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莉;魏玲;秦大兵;田小波;符刚;朱艳;张勇;陈洁平
目的:探讨以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为移植物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CL )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PCL损伤患者以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为移植物,运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法在关节镜下行PCL单束重建手术,以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标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21例患者PCL重建及复合损伤手术治疗均顺利完成,无患者失访,术后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为移植物单束重建PCL近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对大样本的长期观察研究。
作者:丁文兵;张亚冰 刊期: 2013年第25期
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涉外型国际护理人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与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全球护理人才的短缺,为中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也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近年来,全国许多卫生职业院校相继开办了涉外护理专业,并将毕业生出国就业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本院涉外护理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影响出国就业的各种因素,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出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徐国辉;秦博文 刊期: 2013年第25期
补体旁路途径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在近10年有突破性进展,过去认为这一途径仅仅在免疫复合物形成及沉积中起作用的观点受到挑战,新的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其独立的作用,并得到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证实。对补体系统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显示,各类补体抑制药物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现就补体旁路途径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及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彬(综述);钟玲(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 ,通过与mRNA的3′非编码区(3′UTR)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结合,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从而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进行负调控。miRNA参与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死亡等生命活动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因此,miRNA被应用于许多疾病发病机制探讨的研究。早期的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将miRNA应用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当中,而近年来miRNA与妊娠关系的研究正逐渐得到重视。母体血浆中miRNA是母婴联系的重要途径[1],研究证实一些胎盘miRNA有望成为妊娠及妊娠相关疾病诊断的标志物,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 miRNA 逐渐成为围产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miRNA与妊娠相关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饶明礼(综述);刘建(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后入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后入路单侧手术平均时间55 min ,平均住院天数5 d。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和髂腹股沟区慢性神经痛病例。术后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陈若飞;蒲建元;陈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日益显现出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护士作为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她们的知识技能、理念、能力直接影响社区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掌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护士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状况,是提高护士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为此,作者对渝东北14个区县的农村社区护士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玉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基于纳米金修饰玻璃纤维构建的新型一氧化氮(N O )微传感器的性能。方法:以玻璃纤维为基底材料,采用原位化学种子-生长技术制备了一种NO微传感器,并使用安培响应法考察该微传感器的各种性能。结果该NO微传感器对NO反应非常灵敏,其线性范围为7.2 nmol/L至11.7μmol/L ,相关系数(r)为0.998,检出限为3.6 nmol/L。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纳米金柱电极的电化学微传感器,该NO微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重现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作者:吴汪泽;熊涛;甘甜;卢忠心;乔治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32.0±37.0) min ,术中出血量(320.1±56.8) mL。术后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22.9±2.3)分]较术前[(11.2±3.1)分]显著升高;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0.9%,所有患者均椎体间融合成功。结论: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暴露充分、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
作者:姜景辉;潘永飞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预防与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及现场调查研究该院医护人员、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及预防与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结果医师组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护理组,患者及家属知晓率极低。医师与护理人员对预防隔离措施的依从性有较大差异。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职责、实施细节化管理,是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隔离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苏琼;卢慧娜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在发达国家大约有0.2%~1.0%的妊娠妇女在妊娠期间因为非分娩手术而接受麻醉[1-2]。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率增加超过了传统手术,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包括诊断性和治疗性手术,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和卵巢扭转手术。为确保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安全进行,必须考虑与非孕患者的重要差异[3]。本文报道1例孕29周患者经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麻醉管理,以期对中晚期孕妇施行腹腔镜手术的管理有所借鉴。
作者:闫红;胡弋;毛庆祥;葛衡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在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进行评分,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与手术后第1天相比,手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术后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的疗效进行评定,优14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总的优良率达8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作者:唐开武;周文才;唐开礼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适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2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经心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氯胺酮静脉麻醉(K组)、丙泊酚静脉麻醉(P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PK组)、七氟烷麻醉(S组)。K、P、PK组保留自主呼吸,S组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记录各组患儿麻醉前、切皮时、放置封堵器时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以及患儿的清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各组患儿都顺利完成麻醉、手术,P组和KP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P<0.01)。S组的患儿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其他麻醉组(P<0.01)。术中呛咳、屏气及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吸入七氟烷的患儿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P<0.01)。结论: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并吸入七氟烷可以安全地用于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的麻醉。
作者:李刚;任长和;吴刚明;代俊超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自制床头角度仪的临床实用性和稳定性。方法:将81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39)。实验组采用自制床头角度仪抬高患者床头。对照组依据经验和感觉抬高患者床头。两组床头抬高角度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定时测量。结果实验组床头抬高准确率为100%,而对照组床头抬高准确率为5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床头角度仪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及稳定性,可有效保证床头抬高角度的准确性,有助于机械通气患者的体位护理。
作者:米洁;陈刚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可导致糖尿病患者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加大糖尿病的控制难度,同时其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DGP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其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其诊断及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薛瑶(综述);刘纯伦(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C)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变化,评价不同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肾脏功能损害的监测效果。方法:对89例按照胆红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3组及29例无黄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的CysC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胆红素水平越高,CysC增高越明显,随着黄疸减退,肾功能恢复,CysC水平下降。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肾功能受损,可将CysC作为肾功能损害的监测指标。
作者:张丽;余春梅;陈静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究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56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标准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8例,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效果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d及7d,标准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常规组,但颅内压(ICP)以及中线移位情况和脑水肿体积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标准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IC P ,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作者:苏祖禄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碚区健康教育人员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探讨北碚区社区健康教育模式,为合理地调整人才策略和人事政策提供参考。方法:用《北碚区健康教育人员调查问卷》对北碚区35名健康教育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北碚区健康教育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36.7岁,本科和大专学历者占71.4%;专职健康教育人员为3人,其余为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技巧不足、外界因素对健康教育工作均有影响。结论:健康教育人员年轻化,专业人员缺乏,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议相关部门引进专业健康教育人才,系统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作者:胡晓琳;吴宗辉;张巧英;程杰;何艳;游莉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永川医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62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干预,观察组则于早期进行动力化治疗,后将两组患者Johner-w ruch标准评分、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Johner-w ruch标准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较佳,且其对骨折愈合相关因子也有较佳的影响。
作者:闵竞;何盛江;郑华;屈一鸣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阻断剂缬沙坦预处理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紧张素受体AT2R的表达与冠状动脉重构。方法:将123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Sham)组、对照(Control)组、缬沙坦(ARB)组。术前假手术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10 mg · kg -1· d-1灌胃4周,对照组、缬沙坦组予以手术开胸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松脱结扎线建立缺血再灌注(I-R)损伤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术后各组继续用生理盐水、缬沙坦灌胃,分别于术后3、7、14、28 d 4个时间点测量左心室舒缩压后处死大鼠并采集大鼠心脏标本。予天狼猩红染色、免疫组化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观察冠状动脉重构、冠周胶原沉积以及AT2R在冠状动脉的定位、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AT2R定位于冠状动脉外膜呈放射状分布,尤以大血管管周密度较高,冠状动脉内膜也有部分表达。AT2R呈一过性表达,对照组I-R术后7 d时达峰值,缬沙坦组较对照组AT2R表达峰值提高、提前。I-R术后3 d心脏舒张功能受损;缬沙坦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缬沙坦组冠周间质胶原沉积于术后28 d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冠状动脉周围胶原沉积随时间进展逐渐升高,术后14、28 d显著高于Sham组。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心肌I-R损伤后AT2R的一过性高表达来抑制冠状动脉重构而保护心功能。
作者:唐显军;钟艺华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评价131 I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5例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行131 I口服治疗并于131 I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及1年复查甲状腺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分别行门控心血池显像,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甲亢治愈率97.89%,阵发性房颤治愈率为100.00%,持续性房颤治愈率为84.00%。治疗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别与治疗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与治疗1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选择放射性131 I治疗,是改善甲亢性心脏病的关键,能够有效控制 FT3、FT4、TSH水平,改善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张文军;郑立春;张晓明 刊期: 201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