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海霞;张金盈;刘瑾春;王会玖;贾银明
目的:总结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 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7例 C2、C3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股骨远端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0 min(60~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0 mL(300~600 mL)。切口无感染。术后4~8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离。关节功能按 Schatzker-Lambert 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5%。结论联合前内侧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 C 型骨折具有复位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方便植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刘福尧;刘承伟;吴声忠;潘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克氏针张力带与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胸锁关节脱位患者63例,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35例)和锁骨钩钢板(28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胸锁关节脱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推荐使用钩钢板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
作者:樊军;罗意;万革;吴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52例疑似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评估内科胸腔镜的确诊率、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结核性胸腔积液33例,内科胸腔镜确诊29例,诊断率88%。本组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腔镜下主要表现:粟粒样结节23例(70%),纤维条索状粘连带12例(36%),广泛包裹伴纤维素沉积7例(21%),白色瘢痕5例(15%)。并发症均可缓解或治愈,严重者为气体栓塞1例。结论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作者:周晓宇;孙耕耘;李伟;丁强;陈余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术前对肝门部胆管癌(HCCA)采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进行分型相对于手术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方法分析40例 HCCA 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入组患者 MRCP 分型相对于手术分型的准确性,以及手术分型与手术方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RCP 分型的准确率高达95.0%(38/40)。 HCCA 手术率为62.5%(25/40),其中Ⅰ、Ⅱ型84.6%(11/13),Ⅲa 型66.7%(4/6),Ⅲb 型63.6%(7/11),Ⅳ型未行手术治疗。手术分型越高,可行手术切除的概率越低(P <0.01)。结论MRCP 对于判断 HCCA 的分型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青志;王妍;胡鹏;张雷达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5例确诊 EVD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确定护理诊断,对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期目标和实施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针对5例 EVD 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5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3例 EVD患者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和社会效益。结论对 EVD 患者按照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护理可帮助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病死率的降低。
作者:李晓琴;宋彩萍;罗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传统利尿剂联合新型容量驱除剂奈西立肽和托伐普坦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RHF)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病重症病房 RHF 患者78例,分为联合容量驱除药物组(CVR 组)和传统强化利尿并正性肌力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其心力衰竭症状控制率及平均住院日数的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平均尿量和体质量下降等容量驱除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89.7%的患者心衰症状控制并出院,优于对照组(71.8%),相应的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在治疗组显著下降,且平均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0.05);CVR 组的 NT-proBNP 和治疗前后体质量下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联合的容量驱除治疗措施较传统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 RHF 的容量驱除和心力衰竭症状控制率。
作者:魏宇淼;杨仕俊;李伟娟;廖玉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方法对肾癌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前经动脉插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43例,分为 A 组(同时成功栓塞患侧肾动脉及肾包膜动脉、肾上腺动脉)、B 组(仅栓塞患侧肾动脉)、C 组(直接行外科根治性切除)。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难易程度、术中出血量、病灶切除成功率、术后生存率。结果A、B 组与 C 组比较其手术时间、手术难易程度、术中出血量度、病灶切除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A、B 两组间比较除病灶切除成功率外其余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肾癌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前辅助性动脉栓塞治疗效果好,尤其以彻底栓塞病变侧肾动脉、包膜动脉等血供者效果更佳。
作者:官彬;廖先国;鹏程;唐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大坪医院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各51例,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各51份,通过逆转录 PCR(RT-PCR)、免疫印迹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血清中 CD44v9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强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D44v9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郭勇;唐永梁;杨俊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临床资料29例,其中1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胎儿娩出后采用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14例采用传统剖宫产手术处理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术后异常体温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月经复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具有止血快、出血减少、减少子宫切除率、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彭方亮;周晓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同组梯次排班在埃博拉诊疗中心病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根据埃博拉传染病防控特点,分别从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的构成、工作时段、岗位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排班,并对该排班模式的效果,从出入院时间、个人防护用品(PPE)消耗、PPE 穿脱差错、队员的满意度等环节进行考核评价。结果通过这种工作模式的运行,减少了患者出院入院等候时间,减少了 PPE 消耗及 PPE 穿脱差错的发生,提高了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同组梯次排班工作模式有助于埃博拉诊疗中心各项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作者:张丽敏;宋彩萍;王丽慧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26例 CHF 患者进行评分,其中有心理障碍者45例作为观察组,在无心理障碍者中抽取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26例 CHF 患者中抑郁发生率26.2%,焦虑发生率20.6%,其中11.1%为抑郁、焦虑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 CHF 患者并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结论CHF 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陈素群;黄毅;王小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伴牙髓炎的牙隐裂的病因、隐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8例牙髓炎伴牙隐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牙位、隐裂线走向进行分析,采取调、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试保留患牙,并且在修复1年后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49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78例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65例(83.33%),有效11例(14.10%),失败2例(2.56%)。结论对隐裂牙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地保留患牙,对牙隐裂伴牙髓炎的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的全冠修复是有效的。
作者:李晓霞;唐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89例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比较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本组晚期早产儿生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其他系统并发症高,为23.65%,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低血糖(20.57%)、喂养不耐受(17.48%)、高胆红素血症(14.91%)、脑室内出血(8.23%);经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多(32.34% vs .10.39%,P <0.05);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均有增加(P <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生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执行剖宫产指针,可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重视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儿,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
作者:伍剑;张智睿;胡敏;黎媛;李彦莉;罗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现代医学教育目标为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1],明确提出对医学生的评价应该从罗列医学知识的考试转向良好学习能力的评价[2],评价者应通过调整评价方式来推动教学,改善、促进学生学习[3]。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情境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4]。因此,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必须熟悉教学评价所处的整体教学情境[5]。而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能够集现代教学评价于一身,扎根于教学实践,立足于教学情境,追求真实和发展[6]。
作者:何莹;冉素娟;邓红梅;罗征秀;杨春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受到更多关注的是它重要的临床肺外表现。骨骼肌萎缩及无力不仅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健康情况的恶化,在除外气道梗阻的因素下,它也是 COPD 患者病死率的决定因素。在肌肉质量的调节中,泛素蛋白酶系统起到主导作用[1]。从病因学上废用性因素、感染、氧化应激、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低水平的激素合成和生长因子、能量平衡受损、激素的使用、缺乏维生素D 均可造成 COPD 患者的肌无力及肌萎缩[2]。肌肉组织的动态平衡是通过蛋白合成及蛋白分解之间紧密及复杂的平衡关系来维持的。在分子水平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激活无疑是控制蛋白水解的主要途径[1]。早在2005年便有人发现在缺氧的癌症恶病质患者身上泛素蛋白酶体是造成骨骼肌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Chaudhary 等[3]在2011年发现慢性缺氧条件下小鼠骨骼肌中的泛素蛋白酶途径被进一步加强导致更强的蛋白分解出现。
作者:谭栗川(综述);戴路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 患病率达8.2%[2],是我国疾病负担的第1位[3]。患者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常因疾病反复发作病情加重,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4],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自卑等心理障碍;又因患者生理活动能力受限而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和家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出院计划服务是实施延续护理的基础,延续护理可使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5-7]。本研究以本院呼吸内科出院的110例 COPD 患者为对象,探究出院计划服务在COPD 患者延续护理管理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延续护理服务水平,减少 COPD 患者疾病加重及再入院次数,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姚莉;刘维;李保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不同染色试剂和时间对组织抗酸杆菌染色结果的影响,并探讨其质量控制措施。方法搜集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病例共38例,取带菌落的典型组织蜡块,每个蜡块切片4张,用不同的染色试剂和时间进行抗酸染色。结果采用二甲苯及乙醇流程染色20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抗酸杆菌明显淡弱,抗酸杆菌区域呈不连续的模糊淡红色小点,阳性0例,阳性率0%;松节油流程染色15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抗酸杆菌清晰,呈红色,微弯曲分枝状,容易识别辨认,阳性34例,阳性率89%;松节油流程染色20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抗酸杆菌区域整个背景呈红色,不易辨识抗酸杆菌,阳性28例,阳性率74%;松节油流程染色30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整个抗酸杆菌区域呈深红色,难以辨识抗酸杆菌,阳性27例,阳性率71%。结论不同染色试剂和时间对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结果有明显差异;组织抗酸杆菌适宜松节油流程设定染色15 min 组。
作者:刘瑾;李刚;袁怀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善后其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性生活方式对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共筛选135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干预组(A 组,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n=97)和非干预组(B 组,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n=38)。分别于入选时和随访结束时测定所有入选患者血清 FFA 水平,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的体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 FFA 水平与腰围和腰高比显著正相关;(2)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 A 组患者腰围、BMI 和 FFA 水平显著低于 B 组(P <0.05);(3)与基线时比较,A 组患者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后各体质指标和 FFA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结论在规范的冠心病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性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 FFA 水平并改善其体质指标。
作者:刘小永;张戈;杨瑞丰;林志;杨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对医务人员进行分阶段多模式埃博拉防护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4个阶段的埃博拉防护流程培训,包括理论讲授培训、赛道式模拟流程培训、模拟病区培训、实地培训等多模式相结合,并先后进行4次防护技能考核。结果医务人员4次防护考核中,第2、3、4次考核平均成绩及合格率均较第1次考核有明显的提升,第4次考核的合格率达到了100%,任务期间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结论分阶段多模式的埃博拉防护技能培训使医务人员防护技能不断巩固,配合工作中的无缝隙督查终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作者:罗春梅;游建平;刘蕾;唐棠;晏玲;宋彩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和静脉术后镇痛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根据术毕所采用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A 组)和静脉镇痛组(B 组)。A 组于术毕拔管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盐酸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混合液;B 组于术毕缝皮前开启经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和雷莫司琼)。观察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 h(t1)、2 h(t2)、3 h(t3)、12 h(t4)和24 h(t5)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 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 B 组比较,A 组术后 V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镇痛效果好,满意度高(P <0.01),恶心呕吐及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高原地区老年开胸患者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作者:何旭秀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