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支气管成形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钟河江;种朋贵;杨天德;陶军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成形术, 麻醉管理, 气管支气管肿瘤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成形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2例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成形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情况.根据肿瘤位置、气道阻塞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进行镇痛镇静,并对咽喉进行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全凭静脉维持麻醉,通过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与手术者插入支气管的气管导管进行术中呼吸管理,两肺单独通气以达到佳的通气效率.其中1例严重气管阻塞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先进行部分体外循环.结果 在手术期间,有4例术中发生SpO2<90%,通过对气道分泌物充分吸引和(或)手控呼吸可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送入ICU,有5例患者在术后即拔管,其余7例均在术后24h内拔出.所有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的广泛合作以及精细的麻醉管理方法在气管支气管成形术中具有重要作用.辅助体外循环的麻醉是严重气管阻塞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具有心肌缺血临床症状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要症状[1].随着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SMI患者得以发现.

    作者:汪天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高海拔地区干部体检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干部体检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情况,为研究心血管疾病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取2005~2007年干部体检资料共2 630例,心电图资料按年龄、性别分组及异常心电图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异常心电图765例,占29%,其中窦性心律失常426例,占总数的16%(窦性心动过缓321例,占异常的41.9%);其次各种期前收缩16.5%,左室高电压9.3%,窦速7.1%,CRBBB 6%,ST-T改变5.8%,低电压5.5%,其他3.8%,窦房阻滞2.3%,CLBBB 1.5%.结论 异常心电图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高海拔地区以缓慢心律失常尤为显著.

    作者:王艳萍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弓部手术因术中需暂时中断正常脑血流,有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潜在风险.因此,以深低温/低温停循环(deep/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HCA)为基础的多种辅助灌注措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逆行性脑灌注(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RCP)、顺行性脑灌注(antegrade eerelbral perfusion,ACP)和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antegrade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ASCP)应运而生,并相继应用于临床[1].

    作者: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网络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员的重新定位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医学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服务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医学图书馆面临新的考验,对新技术的无知或沿袭旧的工作方式,则必将被社会淘汰.

    作者:刘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的研究

    目的 对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水胶体敷料贴于导管性静脉炎处,与常规方法进行对照.结果 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效果优于常规方法.结论 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江晓林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氯胺酮用于椎旁阻滞预防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不同剂量氯胺酮用于椎旁神经阻滞防治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经常规抗病毒和神经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仍有剧烈疼痛的胸腰部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行椎旁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的范围为病变同侧对应脊神经节段及相邻上、下脊神经节段.L组为对照组,1%利多卡因加维生素B120.5mg和曲安奈德5mg混和液;LK1组,L组用药联合0.25mg/kg氯胺酮混合液于各穿刺点分别推注2.5mL;LK2组,L组用药联合0.5mg/kg氧胺酮,各穿刺点分别推注2.5mL.每例患者注药后30min内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精神状态等变化.各组患者3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各组于接受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分别进行VAS评分.在达到皮损痊愈和疼痛有效缓解的治疗效果后,随访10个月,项目包括疼痛疗效、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能力、患区后遗症状等.结果 与L组比较,LK1和LK2组治疗时间短(P<0.05),疗程结束时LK1和LK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过程中各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LK2组部分患者出现眩晕或精神症状.随访发现L组患者有明显的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为50%,LK1和LK2组患者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低(均为5%),与L组比较,P<0.01.且症状轻微,能保持稳定疗效,精神面貌好,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结论 带状疱疹急性期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亚剂量氯胺酮干预能治愈患者,并可有效防治疱疹后神经痛.

    作者:李清;刘菊英;秦成名;胡云;王贤裕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麻醉管理

    目的 探讨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麻醉管理对策.方法 记录385例已择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的一般情况,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开始时至术毕每30min为观察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手术时间、灌流液总量、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麻醉处理方法.将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分为A组(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的317例为B组(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灌流液总量无差异;A组平均年龄及体质量较B组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合并症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手术至60mim血压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P<0.05),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手术进行60min后,以椎管内麻醉及俯卧位发生率高,经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2例患者无好转终止手术治疗.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下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术前患者的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时间及灌注液总量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麻醉方式,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灌注压,以减少灌洗液的吸收.

    作者:罗远国;李洪;曾军;胡春林;张旭;王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SRC-1蛋白缺失对严重烧伤小鼠肝脏NF-κB表达及核转位的影响

    目的 研究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1(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早期肝脏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核转位的变化.方法 以SRC-1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以小鼠15%~20%TBSAⅢ度烧伤为实验模型,观察两组在严重烧伤前及烧伤后1、6、12h肝脏总蛋白NF-κB表达及伤后核转位的变化,同时提取致伤前、致伤后1、6h血清标本,观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后肝脏总蛋白NF-κB出水平有所增加,而野生型小鼠有所下降.从核转位的情况来看,SRC-1基因敲除小鼠致伤后NF-κB的入核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型小鼠,6h差别大.两组致伤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均升高,但SRC-1基因敲除小鼠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SRC-1蛋白对严重烧伤具应激性保护作用,缺失SRC-1蛋白使NF-κB功能增强更显著,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更大量产生,使整体伤情征象更重.

    作者:杜智勇;粟永萍;杨天德;陶军;吴悦维;唐棠;冉新泽;王峰超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以经营理念抓好医院人才建设的探讨

    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稳定人才、减少损失是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营理念、疏通人才流动渠道、经营管理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作者:王大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影响手术室空气洁净度若干因素的相关分析

    层流手术室近年来在我国医院手术室所占比例迅速增加,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对于减少外源性手术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空气洁净度检测是洁净手术室日常检查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亚玲;孙静;唐棠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胃间质瘤27例的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李斯润;陈永标;林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七氟醚在低体质量小儿心脏手术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全凭七氟醚快速吸入麻醉诱导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单纯房间隔缺损惠儿30例,ASAⅡ级,体质量小于10kg,随机分成七氟醚吸入诱导组和常规静脉麻醉组.记录两组从诱导开始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插管时间及插管反应.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时和插管后3min各时间点的HR、SpO2及MAP变化.结果 常规静脉麻醉组插管时间较七氟醚组短(P<0.05).常规静脉麻醉组诱导后和插管时的MAP、HR与七氟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诱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无痛、简便,气味芳香,是较安全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吴悦维;黄河;方平;包晓航;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心脏手术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1].

    作者:陶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参数的影响

    目的 比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特点,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2例年龄大于65岁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记录切皮前、扩髓时、骨水泥灌注后、术毕动脉压(SBP、DB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各时点血气参数.结果 扩髓时各组CVP比切皮前显著增加(P<0.01),硬膜外组与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相比pH明显降低(P<0.05),PaCO2明显升高(P<0.05).骨水泥灌注后各组SBP、DBP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降低(P<0.01),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SBP、DBP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老年人全髋置换术操作中骨水泥灌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并能避免扩髓时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

    作者:黄河;吴悦维;杨天德;李洪;陶军;李永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左房黏液瘤切除术患者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左房黏液瘤患者施行麻醉的有关情况.结果 除麻醉诱导时心跳骤停1例(发生率1.25%,1/80)外,其余患者麻醉诱导平稳、血流动力学无较大紊乱,心跳骤停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后遗症.术后低心排、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死亡率1.25%(1/80).结论 加强麻醉术前评估、麻醉诱导时采取适当体位、根据心功能选择麻醉用药、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和联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左房黏液瘤切除术的麻醉成功的关键.

    作者:包晓航;吴悦维;杨天德;李永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野战内科疾病调查研究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野战内科疾病的调查研究方法,促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法 创建野战内科疾病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包括伤(病)员症状自评方法、病历、医嘱和护理记录表等.结果 采用量表方法能保证资料收集的稳定性、简便性和经济性.结论 在野战内科疾病的调查研究中采用量表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黄春基;刘勇;王关嵩;张蓉;陈琰;钱桂生;孙汉军;李运成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气管支气管成形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成形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2例气管支气管肿瘤患者行气管支气管成形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情况.根据肿瘤位置、气道阻塞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芬太尼和咪唑安定进行镇痛镇静,并对咽喉进行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全凭静脉维持麻醉,通过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与手术者插入支气管的气管导管进行术中呼吸管理,两肺单独通气以达到佳的通气效率.其中1例严重气管阻塞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先进行部分体外循环.结果 在手术期间,有4例术中发生SpO2<90%,通过对气道分泌物充分吸引和(或)手控呼吸可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送入ICU,有5例患者在术后即拔管,其余7例均在术后24h内拔出.所有患者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的广泛合作以及精细的麻醉管理方法在气管支气管成形术中具有重要作用.辅助体外循环的麻醉是严重气管阻塞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钟河江;种朋贵;杨天德;陶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实习医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实习阶段容易受到轻视,因此,应加强该阶段的创新教育.本文研究总结了实习医生创新教育的经验:提高带教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实习医生主动思考;培养实习医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培养临床工作中的创新思维;考核制度的创新等.

    作者:张晓东;吴悦维;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肠炎清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肠炎清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分为肠炎清加穴位敷贴组、肠炎清组、对照组,3组临床疗效、肠镜下疗效进行对照,并随访6个月.结果 肠炎清加穴位敷贴组有效率达93.33%,肠炎清组有效率73.33%,对照组有效率53.33%.结论 肠炎清组、肠炎清加穴位敷贴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肠炎清加穴位敷贴组与肠炎清组对照,临床症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叉.

    作者:康宜兵;刘丰;罗云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68例重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异丙酚、异氟烷复合全身麻醉,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动脉血气,部分患者监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每搏量、平均肺动脉压.结果 全组共搭动脉桥18支、静脉桥116支,同期行室壁瘤切除3例,瓣膜置换30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围术期发生低心排5例、呼吸衰竭1例、肾功能不全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4例,1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3例患者并发低心排死亡,死亡率5.89%;结论 术前尽量改善心功能并给予充分的镇静,降低心肌耗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重症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杰;黄河;杨天德;陶军;吴悦维;李永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