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总体与样本

关键词:
摘要: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小腿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5例小腿前侧存在骨质或肌腱外露组织缺损患者,选择以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为供血基础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通过明道转移修复缺损,顺行皮瓣以腘窝外侧皮动脉为供血源,逆行皮瓣以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源。结果15例患者15处创面,选用腘窝外侧皮动脉为供血源的皮瓣9块,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源的皮瓣6块,大切取面积19 cm ×10 cm。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长1年,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功能良好。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皮瓣不臃肿,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是修复小腿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作者:杨力;朱小平;郭贤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12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随访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 RC P )在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6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行腹部M RI平扫及M RCP检查,记录诊断结果,持续随访观察,将M RCP诊断结果与随访得到的病理或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RCP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对比,定位诊断符合率100%。定性诊断 MRCP与随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针对不同原因的梗阻,MRC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论 MRCP在梗阻性黄疸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不同梗阻原因的判断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建;张文兰;赵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犬重度心肌挫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

    目的:建立犬重度心肌挫伤(M C )的动物模型。方法选用12只犬,体质量(11.36±1.50)kg ,采用直接撞击犬左胸前裸区,设置驱动压为800 kPa ,撞击面积16.61 cm2,胸壁向内压缩4~6 cm ,建成MC模型。伤后8 h行病理检查,根据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 IS ,2005更新本)中M C的伤情评定方法进行分级。结果受创区心外膜、心内膜出现散在大面积出血斑,未受创区无明显异常。以左心室横向切开冠状面病理检测,切面8 h坏死面积占总面积的(39.78±9.07)%,为重度M C。结论该研究中所建立的犬重度MC模型稳定和可重复性好,能够较准确模拟临时MC模型。

    作者:张为民;赵兴吉;杜文华;熊秀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重庆医学》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导管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栓塞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性评价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远期疗效。方法6例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YM‐Lip)实施完全性充填栓塞治疗,术后6、12、36个月行多排螺旋C T增强检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以评价远期疗效。结果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6例中共栓塞病灶26个,其中,成功栓塞病灶数分别为15个1例、2个4例、3个1例。26个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其中,C T显示术后6、12、36个月被栓塞病灶直径缩小超过50%、直径缩小小于或等于50%、病灶消失分别为38%(10/26)、54%(14/26)、8%(2/26),62%(16/26)、23%(6/26)、15%(4/26),69%(18/26)、12%(3/26)、19%(5/26)。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病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栓塞技术操作成功率高、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作者:官彬;罗小平;廖先国;鹏程;唐勇;游兴攀;荆鑫;粟华明;赵先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降低中心静脉导管脱管率的品管圈实践

    品管圈[1](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护理工作结合品管圈活动的宗旨:发现自己工作岗位上的问题,并加以研究、解析,通过标准化使管理安定,并促进品质保证的有效进行,从而达到节省劳动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本院于2012年初启动此项活动,科室立即相应号召学习、组织、开展品管圈活动,并结合科室自身特点,终取得满意成果,获得院领导、医务人员、患儿及家属的一致好评,现将活动相关事项汇报如下。

    作者:吴娟;张桂芳;王丽;陈涛燕;汪英;陈春利;郑显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颅脑钝性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颅脑损伤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分析颅脑损伤的损伤机制主要依赖于经验积累,没有具体化的标准。传统的颅脑损伤的研究多数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技术手段单一,而随着生物力学与相关技术设备的发展,利用生物力学的相关技术研究颅脑损伤成为可能。法医学、生物力学、有限元方法的有机结合,开拓了法医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必将促进颅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而推动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向前发展,为建立颅脑损伤的量化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喻永敏;刘振江;李奎;尹志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单人行全身麻醉诱导不同通气方式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胃胀气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运动量的减少,使结石性胆囊炎发病趋于年轻化[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被迅速应用于临床。而良好的手术视野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该手术选用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的全身麻醉为常用和安全。但麻醉诱导期间引起的胃胀气常影响胆囊三角的暴露,影响外科的手术操作,严重者需要安置胃管吸引出进入胃内的气体减压后才能使手术继续进行,延长了手术时间,对患者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了单人行全麻诱导时,机械控制呼吸与手控呼吸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胃胀气程度的影响,并将二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雪梅;程邵洪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改良三腔胃管在老年患者长期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因病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此类患者易发生吞咽障碍,为了保证其营养需求,常经鼻饲给予肠内营养[1]。鼻肠管可有效减少肠内营养反流及误吸等并发症发生,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但鼻肠管的单管腔使其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难以同时实现胃肠减压功能[2],因此选择更加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尤为重要[3]。三腔胃管具有三腔和三孔的构造,能够同时满足肠内营养和多种治疗手段,但目前基本都是置入胃内。如果对置入位置进行调整,还可能在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等方面较单腔管体现出更明显的优势。本院对老年患者实施改良三腔胃管置入空肠开展肠内营养,对置入方法及置入效果进行了研究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顺霞;唐晓铃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分析甲状腺激素与2型糖尿病病理关系。方法选择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实施空腹血浆葡萄糖(FPG )、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甲状腺激素检测,包括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分析胰岛素敏感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FT3、FT4、FT3/FT4、HOMA‐IR、ISI分别为(4.82±1.13)pmol/L、(13.12±4.36)pmol/L、0.39±0.08、2.94±0.37、-5.18±0.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SH为(2.51±1.03)mU/L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指标 HOMA‐IR与FT3呈负相关(r=-0.543,P=0.000),与FT4呈正相关(r=0.611,P=0.000),ISI与FT3呈正相关(r=0.551,P=0.001),与FT4呈负相关( r=-0.599,P=0.000)。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密切,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部分病理原因。

    作者:应元旦;林日可;杨宁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清尿酸对便携式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的影响

    目的:了解血清尿酸对便携式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伴有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不伴有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测定末梢血糖的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并测定血清尿酸水平。分析血清尿酸对末梢血糖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1)末梢血糖与静脉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值与血清尿酸有相关性。(2)两组患者血糖的差值有差异。(3)两组血糖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血清尿酸对末梢血糖的测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信任便携式血糖仪测定的血糖值。

    作者:刘影;高鹏霞;吕述军;沈磊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广州地区6000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产前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羊水细胞染色体,比较不同异常核型的发生率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到该院就诊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6000例,行羊膜腔穿刺术、传代法羊水细胞培养及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6000例羊水培养成功5994例(99.90%),异常核型193例(3.22%)。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08例,占异常核型的55.96%,以21三体为主,占数目异常的67.59%(73/108);结构异常60例,占异常核型的31.09%,其中平衡性结构重排38例(19.69%),非平衡性结构重排22例(11.40%);嵌合体25例(12.95%)。将孕妇按进行穿刺的首要指征分为6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和高龄组分别占受检人数41.62%和33.70%,B超检查示胎儿异常组和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组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56%和20.0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传代法羊水细胞体外培养对核型分析具有实用性。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安全、有效的诊断胎儿染色体病的方法。

    作者:刘海波;丘文君;郑育红;赖炜强;孙筱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TALE-TFs构建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目的:在传统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经济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类转录激活效应子转录因子(TALE‐TFs)的构建和功能检测方案。方法采用基于PCR的Golden gate克隆法分别尝试构建类转录激活效应物(TALEs)的六聚体、五聚体、四聚体和三聚体,比较构建结果,选择优效果方案进行TALE‐TFs的构建。采用片段置换反应(FSR)构建了含有 TALE‐TFs结合片段的RFP质粒pminCMV ,并与TALE‐TFs进行共转染,观察红色荧光验证TALE‐TFs的转录活性。结果 TALEs中所含的串联重复模块越少,获得的构建产物越多。共转染时,TALE‐TFs使得pminCMV成功启动表达。结论该研究为不同条件下实验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并利用含有TALE‐TF结合片段和红色荧光的质粒建立了快捷直观的转录活性验证方法。

    作者:王媛媛;苏攀柯;黄爱龙;胡接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疗效及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滤过(HF)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HD)联合HP进行血液净化,而观察组则采用HP联合 HF进行血液净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生存时间、全血胆碱酯酶活力、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血清 TGF‐β1、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治疗后血清 TGF‐β1、TNF‐α以及IL‐6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血液净化疗法治疗AOPP疗效肯定,以 HP联合HF方案疗效更佳。

    作者:黄建;王晓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低氧条件下铁调素表达的研究进展

    铁调素(hepcidin ,Hepc)是调控体内铁稳态的关键的铁调节激素。它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到血液循环中的富含25个氨基酸的抗菌多肽(2789.4)。 H epc初是在血液和尿液中以抗菌肽的形式被发现的。 H epc在生物体内检测是含有25个氨基酸的多肽形式(hepcidin‐25)和2种较小的同种型(hepci‐din‐22和hepcidin‐20),但只有 hepcidin‐25已被证实参与铁代谢的调节。尽管H epc在体外具有抗菌作用,但在生理条件下低浓度的H epc不能发挥上述抗菌活性,也就是说发挥抗菌肽作用的浓度比生理状态下的浓度要高[1]。H epc是铁稳态的中央调节因子,它可以通过 Hepc‐膜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 , FPN )轴,调控肠道铁的吸收和巨噬细胞铁的释放,这一功能是通过诱导FPN细胞内吞和降解而实现的[2]。

    作者:乔倩(综述);耿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肺源性心脏病并发低钠血症92例临床分析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胸肺部疾病引起的心脏病,是老年性心脏病中的多发病,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右心功能不全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急性发作时可以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低钠血症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低钠血症可出现低渗性脑病,易与肺源性心脏病缺氧或者二氧化碳潴留产生肺心脑病相混淆,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特殊生理结构及疾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在诊疗过程中极易误诊或漏诊[1‐2]。本研究旨在探讨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依据。

    作者:孙婷;袁连红;余伟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的实验室观察

    目的:研究1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流式细胞仪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 d后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的变化。结果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 d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起到抵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作者:但刚;刘媛;江忠勇;胡莉娜;金静;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海扶刀与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海扶刀与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利弊。方法将167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分为海扶刀治疗组(n=86)和子宫切除术组(n=81)。治疗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不良事件,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 )调查,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36(SF‐36)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海扶刀治疗组临床并发症及不良事件低于子宫切除术组,U FS‐QOL得分优于子宫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SF‐36得分优于子宫切除术组,但术后3、6个月SF‐36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能耐受手术或希望保存子宫及其生理功能的患者适合海扶刀治疗。

    作者:王慧玲;秦瑞英;王世进;王艳敏;华彩红;杨玉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总体与样本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某三级医院护士骨质疏松性骨折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骨质疏松性骨折知识掌握情况,为医院、社区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相关指导。方法对某三级综合医院590名护士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4名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人员进行个别访谈。结果护理人员骨质疏松性骨折知识平均得分为(35.70±6.35)分,得分率为67.3%。培训不系统、专业化培训缺乏、知识获取途径单一是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的主要原因;职称、文化程度是影响调查对象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医院等相关部门在加强职称及教育程度较低的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力度的同时,应做好专业知识培训工作。

    作者:郑蔚;张苇;张利霞;张会;刘慧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