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现;徐兴勇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也是重要的钙离子贮存库.它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后折叠与聚集、细胞对应激的反应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还参与脂质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作者:王万东;陈东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建模成功后行大网膜切除术,大鼠血清ALT、AST、TG、FFA、脂联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及高脂饮食联合大网膜切除组(C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脂联素浓度变化.结果 大网膜切除后血浆中脂联素水平较单纯高脂饮食组明显升高(P<0.05), 在12周末,C组血清FFA、TG浓度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大网膜切除可明显提高NAFLD大鼠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并改善血生化指标,提示内脏脂肪在NAFL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脂联素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
作者:杨丽;陈东风;朱超慧;郑力军;史洪涛;樊丽琳;王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作用于胃癌细胞后VDAC1、VDAC2和VDAC3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HP通过线粒体途径致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HP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0、12、24、48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应用RT-PCR 检测各时相点VDAC1、VDAC2和VDAC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HP与胃癌细胞共培养12h后,VDAC1、VDAC2和VDAC3 mRNA的表达均增加,24、48h仍呈上升趋势.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可能通过上调VDAC 基因的表达,使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引发凋亡.
作者:兰春慧;房殿春;陈东风;刘重阳;樊丽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53例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53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3例,逼尿肌收缩乏力21例,膀胱出口梗阻9例,不稳定膀胱3例, 5例膀胱颈梗阻合并逼尿肌收缩无力,2例正常.结论 尿流动力学是明确女性排尿困难的必要检查,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国英;程全科;王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Sir(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基因家族是一种保守的NAD+(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非组蛋白去乙酰基酶,在基因沉默、基因组稳定性、细胞寿命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作者:王军;陈东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幼儿,因咳嗽1d就诊,诊断支气管炎,既往无青霉素过敏,有儿童哮喘史.静脉滴注5%GS100mL加新青霉素Ⅳ1g和炎琥宁80mg后无反应,再静脉滴注5%GS100mL加细辛脑注射液 2 mL(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作者: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磨牙隐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28例隐裂磨牙进行钢丝结扎固定,调,无牙髓病变的充填治疗,有牙髓病变的根管治疗后充填,所有患牙均以全冠修复.结果 经3个月至2年随访,成功92例(89.32%),好转6例(5.83%),失败5例(4.85%),总有效率95.15%.结论 由于磨牙隐裂为多种因素所致,因此早期发现、综合治疗、定期复查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刘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蒙脱石散吸附细菌潜生体(CGC)、排除CGC定植、稳定肥大细胞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效果.方法 蒙脱石散体外吸附CGC、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内排除情况,拮抗肥大细胞增多和脱颗粒试验观察其效果.结果 蒙脱石散体外与细菌CGC作用后,细菌CGC被吸附在蒙脱石散颗粒周围;高、中、低剂量的蒙脱石散体外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其肥大细胞脱颗粒率[(18±0.88)%,(21±0.93)%,(24±2.12)%]和模型组(32±2.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低剂量的蒙脱石散治疗IBS,给药后4d,中、高剂量组CGC开始减少,第7天低剂量组见少量CGC定植,中、高剂量组未检出CGC;治疗7d结束后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45.3±5.2)%,(48.0±4.8)%,(61.7±6.0)%]和模型组(78.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蒙脱石散能减少CGC定植,拮抗肥大细胞脱颗粒.
作者:刘重阳;刘俊康;吴小兰;郭林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电击伤创面用带蒂皮瓣、游离皮片修复的经验.方法 53例用带蒂皮瓣、游离皮片移植,12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全部治愈.结论 带蒂皮瓣、游离皮片移植是理想的选择.
作者:顾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临床疗效.方法 内镜下以APC对36例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的BE完全损毁化生黏膜,再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术后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 36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25例,2次者10例,3次者1例.34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4.4%),2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5.6%).12个月后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术后出现36例胸骨后疼痛,2例黏膜下气肿,1例吞咽不畅.结论 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作者:白梅;刘忠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医院的医疗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特点是门诊和住院病历其各项内容的真实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其法律作用的严肃性和科学研究的可靠性[1].
作者:赵存现;徐兴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肠、直肠、肛周出血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 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下消化道出血就诊患者,经肠镜检查明确为结肠、直肠、肛周疾病的477例患者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结肠、直肠出血的病因依次为结肠癌(33.9%),结肠息肉(26.4%),肛周疾病(包括内痔、肛裂及肛管炎等,18.6%),炎症性肠病(8.6%),结肠炎(6.7%).结、直肠癌在老年、中年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中年组肛周病变、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青年组中以息肉、炎症性肠病及肛周疾病为多见.结论 结直肠癌、结肠息肉、肛周疾病(包括内痔、肛裂及肛管炎等)、炎症性肠病、结肠炎等疾病是结、直肠出血的主要病因.年龄、性别与病因相关.
作者:江明万;刘辉;于双;王晴雷;李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浸润性生长,累及邻近器官或组织,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这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点,也是肿瘤难于治疗,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玲;梁志清;何毅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纽曼系统模式主要包括应激源、机体防御及护理干预三部分,其核心内容为三级防御线和三级预防,要旨是通过有目的的干预使对象系统减少与压力源的接触或减轻不良的压力反应,从而保持对象系统的稳定.
作者:晏玫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l4复合因素造模,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赖氏法检测ALT、AST,TUNEL标记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百分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bax、Cyt C、caspase-3表达.结果 造模5~8周时,模型组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向肝小叶内延伸分割肝小叶,造模8周可形成假小叶.与模型组比较,HGF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较轻(P<0.01),ALT、AST水平下降(P<0.05),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PCNA阳性表达明显增高(P<0.05),bcl-2表达明显增多(P<0.01),同时bax、Cyt C、caspase-3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HGF通过调节线粒体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增殖而发挥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伟;沈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对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疗效、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针对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组织学不同,采取恰当的息肉切除方法.结果 结肠息肉610例,均全部切除.镜下分类:有蒂134例(21.97%)、无蒂356例(58.36%)、广基70例(11.47%)、扁平状50例(8.20%);组织学分类:腺瘤性息肉385例(63.11%)、炎症性息肉132例(21.64%)、错构瘤型息肉46例(7.54%)、增生性息肉47例(7.71%).术后出血15例,均为广基和扁平状息肉.8例患者出血自行停止,7例需内镜下止血.2例发生穿孔,也发生广基和扁平状息肉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结论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选择切除方法,对保证切除成功及预防出血、穿孔、烧伤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卫;朱斌;章福彬;施红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在中枢水平敏感化的分子机制,为内脏高敏感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处理食管感觉传入信息功能异常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0.1N盐酸)的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性大鼠模型.采用神经元型NO(nc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各部位ncNOS激活模式的差异.结果 OVA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组大鼠ncN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海马(CA1、CA2)、尾壳核、纹状体、杏仁核内侧核、丘脑内侧背核、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孤束核胶质亚核、小脑皮质;OVA联合食管酸灌注组模型组大鼠在上述区域的 ncNOS阳性细胞数和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OD)值较单纯食管酸灌注组和单纯食管OVA致敏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预先基础致敏对食管酸灌注诱导的大脑ncNOS表达有活化作用, ncNOS过度表达的阳性神经元可塑性的改变,促进了内脏高敏感性在中枢水平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
作者:杨敏;陈东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对心肌酶谱和血清肌钙蛋白的影响,同时记录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心肌损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术中是否使用骨水泥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0例)术中使用骨水泥,Ⅱ组(30例)术中未使用骨水泥.分别于术前(T1)、术后4h(T2)、术后24h(T3)抽静脉血测定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同时观察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患者的肌钙蛋白、CK在T2、T3时刻均高于Ⅱ组,且于T3持续升高.而Ⅰ组AST、LDH、HBDH在T2有所升高,在T3恢复;Ⅱ组AST、LDH、HBDH几乎无变化.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可使心肌酶谱和血清肌钙蛋白一过性升高,提示其具有潜在的心肌损害作用,术中、术后应加强容量补充和循环监测,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杨学权;曹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消除碘缺乏病的对策与措施,评价效果.方法 1994~1996年对重点人群进行口服碘油丸,1997年起全民普供碘盐,重点地区综合干预,逐年开展碘盐监测,抽样监测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智商、尿碘,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1~2007年,居民碘盐覆盖率为94.2%~98.4%,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3.5%~94.1%;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94年的43.2%(触诊)显著降至2005年的10.5%(触诊)和9.9%(B超),2007年再降至7.8%(触诊)和7.3%(B超),尿碘近7年稳定在250μg/L左右,智商由2002年的103.2显著提高至2005年的106.3,2007年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结论 全民普供碘盐和碘盐监测为主的碘缺乏病防治对策与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杨以平;陈俊国;肖邦忠;陈静;廖文芳;李心术;刘俊;罗兴建;黄文利;陈亚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增强型血细胞分离机(MCS+)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中的应用,对影响采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总结本院2004~2007年26例自/异体共48次PBSC采集,分析采集成功率、采集物的各项指标、参数设定及各种影响因素.结果 26例患者其中3例(11.5%)行肘静脉穿刺,23例(88.5%)股静脉插管.每次平均采集时间(342±43)min,处理全血量(10 128±1877)mL,平均循环数32±8,终产品(113±25)mL,单个核细胞数(MNC)(148.88±46.47)×109/L,MNC采集率(93.2±2.4)%,CD34+ 细胞数(7.91±3.48)×106/kg .26例患者中4例采集1次,22例连续采集2次,共48次采集,全部病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采用MCS+ 采集PBSC,应根据不同患/供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各种采集参数、选择适当穿刺部位,经1~2次采集,均能收集到足够高质量的PBSC并安全用于移植,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作者:詹廷西;张国珍;谭兵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