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出院计划服务对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姚莉;刘维;李保兰

关键词:出院计划, 护理服务延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疾病患者, 生命质量, 延续护理, 医护人员, 呼吸系统疾病, 治疗效果, 心理障碍, 疾病负担, 活动能力, 护理管理, 呼吸内科, 服务水平, 反复发作, 病情加重, 再入院, 患病率, 肺功能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 患病率达8.2%[2],是我国疾病负担的第1位[3]。患者肺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常因疾病反复发作病情加重,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4],而产生焦虑、抑郁、自责、自卑等心理障碍;又因患者生理活动能力受限而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和家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出院计划服务是实施延续护理的基础,延续护理可使优质护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庭[5-7]。本研究以本院呼吸内科出院的110例 COPD 患者为对象,探究出院计划服务在COPD 患者延续护理管理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延续护理服务水平,减少 COPD 患者疾病加重及再入院次数,提高其生命质量。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在泌尿系统,主要累及肾脏,形成肾小球相关病变。而累及膀胱进而造成上尿路积水相对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单纯性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而延误治疗。为提高对 SLE 导致的膀胱炎进而引发上尿路积水的认识,现将本科收治的2例 SLE 合并间质性膀胱炎及上尿路积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立;贾龙江;许长宝;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对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医务人员进行分阶段多模式防护培训的设计与实践

    目的:探讨对医务人员进行分阶段多模式埃博拉防护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4个阶段的埃博拉防护流程培训,包括理论讲授培训、赛道式模拟流程培训、模拟病区培训、实地培训等多模式相结合,并先后进行4次防护技能考核。结果医务人员4次防护考核中,第2、3、4次考核平均成绩及合格率均较第1次考核有明显的提升,第4次考核的合格率达到了100%,任务期间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结论分阶段多模式的埃博拉防护技能培训使医务人员防护技能不断巩固,配合工作中的无缝隙督查终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作者:罗春梅;游建平;刘蕾;唐棠;晏玲;宋彩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食源性布鲁菌病1例报道

    无明显接触史的布鲁菌病误诊、漏诊率较高,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般被误诊为关节炎、风湿病、骨结核等,该病在南方很少见,因而更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对1例被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布鲁菌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强化临床医生对布鲁菌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长期发热的患者即使非牧区、无明显接触史也应考虑布鲁菌病,行血培养可助诊。

    作者:林洁华;徐侦雄;何晓红;岳丽红;何羿婷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经快速交换球囊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对择期PCI 术中无复流的作用

    目的:探讨经自制带侧孔的快速交换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NR)的即刻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该中心行择期 PCI 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经球囊导管给药组25例,经指引导管给药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及校正 TIMI 帧数(CTFC)。结果给药10 min 后,经球囊导管给药组有21例(84.0%)达到 TIMI 3级血流,校正 CTFC 为(33.5±12.5)帧,而经指引导管给药组有13例(54.2%)达到 TIMI 3级血流,CTFC 为(41.9±15.3)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自制带侧孔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较经指引导管给药更能有效地改善择期 PCI 术中无复流患者冠状动脉的即刻血流。

    作者:肖骏;李均;岳瑞华;沈钧乐;张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尿液脂联素变化及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分期尿脂联素(UAPN)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住院的119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 尿蛋白排泄量(UAER)将其分为尿蛋白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 UAPN 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 UAPN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低于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P <0.01);微量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低于大量蛋白尿组(P <0.01),而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大量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ER 均对患者的UAPN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DN 患者 UAPN 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有关,其水平增高与 HDL-C、FPG、HbA1c、UAER有关。

    作者:瞿文娟;程昌琴;杨若梅;蒋先淑;李志勇;杨刚毅;李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骨水泥椎弓根强化内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技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使用骨水泥对能够强化椎弓根和病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病椎强化技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68例,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采用测量椎体高度及正中矢状位 CT 影像上测量椎体 Cobb 角进行评价,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病变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内固定失效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中注入骨水泥后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8例骨水泥在椎体侧方外溢。64例患者获得12~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8个月,56例患者骨折均在6~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末次影像学评价无椎弓根钉松动和拔出病例,椎弓根螺钉在位率100%。术前 VAS 评分、椎体高度、Cobb 角与术后各个时间节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路手术中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结合骨水泥强化置钉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节段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韩建华;蔡小军;董革辉;孙厚杰;周鑫;鄢家强;张晗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基于冠状动脉 CTA 图像对冠状动脉空间扭曲程度的量化测量

    目的:提出对冠状动脉的扭曲程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评价的新方法,为明确冠状动脉扭曲的所造成的影响提供有利条件。方法连续录入72例临床拟诊冠心病且均接受256排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图像,经后处理后,提取心外膜下3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轴,获取其在3维空间中的坐标,并对扭曲系数进行量化测量。结果心外膜下3支主要冠状动脉的三维空间扭曲系数分别为:左前降支6.66±7.54,左回旋支13.43±12.85,右冠状动脉17.61±7.67。通过对冠状动脉扭曲的建模检验证明该方法对扭曲评价的效果良好。结论此方法能对冠状动脉在三维空间的扭曲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化分析,且结果不受造影投射面、人为测量误差及血管长度的影响。

    作者:刘一萱;杨成明;吴晨飞;陈金华;张伟国;曾春雨;王凌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计算机应用环境下医学研究生实验记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实验原始记录是实验进程的直接证据,有助于研究者保持清晰的实验思路,记录重要的实验现象,分析获得创新的实验结果,是撰写科研论文的重要凭证。从结果上看,它是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1]。对于医学研究,无论实验成败与否,获得阴性或阳性的实验结果,保存各种形式的原始实验记录,是形成良好的科研作风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淼;张祥宏;剧亚崇;康永彬;李小倩;习亚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目的:评价经 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术后1周患者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为(19.4±2.6)分。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2例椎管内渗漏发生,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 PVP 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腰痛少等优点。

    作者:卢旻鹏;邱皓;董靖;曹春风;王群波;刘佐忠;李波;屈一鸣;焦春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 AECOPD 中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能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抗生素治疗方面有指导意义。方法选入75例 AECOPD 患者,分成 PCT 组(n=40)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决定抗生素的停用,而 PCT 组在对照组停药依据的基础上加上了血清 PCT 水平(PCT<0.25 ng/mL)决定抗生素的停用。观察指标主要为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加重数,3个月内复发率、病死率、临床有效率。结果PCT 组的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3个月内再次住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患者 PCT 水平指导抗感染策略在 AECOPD 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降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患者复发率。

    作者:李蓓;霍敏琴;李仲廷;游辉;吴海华;黄汉钊;吕绍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电刺激和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D)的临床疗效,为急性脑卒中后球麻痹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后 DD 患者80例(真、假性球麻痹各40例),在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随机分为真性球麻痹-电刺激组(A1组)、真性球麻痹-针灸组(A2组)、假性球麻痹-电刺激组(B1组)和假性球麻痹-针灸组(B2组)。所有患者在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或针灸连续治疗2周;结合“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标准”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A1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A2组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A1组治疗好转率为80%(16/20)、A2组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B1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B2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B1组治疗好转率为90%(18/20)、B2组为85%(1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33)。结论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或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可取得较好疗效;而对于真性球麻痹,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疗效明显优于吞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

    作者:杨玲;黄科源;王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托拉塞米对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胱抑素C的影响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对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及胱抑素C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的患者1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托拉塞米,n=80)和对照组(呋塞米,n=80),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 血浆 BNP及胱抑素 C 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 BNP 及胱抑素 C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托拉塞米能降低重度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BNP 及胱抑素 C 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肾功能,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可海霞;张金盈;刘瑾春;王会玖;贾银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骼肌萎缩中泛素蛋白酶系统与缺氧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受到更多关注的是它重要的临床肺外表现。骨骼肌萎缩及无力不仅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健康情况的恶化,在除外气道梗阻的因素下,它也是 COPD 患者病死率的决定因素。在肌肉质量的调节中,泛素蛋白酶系统起到主导作用[1]。从病因学上废用性因素、感染、氧化应激、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低水平的激素合成和生长因子、能量平衡受损、激素的使用、缺乏维生素D 均可造成 COPD 患者的肌无力及肌萎缩[2]。肌肉组织的动态平衡是通过蛋白合成及蛋白分解之间紧密及复杂的平衡关系来维持的。在分子水平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激活无疑是控制蛋白水解的主要途径[1]。早在2005年便有人发现在缺氧的癌症恶病质患者身上泛素蛋白酶体是造成骨骼肌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Chaudhary 等[3]在2011年发现慢性缺氧条件下小鼠骨骼肌中的泛素蛋白酶途径被进一步加强导致更强的蛋白分解出现。

    作者:谭栗川(综述);戴路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存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被确认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超出组织损伤预期治愈时间而持续存在时即定义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在成人中普遍存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也非常高。本文就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艳君(综述);陈理红;魏安宁(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临床资料29例,其中1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胎儿娩出后采用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14例采用传统剖宫产手术处理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术后异常体温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月经复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具有止血快、出血减少、减少子宫切除率、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彭方亮;周晓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远端固定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高龄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并随访。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接受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2.5±1.0)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或比较接近受伤前水平(Harris 评分优良率达81%),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结论选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耗时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较早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疗效满意。

    作者:周鹏程;邹文;荆安龙;蒲海波;张波;周成;何苗;秦贵勇;陈扬;陈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GDNF 通过 AKT/β-catenin 调节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胶质瘤样本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脑挫裂伤患者样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例;将胶质瘤细胞系 C6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牛血清蛋白(BSA)组和 GDNF 组。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 AKT、p-AKT、β-catenin 和p-β-catenin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胶质瘤组 AKT、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 <0.05),且高级别胶质瘤组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 <0.05)。CCK-8检测 C6胶质瘤细胞实验中,与细胞对照组相比, GDNF 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增高(P <0.05),Akt 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结论GDNF 可能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周儒;滕道辉;董国凯;殷文江;蔡红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庆市北部新区1056例3~5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重庆北部新区1056例儿童的血铅水平和铅超标情况,为预防该地区儿童铅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重庆北部新区儿童进行末梢血铅检测。入组儿童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56例儿童血铅的均值是(32.47±3.21)μg/L,铅中毒的发生率为0.28%。统计分析显示,男童血铅明显高于女童(P =0.010);不同年龄段比较,3岁组低[(22.42±2.68)μg/L],4岁组居中[(29.90±2.18)μg/L],5岁组高[(41.23±6.98)μg/L]。3岁组和4岁组,3岁组和5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庆市北部新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但高铅血症仍然存在,仍需积极监测儿童血铅水平。

    作者:张亦维;周丽华;刘玉;张维先;刘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医护卫同组梯次排班模式在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同组梯次排班在埃博拉诊疗中心病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根据埃博拉传染病防控特点,分别从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的构成、工作时段、岗位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排班,并对该排班模式的效果,从出入院时间、个人防护用品(PPE)消耗、PPE 穿脱差错、队员的满意度等环节进行考核评价。结果通过这种工作模式的运行,减少了患者出院入院等候时间,减少了 PPE 消耗及 PPE 穿脱差错的发生,提高了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同组梯次排班工作模式有助于埃博拉诊疗中心各项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作者:张丽敏;宋彩萍;王丽慧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对改善颅脑损伤后晚期癫痫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使用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对改善颅脑损伤后晚期癫痫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颅脑损伤后出现晚期癫痫患者70例,分为两组(n=35),分别使用拉莫三嗪(拉莫三嗪组)与丙戊酸钠(丙戊酸钠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为70%,拉莫三嗪组为85%(P <0.05)。拉莫三嗪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劳、皮疹、肝损伤及嗜睡等,发生率为20%;丙戊酸钠组有1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体质量增加、肝损伤及嗜睡等,多于药物剂量增加期发生,为一过性,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出现晚期癫痫患者使用拉莫三嗪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丙戊酸钠。

    作者:韦迪岱;陈晋;郑文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