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反应蛋白与血清乳酸判断老年患者危重急腹症感染预后的临床意义

黄洋峰;蒋薇;曾杰

关键词:急腹症, C反应蛋白质, 血清乳酸, 预后
摘要:目的:比较评估C反应蛋白(CRP)与血清乳酸(LAC)判断老年危重急腹症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92例危重急腹症感染老年手术患者(试验组),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4个亚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组、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脓毒血症性休克组;另选取92名健康老年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CRP与LAC水平,并对比LAC水平和CRP水平与预后良好及不良患者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SISR组、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和脓毒血症性休克组CRP和LAC水平明显升高(均 P<0.05);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和脓毒血症性休克组组间两两比较,LAC水平随着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均 P<0.05),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预后不良组血清CRP和LAC浓度明显比预后良好组高(P<0.05)。结论老年危重急腹症感染患者血清CRP与LAC对感染预后的预测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CRP水平对急腹症感染早期(6 h)轻度时有较好的预测性,而LAC对急腹症感染程度较严重时有较好的预测性。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文缺失会导致科学意义的丧失[1]。“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医学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对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牢牢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而且要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素养。为此,本校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2],其教学实效将影响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思考并改进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李明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 P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IC P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以中药茵陈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30例仅口服熊去氧胆酸药物,疗程均为20 d。对比两组血清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胎盘组织中Caspase‐3表达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观察组胎盘组织中合体滋养细胞、细胞滋养细胞、蜕膜细胞及间质细胞Caspase‐3表达分别为(10.58±2.62)%、(15.8±4.02)%、(10.17±3.58)%、(14.23±4.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6±8.68)%、(33.89±7.05)%、(20.56±4.23)%、(28.29±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A及ALT、AST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ICP患者胎盘中Caspase‐3表达及IC P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围产儿结局。

    作者:李金艳;曾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保守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48例OVCF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患者实施保守治疗,观察组26例患者实施PK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SF‐36)、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影像学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 A 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4.393,P=0.019;F=61.388, P=0.028);观察组V A S评分治疗后1 d、6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843,P=0.000;t=-17.174, P=0.000)。观察组S F‐36总分为(85.18±8.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6.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69,P=0.006)。观察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7,P=0.010);观察组治疗后1 d、6个月椎体中间高度分别为(19.72±2.44)mm、(19.70±2.17)mm均高于治疗前(F=23.221,P=0.028)。结论 PKP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永伟;陈小伟;季必池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感觉异常的解剖学机制

    目的: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预防侧胸壁、腋窝及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提供解剖学基础认识。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60侧腋区,观察肋间臂神经(ICBN )及其毗邻关系,详细测量并记录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交通支。结果本组60侧中侧胸壁以第三肋间神经(50侧)和ICBN(29侧)分布为主,未观察到臂内侧皮神经(MBCN)分布至此;腋窝区第三肋间神经、ICBN和MBCN均有分布,但以ICBN分布为主(42侧);上臂后内侧ICBN(42侧)和MBCN(44侧)的分布基本持平,未观察到第三肋间神经分布至此。81.7%(49侧)的ICBN与臂丛存在交通支。63.3%(38侧)的ICBN穿出胸壁时存在伴行血管。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找到ICBN及相关神经及其间的交通支,并完整保留,可能更有利于预防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

    作者:郑桓;唐照鹏;陈源水;张世伟;石畅;周洪霞;张志勇;田增有;张宇新;徐卫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医学院校以卫生管理为特色的M PA 培养模式的探索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卫生管理人员公共管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原卫生部和人事部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要不断提升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重庆市目前约有卫生管理人员9573人,其中绝大多数卫生管理人员都是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出身,具有卫生管理专业学位的人数较少。而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特别是受过专业公共管理硕士(M PA )教育的人才充实其中。重庆医科大学于2010年取得 M PA授予权,于2011年开始招生全日制 M PA 学生,2014年之前是全国仅有的两所招收M PA学生的医学院校之一。学校的M PA教育定位于培养卫生管理人才,但运行几年以来,招生情况并不理想。本文从重庆市卫生管理人员对M PA的教育需求出发,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和摸索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卫生管理类M PA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作者:林幻;高雪;卢燕;邱景富;蒲川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针刺夹脊穴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足底切口痛模型,拟从大鼠行为学方面来观察应用针刺夹脊穴和夹脊穴持续输注镇痛药物治疗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每组12只。按照Brennan法建立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对5组大鼠于术前1h、术后6、24、48h,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退缩潜伏期(TWL)值。结果MWT值的变化:5组大鼠实验前MWT值的基础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各时间点的MW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术后6、24、48hMWT值明显减少(P<0.05);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与模型组比较,在术后6、24、48hMWT值明显增加(P<0.05);夹脊穴输注组与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比较,在术后6、24、48hMWT值明显增加(P<0.05);TWL值的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术后6、24、48h明显缩短(P<0.05);皮下输注组、夹脊穴电针组、夹脊穴输注组与模型组比较,在术后6、24、48hTWL明显延长(P<0.05);夹脊穴注射组与皮下注射组、夹脊穴电针组比较,在术后6、24、48hTWL明显延长(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和夹脊穴持续输注镇痛药物对切口痛大鼠具有明显镇痛效应;夹脊穴输注的镇痛效果好于皮下镇痛。

    作者:周兴;屈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PC T )与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断为脑出血、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120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者60例(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和肽素与PC T水平的差异。结果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组和肽素、PC T水平均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生存组血清和肽素、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和肽素、PCT 和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关系密切,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杨永凯;张帆;薛少华;刘盾;周晓辉;何祥中;高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横断颈前肌群方法在传统及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横断颈前肌群的方法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30例采用不横断颈前肌群方法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68例(腔镜手术组),传统甲状腺切除手术62例(传统手术组)。结果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127.66±29.56)min较传统手术组(89.06±24.25)min长(P<0.01),术中出血量(19.13±7.37)mL较传统手术组(50.17±29.28)mL少(P<0.01);腔镜手术组术后出现颈部痛性硬结1例较传统手术组7例少(P<0.01);腔镜手术组术后神经功能障碍4例,传统手术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不横断颈前肌群具有术中出血少、颈部痛性硬结发生率低、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手术安全可行。

    作者:吴雪松;王华;魏东;孙锋;马俊;段永庆;唐辉蓉;周粼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屈曲位放置对术后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假体屈曲位放置对术后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疾病患者60例,患者知情同意下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TKA中股骨假体于矢状位上中立位放置,观察组患者TKA中股骨假体于矢状位上屈曲放置。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HSS评分、WOMAC评分和膝关节大屈曲度的测定,统计两组患者出现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HSS评分明显增大(P<0.05),WOMAC评分明显减小(P<0.05),膝关节大屈曲度明显增大(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SS评分值较大,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WOMAC评分值较对照组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大屈曲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术后膝前痛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无膝前痛,对照组发生率为10.81%(P=0.045)。结论TKA股骨假体屈曲位放置有利于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周健强;付昆;孟志斌;李洪潮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同协作模式下高血压患者门诊就医与协作服务评价研究

    21世纪以来,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百姓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它们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而融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社区防治被证明是慢性病干预的重要策略[2],引导慢性病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慢性患者病情的掌握,是目前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设备条件有限、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并不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提高社区机构医疗服务的质量,成为了我国医改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医院与社区之间协作模式的建立。其中,较为突出的模式有大医院直管社区模式、医疗集团模式、松散协作模式等。

    作者:徐静;葛运运;钱东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诊治观察

    血管瘤是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1]。治疗的方法很多,有手术和激光等[2],但发生在新生儿的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PLT )减少及全身紫癜等特征的症候群称为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亦称K‐M综合征[3]。因新生儿体形小,皮肤娇嫩,自身抵抗力弱,加上巨大血管瘤深在,血流丰富,容易引起大出血,治疗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且难以彻底根治。现将本院2012年收治的1例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PL T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陈萍;王洪远;黄学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同生存状况的院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乳酸清除率比较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乳酸水平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分成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乳酸水平变化情况及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均给予乳酸清除治疗,根据患者乳酸清除情况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心搏骤停即刻、12 h及24 h的血乳酸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12、24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的存活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乳酸水平越低、乳酸清除率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高。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院内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值得临床加以关注。

    作者:吴燕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24 h尿微量清蛋白和尿肌酐比值与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h尿微量清蛋白(mAlb)和尿肌酐(Ucr)的比值(A/C)与心脏功能障碍相关性。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选择在该院治疗的T2DM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HF)进行分组,其中并发HF者36例,归入观察组,未并发HF62例,归入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两组24hmAlb及24h尿A/C水平,并分析24h尿A/C与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4hmAlb及24h尿A/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24h尿A/C与患者心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24h尿A/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心脏彩超相比稍低,但高于心功能分级及脑钠肽(BNP)检测,而准确度均高于其他三者。结论T2DM患者24h尿A/C与心脏功能障碍具有紧密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病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若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163例手足口病重型2期患儿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型2期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在该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按重型2期163例、普通型777例分为A、B两组,总结两组临床特点,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A组年龄小于3岁、持续发热、呕吐、神萎、惊跳、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小于3岁,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发热的手足口病患儿需引起重视。

    作者:张亦维;曾现芬;龙露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因子和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血液净化(CBP)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炎症因子和疗效的影响。方法82例SAP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CBP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方法,CBP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生命体征、炎症因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变化;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如腹胀、腹痛等消失的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液净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T、HR、RR、MAP)、OI、TG及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hs‐CRP、PCT)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CBP组患者MAP、OI、TG及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hs‐CRP、PCT)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1);CBP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CBP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CBP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CBP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OI和APACHEⅡ评分,加快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更有效地清除体内炎症介质和血脂有关。

    作者:徐彦立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内镜下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内镜下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下发现胃黏膜异常的患者3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组(染色组),每组198例。对照组普通内镜观察判断病灶并活检,染色组采取染色观察后活检,对比两组一般情况、镜下表现、活检病理等。结果染色组早期胃癌18例(9.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5.6%),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8.1%),肠上皮化生51例(25.8%);对照组分别为2例(1.0%)、4例(2.0%)、6例(3.0%)、41例(20.7%)。染色组对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P<0.05);染色组检出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隆起型3例(1.0%),表浅型16例(55.2%),凹陷型10例(34.5%),三者中表浅型病变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类(P<0.05)。结论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指导靶向活检,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等的检出率,同时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和深度。

    作者:马颖才;刘芝兰;熊元治;丹珠永吉;马丽莉;王燕;德吉措姆;吉方正;张梦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布比卡因对高糖培养S H-SY5Y 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布比卡因作用高糖培养的SH‐SY5Y细胞,观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及凋亡影响。方法1 mmol/L布比卡因作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培养的SH‐SY5Y 细胞6 h ,检测细胞内ROS、GRP78水平变化及凋亡情况。结果葡萄糖浓度为7.80、11.10、13.30 mmol/L组ROS产量均高于5.56、6.10、7.00 mmol/L组(P<0.05)。细胞凋亡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P78表达结果为5.56 mmol/L组(1.02±0.12)、6.10 mmol/L组(0.97±0.06),7.80 mmol/L组(0.49±0.04),高于7.00 mmol/L组(0.46±0.06);11.10 mmol/L组(0.22±0.03)与13.30 mmol/L组(0.15±0.07)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内ROS增多及凋亡增加与布比卡因增强细胞内质网应激(ERS)有关。GRP78功能减弱进一步增强细胞ERS。

    作者:李亚文;徐世元;张庆国;李乐;赖露颖;郑艇;苏娇玲;杨耐梅;李元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9例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MT)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198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例MMM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行常规石蜡切片H 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超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者为一侧卵巢肿块,1例患者为双侧卵巢肿块。组织学检查,上皮成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透明细胞癌3例,黏液腺癌1例;间叶成分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编织状或束状排列,或杂乱无章,其中4例可见软骨肉瘤成分,2例可见骨肉瘤成分;9例患者腺上皮细胞角蛋白(CK )检测均为阳性+,间质成分波形蛋白(vimentin)检测均为+;其中有3例雌激素受体(ER)检测为+;2例孕激素受体(PR)检测为+;2例结蛋白(desmin)+;1例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D34)检测为+。结论组织学形态是MMMT诊断的主要依据,同时B超和CA125联合检查,能够使其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谭莫伟;张乐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实验性大鼠轻型和重型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形态特点

    目的:分析两种类型胰腺炎组织病理变化特点,进而为深入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轻型急性胰腺炎模型(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SAP)组。3组均于制模后12 h剖杀取材;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胰腺、肝、肺和小肠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各种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SO组大鼠各组织肉眼及镜下观察均无明显变化。与MAP组比较,SAP组大鼠各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出血、坏死、炎细胞浸润、血液成分外渗、微循环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变化,而MAP组仅表现为胰腺局部充血水肿,胰外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SAP大鼠各器官均以出血、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与MAP具有本质性区别,这些病理特点为深入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褚薇薇;闫爱丽;聂蕾;何新盈;周伊;李晟;王善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和PD-1+CD4+T细胞对宫颈内皮细胞瘤预后的作用

    目的:研究宫颈内皮细胞瘤(CIN)皮损处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和 PD‐1+ CD4+ T细胞及其转归之间的关联性。方法用细胞刷从CIN患者收集宫颈淋巴细胞,并用 FACS分析这些细胞中的CD4+ CD25+ FOXP3+T regs和PD‐1+CD4+ T细胞。比较CIN消退者和未消退者之间CD4+ CD25+ FOXP3+ T regs和 PD‐1+ CD4+ T 细胞群的差异。结果宫颈淋巴细胞中CD4+CD25+ FOXP3+ T regs占11.8%,而PD‐1+CD4+ T细胞占30.3%。与未消退者组比较,CIN消退组CD4+CD25+ FOXP3+ Tregs和 PD‐1+ CD4+ T 细胞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宫颈 CD4+ CD25+ FOXP3+ Tregs的产生与CIN自发消退成负相关,表明Tregs在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相关的肿瘤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秀玉;胡波;李忠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