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66例老年期抑郁症的对照分析

万红;罗捷;冉江峰

关键词:抑郁症, 氟伏沙明, 氟西汀, 老年人
摘要:目的 比较氟伏沙明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6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分为氟伏沙明组和氟西汀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伏沙明组治疗后第1周末HAMD得分、HAMD中焦虑因子得分低于氟西汀组(P<0.05);氟伏沙明组便秘的发生率低于氟西汀组(P<0.05).结论 氟伏沙明治疗老年期抑郁症与氟西汀疗效相似,但前者起效更快,对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少.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氟伏沙明和氟西汀治疗66例老年期抑郁症的对照分析

    目的 比较氟伏沙明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6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分为氟伏沙明组和氟西汀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伏沙明组治疗后第1周末HAMD得分、HAMD中焦虑因子得分低于氟西汀组(P<0.05);氟伏沙明组便秘的发生率低于氟西汀组(P<0.05).结论 氟伏沙明治疗老年期抑郁症与氟西汀疗效相似,但前者起效更快,对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万红;罗捷;冉江峰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研究与应用

    1965年,Urist[1]在研究中发现,把脱钙的皮质骨植入动物的肌肉中,1~2 周后会有新骨形成.他的结论是,植入的骨虽是死的,但其中可能含有某种物质在诱导新骨的形成.Urist从皮质骨中提取物获得了对成骨至关重要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成骨诱导研究的热潮.其后的大量研究表明,BMP具有跨种属诱导成骨、新骨生成迅速且生成量与BMP植入量呈正相关等特点[2-3];而且BMP是一个多功能因子,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在胚胎发育、出生后各组织器官内环境稳定及多种肿瘤的发生中都有重要作用[4];此外,BMP不仅在肾脏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还与许多肾脏疾病有关,特别是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5].

    作者:陈聪;孟勇;刘贵峰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椎间纤维融合治疗脊柱节段不稳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椎间纤维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一种治疗脊柱不稳的新方法.方法 手术剥离纤维环并去除髓核后,刮除软骨终板,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可吸收支架,以期椎间纤维组织及血管长入,达到椎间微动融合,模拟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将12只6~8月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计算%DHI,分别于术后8、12周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11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12周后,侧位X线片示两组实验动物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实验动物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相显示两组实验动物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术后8周组织学观察:B组椎间盘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A组有大量类软骨细胞增生伴丰富的新生血管长入,未见到支架材料结构.结论 利用椎体骨髓血及其诱导成骨作用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

    作者:董明岩;牛伟民;于德水;李振;李大力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VEGF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初步探讨VEGF在SAP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和SAP组各18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备SAP模型.每组分别于术后3、6、12 h检测各组腹水量、血清淀粉酶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SAP组血清淀粉酶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 SAP组的水肿、炎症浸润、出血、坏死情况及Schmidt评分较Sham组严重(P<0.01);SAP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胰腺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水平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VEGF与SAP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可能是胰腺出血坏死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鑫;刘静;王东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莫西沙星及利福布丁方案对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超短程治疗价值

    目的 评价莫西沙星及利福布丁方案对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超短程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77例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A、B、C、D 4组,各组治疗方案分别为:2HREZS/6HRE、2DREZO/6DRO、2DREZV/6DRV、5DRbEZM.观察4组患者疗效指数、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安全性等情况.结果 满疗程各组疗效指数及痰菌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疗程时各组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81.3%、80.0%、82.4%、82.4%,满疗程时各组病灶吸收好转率及空洞闭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分别为31.3%、33.3%、35.3%、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西沙星及利福布丁方案对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超短程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作者:陈俊林;施军卫;顾德林;陈晓丽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肺栓塞临床特征对比分析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早期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临床高度疑诊肺栓塞患者100例,根据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分为PTE组(60例)与对照组非PTE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情况.结果 PTE组呼吸困难、P2亢进、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均高于非PTE组.且PTE组D-二聚体阳性、SⅠQⅢTⅢ、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下肢深静脉血栓显著高于非PTE组(P<0.05).结论 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D-二聚体阳性、肺动脉高压征、下肢静脉血栓是诊断PTE的重要线索,同时具备这些临床特征,应尽快完成D-二聚体、心电图、心脏彩超及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缩短诊断时间,及时治疗.

    作者:王红阳;刘飒;高爱丽;李琳;戈艳蕾;李球兵;郭霞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不同浓度脂质对PT及APTT凝血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脂质对血凝仪CA7000测定PT及APTT凝血结果的影响,并获得偏差结果的校正公式.方法 使用高速离心法制备的血脂浓缩液按不同比例干扰凝血(PT、APTT)测定,以结果变化趋势求得直线回归方程并得出校正公式.结果 随着脂质浓度的增加,PT检测结果呈增高趋势,而APTT在TG浓度为0.0~2.5 mmol/L时结果降低,当TG>2.5 mmol/L时结果呈升高趋势,当TG≥8.5 mmol/L时,PT、APTT结果明显升高或无法检出.结论 脂质对PT、APTT的检测结果均存在干扰,并随脂质浓度变化而不同,通过对数据的直线回归分析得出了结果偏差的校正公式,保证了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郭斌;龙春燕;谢宁;李君安;唐中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硝苯地平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本院56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行血气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有更显著的降低(P<0.05);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PaO2、PaCO2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 硝苯地平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郑培榆;陈强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3R护理法对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康复影响

    目的 探讨3R护理干预法对脑血管性痴呆(Va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48例V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3R护理法为主要内容和心理护理贯穿始终的专科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两组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和韦氏记忆量表(WMS)的评分结果.结果 采用3R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MSE和WMS分数明显增高,而ADL分数明显减少;MMSE、ADL和WMS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R护理干预有利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康复,可延缓痴呆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吉利春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儿童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进展

    儿童踝关节骨折是涉及胫腓骨远干骺端损伤的一类常见的儿童关节内骨折,约占儿童骨骺损伤的25%~38%,其发生率仅次于桡骨端骨骺损伤[1].由于坚强的韧带附着于骺板以远,易造成骨折移位,因此,此类骨折易发生骨骺早闭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诸如肢体短缩、踝内外翻畸形等,或因关节内骨折未满意复位则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从而导致儿童骨骺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在治疗上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并避免骺板损伤[2].

    作者:周进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血清食物特异性抗体IgG和IgE检测对湿疹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中食物特异性抗体IgE(sIgE)和IgG(sIgG)在诊断湿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5例湿疹患者(实验组),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食物sIgE和sIgG,并与35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中食物sIgG阳性率(43.2%)明显高于sIgE(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sIgG(5.7%)和sIgE(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食物过敏原是牛奶和鸡蛋,其次为虾、蟹和鱼.联合检测sIgG和sIgE的阳性率高于单独检测sIgG或sIgE.结论 食物sIgG和sIgE可能参与湿疹的发病,联合检测食物sIgG和sIgE可以提高湿疹血清学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孙静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脑外伤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各种快速、刺激性的娱乐活动的出现,脑外伤(TBI)的发病率居创伤的首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占全身各部位创伤的9%~21%[1].不仅对躯体造成极大危害,而且还会产生各种情绪障碍,其中常见的情绪障碍为抑郁.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TBI后抑郁的发病率约占TBI患者总数的30%~50%,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负担[2-4].作者于2011年7月对患者采用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的疗法,改善TBI后患者的抑郁状况,以辅助临床治疗,促进脑损伤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芷芷;李红玉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膀胱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癌干细胞(CSCs)是一小群能够再现肿瘤全部特点的细胞.CSCs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近10年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分离.首先,是在急性髓性白血病[1],接着在实体肿瘤(如乳腺癌[2],脑肿瘤[3])进行分离.CSCs对放疗[4]和化疗[5]表现出抵抗性.因此,膀胱CSCs的分离、分子特征、治疗靶点的确定对理解其病理发生很有意义.

    作者:宁志丰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双臂巨大寻常疣并乙型肝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双前臂起疹13年.1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前臂起疣状新生物,很快左前臂也起类似皮疹,渐扩展至整个双前臂,逐渐躯干和下肢也有类似皮疹散在分布,无痛痒等不适.发病以来一直未诊治,后在家属劝说下来本科诊治.病程中,精神、睡眠、饮食正常,大小便均正常,体质量无变化.平素体健,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者:高飞;曹萍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人血清蛋白的使用分析与评价

    目的 分析本院使用人血清蛋白的基本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统计该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使用人血清蛋白的数量、科室使用分布、患者基本情况(年龄和性别)、临床诊断、用法、用量等,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随机抽取使用了人血清蛋白的500例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诊断主要是烧伤、肝硬化、肾功能不全、脑水肿,使用不合理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用药指征、使用时间过长及禁忌证使用.结论 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用量、停药指征,杜绝清蛋白作为营养品使用的医疗行为.

    作者:蒋均德;黄婷;吴琳琳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新生大鼠持续缺氧条件下水通道蛋白4与脑水肿的关系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新生大鼠持续缺氧过程中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健康10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然后缺氧不同时间分为缺氧缺血(HI)2 h组、HI 4 h组、HI 8 h组、HI 16 h组4个亚组,对照组行假手术.观察每组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各组实验取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定量PCR,观察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形态变化和AQP4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加重,神经元呈现不可逆损伤;AQP4蛋白和RNA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AQP4表达水平下降参与新生大鼠持续缺氧缺血条件下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贾佳;余加林;孙善全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血清脂联素对肥胖患者乳腺癌组织中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肥胖乳腺癌患者血清脂联素对癌组织中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理检验确诊的乳腺癌住院患者82例,其中肥胖乳腺癌患者45例,正常体质量乳腺癌患者37例,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并取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cl-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cl-2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体质量乳腺癌组血清脂联素的含量(7.46±1.04)mg/L比较,肥胖乳腺癌组血清脂联素含量(2.77±0.76)mg/L明显下降(P<0.05);肥胖乳腺癌组乳腺组织中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0.56±0.12)与正常体质量组(0.36±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乳腺癌组乳腺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0.25±0.08)较正常体质量乳腺癌组Bcl-2的平均光密度(0.18±0.05)显著升高(P<0.05),并且血清脂连素的含量与肥胖乳腺癌组织中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1=-0.894;r2=-0.947;P<0.05).结论 脂联素含量的降低可能通过上调Bcl-2相关的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永玲;侯软玲;孙银平;高建芝;李绍山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卵巢癌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临床怀疑卵巢癌患者的CT资料(薄层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1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检查提示卵巢癌6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证实53例,即真阳性53例,假阳性12例,卵巢癌的16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为81.5%.结论 1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后MPR对卵巢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吴晓莉;先世伟;刘鲁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分层培训在心肺复苏术培训中的必要性

    现场心肺复苏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现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明显较发达国家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掌握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公众太少[1-2].基于这种现状,目前各种急救培训正在很多医院、急救机构开展,但是培训的内容、形式大部分是沿用对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因为受训者不同的教育背景,受训者在培训后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作者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目的是分析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受训者和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受训者接受相同心肺复苏培训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在今后的心肺复苏培训中是否需要对不同教育背景受训者做分层培训.

    作者:孟晓彦;曹钰 刊期: 2012年第28期

  • 不同学历实习护士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比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糖尿病患者流动性较大,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达佳治疗效果,究其原因与不能及时追踪随访有直接关系,而糖尿病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1],则充分地弥补了以上不足.但是一成不变的健康教育不但无法优化治疗,反而致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对于治疗至关重要.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带教老师外大量的实习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实习护士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健康教育质量也有差异.如何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专业及人性化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故本研究对比不同学历层次实习护士健康教育效果,通过试验探求更优质的健康教育.

    作者:徐蔚蔚;赵锡丽;刘小兰;蒋国萍;张丽;戟芳 刊期: 2012年第2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