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患者使用依沙吖啶进行引产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优势。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诊断的瘢痕子宫妊娠50例患者为瘢痕组,选取子宫无瘢痕的50例中孕期引产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羊膜腔注射进行引产,观察两组患者产程、产后相关情况及引产成功率。结果瘢痕组在用药后产程的发动时间和总产程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瘢痕组引产有效率高达100%,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胎盘胎膜残留、宫颈裂伤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瘢痕组产后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患者使用依沙吖啶进行引产安全可靠,并且效果良好,应积极推广临床使用。
作者:刘传永;罗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在肺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该院治疗的85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80例采取开放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NRS疼痛评分、术后胸管引流量、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度、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肺癌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微创、可行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未来治疗肺癌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许辰阳;吉灵;曾淦华;江文发;杨瑞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关节镜清理术后联合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和曲安奈德以及单独注射曲安奈德两种治疗方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2年9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96例(216膝)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镜清理术后,治疗组在关节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玻璃酸钠,对照组单用曲安奈德。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随访15个月至7年,中位随访29个月,治疗组优良率为94.4%,而对照组优良率为7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 equence评分对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明显更低。结论:应用关节镜清理配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姜磊;张鹏;王志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自体回收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50例行骨科椎体手术的患者,术中均行自体血液回收,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前静脉推注乌司他丁4000 U/kg ,并预充6000 U/kg于储血罐;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结果两组回收血电子显微镜示有少量红细胞边缘出现不归整,大多基本保持双凹圆盘状,研究组非双凹形红细胞百分比为(7.1±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回收血红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和2,3-二磷酸苷油酸(2,3-DP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回收血和体内血回输后血小板表面的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内血回输后血小板活化程度均显著高于回输前,且对照组要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自体血回收过程中红细胞的损伤及血小板的激活,从而减轻血液回输对机体的不良反应。
作者:梁健华;程平瑞;林翠芳;阮绪广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Airtraq光学可视喉镜在急诊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需行气管插管的急诊手术成年患者,应用一次性可视喉镜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及插管成功率。结果110例患者均能清晰见到声门,一次性插管成功106例,插管平均时间为30 s ,4例经调整后第二次插管成功,1例咽喉部少量出血。结论: Airtraq光学可视喉镜具有显示清晰、刺激小、操作简单、避免交叉感染等优点,适合急诊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作者:黄攀;杜耘;曹宇;乔欣;张小飞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伤后24 h内气管切开30例为研究组,受伤24 h后气管切开27例为对照组,两组其余治疗方法均相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有12例发生肺部感染,10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6~10d,平均7.3d,死亡5例。对照组有19例并发肺部感染,8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11~18 d ,平均15.9 d ,死亡12例。研究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改善其预后。
作者:邓清军;向志国;谢富连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后入路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后入路单侧手术平均时间55 min ,平均住院天数5 d。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和髂腹股沟区慢性神经痛病例。术后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后入路腹股沟疝修补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陈若飞;蒲建元;陈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对比不同靶控浓度瑞芬太尼对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N I )指数、唤醒时间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寻更安全有效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方法:将100例脑功能区手术患者分为5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唤醒前15 min停用异丙酚,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R22.1μg/L,R32.4μg/L,R42.7μg/L,R53.0μg/L,R1泵注等容生理盐水。15s唤醒1次,记录停药(T0)、唤醒初期(T1)、配合指令期(T2)、静脉注射异丙酚5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NI指数及唤醒时间(T0~ T2)。结果 T1~2与T0的NI、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3组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4~5组唤醒时间长于R1~3组(P<0.05)。R1~3组NI值在T1~2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4~5组NI值低于前3组(P<0.05)。在T1~2,R2组MAP、HR低于 R1组,R3~5组均低于 R1~2组(P<0.05),R3~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种浓度中瑞芬太尼相对安全有效的靶控浓度为2.4μg/L。
作者:郭瑞;杨慧;何婉雯;王立勋;李瑞钰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SBI)气管切开患者在空气加压舱采用呼吸回路连接装置行高压氧治疗的实用性与效果。方法:60例SBI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脱离呼吸机后,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降颅压、手术、神经营养、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高压氧组采用呼吸回路装置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在常压下采用吸氧管氧疗。结果高压氧组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好转、肺部呼吸音清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氧治疗第2周、第4周、气管切开后2个月气管套管拔除例数高压氧组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有助于SBI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控制,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拔管时间提前;呼吸回路连接装置能保证气管切开患者在空气加压舱治疗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孔磊;许立民;盘晓荣;俸道荣;刘若平;宋献丽;黄剑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在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进行评分,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与手术后第1天相比,手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术后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的疗效进行评定,优14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总的优良率达8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作者:唐开武;周文才;唐开礼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C)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变化,评价不同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肾脏功能损害的监测效果。方法:对89例按照胆红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3组及29例无黄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的CysC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胆红素水平越高,CysC增高越明显,随着黄疸减退,肾功能恢复,CysC水平下降。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肾功能受损,可将CysC作为肾功能损害的监测指标。
作者:张丽;余春梅;陈静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优质合格的淋巴结HE切片的制片技术。方法:淋巴结送检标本与其他组织标本在处理上是不同的,淋巴结活检标本离体后需立即固定(首选改进的B-5固定液),取材1.0cm×1.0cm×0.3cm,梯度乙醇从低到高浓度脱水;透明浸蜡同时进行,采用硬脂酸和石蜡混合替代二甲苯效果佳。切片刀锋利,切片厚薄为2.5~3.0μm ;苏木精染色时间短,0.5%~1.0%盐酸分化,严格控制好分化时间,用热水返蓝,伊红染色数秒,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结果提高淋巴结切片的制片技术,是为了制作切片完整,厚薄均匀,无刀痕及皱褶,组织无挤压。镜下淋巴结结构清晰,皮质、髓质充分展现,色彩艳丽,核膜及核仁结构清楚,核桨对比鲜明。结论:经过特殊处理后淋巴结 HE切片的制片技术取得很好效果,制片优良率达到95%以上。
作者:宋容;肖觉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HAMA焦虑量表评分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11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41例行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术,72例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手术疗效JOA评分和HAMA焦虑量表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7个月,JOA评分从术前的(23.81±1.10)分改善至(5.24±1、12)分,改善率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AMA焦虑量表评分从术前的(22.23±2.30)分改善至(5.15±1.19)分,改善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AMA焦虑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可以预示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
作者:朱天亮;徐永政;林朗;郑永玲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 P4503A5(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aqmanMGB探针建立了CYP3A5*3(6986A>G)位点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方法,对170例中国汉族EH患者和193例排除EH诊断的对照者进行CYP3A5*3(6986A>G)位点基因分型。结果 EH组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2%、42.4%、6.5%,而对照组则为39.9%、50.8%、9.3%。携带GG基因型者EH的患病风险是至少携带一个A等位基因者的1.579倍[95% CI:1.041~2.395]。结论: CYP3A5*3(6986A>G)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中国汉族人EH具有相关性,A等位基因可能降低EH的患病风险,存在稍低的收缩压水平。
作者:肖飞;邱健;钟国强;曾志羽;涂荣会;何燕;李烁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研究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 )水平和放射剂量体积参素与急性放射性肺炎(AR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肺癌患者给予常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 )和化疗;20例同步放化疗,34例序贯化放疗。放疗前和放疗30 Gy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M水平。依照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CTCAE V3.0标准进行ARP评级,2级以上定为ARP。分析TM 水平和放射剂量体积因素与ARP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0例(37%)发生了ARP ,2级12例,3级8例。ARP发生率在M LD (Gy )<10与≥10组、V5<50%与≥50%组、V10<40%与≥40%组、V20<25%与≥25%组、V30<13%与≥13%组、在照射30 Gy后TM降低组与增高组分别是8% vs .62%、7% vs .69%、21% vs .75%、28% vs .56%、15% vs .57%、50% vs .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83、22.29、14.05、3.97、10.08、6.46,P<0.05);在ARP和无ARP组,MLD、V5、V10、V20和V30大小分别是:(12±2) vs .(9±2)、(58±10) vs .(43±10)、(42±8) vs .(30±8)、(23±3) vs .(19±6)、(15±4) vs .(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6、-5.27、-5.70、-3.37、-3.61,P<0.05)。结论:多个剂量体积参数与ARP的发生率相关,放疗后血清TM水平降低的患者容易发生ARP。
作者:赵艳海;张纯;邓雪英;成奇峰;陈昱明;吴伟艺;孙彦秋;黄军荣;刘惠珠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将56例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分为手术组(26例)和非手术组(30例),2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在发病后6、24、72、16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BNP血浆浓度,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测定脑水肿程度。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血浆BNP含量在6、24、72、168 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BNP含量在168 h低于于非手术组;两组患者在24 h开始发生脑水肿,手术组72 h达高峰,非手术组168 h达高峰;血浆BNP水平变化与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0.685,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浆BNP含量是早期诊断和监测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急性期脑水肿的有效指标。
作者:苏海;张毅;陈皓;苏祖禄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永川医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62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干预,观察组则于早期进行动力化治疗,后将两组患者Johner-w ruch标准评分、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Johner-w ruch标准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较佳,且其对骨折愈合相关因子也有较佳的影响。
作者:闵竞;何盛江;郑华;屈一鸣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 )与咪达唑仑多次镇静对幼年大鼠神经细胞损伤及成年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Dex组(D组)。C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kg 。M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咪达唑仑2.4 mg/kg(0.1 mL/kg)。D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Dex 75μg/kg(0.1 mL/kg)。各组大鼠每日注药1次,共进行3 d。于用药结束后6 h取血浆测定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于用药结束后2月,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成年后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C组比较,M 组成年后水迷宫实验逃逸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用药结束后6 h ,血清S100β蛋白,NSE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性。结论:相比于咪达唑仑,新型麻醉镇静药Dex对幼年动物神经细胞损伤及成年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柏平;吴修建;闫东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研究LR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子宫内膜癌 HEC-1-B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1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RP16 mRNA的表达;LRP16转染细胞, RT-PCR证实转染的成功性,WST-1法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LRP16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分别为83.33%、0.82±0.21)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为30.00%、0.47±0.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LRP16 mRNA表达明显增加。转染组 HEC-1-B细胞在体外能继续增殖,但增殖能力并没有增强。结论: LRP16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RP16基因用于子宫内膜癌基因治疗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作者:张宇骄;刘玲;汪春燕;詹平;伍宗惠;何雯;王定玉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的105例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65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组都行物理疗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凝血相关指标的状态。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有4例(6.15%)。常规治疗组形成血栓的患者有13例(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0 d的血红蛋白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十分理想。
作者:李晓东;安可英;孙国锋;王玉海;于洪建;穆卫东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使用新型敷料联合造口用品治疗肠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肠瘘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新型敷料联合造口用品治疗,同期收治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引流法治疗,于干预前、干预后5、10、15 d采用DET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瘘口周围皮肤健康状况,干预后15 d观察两组在腹部切口感染率、换药次数及换药费用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各随访点DET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相应随访点DE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15 d ,实验组在腹部切口感染率、换药次数及换药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新型敷料联合造口用品治疗肠瘘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华;程勇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适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2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经心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氯胺酮静脉麻醉(K组)、丙泊酚静脉麻醉(P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PK组)、七氟烷麻醉(S组)。K、P、PK组保留自主呼吸,S组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记录各组患儿麻醉前、切皮时、放置封堵器时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以及患儿的清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各组患儿都顺利完成麻醉、手术,P组和KP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P<0.01)。S组的患儿术毕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其他麻醉组(P<0.01)。术中呛咳、屏气及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吸入七氟烷的患儿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P<0.01)。结论: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并吸入七氟烷可以安全地用于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的麻醉。
作者:李刚;任长和;吴刚明;代俊超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27(HSP-27)、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诊断PHC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2例PHC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25例肝脏良性占位组织及31例肝炎组织中GPC-3、HSP-27的水平,并分析其与PHC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HSP-27和GPC-3均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肝硬化、肝脏良性占位、肝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SP-27在肝癌组织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TNM分期有关,但GPC-3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TNM分期无关。结论: HSP-27、GPC-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关,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申东;李莉;高建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以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为移植物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CL )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PCL损伤患者以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为移植物,运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法在关节镜下行PCL单束重建手术,以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标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21例患者PCL重建及复合损伤手术治疗均顺利完成,无患者失访,术后所有患者主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自体股四头肌腱-髌骨块为移植物单束重建PCL近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对大样本的长期观察研究。
作者:丁文兵;张亚冰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方法:通过电子数据库和手工检索,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所有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与常规内科治疗比较治疗SAH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检索到16个研究(1076例)符合纳入标准,但方法学质量均偏低。Meta分析结果表明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能减少SAH后脑血管痉挛(RR0.33,95%CI0.25~0.43,P<0.01)、脑积水(RR0.28,95%CI0.18~0.44,P<0.01)的发生,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RR0.89,95%CI0.53~1.50,P=0.67),而且还能减少SAH后的病死率(RR0.41,95%CI0.24~0.70,P<0.01)。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有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偏低的影响,其有效性还需要更多设计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冯霞;周长青;侯枭;张懿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究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56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标准组与常规组,每组各28例,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效果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d及7d,标准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常规组,但颅内压(ICP)以及中线移位情况和脑水肿体积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标准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IC P ,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与推广。
作者:苏祖禄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32.0±37.0) min ,术中出血量(320.1±56.8) mL。术后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22.9±2.3)分]较术前[(11.2±3.1)分]显著升高;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0.9%,所有患者均椎体间融合成功。结论: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暴露充分、操作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
作者:姜景辉;潘永飞 刊期: 2013年第25期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几乎具有细菌所有的耐药机制。而从外部获得耐药基因已被认为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机制。Ⅰ类整合子具有独特的捕获外源基因的能力,耐药基因一旦被整合子捕获,很容易形成抗菌药物的普遍抗性[1]。本文对临床分离的耐药性PAⅠ类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初步探讨Ⅰ类整合子对PA耐药性形成的影响。
作者:胡昌俊;朱艮苗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在发达国家大约有0.2%~1.0%的妊娠妇女在妊娠期间因为非分娩手术而接受麻醉[1-2]。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率增加超过了传统手术,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包括诊断性和治疗性手术,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和卵巢扭转手术。为确保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安全进行,必须考虑与非孕患者的重要差异[3]。本文报道1例孕29周患者经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的麻醉管理,以期对中晚期孕妇施行腹腔镜手术的管理有所借鉴。
作者:闫红;胡弋;毛庆祥;葛衡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日益显现出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护士作为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她们的知识技能、理念、能力直接影响社区护理的质量和水平。掌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护士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状况,是提高护士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为此,作者对渝东北14个区县的农村社区护士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玉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涉外型国际护理人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与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全球护理人才的短缺,为中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也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近年来,全国许多卫生职业院校相继开办了涉外护理专业,并将毕业生出国就业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本院涉外护理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影响出国就业的各种因素,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出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徐国辉;秦博文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时,要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1]。爱伤意识是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姝侠;彭雪寒;孟忆贫;林淑霞;孙茹 刊期: 2013年第25期
2002年,中国政府提出了“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号召要切实地、有效地抓紧推进社区康复工作,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1],这大大提升了社区康复的重要性,也增加了对社区康复人才的需求。但在近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区康复专业培养的人才却越发不能适应实际的社区康复工作,各地社区康复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社区康复的发展[2]。因此,探索适合行业要求的社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配套改革其实践教学方式已经是势在必行。
作者:苏红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避免和减少 HIV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09~2012年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就诊的所有 H IV职业暴露人群的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暴露途径、暴露程度等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2009~2012年 H IV职业暴露共135例,主要发生在主城区以外的医疗卫生机构(74.81%),以护士(57.04%)和医师(33.33%)为主,21~30岁(51.85%)、31~40岁(33.33%)为 H IV 职业暴露发生较多的年龄段,暴露途径以锐器伤为主(92.59%),暴露程度主要为二级暴露(69.63%)。结论:重庆市 H IV职业暴露流行情况总体趋势平稳,主城区外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培训、落实标准预防原则,减少 H IV职业暴露的发生。
作者:李桓;严晓峰;孙庆云;姚利群;刘奉凤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了解2012年重症监护室病房(IC U )患者临床主要分离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2年版判定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共收集IC U病房非重复临床分离株137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89株(79.3%),革兰阳性菌285株(20.7%);分离率排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厄它培南出现耐药株;检出2株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结论:该院IC U病房细菌来源以非发酵菌、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属为主,耐药性比较严重,必须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作者:严立;牛司强;曹何;阳苹;张晓兵;黄世峰;张晓恒;孙珊;何秀丽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碚区健康教育人员基本情况及工作现状,探讨北碚区社区健康教育模式,为合理地调整人才策略和人事政策提供参考。方法:用《北碚区健康教育人员调查问卷》对北碚区35名健康教育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北碚区健康教育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36.7岁,本科和大专学历者占71.4%;专职健康教育人员为3人,其余为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技巧不足、外界因素对健康教育工作均有影响。结论:健康教育人员年轻化,专业人员缺乏,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议相关部门引进专业健康教育人才,系统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作者:胡晓琳;吴宗辉;张巧英;程杰;何艳;游莉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了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预防与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及现场调查研究该院医护人员、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及预防与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结果医师组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护理组,患者及家属知晓率极低。医师与护理人员对预防隔离措施的依从性有较大差异。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职责、实施细节化管理,是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隔离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苏琼;卢慧娜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细胞综合征,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此病的根治有赖于手术治疗,术前有效的洗肠是治疗和护理的重点。有关此方面的文献时有报道,但洗肠时间没有统一意见,本科室一直以来对此类患儿术前洗肠至少14 d ,有时甚至长达1个月。自2012年开始本科室尝试使用改良洗肠方法配合医师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颖;陆洁婷;林蓉;蔡燕;刘蓉 刊期: 2013年第2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家庭结构的改变及医疗费用的增长,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心将由医院向社区转移,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问题可在社区解决,社区护理已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1]。社区护理是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模式[2]。社区护理不同于临床护理,其护理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远大于临床护士,承担着面对社区个人、家庭、群体提供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营养指导、人群健康管理等多元化角色。发展社区护理学专业教育,建立社区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是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3]。为此,本校从200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层次护理专业(社区护理方向)学生,紧贴社区护理岗位需求,改革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吴文君;左凤林;李为华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医药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的主要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合理用药,使国家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009年8月《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正式启动,旨在改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完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这项制度是新医改中对制药行业影响大、直接的部分。
作者:李巍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数字化模式、网络化模式所取代。顺应新的管理模式并建立创新思维,是医学图书管理的现实所需,也是促进医学图书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如何根据医院医学图书资料的现有体制的管理特点建立一套使信息资源传递、扩展和利用更加科学、适用和便捷的管理体系,是医学图书管理者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开红;钱进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医用高值耗材一般是指对医疗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科室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材[1]。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具有种类规格多、价值高、使用风险大、流通使用环节特殊等特点[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医用高值耗材的使用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年手术量达4万余例,面对传统耗材管理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缺陷,本院积极探索新方法,寻求找到一种规范化的管理方式。
作者:甘晓琴;李寿兰;谢桂珍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SXT)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缺血周围区细胞凋亡和 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SXT对缺血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 ),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SXT治疗组;分别在缺血12、24、48 h及72 h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凋亡、TLR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在模型组中,TUNEL阳性细胞数、TLR4 mRNA和蛋白表达在缺血12 h逐渐增加,24 h达到峰值后表达有所下降,较假手术组仍维持高位表达(P<0.01);在SXT治疗组中,上述表达在缺血24 h后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并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在脑缺血损伤亚急性期,细胞凋亡与TLR4表达有关,SXT能抑制细胞凋亡,下调缺血周围区 TLR4表达,这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钟艺华;李光勤;唐显军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阻断剂缬沙坦预处理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紧张素受体AT2R的表达与冠状动脉重构。方法:将123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Sham)组、对照(Control)组、缬沙坦(ARB)组。术前假手术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10 mg · kg -1· d-1灌胃4周,对照组、缬沙坦组予以手术开胸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松脱结扎线建立缺血再灌注(I-R)损伤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术后各组继续用生理盐水、缬沙坦灌胃,分别于术后3、7、14、28 d 4个时间点测量左心室舒缩压后处死大鼠并采集大鼠心脏标本。予天狼猩红染色、免疫组化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观察冠状动脉重构、冠周胶原沉积以及AT2R在冠状动脉的定位、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AT2R定位于冠状动脉外膜呈放射状分布,尤以大血管管周密度较高,冠状动脉内膜也有部分表达。AT2R呈一过性表达,对照组I-R术后7 d时达峰值,缬沙坦组较对照组AT2R表达峰值提高、提前。I-R术后3 d心脏舒张功能受损;缬沙坦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缬沙坦组冠周间质胶原沉积于术后28 d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冠状动脉周围胶原沉积随时间进展逐渐升高,术后14、28 d显著高于Sham组。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心肌I-R损伤后AT2R的一过性高表达来抑制冠状动脉重构而保护心功能。
作者:唐显军;钟艺华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基于纳米金修饰玻璃纤维构建的新型一氧化氮(N O )微传感器的性能。方法:以玻璃纤维为基底材料,采用原位化学种子-生长技术制备了一种NO微传感器,并使用安培响应法考察该微传感器的各种性能。结果该NO微传感器对NO反应非常灵敏,其线性范围为7.2 nmol/L至11.7μmol/L ,相关系数(r)为0.998,检出限为3.6 nmol/L。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纳米金柱电极的电化学微传感器,该NO微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重现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作者:吴汪泽;熊涛;甘甜;卢忠心;乔治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为 PDTC干预(PD)组和心肌梗死对照(MI)组,另设假手术(SH)组,每组大鼠6只。PD组于术后24 h腹腔注射PDTC 80 mg · kg -1· d-1,连续给药28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定心功能,处死动物,计算总胶原、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含量和梗死面积,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N F-κBp65及MMP-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与SH组比较,MI组和 PD组的总胶原、Ⅰ型胶原、Ⅰ/Ⅲ胶原比值明显增大,NF-κBp65和MMP-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I组比较,PD组总胶原、Ⅰ型胶原、Ⅰ/Ⅲ胶原比值改变明显减轻,NF-κBp65和 MMP-2的 mRNA 及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TC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重塑,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NF-κB激活,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如MMP-2)表达有关。
作者:陈章荣;吴新华;罗开良;何泉;杨瑛;向玉鸾;王小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消化道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可导致糖尿病患者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加大糖尿病的控制难度,同时其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DGP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其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其诊断及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薛瑶(综述);刘纯伦(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5期
亲环素家族(cyclophilins ,Cyps)先被认为是环胞素 A (cyclosporine A ,CsA )的胞内结合蛋白,是由一组具有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活性(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 ,PPI-ase)的蛋白质所组成,目前,已知人类中有7大类16种亲环素蛋白。亲环素A (cyclophiline A ,CypA )是亲环素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是早被发现的亲环素,也是 Handschumacher 在1984年从小牛胸腺中早被提纯的亲环素。CypA在病毒感染、T细胞功能、肌肉分化、免疫抑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yp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就CypA在头颈部肿瘤中作用的相关进展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薛莲;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25期
补体旁路途径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在近10年有突破性进展,过去认为这一途径仅仅在免疫复合物形成及沉积中起作用的观点受到挑战,新的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其独立的作用,并得到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证实。对补体系统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显示,各类补体抑制药物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现就补体旁路途径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及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彬(综述);钟玲(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全世界约有1.7亿丙型肝炎患者,标准的抗病毒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仅使部分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众多,如何把握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实现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抗病毒的应答率尤其是难治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的应答率,是全球的研究热点。
作者:王国见;游晶;段兴钧;杨微波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 ,通过与mRNA的3′非编码区(3′UTR)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结合,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从而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进行负调控。miRNA参与细胞的分化、发育、增殖、死亡等生命活动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因此,miRNA被应用于许多疾病发病机制探讨的研究。早期的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将miRNA应用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当中,而近年来miRNA与妊娠关系的研究正逐渐得到重视。母体血浆中miRNA是母婴联系的重要途径[1],研究证实一些胎盘miRNA有望成为妊娠及妊娠相关疾病诊断的标志物,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 miRNA 逐渐成为围产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miRNA与妊娠相关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饶明礼(综述);刘建(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评价131 I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5例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行131 I口服治疗并于131 I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及1年复查甲状腺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分别行门控心血池显像,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甲亢治愈率97.89%,阵发性房颤治愈率为100.00%,持续性房颤治愈率为84.00%。治疗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分别与治疗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与治疗1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选择放射性131 I治疗,是改善甲亢性心脏病的关键,能够有效控制 FT3、FT4、TSH水平,改善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张文军;郑立春;张晓明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中的疗效。方法:11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应用伊曲康唑或氟康唑,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随访至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80 d ,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2%(5/69)和19.5%(8/4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真菌感染相关病死率(2.9% vs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氟康唑高(26.9% vs .7.0%),但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伊曲康唑预防用药可以显著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裴莉;魏玲;秦大兵;田小波;符刚;朱艳;张勇;陈洁平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 T IC )评估胎儿心脏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运用S T IC技术采集160例健康孕妇胎儿的心动周期图像,后处理使用VOCAL法测量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积,计算每搏心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每分心输出量(CO)。结果胎儿心室收缩末容积(VESV)、心室舒张末容积(VEDV)、SV和CO随孕周的增长而增加、射血分数(EF)不随孕周的变化而变化。胎儿右心室VESV、VEDV、SV、CO和EF均大于左心室。结论:胎儿心脏收缩功能随孕周的增长而增加,右心收缩功能优于左心。
作者:赵旭;杨娅;李嵘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及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骨质疏松老年女性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 合并骨质疏松老年女性28例作为骨质疏松组,T2DM 非骨质疏松老年女性2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骨质疏松组阿仑膦酸钠及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12个月,观察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BMD)、T 值、踝臂指数(ABI)、心踝血管指数(CAV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组BMD、T值及ABI明显下降(P<0.01),而CAVI、IMT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骨质疏松组治疗12个月后动脉硬化参数ABI、CAVI及IM T无明显变化,而股骨颈、w ard三角BM D、T 值明显升高( P<0.05);对照组的动脉硬化程度在12个月后较前加重( P<0.05),骨密度、T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老年女性患者能改善其动脉硬化参数,对其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霞绯;吴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自制床头角度仪的临床实用性和稳定性。方法:将81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39)。实验组采用自制床头角度仪抬高患者床头。对照组依据经验和感觉抬高患者床头。两组床头抬高角度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定时测量。结果实验组床头抬高准确率为100%,而对照组床头抬高准确率为5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床头角度仪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及稳定性,可有效保证床头抬高角度的准确性,有助于机械通气患者的体位护理。
作者:米洁;陈刚 刊期: 201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