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

杨玲;黄科源;王娟

关键词: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针灸疗法,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电刺激和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D)的临床疗效,为急性脑卒中后球麻痹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后 DD 患者80例(真、假性球麻痹各40例),在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随机分为真性球麻痹-电刺激组(A1组)、真性球麻痹-针灸组(A2组)、假性球麻痹-电刺激组(B1组)和假性球麻痹-针灸组(B2组)。所有患者在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或针灸连续治疗2周;结合“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标准”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A1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A2组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A1组治疗好转率为80%(16/20)、A2组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B1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B2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B1组治疗好转率为90%(18/20)、B2组为85%(1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33)。结论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或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可取得较好疗效;而对于真性球麻痹,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疗效明显优于吞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克氏针张力带与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63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克氏针张力带与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胸锁关节脱位患者63例,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35例)和锁骨钩钢板(28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克氏针张力带法治疗胸锁关节脱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推荐使用钩钢板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

    作者:樊军;罗意;万革;吴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骨水泥椎弓根强化内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技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使用骨水泥对能够强化椎弓根和病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病椎强化技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68例,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采用测量椎体高度及正中矢状位 CT 影像上测量椎体 Cobb 角进行评价,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病变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内固定失效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中注入骨水泥后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8例骨水泥在椎体侧方外溢。64例患者获得12~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8个月,56例患者骨折均在6~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末次影像学评价无椎弓根钉松动和拔出病例,椎弓根螺钉在位率100%。术前 VAS 评分、椎体高度、Cobb 角与术后各个时间节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路手术中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结合骨水泥强化置钉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节段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韩建华;蔡小军;董革辉;孙厚杰;周鑫;鄢家强;张晗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高龄老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比较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患者共157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双抗组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5),双抗组和华法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而双抗组患者在抗栓效果中和华法林组患者无明显区别。在不良事件方面,华法林及双抗组患者的皮肤淤斑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双抗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P <0.05)。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对抗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作者:罗羽慧;崔坤;尹纯;梅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强化他汀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上三大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1]。急性脑梗死即使经过积极药物治疗,但是仍然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2-3],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4]。因此,寻找促进斑块稳定的药物对临床预防急性脑梗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5]。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延缓、阻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6]。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支持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外的多重保护作用,可有效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逆转、延缓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和治疗卒中的发生[7]。

    作者:王妍;张力;刘青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计算机应用环境下医学研究生实验记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实验原始记录是实验进程的直接证据,有助于研究者保持清晰的实验思路,记录重要的实验现象,分析获得创新的实验结果,是撰写科研论文的重要凭证。从结果上看,它是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1]。对于医学研究,无论实验成败与否,获得阴性或阳性的实验结果,保存各种形式的原始实验记录,是形成良好的科研作风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淼;张祥宏;剧亚崇;康永彬;李小倩;习亚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存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被确认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超出组织损伤预期治愈时间而持续存在时即定义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在成人中普遍存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也非常高。本文就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艳君(综述);陈理红;魏安宁(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3种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既往一线含草酸铂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例既往一线含草酸铂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给予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方案治疗,每21天1个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每周期后评价不良反应,完成2个周期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共完成化疗周期85个,中位周期数为3(2~7)个周期,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4例,总有效率38.9%(7/18),疾病稳定率77.8%(14/18)。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Ⅲ~Ⅳ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1.1%,血小板减少5.6%,腹泻5.6%。无因化疗严重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方案对于一线含草酸铂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钱鸣杰;眭振宇;唐文;王少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食源性布鲁菌病1例报道

    无明显接触史的布鲁菌病误诊、漏诊率较高,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般被误诊为关节炎、风湿病、骨结核等,该病在南方很少见,因而更容易误诊。本文通过对1例被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布鲁菌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误诊原因,强化临床医生对布鲁菌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对长期发热的患者即使非牧区、无明显接触史也应考虑布鲁菌病,行血培养可助诊。

    作者:林洁华;徐侦雄;何晓红;岳丽红;何羿婷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大坪医院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各51例,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各51份,通过逆转录 PCR(RT-PCR)、免疫印迹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血清中 CD44v9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强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D44v9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郭勇;唐永梁;杨俊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院校结合模式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多由中专院校转型而来,大多没有一定规模的附属医院,须依靠本地区的医疗机构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但学校与医院非隶属关系,仅是在协议的前提下开展工作[1]。医院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合作深度均较差,无法有效完成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安排,故应深化学校和医院的合作,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因此,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09年起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已培养出3届院校结合班毕业生。通过对2009级、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院校结合班和平行班专业核心课程成绩比较,院校结合模式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彦;何坪;邓宇;张冬青;张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在泌尿系统,主要累及肾脏,形成肾小球相关病变。而累及膀胱进而造成上尿路积水相对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单纯性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而延误治疗。为提高对 SLE 导致的膀胱炎进而引发上尿路积水的认识,现将本科收治的2例 SLE 合并间质性膀胱炎及上尿路积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立;贾龙江;许长宝;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染色试剂和时间对组织抗酸杆菌染色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的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染色试剂和时间对组织抗酸杆菌染色结果的影响,并探讨其质量控制措施。方法搜集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病例共38例,取带菌落的典型组织蜡块,每个蜡块切片4张,用不同的染色试剂和时间进行抗酸染色。结果采用二甲苯及乙醇流程染色20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抗酸杆菌明显淡弱,抗酸杆菌区域呈不连续的模糊淡红色小点,阳性0例,阳性率0%;松节油流程染色15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抗酸杆菌清晰,呈红色,微弯曲分枝状,容易识别辨认,阳性34例,阳性率89%;松节油流程染色20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抗酸杆菌区域整个背景呈红色,不易辨识抗酸杆菌,阳性28例,阳性率74%;松节油流程染色30 min 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整个抗酸杆菌区域呈深红色,难以辨识抗酸杆菌,阳性27例,阳性率71%。结论不同染色试剂和时间对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结果有明显差异;组织抗酸杆菌适宜松节油流程设定染色15 min 组。

    作者:刘瑾;李刚;袁怀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52例疑似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评估内科胸腔镜的确诊率、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结核性胸腔积液33例,内科胸腔镜确诊29例,诊断率88%。本组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腔镜下主要表现:粟粒样结节23例(70%),纤维条索状粘连带12例(36%),广泛包裹伴纤维素沉积7例(21%),白色瘢痕5例(15%)。并发症均可缓解或治愈,严重者为气体栓塞1例。结论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作者:周晓宇;孙耕耘;李伟;丁强;陈余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基于冠状动脉 CTA 图像对冠状动脉空间扭曲程度的量化测量

    目的:提出对冠状动脉的扭曲程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评价的新方法,为明确冠状动脉扭曲的所造成的影响提供有利条件。方法连续录入72例临床拟诊冠心病且均接受256排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图像,经后处理后,提取心外膜下3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轴,获取其在3维空间中的坐标,并对扭曲系数进行量化测量。结果心外膜下3支主要冠状动脉的三维空间扭曲系数分别为:左前降支6.66±7.54,左回旋支13.43±12.85,右冠状动脉17.61±7.67。通过对冠状动脉扭曲的建模检验证明该方法对扭曲评价的效果良好。结论此方法能对冠状动脉在三维空间的扭曲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化分析,且结果不受造影投射面、人为测量误差及血管长度的影响。

    作者:刘一萱;杨成明;吴晨飞;陈金华;张伟国;曾春雨;王凌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远端固定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高龄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并随访。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接受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2.5±1.0)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或比较接近受伤前水平(Harris 评分优良率达81%),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结论选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耗时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较早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疗效满意。

    作者:周鹏程;邹文;荆安龙;蒲海波;张波;周成;何苗;秦贵勇;陈扬;陈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联合使用新型容量驱除药物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传统利尿剂联合新型容量驱除剂奈西立肽和托伐普坦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RHF)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病重症病房 RHF 患者78例,分为联合容量驱除药物组(CVR 组)和传统强化利尿并正性肌力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其心力衰竭症状控制率及平均住院日数的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平均尿量和体质量下降等容量驱除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89.7%的患者心衰症状控制并出院,优于对照组(71.8%),相应的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在治疗组显著下降,且平均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0.05);CVR 组的 NT-proBNP 和治疗前后体质量下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联合的容量驱除治疗措施较传统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 RHF 的容量驱除和心力衰竭症状控制率。

    作者:魏宇淼;杨仕俊;李伟娟;廖玉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CRP、PCT、IL-6对评价肝硬化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预后的意义

    目的:了解肝硬化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各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肝硬化伴 SIRS 患者56例,依预后分为好转组39例,死亡组17例,出现 SIRS 后第1、3、7天检测 CRP、PCT、IL-6水平,观察 CRP、PCT、IL-6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1天两组比较 CRP、PCT、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天两组相比较 PCT、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CRP 明显下降(P <0.05);第7天两组CRP、PCT、IL-6比较,好转组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 <0.05)。同组相比,死亡组 CRP、PCT、IL-6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PCT、IL-6第3天与第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P 第3天、第7天明显下降(P <0.05),好转组 PCT、IL-6第7天与第1天相比显著下降(P <0.05)。结论CRP、PCT、IL-6的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与PCT、IL-6相比,CRP 更能迅速反应病情改善。

    作者:赵蔚;瞿志军;李国航;庄桂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 AECOPD 中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能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抗生素治疗方面有指导意义。方法选入75例 AECOPD 患者,分成 PCT 组(n=40)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决定抗生素的停用,而 PCT 组在对照组停药依据的基础上加上了血清 PCT 水平(PCT<0.25 ng/mL)决定抗生素的停用。观察指标主要为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临床加重数,3个月内复发率、病死率、临床有效率。结果PCT 组的抗生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3个月内再次住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据患者 PCT 水平指导抗感染策略在 AECOPD 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降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患者复发率。

    作者:李蓓;霍敏琴;李仲廷;游辉;吴海华;黄汉钊;吕绍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临床资料29例,其中1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胎儿娩出后采用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14例采用传统剖宫产手术处理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术后异常体温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例数、月经复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具有止血快、出血减少、减少子宫切除率、术后恢复较好等优点,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彭方亮;周晓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庆市北部新区1056例3~5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重庆北部新区1056例儿童的血铅水平和铅超标情况,为预防该地区儿童铅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重庆北部新区儿童进行末梢血铅检测。入组儿童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56例儿童血铅的均值是(32.47±3.21)μg/L,铅中毒的发生率为0.28%。统计分析显示,男童血铅明显高于女童(P =0.010);不同年龄段比较,3岁组低[(22.42±2.68)μg/L],4岁组居中[(29.90±2.18)μg/L],5岁组高[(41.23±6.98)μg/L]。3岁组和4岁组,3岁组和5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庆市北部新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但高铅血症仍然存在,仍需积极监测儿童血铅水平。

    作者:张亦维;周丽华;刘玉;张维先;刘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