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男性导尿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杨美华;李林;杨小红;秦易;涂敏;吴国梅

关键词:男性, 导尿方法, 临床效果, 尿道损伤, 前列腺增生, 平滑肌收缩, 急性尿潴留, 治疗费用, 张力因素, 心率变化, 尿路感染, 尿道黏膜, 尿道假道, 插管失败, 尿道口, 反射性, 挫裂伤, 压迫, 血压, 水肿
摘要:50岁以上男性,60%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1],在发生急性尿潴留或合并其他疾病需导尿时,由于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和增生的基质平滑肌收缩的张力因素而造成膀胱尿道口梗阻,用常规导尿方法常常导致首次插管失败,需要反复插入,引起尿道水肿发生尿道损伤、尿道黏膜挫裂伤造成出血、尿道假道的形成,以及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心率变化等全身改变[2],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概率,并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本文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179例50岁及以上的男性进行了3种导尿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现总结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ALD)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实验室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出自身抗体阳性的218例住院患者,将其分为单纯自身抗体阳性组(抗体阳性组),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组)和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自身抗体阳性组(合并组),对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 )和总胆红素(TBIL)等主要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中,抗体阳性组患者的ALT显著低于乙型肝炎组及合并组(P<0.05);16例ALD患者中,14例(87.50%)抗核抗体(ANA)滴度大于或等于1∶320;2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23例(92.00%)为1∶100。结论检测自身抗体对 ALD和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珍;张宏宇;何梅芳;樊燕;郑国军;王永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23例儿童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肾损伤(AKI)的病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AKI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转归等情况,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婴儿以肾前性因素为主,其余年龄段以肾性因素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AKI分期、病因、机械通气、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 ODS )、酸中毒、肌酐初值、肌酐峰值、血钾是影响预后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MODS、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是影响AK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KI的病因多样化,其分布具有年龄特点,机械通气、MODS、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是影响AK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叶国嫦;李秋;文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SIGIRR胞内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及自激活作用检测

    目的:构建单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SIGIRR)胞内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并检测其是否存在自激活作用。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人SIGIRR胞内区基因片段(480~1230 bp),并将此基因片段重组入pSos载体中,构建诱饵质粒pSos-SIGIRR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正确后,将重组质粒与对照质粒共转化感受态酵母菌cdc25H ,接种于25℃SD/Glucose(-UL)和SD/Galactose(-UL)平板以及37℃ SD/Glucose(-UL)和SD/Galactose(-UL)平板上,连续观察6 d酵母菌生长状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确构建了人SIGIRR胞内区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Sos-SIGIRR , pSos-SIGIRR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无自激活及毒性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170×103的融合蛋白形式表达。结论诱饵质粒pSos-SIGIRR可应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中,为在人肺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 )文库中寻找与SIGIRR相互作用蛋白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陈旭昕;冯华松;段蕴铀;吴学玲;钱桂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心外膜旁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I-ABL )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外膜旁路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外膜旁路患者30例,其中左侧旁路25例,右侧旁路5例,均使用I-ABL ,经心内膜(心室侧或心房侧)或冠状静脉窦内进行消融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I-ABL消融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I-ABL对于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外膜旁路的消融治疗是有效及安全的,可能对提高心外膜旁路消融的成功率有一定帮助。

    作者: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黄欢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关节炎SD大鼠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与YKL-40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检测骨关节炎(OA)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与YKL-40的表达,探讨OA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与YKL-40的相关性。方法将56只健康SD大鼠分为7组,每组8只。选取一侧膝关节行前交叉韧带离断,建立O A模型。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2、4、8、12、16、20周随机处死1组大鼠,收集不同时间段手术侧关节软骨样本,行番红O/固绿染色和 H E染色,根据改良Mankin评分对OA样本进行病理分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多糖、YKL-40在各期OA关节软骨中的表达,并分析蛋白多糖与YKL-40在OA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结果随着OA病情加重,蛋白多糖表达逐渐减少,YKL-40表达均逐渐增多。在OA早、中、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多糖与YKL-40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OA病情加重,软骨蛋白多糖水平进行性减少。蛋白多糖与YKL-40水平呈负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关节软骨细胞的去分化程度。

    作者:陈喜德;宋丽君;魏波;刘军;林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排螺旋CT 对婴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婴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 T直接征象:气管异物12例(33.33%),左侧支气管异物8例(22.22%),右侧支气管异物16例(44.44%);管腔内类圆形阴影18例(50.00%),条形阴影10例(27.78),不规则形阴影8例(22.22%);管腔变窄26例(72.22%),完全堵塞10例(27.78%)。间接征象:阻塞性肺气肿26例(72.22%),阻塞性肺炎18例(50.00%),阻塞性肺不张12例(33.33%),纵隔双边影20例(55.56%),胸壁双边影18例(50.00%),横膈双边征22例(61.11%),肺间质积气1例(2.78%),气胸2例(5.56%),纵隔气肿1例(2.78%),胸腔积液1例(2.78%)。分期:Ⅰ~Ⅱ期10例(27.78%);Ⅲ期22例(61.11%);Ⅳ期4例(11.11%)。结论婴幼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MSCT图像具有特征性,加深认识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程广;张森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膝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

    目的:探索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膝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膝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患者25例,以序惯法研究罗哌卡因的 ED50,有效标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后20 min ,感觉阻滞平面至少达到 T12水平;运动阻滞达到Bromage Scale评分大于或等于2分;蛛网膜下腔阻滞后至少1 h硬膜外不追加局部麻醉药物。首次剂量为10 mg ,根据上一个患者有效与无效结果减少或增加1 mg剂量。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膝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罗哌卡因的 ED50为12.24 mg (95% C I:12.09~12.39)。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膝关节镜半月板切除术罗哌卡因的应用剂量好大于12.24 mg ,但麻醉效果可能还与局部麻醉药物的比重和患者因素(身高、体质量、年龄)有关。

    作者:徐涛;王佳;杨庆国;王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脑钠肽在呼吸困难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在呼吸困难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呼吸困难患者120例,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60例(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包括心功能Ⅱ、Ⅲ、Ⅳ级各20例(分别为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60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测定120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清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患者的BNP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的患者(t=251.3938,P=0.0000),LVEF值明显低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的患者(t=22.8107,P=0.0000)。心功能Ⅱ级组患者的BNP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级组患者(t=28.5454,P=0.0000),LVEF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组患者(t=8.6824,P=0.0000);心功能Ⅲ级组患者的BNP水平也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组患者(t=54.3293,P=0.0000),LVEF也明显高于心功能Ⅳ级组患者(t=6.1017,P=0.0000)。结论血清BNP在呼吸困难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吴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与 HBV preS1黏附相关的细胞受体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膜上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区(preS1)的结合蛋白进行分离和质谱分析,寻找与HBV黏附相关的特异受体。方法以免疫磁珠法分离与preS1肽段结合的HepG2膜蛋白,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结合蛋白,选取目的条带进行LC-MS/MS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结果 HepG2细胞与preS1结合的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出了16条带,选取HepG2与preS1结合蛋白分离出重复性较好的6条带,质谱分析出14种蛋白。结论质谱分析的蛋白主要是与物质运输、细胞信号转导、抗原提呈、免疫调节以及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

    作者:王良宏;杨丽;潘卫;李兴;杨国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目的:对近10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为准确掌握国际上ERCP领域研究态势和选择前沿技术课题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1~2011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有关ERCP的文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ERCP的文献分布特征、关键点文献、热点领域、研究前沿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921条研究文献题录。分析显示,美国在ERCP研究领域实力强;发掘出10篇关键点文献。高频关键词为complications、management、sphincterotomy等,中心度为0.06~0.24。高频突发词为Gold standard、Procedure-related-complications、Biliary-stents等,中心度均为0。结论 ERCP领域的研究热点为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诊断和处理等,但未形成明显的研究前沿。

    作者:胡榜利;覃山羽;黄鑫;杨光业;陈斌冠;邓莉;蔡金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 I)及孕期BM I增长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度在重庆市东南医院(原西郊医院)建册、正规产检、住院分娩的孕妇250例,按孕前BM I分为3组(消瘦组、适宜组、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剖宫产、巨大儿、低体质量儿、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另外,根据孕期BMI增幅(△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3组(不足组、适宜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不同的母婴结局。结果肥胖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P<0.05),消瘦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适宜组、肥胖组(P<0.05);△BMI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出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适宜组(P<0.05),△BMI不足组的低体质量儿出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过多组(P<0.05)。结论孕前BMI超标及孕期BM I增长过多的孕妇,其母婴结局令人担忧。孕前BM I及孕期BM I增长的快慢和多少是监测母婴并发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露露;刘杰;康喻;刘军;何素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影响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基线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大于或等于60分、病程小于或等于5年的女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280例,进行康复随访3年,对相关因素、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PANSS总分减分率与病程长短、起病形式、发病诱因、持续用药时间、家庭支持、家庭经济、婚姻情况存在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复发情况与持续用药时间也存在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较短、起病形式较急、发病诱因较少、持续用药时间较长、家庭支持多、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婚姻情况稳定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钟古华;廖君兰;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11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应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IT P患者230例,分为两组,每组11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开腹脾切除术(OS )治疗,观察组采用LS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t=17.49、t=14.51,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t=37.31,P<0.05),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t=25.64,P<0.05);总有效率为96.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9%(χ2=9.35,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复发率分别为6.09%、6.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3%、19.13%(χ2=8.35、χ2=8.75,P<0.05)。结论 LS应用于治疗ITP的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较低。

    作者:马利锋;康建省;李涛;张立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黏着斑激酶在整合素信号转导中的研究进展

    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 ),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NRPTK),它可通过整合细胞外信号和介导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来调节下游分子的活性,参与生长发育、细胞增殖、迁移、存活、凋亡等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整合素(integrin)激活 FAK 介导的信号转导及各信号通路间的相互“对话”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整合素-FAK信号通路中积极行使破骨细胞功能方面的研究,这将为正畸学领域加速牙移动提供实验依据。因此,本文就FA K信号转导以及在口腔领域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梅梅;易杰(综述);张疆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改良男性导尿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50岁以上男性,60%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1],在发生急性尿潴留或合并其他疾病需导尿时,由于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和增生的基质平滑肌收缩的张力因素而造成膀胱尿道口梗阻,用常规导尿方法常常导致首次插管失败,需要反复插入,引起尿道水肿发生尿道损伤、尿道黏膜挫裂伤造成出血、尿道假道的形成,以及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心率变化等全身改变[2],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概率,并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本文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179例50岁及以上的男性进行了3种导尿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美华;李林;杨小红;秦易;涂敏;吴国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贵州省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贵州省人群原发性肝癌(PHC)常见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层分析,对贵州省人群PHC常见的危险因素,以及饮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PHC发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饮酒(OR=2.948,95%CI2.096~4.146,P=0.000)、5年前经济状况(OR=0.386,95%CI0.279~0.534,P=0.000)、肝癌家族史(OR=2.402,95%CI1.372~4.206,P=0.002)、吸烟(OR=3.468,95%CI2.265~5.311,P=0.000)、慢性肝病史(OR=1.502,95%CI1.054~2.141,P=0.02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R=31.999,95%CI19.318~53.002,P=0.000)、糖尿病史(OR=4.750,95%CI2.761~8.171,P=0.000)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饮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OR值达96.903(95%CI35.265~266.275,P=0.000)。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为贵州省人群PHC常见的危险因素,而饮酒可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患PHC的风险。

    作者:赵雪珂;张权;陈莎莎;谭家武;王文志;程明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分为心理行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38例,对干预组父母实施心理行为干预。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 )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患者得到的家庭支持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BPRS 评分、IPRO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APGAR总分与BPRS总分、IPROS总分呈负相关( r=-0.496、r=-0.453,P<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指导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向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肖容;李清均;杨波;程农梅;郑琼;吴进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无酶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索适合临床治疗应用的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无酶分离法和胶原酶消化法从脂肪抽吸术抽吸的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细胞,对比分析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结果无酶分离法所需时间仅为胶原酶消化法的1/3,分离的细胞在细胞形态学、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化潜能等特性与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细胞一致。结论无酶分离法能够从脂肪抽吸术抽吸的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ADSCs ,是一种安全可靠、适合临床应用的ADSCs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刘苹;史春梦;胡玲莉;张波;王正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运动系统临床技能课程整合的可行性探讨

    自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在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代表的整合课程[1]以来,医学整合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并得到了广泛应用[2]。由于整合课程能够打破临床与基础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医学课程的兴趣。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之一的运动系统相关临床技能种类多,短期疗效难判断,其并发症多且严重,对无菌操作要求高,从而使得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尤为困难。为提高临床技能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整合教学资源与优化教学手段,重庆医科大学自2011年在医学本科生中实施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并开设了临床基本技能横向整合课程,通过医学模拟教学使医学生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标。本文以运动系统临床基本技能为例探讨临床技能课程整合模式的可行性。

    作者:易雪;陈俊国;古赛;徐晨;徐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联合环形植骨于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的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明确诊断为腰椎滑脱症的63例患者,行后路单或双侧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清理滑脱间隙,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滑脱椎体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有椎弓根峡部裂开者行峡部裂开处清理、植骨融合。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记录日本骨科协会(JO A )评分、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滑脱率及并发症。结果6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JO A评分自术后第1周开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随着康复时间延长,JO A评分逐渐增加,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5.00%,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滑脱率较术前均有显著好转。本组患者融合率达95.24%,融合失败率为4.76%。结论 PL IF联合PL F的植骨融合方法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曹治东;蒋电明;田开熙;苟景跃;张晓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