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卫丽(综述);马萍(审校)
目的:探讨气管内滴入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PPHN患儿在机械通气下予以硝普钠气管内滴入,分别于基础状态、气管内滴入硝普钠后30、60、120 min测量平均肺动脉压(PAMP)、平均动脉压(AMP)、右上肢及左下肢的经皮血氧饱和度(TcSaO2),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例PPHN患儿中,17例患儿原发疾病在肺部,其中82.35%(14/17)的患儿气管内滴入硝普钠后 PAMP明显降低,30 min时明显[(21.30±4.20) mm Hg vs .(30.30±4.20)mm 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AMP[(56.00±3.00)mm Hg vs .(55.00±6.00)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PPHN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者无效。结论气管内滴入硝普钠是治疗PPHN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陈龙;唐仕芳;王南;史源;赵锦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补体活化产物C5a的表达情况,以及C5a对IL-17表达的可能调节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L-17+ T细胞的频率和C5a刺激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中的 HK2细胞IL-17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肾移植患者血清C5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比较正常肾组织和发生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L-17的表达和补体C5b-9的沉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K2细胞在重组C5a刺激前、后IL-17表达的差异。结果同种异基因肾移植术后,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L-17+ T 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患者血清C5a水平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发生排斥反应的肾组织中IL-17表达与C5b-9的沉积较正常肾脏组织均有明显的上调,二者呈正相关;加入重组的C5a刺激后,HK2细胞IL-1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肾移植排斥反应中补体活化产物C5a可能对IL-17的产生起正向调节作用。
作者:李蜀婧;郑权友;袁刚;霍文谦;张克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血糖的稳定依赖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平衡。如果β细胞的数量和(或)功能发生改变,将对血糖的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各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在不同程度上有β细胞的功能损伤及数量的削减,因此,β细胞的生成、发育、分化和凋亡的调节机制成为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热点[1-4]。若能从源头上解决β细胞的损伤问题,将对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的研究发现β细胞素(betacellulin ,BTC)基因在β细胞的新生和诱导分化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BTC基因的多态性与糖尿病的发生及疾病进展有关。本文对BTC基因与糖尿病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袁文丽;李宜铮(综述);邓德耀(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方法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1280例患者资料,并对各种术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结果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或部分切除术656例,鼻中隔三线减张术624例;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416例,膨胀海绵填塞636例,纳吸绵(或凡士林纱条)加硅胶管填塞22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4~90 mL ,平均32.45 mL ;手术时间为8~85 min ,平均33.62 min。术中单侧黏膜破损167例,双侧黏膜对穿破损18例,术后鼻中隔血肿129例,予以清除血肿后再次填塞压迫均恢复。所有患者术后主诉症状好转。结论随着鼻中隔手术策略及技巧的改进,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手术遵循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规律,更符合鼻腔的生理功能需要。
作者:周诗侗;崔振英;陈妮娜;邓泽海;李靖;后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对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的86例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将接受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术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D2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总时间为(20.62±7.9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住院总时间(27.51±12.44)d和并发症发生率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8,χ2=5.446,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TMN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伴有脾脏或脾胃韧带转移的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保留脾脏的改良淋巴结清扫术能够使患者获得与联合脾脏切除相同的预后,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晓刚;陈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根据新电子胎心监护图形,探讨胎心监护Ⅱ类图形的潜在风险。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400例产妇的产前胎心监护分别归类,对其中Ⅰ类(对照组)及Ⅱ类(观察组)胎心监护图形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中出现羊水污染、剖宫产、羊水少、脐带异常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胎盘老化及新生儿死亡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胎心监护异常中变异减少组中的羊水污染率高于胎心过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过速组中的羊水污染率高于延长加速与无效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胎心监护图形相比Ⅰ类胎心监护图形对胎儿预示着潜在风险,需加强产前及产时的胎心监护。
作者:张玮;祝圆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或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价COPD患者健康状况、呼吸困难程度和运动耐力,并分析其评分结果与COP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及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确诊COPD患者进行CAT、mMRC评分及6MWT ,综合评价评分系统之间以及各评分系统与患者肺功能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COPD合并PH组与单纯 COPD 组的 CAT、mMRC 评分及6分钟步行的距离(6MWD )进行比较。结果 CAT 评分与6MWD 呈负相关(r=-0.623,P<0.01),与 FEV1% pred无相关性(P=0.159)。CAT 与 mMRC呈正相关(r=0.492,P=0.000),mMRC与6MWD呈负相关(r=-0.514,P=0.000),与FEV1% pred无相关性(P>0.05)。COPD合并PH组与单纯COPD组CAT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MWD作为筛查COPD是否合并PH准确性高,CAT次之。采用CAT判定COPD合并PH风险性的诊断截断点为21。结论 CAT评分与6MWD相关性较好,与FEV1% pred无相关性,CAT评分更适用于整体评价COPD总体严重性,分数高者合并PH可能性大。
作者:郭媛媛;张旭华;陈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检测羊水ABH血型物质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基因技术检测胎儿羊水细胞ABO血型基因型,鉴定胎儿ABO血型。方法选取妊娠16~25周的孕妇53例,抽取羊水,利用间接凝集实验测定羊水AB H血型物质;将羊水细胞进行分离,提取羊水细胞DNA ,运用PCR-SSP技术分析其ABO血型基因型。结果16例羊水标本为非分泌型,占30.2%,37例羊水标本为分泌型,占69.8%;48例羊水标本通过PCR-SSP方法检测出了ABO血型的基因型。经基因鉴定的胎儿羊水细胞ABO血型与羊水分泌型ABH血型物质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CR-SSP技术可以准确地检测胎儿羊水细胞的ABO血型。
作者:陈江;逯心敏;郭渝;胡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形外膜蛋白(Pmp)与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以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对象血清Pmp蛋白抗体。结果感染组有78例检测出Pmp蛋白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2.86%,对照组有6例检测出Pmp蛋白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Pmp蛋白抗体种类从A~I均有分布,其中阳性率 PmpB-Ab高,PmpD-Ab低,对照组检出Pm-pA-Ab、PmpB-Ab、PmpF-Ab、PmpG-Ab ,阳性率普遍低。感染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沙眼衣原体原体(EB)抗体28例仍然为阳性,56例转阴,比较持续感染患者与转阴患者Pmp蛋白抗体检测结果,PmpA~I 9种类型均有分布,各类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眼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体内血清均存在Pmp蛋白抗体,不同种类间免疫原性有一定差异,Pmp蛋白抗体的免疫保护能力有限。
作者:郑曙光;梁爱芳;张艳丽;杨小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电化学发光法(ECLIA)、化学发光法(CMIA)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3种方法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差异及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CLIA、CMIA及 ELISA测定45例临床确诊的RA患者、34例非RA患者及24例其他患者(包括HBsAg阳性9例、anti-HCV阳性8例、EB-IgA阳性7例)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结果3种方法测定所有标本抗CC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LISA与ECLIA及CMIA间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75),ECLIA与CMIA间一致性良好(Kappa>0.75),ECLIA灵敏度优于CMIA及ELISA ,CMIA特异性优于ECLIA及ELISA。HBsAg、anti-HCV、EB-IgA阳性均可造成ELISA结果假阳性,累计阳性率达33.33%。结论在临床标本抗CCP抗体检测中,ECLIA灵敏度高,CMIA特异性好,ECLIA、CMIA优于ELISA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康霞;李欣﹟;杨春莉;冯平锋;潘洁;袁帅;裘宇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MRI正中矢状面T1WI ,测量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型患者哑门(GV15)和风府(GV16)针刺危险深度,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检查的不同年龄段患者98例,根据罗氏指数再将各年龄组分为3型:瘦长型、适中型与肥胖型,所有图像取正中矢状位,根据临床操作习惯和实际可行性进行危险深度测量。结果在不同年龄组的瘦长型患者中,GV15和GV16的针刺深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适中型患者中,18~<45岁组与45~60岁组比较,GV15和GV16的针刺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18);在肥胖型患者中,45~60岁组与其他组比较,GV15和GV16的针刺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V15和GV16的危险深度与年龄并无相关性,但是与罗氏指数存在正相关,即随着罗氏指数的增加,GV15和GV16的危险深度也随之增加。
作者:唐娟;王小龙;廖兴富;欧阳鹏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倾向大鼠(SHR/SP)血管性痴呆(VD)模型认知能力及ChAT、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HR/SP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运动组,每组各10只,采用分次结扎2-VO法制作 VD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术后正常饲养不做干预;运动组术后采用跑台训练(DSPT-1)8周,训练完成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在定位航行训练中,假手术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少于运动组和模型组大鼠,但运动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大鼠(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假手术组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两组大鼠,运动组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运动训练可增加海马ChAT活性及降低AchE活性。结论运动训练可改善SHR/SP大鼠VD模型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功能,进而提高认知能力。
作者:曾贵刚;张申;顾坚忠;陈国强;魏品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3D-STI)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超声心动图技术,与传统的二维M型超声、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以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2D-STI)比较,其具有无角度依赖性、能实时跟踪斑点运动的立体空间位置等独特的优点。因此,它在评估心肌功能、诊断心脏疾病及评价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脏心肌组织的运动和功能是在三维空间环境中实现的,通过对其运动轨迹的三维斑点追踪才能够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心脏心肌力学的功能状态。超声3D-S T I同时满足了心脏心肌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同步性,可在准确定位心脏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获取心肌运动功能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对3D-S T I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董金杭(综述);陈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痰热清注射液是中国第一个按指纹图谱检测生产的中药注射液(国药准字 Z20030054),其退热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以及安全性、稳定性都取得中药注射液的历史性突破。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1],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红、苔黄等。该药可用于肺炎早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使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2]。随着痰热清注射液应用的日益广泛,该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作者通过介绍本科1例因静脉输注痰热清注射液导致严重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希望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孙莉霄;卢慧;赵晓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急诊科患者气管插管时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需要紧急行气管插管的成年患者50例,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25例,右美托咪啶组插管前使用右美托咪啶1μg/kg ,咪达唑仑组插管前使用咪达唑仑0.1 mg/kg。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插管前1 min、插管时及插管后1、3、5 mim的收缩压(SBP)、血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插管时及插管后1、3 min的血压、HR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患者(P<0.05)。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插管前1 min和插管时SpO2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组患者插管前1 min和插管时SpO2有一定下降,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比咪达唑仑更有效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而对患者呼吸功能几乎无影响。
作者:罗毅;黄振宇;刘路培;毛文雄;黄善华;龙春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同肿瘤局部浸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患者亚组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分组、性别、部位、肿瘤大体分型亚组患者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CEA、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08、r=0.587,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异常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肿瘤的进展,通过早期检测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状况。
作者:刘秋霞;冯军;赵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为(4.0~5.0)×103且富含氨基酸残基的阳离子抗菌肽。对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真菌等有很强的杀伤活性,在哺乳动物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人β-防御素-2(humanβ-defensin-2,HBD-2)是人体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可诱导性表达的防御素,主要来源于皮肤角质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在皮肤、黏膜的固有免疫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均有很强的杀伤活性。与多种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在人体内已发现了α、β两类防御素。其中β防御素家族共有6种亚型, HBD1~6。HBD-2首次发现于牛皮癣患者皮损角质细胞[1],正常情况下机体HBD-2的表达水平很低,当受到促炎症细胞因子和微生物等刺激后,在其表达迅速上调。本文对 HBD-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海;卫丽(综述);马萍(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的营养风险状况,并分析营养风险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80例食管癌确诊患者,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对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 RS2002)评估食管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结果本组患者营养风险得分为2~6分,平均(3.14±1.52)分,有89例患者术前发生营养风险,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9.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OR=1.82)和有更多入院症状条目数(OR=1.14)。结论食管癌患者发生营养风险概率较高,患者年龄越大、入院症状越多的患者越容易发生营养风险,对入院的老年患者及入院症状较多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
作者:陈献珊;陈锋夏;黄修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EGFR基因热点突变区域19、21外显子为研究位点设计特异性扩增、测序引物,利用已知野生型、突变型样品,以T A克隆技术构建相应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和应用评估。结果成功构建了EGFR基因19、21外显子野生型、突变型质粒。建立了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101 copy/μL ),重复性好(19、21外显子实时荧光定量 PCR部分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2%、3.52%和0.97%、2.44%)。该法与传统Sanger测序法同时检测20份临床样品,结果完全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的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
作者:王倩;罗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学及鉴别诊断,以便及时治疗,改善临床预后,减少晚期肝病的发生。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肝功能异常原因待查入院的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脏肿瘤、胆管梗阻等疾病,对后诊断出的疾病进行分析。结果18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诊断共涉及9种疾病,前3位疾病分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38.46%(70/182)、药物性肝损害(DILI)25.82%(47/182)和自身免疫性肝病(ALD)16.48%(30/182),其他依次为布加综合征、EB病毒感染各2.75%(5/182),Wilson病2.20%(4/182),巨细胞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各1.65%(3/182),肝功能异常原因未明8.24%(15/182)。结论在不明原因的肝病中,以NAFLD、DILI及ALD常见,据此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丁静;田文广;王世伟;周智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