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培哚普利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清道夫受体A表达

曾映娟;孙莹;江华;胡芳;罗顺葵;鲁红云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培哚普利, 清道夫受体, A类
摘要: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肾小管间质中清道夫受体A(SR‐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培哚普利干预组。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尿清蛋白,行M asson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R‐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和24 h尿清蛋白均显著上升;肾组织SR‐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培哚普利干预后,上述指标除血糖外均明显被抑制(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SR‐A表达增加,培哚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下调肾小管间质SR‐A表达有关。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评价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系统评价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 A )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循证医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Google Scholar、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限制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3月,获得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初步获得358篇相关文献,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次分析。共纳入研究患者1571例,7项试验的Jadad评分超过4分。7篇文献的整体 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拉莫德治疗 RA其 ACR20应答率较对照组更高(OR=1.984,95% CI:1.169~3.369,P=0.011)。艾拉莫德治疗 RA其 ACR50应答率较对照组有优势(OR=1.801,95% CI:1.061~3.057,P=0.029)。艾拉莫德治疗RA出现的不良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OR=1.012,95% CI:0.697~1.468, P=0.952)。结论艾拉莫德治疗RA患者ACR20及ACR50应答率更高,安全性比较上无明显优势。

    作者:陈艳霞;苏研;房向东;徐承云;徐高四;涂卫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2]。为了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达成共识开展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医教协同机制,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衔接。

    作者:朱小平;尹思源;杜一华;李祥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横断颈前肌群方法在传统及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横断颈前肌群的方法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30例采用不横断颈前肌群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68例(腔镜手术组),传统甲状腺切除手术62例(传统手术组)。结果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127.66±29.56)min较传统手术组(89.06±24.25)min长(P<0.01),术中出血量(19.13±7.37)mL较传统手术组(50.17±29.28)mL少(P<0.01);腔镜手术组术后出现颈部痛性硬结1例较传统手术组7例少(P<0.01);腔镜手术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4例,传统手术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不横断颈前肌群具有术中出血少、颈部痛性硬结发生率低、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手术安全可行。

    作者:吴雪松;王华;魏东;孙锋;马俊;段永庆;唐辉蓉;周粼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帕金森病合并强迫症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强迫症(OCD)患者纹状体和丘脑区出现的神经生化代谢改变,研究PD与OCD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1H‐MRS)对23例PD合并OCD患者和24例PD不伴OCD患者的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进行检测,测定两脑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水平。结果 PD合并OCD双侧纹状体和丘脑区 NAA/Cr比值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纹状体和丘脑区生化代谢改变参与了OCD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PD患者OCD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证据支持。

    作者:李少华;倪秀莹;陈红兵;田宝国;赵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24 h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肌酐比值与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h尿微量清蛋白(mAlb)和尿肌酐(Ucr)的比值(A/C)与心脏功能障碍相关性。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选择在该院治疗的T2DM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HF)进行分组,其中并发HF者36例,归入观察组,未并发HF62例,归入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两组24hmAlb及24h尿A/C水平,并分析24h尿A/C与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4hmAlb及24h尿A/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24h尿A/C与患者心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24h尿A/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心脏彩超相比稍低,但高于心功能分级及脑钠肽(BNP)检测,而准确度均高于其他三者。结论T2DM患者24h尿A/C与心脏功能障碍具有紧密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病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若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研究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2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情况,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临床疗效、椎间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等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间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取得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当的满意效果,同时还具有手术创伤小,简单易操作,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叶茂;邹毅;王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绿原酸调节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绿原酸(CHA)对高脂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IR)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饲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建立营养型肥胖大鼠I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4.5 mg/kg)、CHA(大、小剂量组),以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连续给药4周后,测定其糖耐量、血清胰岛素、血脂水平等指标。结果 CHA能显著减缓肥胖大鼠体质量的增速,降低血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增加糖耐量,降低血清胰岛素、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增加肝糖原、肌糖原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R),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SI)。结论 CHA具有调节肥胖大鼠IR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内脏脂肪聚积,降低体内肝糖原、肌糖原水平,促进外周组织吸收利用葡萄糖,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 )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有关,其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辉;周远大;何海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高频超声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该院收治的4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高频超声和X线对两组对象进行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超声检查结果和高频超声与X线对观察组患者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滑膜增生及骨侵蚀的阳性检出率,以及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指标与超声检查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滑膜增生、滑膜彩色血流、骨侵蚀高频超声检查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阻力指数小于对照组,股骨内髁及外髁软骨厚度较对照组薄(P<0.05)。高频超声对观察组患者膝关节髌上囊积液、滑膜增生、骨侵蚀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X线等检查结果(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髌上囊积液厚度、滑膜增生厚度、滑膜彩色血流分级与CRP、ESR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1)。结论高频超声能较好地反映早期RA患者的病变情况,且对各病变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高频超声检查指标与CRP、ESR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吴亮;马洪;肖丽达;周丽仪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C反应蛋白与血清乳酸判断老年患者危重急腹症感染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评估C反应蛋白(CRP)与血清乳酸(LAC)判断老年危重急腹症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92例危重急腹症感染老年手术患者(试验组),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4个亚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组、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脓毒血症性休克组;另选取92名健康老年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CRP与LAC水平,并对比LAC水平和CRP水平与预后良好及不良患者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SISR组、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和脓毒血症性休克组CRP和LAC水平明显升高(均 P<0.05);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和脓毒血症性休克组组间两两比较,LAC水平随着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均 P<0.05),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预后不良组血清CRP和LAC浓度明显比预后良好组高(P<0.05)。结论老年危重急腹症感染患者血清CRP与LAC对感染预后的预测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CRP水平对急腹症感染早期(6 h)轻度时有较好的预测性,而LAC对急腹症感染程度较严重时有较好的预测性。

    作者:黄洋峰;蒋薇;曾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培哚普利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清道夫受体A表达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模型肾小管间质中清道夫受体A(SR‐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培哚普利干预组。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尿清蛋白,行M asson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R‐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和24 h尿清蛋白均显著上升;肾组织SR‐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培哚普利干预后,上述指标除血糖外均明显被抑制(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SR‐A表达增加,培哚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下调肾小管间质SR‐A表达有关。

    作者:曾映娟;孙莹;江华;胡芳;罗顺葵;鲁红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儿童哮喘控制测试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标准控制分级的比较

    目的:探讨利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区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标准中哮喘控制分级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采用哮喘专家评估GINA控制分级,患儿及家长进行C‐ACT评分,确定C‐ACT诊断哮喘控制分级的临界值,评估C‐ACT与GINA分级的一致性,以及采用不同评估方法随访的患儿用药的变化。结果 C‐ACT诊断GINA哮喘未控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灵敏度93.2%,特异度71.1%,临界值为19分;诊断GINA哮喘控制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灵敏度77.8%,特异度85.9%,临界值为24分;C‐ACT评分与GINA标准在哮喘控制分级的一致性检验 Kappa值为0.67,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亚组中 Kappa值均大于0.53。结论 C‐ACT可准确区别GINA标准哮喘控制程度,有助于儿童哮喘管理,可作为儿科哮喘专科医师的一个有效评估工具。

    作者:袁姝华;王薇;殷勇;张磊;杨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南宁市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

    目的:了解南宁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需求,为进一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对南宁市18所医院的936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需求等相关数据。结果14.85%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继续医学教育在活动内容上仍以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为主;在活动形式上仍以面授为主,远程医学教育资源利用率较低;在活动经费上,仍以自费为主。时间安排和费用是影响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继续医学教育的参与率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单位和学历有关( P<0.05)。35.22%的调查对象选择“面授”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36.60%的调查对象选择“新方法与新技术”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调查对象认为个人承受的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比例为不用任何花费(52.78%)或者在20.00%以下(40.06%)比较合适。结论各级政府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特征的医院卫生技术人员,采取多项措施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柳亮;容敏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急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对GLT‐1/GLAST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18)、急性脑损伤组(n=22)和rh‐EPO处理组(n=20),急性脑损伤组用改良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器制作急性脑损伤模型,rh‐EPO处理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制作脑外伤模型15 min后腹腔注射rh‐EPO ,所有动物在实验完成48 h后断头取脑。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GLT‐1、GLAST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急性脑损伤48 h后,大鼠缺血区GLT‐1和GLAST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 P<0.01),而rh‐EPO处理组GLT‐1和GLAST 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急性脑损伤组均显著增加(均 P<0.01)。结论 EPO可显著减轻大鼠急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LT‐1/GLAST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于代华;孙绪德;柴伟;高昌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吗替麦考酚酯对SD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MMF)对SD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M M F治疗组,利用兔抗SD大鼠GBM抗体血清制备SD大鼠抗GBM 肾炎模型。检测各组动物在给药后第0、1、2、3和4周的24 h尿蛋白、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在给药后第0、4周各组动物外周血中IL‐1、TGF‐β1的水平;HE染色和碘酸雪夫氏(PAS)染色分析各组动物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MMF治疗1周后,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开始下降;MMF治疗4周后,相较于同期的模型对照组,MMF治疗组SD大鼠的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显著性下降,外周血尿素氮、血肌酐以及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IL‐1和 TGF‐β1的水平也远远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 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M M F治疗组大鼠的肾小球及其周围间质区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对照组减少,新月体数量明显下降。结论 MMF可提高抗GBM肾炎SD大鼠的肾功能,抑制IL‐1和TGF‐β1的产生,阻止模型大鼠的肾脏病变。

    作者:方珣;刘昌璇;陈文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163例手足口病重型2期患儿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型2期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在该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按重型2期163例、普通型777例分为A、B两组,总结两组临床特点,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A组年龄小于3岁、持续发热、呕吐、神萎、惊跳、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小于3岁,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发热的手足口病患儿需引起重视。

    作者:张亦维;曾现芬;龙露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文缺失会导致科学意义的丧失[1]。“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医学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对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牢牢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而且要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素养。为此,本校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2],其教学实效将影响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思考并改进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李明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 P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IC P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以中药茵陈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30例仅口服熊去氧胆酸药物,疗程均为20 d。对比两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胎盘组织中Caspase‐3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观察组胎盘组织中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蜕膜细胞及间质细胞Caspase‐3表达分别为(10.58±2.62)%、(15.8±4.02)%、(10.17±3.58)%、(14.23±4.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6±8.68)%、(33.89±7.05)%、(20.56±4.23)%、(28.29±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A及ALT、AST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ICP患者胎盘中Caspase‐3表达及IC P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围产儿结局。

    作者:李金艳;曾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输尿管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20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

    目的:评价输尿管硬镜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应用输尿管硬镜经脐单孔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6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6个月至13岁,平均6岁。结果手术过程均较顺利,手术时间5~20 min ,术中出血2~4 mL切口无需缝合。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31例,占(15.0)%。术后1~2 d出院。随访患儿症状消失,术后无明显疤痕,无复发病例。结论输尿管硬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很小,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立成;张艳华;董蕤;韩艳波;陈俊慧;高建;张海涛;马文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感觉异常的解剖学机制

    目的: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预防侧胸壁、腋窝及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提供解剖学基础认识。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60侧腋区,观察肋间臂神经(ICBN )及其毗邻关系,详细测量并记录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交通支。结果本组60侧中侧胸壁以第三肋间神经(50侧)和ICBN(29侧)分布为主,未观察到臂内侧皮神经(MBCN)分布至此;腋窝区第三肋间神经、ICBN和MBCN均有分布,但以ICBN分布为主(42侧);上臂后内侧ICBN(42侧)和MBCN(44侧)的分布基本持平,未观察到第三肋间神经分布至此。81.7%(49侧)的ICBN与臂丛存在交通支。63.3%(38侧)的ICBN穿出胸壁时存在伴行血管。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找到ICBN及相关神经及其间的交通支,并完整保留,可能更有利于预防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

    作者:郑桓;唐照鹏;陈源水;张世伟;石畅;周洪霞;张志勇;田增有;张宇新;徐卫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策略

    目的:分析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AD)及其术前诊断的经验,为临床AD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26例AD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介入室行EVGE治疗,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复查,并常规行CT血管造影(CTA)随访复查。结果 CTA与MRA对破口位置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8%和95.2%;治疗1例失败,其余225例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达99.6%,术后造影93.8%(211/225)的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显著减少,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结论 AD的术前影像诊断可首选CTA和MRA ,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EVGE在治疗AD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时间短、疗效较好。

    作者:龙超;万毅;吴明正;童玉云;张宏江;王家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