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因素调查

王青;徐佳薇;姚宁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配偶, 感染,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 )表面抗原(HBsAg )携带者配偶 HB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其有效的防控策略,降低HBV性接触传播的风险。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运用ELISA对2005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学调查中重庆市18~59岁人群HBsAg携带者的配偶、健康人群的配偶开展HBV血清学(HBsAg、抗-HBc、抗-HBs)检测。结果病例组(HB-sAg携带者)HBsAg阳性率(14.8%)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配偶,7.5%),P<0.01;女性配偶其HBsAg阳性率随结婚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多因素分析发现,配偶为HBsAg携带者、不使用安全套是HBsAg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高;性接触传播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提倡婚前体检,采取安全性行为或配偶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有效措施以降低 HBV性接触传播。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湿性愈合敷料在皮片移植供区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湿性愈合敷料在皮片移植供区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皮片移植的患者分为两组,32例(观察组)对供区创面进行藻酸盐和软聚硅酮泡沫覆盖后包扎,32例(对照组)对供区创面进行凡士林油纱覆盖纱布包扎。术后随访换药,观察并记录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伴随疼痛感及创面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患者疼痛感评分及创面渗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湿性敷料(本研究中为藻酸盐、软聚硅酮泡沫)覆盖供区创面,操作简单,创面更容易上皮化,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可减轻换药疼痛感及创面渗血。

    作者:黄书鹏;刘林奇;李乐;陈亮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健康教育路径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效果观察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全国大型糖尿病调研显示,1995年25~64岁人群患病率为2.5%,2008年2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为9.7%[1]。目前,有地区报道糖尿病患病率升至4.09%[2],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很大威胁。目前糖尿病的控制对策主要为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为了提高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本研究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路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柳丽;黄金姣;卢雪梅;黄玉珠;莫冬娇;刘红兵;王慧敏;陈青云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运用品管圈降低留置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实践

    留置导尿是解决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主要治疗手段,留置导尿管常见的并发症是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比例高达40%,其中80%的尿路感染与导尿管有关[1]。留置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患者中,有2%~4%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其中病死率高达13%~30%[2]。因此,预防和控制CAUTI成为临床工作中一项基本的、长期的任务。

    作者:陈锦;高加蓉;李蒙;柏杨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轻~中度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重症医学科二区sTBI患者(GCS评分3~8分)40例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行经皮气管切开并呼吸机短时间内维持轻~中度过度通气。另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匹配的sTBI 4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行经皮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未进行过度通气)。两组患者均予防治感染、脱水降颅压、脑保护、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及时行手术治疗),连续观察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所有病例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经过轻~中度过度通气后能使sTBI患者的ICP迅速下降(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患者伤后6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良好者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轻~中度过度通气在sTBI中有利于降低ICP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重症患者伤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肖泉;莫祖聪;黎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高血压前期人群微量清蛋白尿和炎症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尿清蛋白排泄率(UAE)和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2012年该院心内科门诊患者中符合JNC-7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高血压前期267例作为观察组,体检血压小于120/80mmHg的6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TNF-α以及微量清蛋白尿(MAB)。结果收缩压、hs-CRP、尿TNF-α与UAE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和尿TNF-α是MAB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前期合并MAB人群hs-CRP和尿TNF-α增高。高血压前期人群炎症因子与UAE独立相关,是早期靶器官损害(TOD)的致病因素。

    作者:高妍芬;陈景开;宗刚军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内观认知疗法对攻击倾向大学生的干预研究

    目的:探索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攻击倾向心理治疗的效果。方法筛查出具有社交攻击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分散的内观认知疗法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进行配对设计资料的 t检验,确认差异指标,评价心理干预效果。结果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性与幸福感指数、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对他人的容纳水平及自尊水平呈负相关,与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呈正相关。研究对象的攻击倾向因子分在干预前为(20.00±2.74),干预后降低为(15.00±4.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内观认知疗法提高具有攻击倾向的大学生总体情感水平,调整失衡的自尊,增加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从而增加对他人的容纳,减少人际关系中的敌对情绪,该疗法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攻击倾向性。

    作者:陈晶;詹启生;毛富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茶多酚对酒精性肝损伤过氧化的影响

    目的:建立酒精性肝损伤的细胞模型,研究茶多酚(T P )对酒精性肝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细胞培养,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培养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细胞内活性氧(ROS)变化。结果乙醇使L02肝细胞脂肪变性。与乙醇组比较,TP+乙醇组脂肪变性轻,其培养液中ALT、AST、GGT水平降低,细胞内ROS减少。结论体外实验中茶多酚能减轻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改善酶学指标,减少ROS的产生,来避免肝脏损害。

    作者:唐袁婷;管小琴;江咏梅;岳新爱;陈平;彭英;玉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抑制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抑制双腔气管导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手术40例(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气管插管前L组于气管导管前端及双套囊涂布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5g,C组于相同位置涂布等量凡士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和麻醉前(T1)、拔管前2 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2 min(T4)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组T2、T3、T4时点SBP、DBP、HR低于C组(P<0.05)。结论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插管前于气管导管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5g可有效抑制拔管期气管导管导致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胡伟;安礼俊;李金玉;张志捷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利用湍流原理配制皮试液的应用研究

    配制皮试液是一项经常性的临床护理工作。传统观念认为,配制药物成分不同的两种皮试剂,要使其充分混合,就要将其不断颠倒,以达到临床规定的药物浓度。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可能增加药物的污染概率。河水不断流动从而形成湍流,本研究从中得到启示,将其引入临床护理工作中,同时对配置出的药物浓度结果液进行实验论证,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以减少污染机会,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朱晓菊;王贤华;蒋红梅;江灿;李莹莹;余淘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前间隙的变化

    目的:探讨肝脏门脉前间隙和尾右叶比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84例行上腹部M RI扫描,1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门脉前间隙和尾右叶比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门脉前间隙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宽(rs=0.546,P<0.01),S3开始增宽明显(P<0.01),中重度肝纤维化(S3,S4)与代偿期肝硬化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9 mm诊断S3及以上纤维化程度的敏感度为85.37%,特异度为76.79%。尾右叶比与肝纤维化程度无关( rs=-0.155,P=0.119)。结论门脉前间隙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宽,以其宽度判断S3及以上纤维化程度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舒健;赵建农;韩福刚;唐光才;黄新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 L-2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及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3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5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IL-22水平,比较两组血清IL-22水平的差异,评估银屑病患者IL-22水平与PASI之间的关系并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病例组治疗前血清 IL-22的水平较对照组高(t′=8.578,P<0.01),且与PASI呈正相关(r=0.64,P<0.05)。治疗4周及8周后血清IL-22均较治疗前下降(q=6.994,P<0.05;q=9.501, P<0.05),PASI变化也表现了同样的趋势(q=36.27,48.26,P<0.05)。结论 IL-2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血清水平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军麟;邹循辉;殷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无意识状态下加压疼痛诱发明显注意偏向

    目的:观察肢体加压疼痛条件下不同意识状态对疼痛相关字词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于被试者左臂肘横纹上方1~2 cm处捆绑止血带加压至26.6 kPa ,同时采用点探测任务进行32名健康大学生5类疼痛相关字词(情感性疼痛词、感觉性疼痛词、社会威胁性词、积极词与中性词)的注意研究,记录被试者在有意识状态与无意识状态下反应时并计算注意偏向指数,同时记录疼痛强度与疼痛不适度。结果左上臂加压26.6 kPa诱发被试者产生中重度(4~5)疼痛强度及不适度。有意识状态下,被试者没有疼痛相关词表现注意偏向,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感觉性疼痛词表现出明显注意偏向(P<0.01)。无意识状态与有意识状态相比,对情感性疼痛词及社会威胁性词表现为偏向回避,偏向指数显著变小(P<0.05),对感觉性疼痛词和积极词表现为偏向注意,偏向指数显著变大(P<0.05)。结论无意识状态下被试者对感觉性疼痛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对情感性疼痛词及社会威胁性词表现出注意性回避。

    作者:韩松;冯雪岩;杨延辉;石雅琪;马天宇;李俊发;罗艳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 PP)儿童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临床诊断为M PP的78例患儿分为两组,单纯治疗组(39例)采用单纯阿奇霉素治疗,联合治疗组(39例)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儿童肺功能仪测定儿童肺功能指标。结果单纯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7%;联合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V-T、t-PT EF/t-E%和 T EF25/PT 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尤其以联合治疗组恢复较快,与对照组水平相近(P>0.05)。结论肺功能检测对小儿MPP治疗效果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M PP能缩短病程,改善小呼吸道功能。

    作者:吴波;周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 H ES )是一组病因不明,以血液和(或)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伴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为特征的疾病。1975年Chusid等[1]提出 HES的诊断标准:(1)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109/L ,并持续6个月以上;(2)排除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血管炎或肿瘤等;(3)出现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表现。近年来随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H ES亚类被独立出来,各个亚类临床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就 H ES不同亚类的特点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荣欣(综述);胡水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重组 RN 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重组RNA干扰(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按照RNAi设计规则,针对mTOR基因设计4个干扰靶点和阴性对照序列(FAM ),先用人工合成寡核甘酸片段,通过PCR拼接的方法,即可获得小干扰RNA(siRNA)有效片段,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对肺腺癌A549细胞进行转染,1 d后,通过高倍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mTOR基因在1 d后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2 d后蛋白表达水平,从而筛选出高效的干扰靶序列,将其合成双链DNA ,通过pGCL-GFP载体,与pHelper 1.0和pHelper 2.0质粒共同组成载体系统,进一步转染293T细胞,终包装后产生慢病毒,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FP蛋白表达水平来检测293T细胞中的病毒滴度,并进行活性鉴定。结果 mTOR基因的高效siRNA干扰靶点被成功筛选出;mTOR siRNA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 A549细胞后,不管是从 mRNA 水平,还是蛋白水平,该基因都明显沉默;该基因mTOR siRNA的慢病毒载体被成功构建,同时收获病毒上清,并检测出病毒滴度为1×108 UT/mL。结论 mTOR siRNA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能够导致mTOR基因明显沉默;该基因mTOR siRNA的慢病毒载体被成功构建。

    作者:郑富霞;苗丽君;朱涵;张善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预防性给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患者抑郁及整体症状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预防性给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患者抑郁症状及整体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吡贝地尔单用药组和吡贝地尔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测量患者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及39项帕金森调查问卷(PDQ-39)评分,评定患者抑郁的改变和帕金森整体症状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单用药组 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UPDRS评分及PDQ-39评分明显下降(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两组 HAMD 评分、UPDRS评分及PDQ-39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可早期控制帕金森患者轻微抑郁症状,也可以改善帕金森患者整体症状,探索性地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疾病提出新思路。

    作者:郑江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垫江县2008~2012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垫江县近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原因。方法收集2008~2012年该县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及献血者个人资料等,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8~2012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4.06%;指标不合格率为:ALT 2.37%、抗-TP 0.85%、HBsAg 0.77%、抗-HCV 0.15%、抗-HIV 0.07%。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较高。结论加强献血员初筛及高危献血者的筛查和询问,从低危、固定的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从而提高献血员的质量,减少血液浪费。

    作者:龚帅;马明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952例新生儿未通过听力筛查的高危因素和听力学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婴幼儿未通过听力筛查的高危因素和听力学特点。方法检测对象来自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重庆及周边地区两次听力筛查未能通过而转诊到该科进行听力学评估的3~6个月的婴幼儿,共952例。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鼓室声导抗和镫骨肌反射测试。结果无高危组新生儿正常鼓室图比率为74.25%,高于高危组69.61%(P<0.05);无高危组新生儿DPOAE通过率为34.57%,高于高危组27.94%(P<0.05);无高危组新生儿波V反应阈大于30 dBnHL者为55.80%,高危组新生儿波V反应阈大于30 dBnHL者为60.36%,高危组新生儿ABR听力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高危组新生儿听力阈值(50.58±25.02)dBnHL高于无高危组新生儿(47.64±22.86)dBnHL(P<0.05)。结论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有新生儿窒息、早产、宫内病毒感染、高胆红素血症、体质量小于1500 g、机械通气大于或等于5d,以及大于或等于2个高危因素。

    作者:邹彬;王冰;徐洁;李年琼;姚红兵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三峡库区社区卫生人员综合能力培养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伴随医疗改革的深入,建立方便、快捷、高效、平价的医疗体系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各级政府也越来越坚定地提出了关于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的思路与要求[1-3]。现阶段我国界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这既是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卫生人员的理论依据,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社区卫生人员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4-7]。本文在调查三峡库区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现状的基础上,初次分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卫生人员培训的策略与建议。

    作者:魏继文;谭涛;蒲永莉;熊万军;邹飞;蒋祥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中药制剂前处理岗位能力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1-2],但传统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方向)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本校基于重庆市和三峡库区发展中药产业对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借鉴实践导向职业教育思想[3-5],对原有传统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后新开了《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目前,该课程经过几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易东阳;张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