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杨杰先;吴春;潘征夏
导尿和留置尿管是临床基本操作之一,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和手术后以及危重病人的尿量的观察等,但导尿和留置尿管容易引起尿路感染[1].据文献报道:40%的医院感染为尿路感染[2].其中多数与导尿和留置导尿有关.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需要导尿和留置尿管的患者,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了新的消毒液和常规消毒液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孝英;官政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中口服后1h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OGTT结果将受试者分为3组:耐量正常组(NGT组)、糖耐量异常组(IGT组)、糖尿病组(DM组).结果 54例IGT组中有17%的人2hPBG≥7.8mmol/L<11.1 mmol/L, 而口服后1h血糖(1hPBG)已经>11.1mmol/L.IGT组的FBG、1hPBG、2hPBG均较DM组明显低(P>0.05).1hPBG却较NGT组明显升高(P<0.05),2hPBG虽较NGT组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IGT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NGT组稍有降低,1h胰岛素已明显低于NGT(P<0.05),但2h水平却较之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 IGT组患者,由于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使 OGTT中的1hPBG明显升高达到11.1mmol/L.因而应该重视餐后1h血糖的监测.
作者:吴红;王红漫;杜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人工心脏起搏器所致的肌肉刺激,其一是电极头放电刺激膈肌导致收缩;其二是脉冲发生器或血管外段电极破损漏电刺激骨骼肌导致收缩.虽然不至于导致生命危险,但是给病人带来痛苦.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对于前者用程控仪降低起搏电压,对于后者则采用更换起搏电极.本文报道的改变电极张力,采用橡胶套封闭电极破损处的处理方式,既取得良好效果,又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者:覃数;赵庆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 LEAD)又称作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和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ation)和糖尿病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LEAD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临床上对LEAD患者周围血管功能的诊断评估方法包括触诊(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的搏动)、器械检查(血管造影、经皮氧分压、踝肱压指数)等等,但目前临床上对LEAD为简便、客观、有效的诊断和定量无创性诊断方法还是踝肱压指数.
作者:王彦;陈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p63的发现p53基因作为在肿瘤生物学领域研究为深入基因之一,其突变体在人类癌变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研究结果证实超过50%的人类肿瘤中存在p53的突变[1].
作者:郭伟;范士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作者:冯胜红;周刚;郭勇;陈凡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SAP13例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2年我科非手术治疗SAP死亡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期死亡8例,中期死亡4例,后期死亡1例.结论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未及时中转手术是SAP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死因,治疗措施不充分、代谢紊乱、患者求治时间太晚、高龄、不恰当应用激素亦是影响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适时中转手术治疗、维持高危病人胰外器官功能和支持治疗,可望降低SAP病死率.
作者:郑明友;汪涛;黎光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肺炎克雷伯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采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将重医附一院1999~2002年肺炎克雷伯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离率的动态变化及耐药率作统计分析.结果分离率高的3种标本分别为痰液61%、脓14%、尿7.5%.并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等多种抗生素耐药.敏感率>50%的抗生素依次为阿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临床治疗经验用药宜首选阿胺培南和阿莫西林+棒酸、妥布霉素.
作者:熊一平;余显书;曹何;胥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地麻滴鼻剂中盐酸麻黄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褶合光谱法.方法用TU-1901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采集吸收度信息,通过数据转换将信息转到褶合光谱程序中,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盐酸麻黄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3% (RSD=0.14%)、99.82%(RSD=0.13%).结论褶合光谱法适用于本制剂的含量测定,符合质量控制要求,方法简便、灵敏,测定结果准确.
作者:刘世军;杨樊辉;相同顺;邢爱民;王文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漏斗胸是小儿常见的前胸壁畸形,约占小儿胸壁畸形的90%以上[1].日本和田寿郎统计其发病率为0.1%~0.3%[2],但也有作者报道高可达0.79%[3].目前对其病因、手术年龄、手术方式、心肺功能的影响等认识还不完全统一,现结合文献对该病心肺功能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潘征夏;杨杰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后不放置T管的适应症.方法总结68例胆总管探查后不放置T管,一期缝合的经验教训.结果 63例术后恢复良好,3例出现胆漏,1例术后早期出现黄疸,1例术后残余结石. 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不放置T管在临床上可行,应用指征:(1)胆总管探查阴性;(2)术前经B超或CT、ERCP检查无肝内胆管结石;(3)胆总管下段能通过5mm金属探子;(4)胆道镜检查胆管无残余结石;(5)胆总管壁充血水肿轻微.
作者:隆洪木;范德庆;徐来喜;万建华;刘刚;曾江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从1985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甲状腺癌5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分析如下.
作者:陈恩典;吕俊忠;王守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对105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血糖和血脂调查,发现服用抗精神病药有46.7%的患者出现血脂水平升高[1]和11.4%的血糖升高[2]与对照组均较高[3].
作者:邓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诊之一,正确地判断出血的病因及其各种诱发因素,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本院自1998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4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经胃镜及手术等检查观察,现将其出血原因及预后有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宋庆发;魏洪兵;陈发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实行成本核算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资本和技术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了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服务业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医院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竞争意识.随着中国加入WTO,摆在医疗机构面前的问题就是改革卫生机构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其核心是分配制度的改革.
作者:张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自1986年3月~2002年2月,对4 670人次进行了结肠内镜检查,检出大肠息肉792例,占其受检人数的16.95%,并对其中274例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和6个月~10年的随访,随访5年以上者有168例,随访率达61.31%.
作者:姜长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病例介绍例1:女,28岁,已婚,个体商.因咳嗽、胸痛、盗汗15d.在门诊X线胸片检查诊断为肺结核,病人不同意住院治疗,门诊投以异烟肼、利福平口服,链霉素肌注联合抗痨治疗.第2天早上服药后即出现胸闷发热,全身血疹,颜面及全身皮肤潮红,头昏头晕,并逐渐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立即送入医院门诊抢救.病人出现休克,立即吸氧,用地塞米松、异丙嗪、钙剂等抗过敏治疗,全身支持及对症治疗.1d后症状好转,继续抗过敏治疗,症状体征逐渐减轻.住院10+d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肝肾功恢复正常.病人想弄清为何种药物过敏,在未经医务人员许可的情况下,住院后的第12天中午自行口服利福平0.15g,服后立即出现上述症状及体征,经抢救,抗过敏治疗症状好转,查肝肾功明显受损,住院继续治疗,而后症状体症消失,肝肾功恢复正常.之后停用利福平,改用其它抗痨药物联合治疗,经观察未再出现不良反应,服抗痨药物1周出院.
作者:卢奇志;张洪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25岁,待业,G1P0,因停经24周,无计划要求引产,于2003年5月8日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第2天在常规消毒下,行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20h后开始出现宫缩,15h后自产一男死婴,身长30cm,给予缩宫素10u肌肉注射1次,50min后胎盘仍未剥离,阴道流血少,行人工剥离胎盘未成功,即在常规消毒下行清宫钳夹术,子宫前位,宫腔深16cm,术中胎盘粘连较紧,钳夹出组织约200g,术中出血约250ml.术后给予缩宫素10u肌注1日1次,女性素4mg肌注1日1次.产后10d,子宫脐下两指,B超提示宫内残留物(43mm×23mm).
作者:赵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60岁及以上患者实施胆囊良性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剖腹胆囊切除术(OC)的经验,探讨高龄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行LC73例与同期行OC9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患者中,LC中转开腹6例,65例(39.63%)合并其他疾病;11例(6.7%)出现不同情况的术后并发症,保守治疗痊愈.两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结论老年人合并症多,慎重选择手术方式,积极治疗合并症,加强术中、术后监护,将会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降低老年人胆囊结石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忠;陈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院内镜室从1995~2001年对598例急性上消化出血病例进行了胃镜检查,其中131例急诊胃镜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吴荣深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