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内滴入硝普钠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陈龙;唐仕芳;王南;史源;赵锦宁

关键词:硝普钠, 持续性胎儿循环综合征,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内滴入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9例PPHN患儿在机械通气下予以硝普钠气管内滴入,分别于基础状态、气管内滴入硝普钠后30、60、120 min测量平均肺动脉压(PAMP)、平均动脉压(AMP)、右上肢及左下肢的经皮血氧饱和度(TcSaO2),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例PPHN患儿中,17例患儿原发疾病在肺部,其中82.35%(14/17)的患儿气管内滴入硝普钠后 PAMP明显降低,30 min时明显[(21.30±4.20) mm Hg vs .(30.30±4.20)mm 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AMP[(56.00±3.00)mm Hg vs .(55.00±6.00)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PPHN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者无效。结论气管内滴入硝普钠是治疗PPHN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庆市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吸烟行为及未来3~5年吸烟意向调查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药院校大学生吸烟行为及未来3~5年吸烟意向。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从该校5个系部的3个年级共抽取了1457名医学生进行吸烟行为和吸烟意向性问卷调查。结果吸烟率为12.69%,尝试吸烟率为14.95%。其中,男生吸烟率和尝试吸烟率分别为32.59%和27.46%,女生吸烟率和尝试吸烟分别为3.51%和9.18%。回答未来3~5年吸烟意向为犹豫和肯定会吸烟的学生,在目前吸烟的学生比例为49.44%和23.89%;男生为34.82%和14.29%;女生为10.52%和1.65%;一年级为10.24%和3.01%;二年级为24.73%和7.44%;三年级为20.30%和6.70%。结论在医学生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以后会吸烟,尤其对未来吸烟处于犹豫状态的学生比例较高,所以对医学院校的控烟工作和抗烟态度教育有待加强。

    作者:雷春萍;熊鸿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滴丸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社区冠心病患者在康复管理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的价值。方法将21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阿司匹林和联合用药两组,每组108例,阿司匹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9%,与阿司匹林组(7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患者1年,联合用药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70%)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管理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宏慧;周和;黎丽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U QCRC1对 H9c2心肌细胞耐受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目的:构建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核心蛋白1(UQCRC1)重组腺病毒载体,探讨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PCR法从cDNA 文库钓取 UQCRC1基因,经SalⅠ和XbaⅠ双酶切,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 ,将鉴定后的pAdTrack-UQCRC1转化BJ 5183菌,筛选阳性克隆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T细胞,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并转染H9c2心肌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和 UQCRC1基因与蛋白表达;并检测细胞活性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结果成功构建了UQCRC1重组腺病毒;UQCRC1过表达能显著增加缺氧/复氧后H9c2心肌细胞的活性(P<0.05),减少LDH的释放(P<0.05)。结论 UQCRC1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UQCRC1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易婷婷;李洪;吴潇潇;杨天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VEGF和VM 对食管鳞状上皮癌血液供应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拟态(VM )的表达,分析VEGF、VM及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常规对40例食管鳞癌的石蜡标本切片进行VEGF染色、CD34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复染。计算VM及VEGF的相对抗原水平。分析VEGF和VM之间的相关性,以及VEGF、VM和食管鳞癌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食管鳞癌中VM 阳性22例(55.00%),VEGF阳性23例(57.50%)。VM 和VEGF表达(P<0.005)有相关性。VEGF及VM表达在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在肿瘤分期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VM表达在肿瘤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及VM 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鳞癌中存在 VM 结构,且与VEGF表达相关。VM 和VEGF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

    作者:王龙;戴天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3种鼻饲喂养方式的效果观察

    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因胎龄小、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喂养时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且由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制订VLBWI的胃肠道内喂养方案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到胎龄、出生体质量、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诸多因素。因此,胃肠喂养对VLBWI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开始喂养日龄、喂养方式、选择合适的乳类等可以提高 VLBWI的存活率和存活质量[1-5],但仍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 VLBWI胃肠喂养的耐受性,使其顺利渡过喂养关,尽快过渡到自行吸奶,需制订合适的喂养方法。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有利于刺激胃肠激素释放和促进更完全的胃排空,促进VLBWI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本文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本院胎龄小于34周的VLBWI 65例,对其喂养过程中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黄疸持续时间、胃管留置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霆芳;张巧月;刘应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80例策略探讨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方法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1280例患者资料,并对各种术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结果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或部分切除术656例,鼻中隔三线减张术624例;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416例,膨胀海绵填塞636例,纳吸绵(或凡士林纱条)加硅胶管填塞22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4~90 mL ,平均32.45 mL ;手术时间为8~85 min ,平均33.62 min。术中单侧黏膜破损167例,双侧黏膜对穿破损18例,术后鼻中隔血肿129例,予以清除血肿后再次填塞压迫均恢复。所有患者术后主诉症状好转。结论随着鼻中隔手术策略及技巧的改进,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手术遵循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规律,更符合鼻腔的生理功能需要。

    作者:周诗侗;崔振英;陈妮娜;邓泽海;李靖;后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应用MRI测量哑门和风府针刺危险深度的研究

    目的:通过MRI正中矢状面T1WI ,测量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型患者哑门(GV15)和风府(GV16)针刺危险深度,并对其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检查的不同年龄段患者98例,根据罗氏指数再将各年龄组分为3型:瘦长型、适中型与肥胖型,所有图像取正中矢状位,根据临床操作习惯和实际可行性进行危险深度测量。结果在不同年龄组的瘦长型患者中,GV15和GV16的针刺深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适中型患者中,18~<45岁组与45~60岁组比较,GV15和GV16的针刺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18);在肥胖型患者中,45~60岁组与其他组比较,GV15和GV16的针刺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V15和GV16的危险深度与年龄并无相关性,但是与罗氏指数存在正相关,即随着罗氏指数的增加,GV15和GV16的危险深度也随之增加。

    作者:唐娟;王小龙;廖兴富;欧阳鹏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补体C5a对肾移植排斥反应中IL-17产生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补体活化产物C5a的表达情况,以及C5a对IL-17表达的可能调节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L-17+ T细胞的频率和C5a刺激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中的 HK2细胞IL-17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肾移植患者血清C5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比较正常肾组织和发生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IL-17的表达和补体C5b-9的沉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K2细胞在重组C5a刺激前、后IL-17表达的差异。结果同种异基因肾移植术后,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L-17+ T 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患者血清C5a水平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发生排斥反应的肾组织中IL-17表达与C5b-9的沉积较正常肾脏组织均有明显的上调,二者呈正相关;加入重组的C5a刺激后,HK2细胞IL-1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肾移植排斥反应中补体活化产物C5a可能对IL-17的产生起正向调节作用。

    作者:李蜀婧;郑权友;袁刚;霍文谦;张克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种麻醉方法在兔骨缺损修复术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戊巴比妥钠、乌拉坦、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3种麻醉方法在兔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家兔120只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予以不同麻醉药物进行麻醉:A组戊巴比妥钠肌内注射;B组乌拉坦经耳缘静脉注射;C组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肌内注射。分别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呼吸频率及心率、麻醉并发症、苏醒时间、追加麻醉药物情况及术后病死率。结果 B、C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4.53±0.65)、(3.56±1.31) min ,与A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B组麻醉维持时间为(152.12±12.53)min ,与 A、C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C组麻醉苏醒时间为(31.05±5.73)min ,与A、B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需要追加麻药物的概率及术后1个月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咪达唑仑与氯氨酮/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未观察到动物明显的呼吸、心率抑制,安全性与可控性高,对实验动物长期存活影响较小,是兔骨缺损修复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欧阳毅;夏瑗优;张一辰;王琼仁;于博;于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β-防御素-2的研究进展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为(4.0~5.0)×103且富含氨基酸残基的阳离子抗菌肽。对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真菌等有很强的杀伤活性,在哺乳动物固有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人β-防御素-2(humanβ-defensin-2,HBD-2)是人体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可诱导性表达的防御素,主要来源于皮肤角质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在皮肤、黏膜的固有免疫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均有很强的杀伤活性。与多种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在人体内已发现了α、β两类防御素。其中β防御素家族共有6种亚型, HBD1~6。HBD-2首次发现于牛皮癣患者皮损角质细胞[1],正常情况下机体HBD-2的表达水平很低,当受到促炎症细胞因子和微生物等刺激后,在其表达迅速上调。本文对 HBD-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海;卫丽(综述);马萍(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

    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中国将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学制5年,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到生源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到[1]。免费医学生作为新涌现的、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研究其专业认同的现状,帮助他们度过身份认同危机,树立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抑制作用及对Bcl-2,Bax 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对丙酸睾酮(T P )诱导未去势成年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大鼠正常喂饲,不用药;模型组及各治疗组皮下注射TP5mL·kg -1·d-1,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同时灌胃不同剂量的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剂量分别为10mL·kg -1· d-1、5mL·kg -1·d-1、1mL·kg -1·d-1),连续14d。各组均于第15d处死,取前列腺、精囊和睾丸组织并称重,计算各腺体指数[腺体湿质量(mg)/体质量(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前列腺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花生根乙醇提取物抑制前列腺增生作用具有量效关系。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睾丸指数、精囊指数、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花生根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治疗组Bcl-2和Bax 蛋白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Bcl-2和Bax 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花生根乙醇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前列腺增生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的Bcl-2和Bax蛋白比例平衡关系,促进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

    作者:闫学红;罗晓冰;卑占宇;马永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脾脏切除对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对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胃癌D2根治术的86例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将接受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术的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D2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总时间为(20.62±7.9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住院总时间(27.51±12.44)d和并发症发生率3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8,χ2=5.446,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TMN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伴有脾脏或脾胃韧带转移的胃上中部及全胃癌患者,保留脾脏的改良淋巴结清扫术能够使患者获得与联合脾脏切除相同的预后,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晓刚;陈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开放性手术与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与开放性手术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5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进行PCNL治疗(微创组),53例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组),对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为30~100 min ,平均(45.32±10.52)min;开放组手术时间为50~130 min ,平均(70.41±11.36)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85%(19/53),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33%(6/7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结石清除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性肾结石,PCN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运动训练对SHR/SP大鼠VD模型认知功能及海马ChAT、AchE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倾向大鼠(SHR/SP)血管性痴呆(VD)模型认知能力及ChAT、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HR/SP大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运动组,每组各10只,采用分次结扎2-VO法制作 VD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术后正常饲养不做干预;运动组术后采用跑台训练(DSPT-1)8周,训练完成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在定位航行训练中,假手术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少于运动组和模型组大鼠,但运动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大鼠(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假手术组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两组大鼠,运动组大鼠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运动训练可增加海马ChAT活性及降低AchE活性。结论运动训练可改善SHR/SP大鼠VD模型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功能,进而提高认知能力。

    作者:曾贵刚;张申;顾坚忠;陈国强;魏品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温湿交换器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温湿交换器湿化法(HMEs)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建库至2012年3月的相关文献,纳入HMEs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用RevMan5.1.2软件对 HMEs与加热湿化器湿化法(HH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研究(2960例患者),均为随机平行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HMEs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78,95% CI 0.61~1.01,P=0.06],也不能降低住院病死率(RR=0.94,95% CI 0.83~1.08,P=0.40)、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均数差(MD)=-0.32,95% CI -3.13~2.50,P=0.82]及导管阻塞发生率(RR=0.65,95% CI 0.22~1.93, P=0.44),HMEs、HHs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5个研究报道使用 HMEs能减少患者费用。结论HMEs不能降低VAP发生率、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导管阻塞发生率,但能减少患者费用。由于所纳入研究均存在偏倚风险,所得证据质量低,因此需要更多严格设计和实施的RC T进一步证实该证据。

    作者:胡汝均;江智霞;郑喜兰;周静;楼婷;李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种 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EGFR基因热点突变区域19、21外显子为研究位点设计特异性扩增、测序引物,利用已知野生型、突变型样品,以T A克隆技术构建相应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和应用评估。结果成功构建了EGFR基因19、21外显子野生型、突变型质粒。建立了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101 copy/μL ),重复性好(19、21外显子实时荧光定量 PCR部分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2%、3.52%和0.97%、2.44%)。该法与传统Sanger测序法同时检测20份临床样品,结果完全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可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的EGFR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突变检测方法。

    作者:王倩;罗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啶在急诊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急诊科患者气管插管时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需要紧急行气管插管的成年患者50例,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25例,右美托咪啶组插管前使用右美托咪啶1μg/kg ,咪达唑仑组插管前使用咪达唑仑0.1 mg/kg。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插管前1 min、插管时及插管后1、3、5 mim的收缩压(SBP)、血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插管时及插管后1、3 min的血压、HR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患者(P<0.05)。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插管前1 min和插管时SpO2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组患者插管前1 min和插管时SpO2有一定下降,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比咪达唑仑更有效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而对患者呼吸功能几乎无影响。

    作者:罗毅;黄振宇;刘路培;毛文雄;黄善华;龙春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同肿瘤局部浸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患者亚组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分组、性别、部位、肿瘤大体分型亚组患者间血清CEA、VEGF和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8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CEA、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08、r=0.587,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异常升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肿瘤的进展,通过早期检测血清CEA、VEGF和MMP-9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状况。

    作者:刘秋霞;冯军;赵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ec A基因的检测及其耐药相关性

    目的:探讨mecA基因在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 )中的表达水平与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SA菌株186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提取DNA ,运用PCR扩增mecA基因。结果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30.65%(57/186),其中56株 MRSA和129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中有10株检出mecA基因阳性;除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外,MRSA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MSSA ,携带mecA基因的菌株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不携带mecA基因的菌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临床分离菌株中含mecA基因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可见mecA基因在SA的耐药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小凤;彭洋;毕嘉琪;姚振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