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治疗性生活方式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及体质指标的影响?

刘小永;张戈;杨瑞丰;林志;杨瑞

关键词:生活方式, 脂肪酸类, 非酯化, 代谢综合征, 冠心病, 危险因素, 治疗性生活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善后其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性生活方式对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共筛选135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干预组(A 组,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n=97)和非干预组(B 组,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n=38)。分别于入选时和随访结束时测定所有入选患者血清 FFA 水平,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的体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 FFA 水平与腰围和腰高比显著正相关;(2)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 A 组患者腰围、BMI 和 FFA 水平显著低于 B 组(P <0.05);(3)与基线时比较,A 组患者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各体质指标和 FFA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结论在规范的冠心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性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 FFA 水平并改善其体质指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在泌尿系统,主要累及肾脏,形成肾小球相关病变。而累及膀胱进而造成上尿路积水相对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单纯性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而延误治疗。为提高对 SLE 导致的膀胱炎进而引发上尿路积水的认识,现将本科收治的2例 SLE 合并间质性膀胱炎及上尿路积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立;贾龙江;许长宝;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强化他汀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上三大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1]。急性脑梗死即使经过积极药物治疗,但是仍然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3],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4]。因此,寻找促进斑块稳定的药物对临床预防急性脑梗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6]。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支持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外的多重保护作用,可有效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逆转、延缓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和治疗卒中的发生[7]。

    作者:王妍;张力;刘青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78例牙隐裂伴牙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诊治

    目的:对伴牙髓炎的牙隐裂的病因、隐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8例牙髓炎伴牙隐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牙位、隐裂线走向进行分析,采取调、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试保留患牙,并且在修复1年后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49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78例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65例(83.33%),有效11例(14.10%),失败2例(2.56%)。结论对隐裂牙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地保留患牙,对牙隐裂伴牙髓炎的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的全冠修复是有效的。

    作者:李晓霞;唐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湖北省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湖北省15岁及以上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状况,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10~11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湖北省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20个县市作为调查县市,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家庭成员个人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结果共调查28563人,其中423人报告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为14.8‰。疾病类型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9人(54.1%)、哮喘44人(10.4%)、慢性咽喉炎35人(8.3%),其他肺部疾病115人(27.2%)。城市和农村居民患病率分别为13.6‰和15.7‰。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大、收入水平较低、参加新农合的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结论湖北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有所升高,需要加强预防控制力度。

    作者:肖汉;聂秀红;陈功;龙虹霏;许亚运;高梦婷;燕虹;李十月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GDNF 通过 AKT/β-catenin 调节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胶质瘤样本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脑挫裂伤患者样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例;将胶质瘤细胞系 C6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牛血清蛋白(BSA)组和 GDNF 组。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 AKT、p-AKT、β-catenin 和p-β-catenin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胶质瘤组 AKT、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 <0.05),且高级别胶质瘤组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 <0.05)。CCK-8检测 C6胶质瘤细胞实验中,与细胞对照组相比, GDNF 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增高(P <0.05),Akt 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结论GDNF 可能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周儒;滕道辉;董国凯;殷文江;蔡红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90例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分析90例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及方法。方法选取酉阳县人民医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结果90例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治愈86例(95.56%)。死亡4例(4.44%)。治疗后8例(8.88%)并发症,与治疗前并发症73例(8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病情需及时诊断,解除呼吸道阻塞,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术后护理。

    作者:熊维;钱柯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肺弹性蛋白降解肽段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目的:制备和鉴定肺弹性蛋白降解肽段人工抗原,为进一步研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免疫检测试剂盒打下良好基础。方法以 Sulfo-SMCC 为偶联剂,钥孔血蓝蛋白(KLH)为载体蛋白制备免疫原;经紫外扫描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电泳鉴定偶联情况;以免疫原免疫 Balb/c 小鼠制备特异性抗体,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评价抗血清效价及特异性。结果紫外扫描和 SDS-PAGE 电泳确认了肺弹性蛋白降解肽段人工抗原合成成功,其蛋白浓度为1.181 mg/mL,抗血清效价高于1∶64000,IC50为13.7 ng/mL,抗血清与无关肽段无交叉反应。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肺弹性蛋白降解肽段人工抗原,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建立快速准确检测 COPD 免疫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彭方毅;崔玉花;马明炎;李元宽;邬红雨;姜海蓉;周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基于形成性评估的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方案构建?

    现代医学教育目标为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1],明确提出对医学生的评价应该从罗列医学知识的考试转向良好学习能力的评价[2],评价者应通过调整评价方式来推动教学,改善、促进学生学习[3]。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情境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4]。因此,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必须熟悉教学评价所处的整体教学情境[5]。而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能够集现代教学评价于一身,扎根于教学实践,立足于教学情境,追求真实和发展[6]。

    作者:何莹;冉素娟;邓红梅;罗征秀;杨春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疗效观察,了解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64例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单纯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照组与加用 BAI 的治疗组的疗效,以及治疗组中既往曾行标准的全身静脉化疗/放疗的复治组与未行任何放化疗的初治组之间疗效情况。结果对照组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43.33%。而治疗组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70.59%。在治疗组中,复治组患者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50.00%;而初治组患者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88.89%。结论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在全身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加用 BAI 治疗,可明显提高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

    作者:陈杰;黄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 AECOPD 中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能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抗生素治疗方面有指导意义。方法选入75例 AECOPD 患者,分成 PCT 组(n=40)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决定抗生素的停用,而 PCT 组在对照组停药依据的基础上加上了血清 PCT 水平(PCT<0.25 ng/mL)决定抗生素的停用。观察指标主要为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加重数,3个月内复发率、病死率、临床有效率。结果PCT 组的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3个月内再次住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患者 PCT 水平指导抗感染策略在 AECOPD 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降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患者复发率。

    作者:李蓓;霍敏琴;李仲廷;游辉;吴海华;黄汉钊;吕绍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在门诊老年患者拔牙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滴鼻结合笑/氧吸入镇静在老年患者拔牙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门诊老年患者拔牙患者分成两组(n=30),Ⅰ组(笑/氧吸入镇静);Ⅱ组(右美托咪定滴鼻结合笑/氧吸入镇静)。记录患者基础值(T0)、局部麻醉时(T1)、拔牙时(T2)、拔牙后10 min(T3)生命体征,Ramsay镇静评分,焦虑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患者满意度Ⅱ组高于Ⅰ组(P<0.05)。T1时,Ⅱ组患者焦虑评分,VAS 评分均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Ⅱ组患者镇静程度高,Ramsay镇静评分高于Ⅰ组(P<0.01),焦虑评分、VAS 评分低于Ⅰ组(P<0.05)。T2时,Ⅱ组心率低于Ⅰ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结合笑/氧吸入镇静可用于老年患者门诊拔牙术。

    作者:杨阳;李思思;郁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和静脉术后镇痛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根据术毕所采用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 组)和静脉镇痛组(B 组)。A 组于术毕拔管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盐酸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混合液;B 组于术毕缝皮前开启经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和雷莫司琼)。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 h(t1)、2 h(t2)、3 h(t3)、12 h(t4)和24 h(t5)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 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 B 组比较,A 组术后 V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镇痛效果好,满意度高(P <0.01),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作者:何旭秀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高龄老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比较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患者共157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双抗组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5),双抗组和华法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而双抗组患者在抗栓效果中和华法林组患者无明显区别。在不良事件方面,华法林及双抗组患者的皮肤淤斑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双抗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P <0.05)。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对抗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作者:罗羽慧;崔坤;尹纯;梅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对改善颅脑损伤后晚期癫痫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使用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对改善颅脑损伤后晚期癫痫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颅脑损伤后出现晚期癫痫患者70例,分为两组(n=35),分别使用拉莫三嗪(拉莫三嗪组)与丙戊酸钠(丙戊酸钠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70%,拉莫三嗪组为85%(P <0.05)。拉莫三嗪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劳、皮疹、肝损伤及嗜睡等,发生率为20%;丙戊酸钠组有1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体质量增加、肝损伤及嗜睡等,多于药物剂量增加期发生,为一过性,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出现晚期癫痫患者使用拉莫三嗪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丙戊酸钠。

    作者:韦迪岱;陈晋;郑文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389例晚期早产儿并发症及住院情况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89例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比较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本组晚期早产儿生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其他系统并发症高,为23.65%,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低血糖(20.57%)、喂养不耐受(17.48%)、高胆红素血症(14.91%)、脑室内出血(8.23%);经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多(32.34% vs .10.39%,P <0.05);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均有增加(P <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生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执行剖宫产指针,可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重视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儿,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

    作者:伍剑;张智睿;胡敏;黎媛;李彦莉;罗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托拉塞米对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胱抑素C的影响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对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及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的患者1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托拉塞米,n=80)和对照组(呋塞米,n=80),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 血浆 BNP及胱抑素 C 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 BNP 及胱抑素 C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托拉塞米能降低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BNP 及胱抑素 C 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肾功能,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可海霞;张金盈;刘瑾春;王会玖;贾银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理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26例 CHF 患者进行评分,其中有心理障碍者45例作为观察组,在无心理障碍者中抽取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26例 CHF 患者中抑郁发生率26.2%,焦虑发生率20.6%,其中11.1%为抑郁、焦虑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 CHF 患者并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结论CHF 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陈素群;黄毅;王小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计算机应用环境下医学研究生实验记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实验原始记录是实验进程的直接证据,有助于研究者保持清晰的实验思路,记录重要的实验现象,分析获得创新的实验结果,是撰写科研论文的重要凭证。从结果上看,它是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1]。对于医学研究,无论实验成败与否,获得阴性或阳性的实验结果,保存各种形式的原始实验记录,是形成良好的科研作风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淼;张祥宏;剧亚崇;康永彬;李小倩;习亚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生长抑素对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术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食道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处理组)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术后使用生长抑素2 mg/8 h,连续使用72 h;另22例(对照组)术后未使用生长抑素,术后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血清清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丙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处理组 Alb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5),ALT、AST 分别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PTA 及 TBIL 亦得到明显改善(P <0.05)。结论术后联合应用生长抑素不仅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出血,亦能明显减轻患者肝损害,促进肝功能恢复。

    作者:范炜;吴晓春;陈圣开;薛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KLF4调控 MMP9对原发性肝癌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Krüppel 样因子4(KLF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KLF4调节MMP9对原发性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癌和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5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 KLF4和 MMP9的表达情况;构建重组质粒,上调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的 KLF4表达,检测 MMP9 mRNA 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转染后的 HepG2细胞运用 Tran-swell 侵袭试验和划痕试验观察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相比癌旁组织,KLF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 <0.05),而 MMP9的表达明显增高(P <0.05)。通过构建重组质粒,上调 KLF4的表达,发现 MMP9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并影响 HepG2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中,KLF4低表达,而 MMP9高表达。在肝癌细胞中上调 KLF4表达可引起 MMP9表达下降,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作者:冯潜;石世代;周勇;李恩亮;吴荣寿;李科浩;邬林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