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羊水 ABH血型物质测定与 ABO 血型基因分型

陈江;逯心敏;郭渝;胡伟

关键词:ABO血型系统, 羊水, 细胞, 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ABH血型物质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羊水ABH血型物质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基因技术检测胎儿羊水细胞ABO血型基因型,鉴定胎儿ABO血型。方法选取妊娠16~25周的孕妇53例,抽取羊水,利用间接凝集实验测定羊水AB H血型物质;将羊水细胞进行分离,提取羊水细胞DNA ,运用PCR-SSP技术分析其ABO血型基因型。结果16例羊水标本为非分泌型,占30.2%,37例羊水标本为分泌型,占69.8%;48例羊水标本通过PCR-SSP方法检测出了ABO血型的基因型。经基因鉴定的胎儿羊水细胞ABO血型与羊水分泌型ABH血型物质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CR-SSP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胎儿羊水细胞的ABO血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抑制作用及对Bcl-2,Bax 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对丙酸睾酮(T P )诱导未去势成年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大鼠正常喂饲,不用药;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皮下注射TP5mL·kg -1·d-1,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同时灌胃不同剂量的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剂量分别为10mL·kg -1· d-1、5mL·kg -1·d-1、1mL·kg -1·d-1),连续14d。各组均于第15d处死,取前列腺、精囊和睾丸组织并称重,计算各腺体指数[腺体湿质量(mg)/体质量(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前列腺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花生根乙醇提取物抑制前列腺增生作用具有量效关系。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睾丸指数、精囊指数、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治疗组Bcl-2和Bax 蛋白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Bcl-2和Bax 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前列腺增生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的Bcl-2和Bax蛋白比例平衡关系,促进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

    作者:闫学红;罗晓冰;卑占宇;马永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滴丸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社区冠心病患者在康复管理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的价值。方法将21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阿司匹林和联合用药两组,每组108例,阿司匹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9%,与阿司匹林组(7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患者1年,联合用药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70%)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管理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β-细胞素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血糖的稳定依赖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平衡。如果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发生改变,将对血糖的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各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在不同程度上有β细胞的功能损伤及数量的削减,因此,β细胞的生成、发育、分化和凋亡的调节机制成为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热点[1-4]。若能从源头上解决β细胞的损伤问题,将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的研究发现β细胞素(betacellulin ,BTC)基因在β细胞的新生和诱导分化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BTC基因的多态性与糖尿病的发生及疾病进展有关。本文对BTC基因与糖尿病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袁文丽;李宜铮(综述);邓德耀(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回肠异物穿孔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

    很多内、外科疾病的腹痛症状都与急性阑尾炎症状相似,易被基层医生误诊甚至误治。误诊和误治随时都可能发生,必须高度警惕。作者对本院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回肠异物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腺体瓣成型法在乳腺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腺体瓣成型法在乳腺区段切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乳房良性肿瘤患者240例,分别采用传统区段切除术(传统区段切除术组,n=72)、保留残腔区段切除术(保留残腔区段切除术组, n=84)和腺体瓣成型区段切除术(腺体瓣成型区段切除术组,n=84)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积血、积液,切口感染;6个月随访观察乳房外观优良率。结果传统区段切除术组有11例存在不同程度皮肤凹陷或乳房塌陷表现;保留残腔区段切除术组有5例发生畸形表现,腺体瓣成型区段切除术后患者乳房外观优良率为100.00%,经6个月随访,乳房位置无偏移,无明显皮肤凹陷及乳房塌陷畸形表现,术后外观效果好,但易发生切口感染,需要注意手术操作。结论腺体瓣成型法乳腺区段切除术是治疗乳腺某些良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杜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上海市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对重庆的启示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从2009年底开始实行绩效评价,目前,上海和重庆两大直辖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海相比,重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推进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上海市在绩效评价方面的主要措施和成果,从中得出对重庆乃至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发展的启示。

    作者:颜星;李墨豪;蒲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基因标志物表达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标志物的表达谱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为临床个性化化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733例NSCLC患者的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核糖核苷还原酶 M1(RRM1)、β-Tubulin Ⅲ家族(TUBB3)和胸苷酸合成酶(TS)6种化疗药物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特征,分析6种标志物与病理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结果 BRCA1、TUBB3、TS表达在腺癌、鳞癌、未分类癌3种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这3种标志物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 r=0.107、r=-0.229、r=0.168,P<0.01)。ERCC1与BRCA1、ERCC1与APE1、APE1与RRM1之间呈正相关(r=0.214、r=0.316、r=0.222,P<0.01)。结论 NSCLC化疗相关标志物表达与临床病理类型有关,多种标志物表达相互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化疗药物相关标志物表达及病理类型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制订个体化化疗方案。

    作者:张诗珩;李峥;彭宇;彭杨;杨宇馨;李崇义;肖何;王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水飞蓟素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进一步研究水飞蓟素对 EPCs活性和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EPCs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鉴定得到EPCs;在EPCs中加入不同浓度(0、25、50、100μg/m L )水飞蓟素干预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水飞蓟素干预24 h后,50~100μg/mL的水飞蓟素可明显增加EP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n=6,P<0.05),25~100μg/mL的水飞蓟素可明显抑制EPCs的凋亡(n=6,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水飞蓟素可呈浓度依赖性增强EPCs的活性和功能。

    作者:张鹏;乔昆;任雨笙;梁春;冷冰;吴宗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病案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重,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目前其发病率接近20%,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1]。高血压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血压,会使患者变得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无法得到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2]。病案管理模式是由病案管理员和社区医生、精神科医生相互协作,治疗和管理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模式。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将10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症患者实施高血压病案管理,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系统性的随访,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按时跟踪干预,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海燕;钟久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4例巨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颈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GLNH患者的影像学特点,4例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1例另行1.50TMRI检查,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CT平扫层厚为1.50~2.00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0mL,注射速率3mL/s,双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45s。MRI检查使用1.50T磁共振,行SE序列扫描,层厚5.00mm,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结果本组4例患者中3例为单发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例为双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3例局灶型病变大为77.00mm×75.00mm×50.00mm,病灶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CT平扫显示等密度,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CT和MRI均表现为明显的持续强化,强化形式均匀,中央无坏死,包膜完整。病理结果为透明血管型3例,浆细胞型1例。结论GLNH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刘触灵;旷连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β-防御素-2的研究进展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为(4.0~5.0)×103且富含氨基酸残基的阳离子抗菌肽。对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真菌等有很强的杀伤活性,在哺乳动物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人β-防御素-2(humanβ-defensin-2,HBD-2)是人体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可诱导性表达的防御素,主要来源于皮肤角质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在皮肤、黏膜的固有免疫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均有很强的杀伤活性。与多种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在人体内已发现了α、β两类防御素。其中β防御素家族共有6种亚型, HBD1~6。HBD-2首次发现于牛皮癣患者皮损角质细胞[1],正常情况下机体HBD-2的表达水平很低,当受到促炎症细胞因子和微生物等刺激后,在其表达迅速上调。本文对 HBD-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海;卫丽(综述);马萍(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新胎心监护分级中Ⅱ类图形的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根据新电子胎心监护图形,探讨胎心监护Ⅱ类图形的潜在风险。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400例产妇的产前胎心监护分别归类,对其中Ⅰ类(对照组)及Ⅱ类(观察组)胎心监护图形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中出现羊水污染、剖宫产、羊水少、脐带异常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胎盘老化及新生儿死亡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胎心监护异常中变异减少组中的羊水污染率高于胎心过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过速组中的羊水污染率高于延长加速与无效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胎心监护图形相比Ⅰ类胎心监护图形对胎儿预示着潜在风险,需加强产前及产时的胎心监护。

    作者:张玮;祝圆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F-URS与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5~9月来该院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F-URS组和MPCNL组,每组60例,观察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F-URS组与MPCNL组初始结石清除率分别为68.33%和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个月后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6.67%和9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RS组和MPCNL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5.33±11.57)min和(53.75±17.31)min ,术后住院日分别为(3.05±0.62)d和(5.43±1.84)d ,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别为(1.70±1.37)分和(3.68±1.57)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输尿管上段结石,F-URS在结石清除率方面与MPCNL疗效相当,且其较MPCNL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更短的术后住院时间,在有条件开展F-U RS的科室应列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李天敏;王洛夫;兰卫华;蒋建新;万江华;聂志林;江军;张克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形外膜蛋白与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多形外膜蛋白(Pmp)与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以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对象血清Pmp蛋白抗体。结果感染组有78例检测出Pmp蛋白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2.86%,对照组有6例检测出Pmp蛋白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Pmp蛋白抗体种类从A~I均有分布,其中阳性率 PmpB-Ab高,PmpD-Ab低,对照组检出Pm-pA-Ab、PmpB-Ab、PmpF-Ab、PmpG-Ab ,阳性率普遍低。感染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沙眼衣原体原体(EB)抗体28例仍然为阳性,56例转阴,比较持续感染患者与转阴患者Pmp蛋白抗体检测结果,PmpA~I 9种类型均有分布,各类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眼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体内血清均存在Pmp蛋白抗体,不同种类间免疫原性有一定差异,Pmp蛋白抗体的免疫保护能力有限。

    作者:郑曙光;梁爱芳;张艳丽;杨小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种 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EGFR基因热点突变区域19、21外显子为研究位点设计特异性扩增、测序引物,利用已知野生型、突变型样品,以T A克隆技术构建相应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和应用评估。结果成功构建了EGFR基因19、21外显子野生型、突变型质粒。建立了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101 copy/μL ),重复性好(19、21外显子实时荧光定量 PCR部分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2%、3.52%和0.97%、2.44%)。该法与传统Sanger测序法同时检测20份临床样品,结果完全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的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

    作者:王倩;罗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0例伴有颅内血管狭窄的动脉瘤患者风险因素相关分析

    目的:分析伴有颅内血管多发狭窄的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因脑血管狭窄导致血液流体力学变化对动脉瘤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5年北京军区二五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治疗,且经CTA及DSA确诊伴有颅内动脉多发狭窄的动脉瘤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神经外科收治的不伴颅内、外动脉狭窄的30例动脉瘤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动脉瘤数,是否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是否伴有颅外段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及是否合并脑动脉发育异常。通过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评价动脉瘤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以囊性多发动脉瘤为主,动脉瘤多可达4个。年龄多大于60岁,多数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及颅内段动脉多发狭窄在本组患者中多见。在有严重狭窄的颅内动脉发生动脉瘤者居多,性别差异不大。而对照组多为年轻患者,动脉瘤以单发者居多,不伴颅内动脉多发狭窄,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发生率偏低,部分有吸烟、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发育异常及颅外段血管粥样斑块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动脉瘤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关,其已经成为导致老年患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应引起关注并早期预防治疗。

    作者:武晓玲;王淑珍;于红霞;迟路湘;李丽荣;王秋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羊水 ABH血型物质测定与 ABO 血型基因分型

    目的:通过检测羊水ABH血型物质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基因技术检测胎儿羊水细胞ABO血型基因型,鉴定胎儿ABO血型。方法选取妊娠16~25周的孕妇53例,抽取羊水,利用间接凝集实验测定羊水AB H血型物质;将羊水细胞进行分离,提取羊水细胞DNA ,运用PCR-SSP技术分析其ABO血型基因型。结果16例羊水标本为非分泌型,占30.2%,37例羊水标本为分泌型,占69.8%;48例羊水标本通过PCR-SSP方法检测出了ABO血型的基因型。经基因鉴定的胎儿羊水细胞ABO血型与羊水分泌型ABH血型物质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CR-SSP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胎儿羊水细胞的ABO血型。

    作者:陈江;逯心敏;郭渝;胡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老年女性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代谢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血尿酸(SUA)与代谢综合征(MS)及各代谢组分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47例年龄大于60岁的女性MS患者根据合并代谢组分的数量分为MSⅠ、Ⅱ、Ⅲ组,比较3组之间的SUA差异;采用四分位法将SUA分为4组,比较4组间代谢组分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S各代谢组分与SUA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MSⅠ、Ⅱ组与MSⅢ组的S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A4个区间q25(<44.31mg/L)、q50(44.31~53.24mg/L)、q75(>53.24~62.68mg/L)和q100(>62.68mg/L)患者的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UA<44.31mg/L比较,SUA44.31~53.24、>53.24~62.68、>62.68mg/L3个区间的MS发生风险分别为1.87(95%CI1.35~2.59)、2.71(95%CI1.88~3.91)和4.88(95%CI3.12~7.63)。SUA的危险因素有腰围(OR=2.56,95%CI1.52~4.31)、TG(OR=2.21,95%CI1.63~3.00)、SBP(OR=1.68,95%CI1.33~2.12)、DBP(OR=1.84,95%CI1.41~2.40)、FPG(OR=2.16,95%CI1.68~2.78)和代谢组分合并数量(OR=2.87,95%CI1.89~4.36),SUA的保护因素有HDL-C(OR=0.48,95%CI0.29~0.79)。结论SUA和MS各组分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作者:钟雷;宋雪萍;张宇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同肿瘤局部浸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患者亚组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分组、性别、部位、肿瘤大体分型亚组患者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CEA、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08、r=0.587,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异常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肿瘤的进展,通过早期检测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状况。

    作者:刘秋霞;冯军;赵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IHC和 FISH 检测乳腺癌组织 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

    目的:分析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乳腺癌组织 HER-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10例,对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均予以FISH与IHC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0例乳腺癌组织中 H ER-2蛋白表达为(+++)者25例(22.73%);(++)者44例(40.00%);(+)者26例(23.64%);(-)者15例(13.64%)。110例乳腺癌组织中 H ER-2基因扩增28例(25.45%),无扩增82例(74.55%)。IHC检测阳性(+++)与FISH的阳性符合率一致,IHC检测阴性(+/-)与FISH的阴性符合率一致,IHC检测可疑阳性(++)与FISH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HC检测结果与 FISH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89.29%(25/28),两种检测方法呈正相关(χ2=84.89,P<0.01)。结论 IHC阳性及阴性表达,与FISH检测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IHC可疑阳性表达,与FISH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提示IHC检测可疑阳性标本需再以FISH检测。

    作者:周海丰;范玉宏;武雪亮;孙喜斌;王立坤;梁晚平;刘运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