缺氧,胎儿生长发育相对缓慢。
作者:秦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疾病构成,为指导新生儿疾病治疗、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新生儿出生和生存质量。方法调查2013年1月1日0:00至2014年12月31日24:00重庆市中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3542例,统计所有新生儿的多项资料,包括:出生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新生儿发病率高的疾病,前3位依次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1.06%)、新生儿肺炎(10.43%)、早产(8.13%)。结论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新生儿监护,降低感染发生率,寻找胆红素增高的病因,积极对症治疗,防治早产,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卢慧娜;何素蓉;曹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子宫肌瘤即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从5.4%到77%不等,检测对象和手段的不同导致了如此大的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子宫肌瘤导致的不孕患者约占所有不孕症患者的5%~10%,既可以引起反复流产,也可以作为独立因素存在(1%~2.4%[1])而导致不孕;这类排除了内分泌及其他器质性病变的不孕症患者,可以称为子宫肌瘤相关性不孕。随着社会婚育观念的变化,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大力发展,35岁以上子宫肌瘤相关性不孕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作者:陈骊;王智亮(综述);邹敏(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2D‐STI)追踪显像技术在缩窄性心包炎(CP)心室纵向运动能力定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临床确诊C P患者50例,应用2D‐S T I技术测量C P患者心尖3个长轴及左心室各个节段纵向应变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CP患者有心包覆盖区域的心肌纵向应变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包覆盖区域的纵向应变值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CP患者心脏总体纵向运动降低,2D‐STI技术能定量评估CP患者心肌功能,能反映心肌损伤情况。
作者:刘洪;郑东;彭洪;王莉娟;徐向东;郭江;朱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该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根据TSH是否小于0.27 uIU/mL分成 TSH降低组和 TSH正常组。入院时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出院后随访3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TSH降低组3个月时的HAMD评分(16.04±3.34 vs .14.03±3.47,P=0.000)、mRS均明显高于TSH正常组(3.2±1.1 vs .2.1±1.5,P=0.000)。TSH降低组预后差的比率(89.3%)高于TSH正常组(38.4%)。结论 TSH浓度降低与脑卒中后抑郁可能存在相关性,TSH浓度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陈劲松;林贵喜;姚键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分析甲状腺激素与2型糖尿病病理关系。方法选择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实施空腹血浆葡萄糖(FPG )、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甲状腺激素检测,包括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分析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FT3、FT4、FT3/FT4、HOMA‐IR、ISI分别为(4.82±1.13)pmol/L、(13.12±4.36)pmol/L、0.39±0.08、2.94±0.37、-5.18±0.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SH为(2.51±1.03)mU/L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指标 HOMA‐IR与FT3呈负相关(r=-0.543,P=0.000),与FT4呈正相关(r=0.611,P=0.000),ISI与FT3呈正相关(r=0.551,P=0.001),与FT4呈负相关( r=-0.599,P=0.000)。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密切,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部分病理原因。
作者:应元旦;林日可;杨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化疗及新辅助化疗是ESCC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后期肿瘤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近年来表观遗传学领域研究显示:微小RNA (miRNAs)是非编码单链 RNA ,在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凋亡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筛查肿瘤耐药产生过程中miRNAs的变化,寻找相应的靶蛋白及信号通路,将为逆转耐药性,增加化疗药物敏感性提供帮助。
作者:胡智;刘单(综述);戴天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Pim‐1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c‐M y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胸外科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各30例,统计临床病例资料及跟踪后期病理结果,利用RT‐PCR、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 Pim‐1 mRNA、c‐Myc及 Pim‐1蛋白的表达,分析Pim‐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c‐Myc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中Pim‐1阳性率、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mRNA表达量分别为0.798±0.083和0.394±0.107(P<0.01),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18例及6例(P=0.002)。Pim‐1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差距、性别差异、有无吸烟史、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TNM分期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升高,其表达量也随之上调。Pim‐1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433(P=0.017)。结论 Pi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趋势,且随着存在淋巴结的转移及 TNM 分期的升高,其表达也随之增加。
作者:刘星宏;温桂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微小RNA204(miR‐204)在人肾透明细胞癌(RC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泌尿外科行手术切除的RCCC及对应癌旁正常肾脏组织标本共65例,运用qRT‐PCR技术检测miR‐204在RC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miR‐204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人工合成的miR‐204模拟物转染人RCCCCaki‐1细胞,分别采用q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 miR‐204下游潜在靶点Bcl‐2及SIRT1 mRNA 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iR‐204在RCCC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应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miR‐204低表达与肿瘤体积增大(>3 cm ,P<0.05)、肿瘤淋巴结转移(P<0.05)及高TNM分期(Ⅲ+Ⅳ期,P<0.05)显著相关;miR‐204转染人RCCCCaki‐1细胞后可显著降低细胞内Bcl‐2及SIRT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miR‐204在RCCC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肿瘤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miR‐204可能通过下调Bcl‐2及SIRT1的表达来抑制RCCC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张林超;赵俊峰;孙继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永川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镇与1个街道的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抽血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计调查1202人,调查发现居民对高血压防治知识认知水平低于30.00%,21.46%的居民每天吸烟,31.78%的居民平时进行体育锻炼,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4.63%与6.07%,高血压患病率为23.8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1.95,95% CI:1.74~2.17)、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水平(OR=2.11,95% CI:1.18~3.79)、平均每天每人油摄入量(OR=0.80,95% CI:0.64~0.99)、体质量(OR=1.97,95% CI:1.58~2.46)与血糖(OR=0.63,95% CI:0.50~0.78)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永川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匮乏,吸烟、饮酒、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高危因素普遍存在,应切实加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工作。
作者:谷伟;袁跃龙;丁贤彬;沈卓之;张春华;陈克江;张红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1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流式细胞仪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 d后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的变化。结果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 d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起到抵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作者:但刚;刘媛;江忠勇;胡莉娜;金静;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铁调素(hepcidin ,Hepc)是调控体内铁稳态的关键的铁调节激素。它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到血液循环中的富含25个氨基酸的抗菌多肽(2789.4)。 H epc初是在血液和尿液中以抗菌肽的形式被发现的。 H epc在生物体内检测是含有25个氨基酸的多肽形式(hepcidin‐25)和2种较小的同种型(hepci‐din‐22和hepcidin‐20),但只有 hepcidin‐25已被证实参与铁代谢的调节。尽管H epc在体外具有抗菌作用,但在生理条件下低浓度的H epc不能发挥上述抗菌活性,也就是说发挥抗菌肽作用的浓度比生理状态下的浓度要高[1]。H epc是铁稳态的中央调节因子,它可以通过 Hepc‐膜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 , FPN )轴,调控肠道铁的吸收和巨噬细胞铁的释放,这一功能是通过诱导FPN细胞内吞和降解而实现的[2]。
作者:乔倩(综述);耿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提醒内镜工作者在检查中高度警惕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方法通过对该院3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病例的报道,分析十二指肠溃疡合并食管癌的病因、病机。结果10254例胃镜检查中发现十二指肠溃疡1127例(10.99%),其中合并食管癌3例,占同期十二指肠溃疡的0.27%。3例食管癌中有2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为食管腺癌。结论通过对胃底、贲门及食管下段进行详细观察,重视对可疑病灶尤其是Barrett食管的活检,发现易漏诊的早期食管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赵长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对比研究海扶刀与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利弊。方法将167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分为海扶刀治疗组(n=86)和子宫切除术组(n=81)。治疗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不良事件,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 )调查,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36(SF‐36)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海扶刀治疗组临床并发症及不良事件低于子宫切除术组,U FS‐QOL得分优于子宫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SF‐36得分优于子宫切除术组,但术后3、6个月SF‐36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能耐受手术或希望保存子宫及其生理功能的患者适合海扶刀治疗。
作者:王慧玲;秦瑞英;王世进;王艳敏;华彩红;杨玉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