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才;李祖兵;李玉兰;计婷
高白细胞血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至≥100×109/L的急慢性白血病,属高危性白血病.此类患者由于白细胞数量过多,可造成小血管血流淤滞及血管壁浸润,易发生局部血栓形成及出血,尤其损害肺、脑,致急性呼吸衰竭或脑出血,常迅速致死.临床上常采用白细胞单采术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化疗祛除过高的白细胞,但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大量崩解坏死,易引起肿瘤溶解综合征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因此高白细胞血症患者化疗期间的水化及利尿过程显的格外重要,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杨向亚;朱艳萍;杨静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科于2004-10~2005-01收治的患者中,对血管条件差的选择性地进行了反方向静脉穿刺,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肝癌患者14例,慢性乙肝住院超过1个月者48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肾综合征出血热29例,共计100例.静脉穿刺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反方向静脉穿刺法,对照组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作者:王慧;郑梅;于爱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服务管理模式-星级护理服务于2004-05~2005-05在我科开展,经过1 a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丽娜;于明洁;王丹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45岁.因右侧大隐静脉曲张于2004-12入院.查体:除右侧大隐静脉曲张外,余均正常,无手术禁忌证.入院后行右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时,患者突然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心电图监护示BP 80/40 mm Hg,HR 50次/min,血氧饱和度75%,R 40次/min,口唇发绀,听诊双肺底湿性罗音,结核病史、体征,诊断为急性肺栓塞.
作者:张洪征;刘景会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71岁,患冠心病多年,近1 a来反复出现剧烈头痛,多次于神经科门诊检查治疗,效果不改善,于2005-06-08入我科.入院后经动态心电图跟踪患者头痛发作时心电图情况,发现患者头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有时出现T波倒置,经过内科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系统的治疗,患者症状改善出院.
作者:邱兵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现将1996-05~2004-10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植皮手术后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4例,年龄25~63岁,体重40 kg以下4例,40~50 kg 23例,51~60 kg 30例,60 kg以上17例,均为女性.发生皮瓣坏死16例,其中坏死面积直径>6 cm 2例,2~5 cm 7例,坏死部位发生在切口中段内侧5例,中上段11例.术后住院10~58 d,平均26 d.
作者:李玉娟;庞秀香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诊疗和护理要点,制定了患者专用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并于2002-08~2004-08在我科使用,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云珍;张元秋;王国英;李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2002-02~2005-06我院行外伤性腹部手术280例,其中72%是多脏器损伤.手术后,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并探讨护理对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男15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43岁.其中开放性损伤179例,闭合性损伤101例;腹部损伤并多发伤203例,占总数72%.
作者:戚竞玲;吕芳;李惠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女,29岁.G4P2A2,因引产术后伴月经紊乱0.5 a,反复阴道流血1个月余、腹痛1 d急诊平车入院.平素月经规律,足月顺产2次,人工流产1次,0.5 a前因孕4个月行引产术,手术顺利,胎盘娩出完整,术后持续阴道流血半月后干净,继后月经紊乱、无规律.查体:t 36.2 ℃,P 110次/min,R 24次/min,BP 67.5/30 mm Hg,急性痛苦病容,重度贫血貌.HR 110次/min,律齐,呼吸急促,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检:外阴血污,右侧小阴唇黏膜面见一花生米大小紫蓝色结节,无破溃,阴道通畅,无紫色结节,宫颈光滑,着色不明显,宫口松有抬举痛,有少量活动性出血,后穹窿饱满,有触痛,下腹压痛明显,子宫及两侧附件扪诊不清.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5 ml.B超检查:盆腹腔积液,异位妊娠破裂不排除.
作者:杨凯芬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由五个步骤组成:即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我科2003-01~2004-08应用护理程序对住院153例早产儿进行全过程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方法及体会如下.
作者:黄巧凤;庄婵芝;詹银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本文对我院近5 a来气管切开260例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收集2000-02~2005-02我科气管切开患者260例,男176例,女84例,平均66岁.其中喉癌192例,喉乳头状瘤51例,喉外伤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5例.
作者:刘素芬;付慧红;耿云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现就我院急救中心在院前救治的4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治体会报告如下,以探讨院前救治对该症预后的影响.
作者:岳慧芳;李晓霞;王建辉;闫桂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病例报告男,55岁.因左侧胸闷、呼吸困难5个月入院.病史中无胸痛,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曾抗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病情无好转.查体:左脸廓塌陷,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作者:杨兴;郭伟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前,测定HBsAg的方法大多采用ELISA法中的双抗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是基于待测抗原在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间的桥接作用,在一个ELISA测定体系中,同时加入待测标本(含抗原)、酶标抗体,它们之间则会产生多种结合模式,只有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是要测定的目的结合物[1],其中酶标抗体大多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此酶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的维生素C可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辣根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使酶的媒介作用减弱,从而使方法的灵敏度降低.
作者:王华新;张海涛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83岁.20 d前B超发现膀胱三角区占位,性质待定.2005-07-24以膀胱占位待查入住我院.查体:t 36.8 ℃,R 20次/min,P 78次/min,BP 180/80 mm 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作者:邓俊辉;余英豪;高尤亮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院近2 a来应用辅舒酮及万托林气雾剂治疗儿童哮喘,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我院住院及专科门诊哮喘患儿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4.5~12(平均7.4)岁.病程2个月~8 a.哮喘分级:轻度19例,中度18例,重度9例.全部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标准[1].46例既往反复静脉或口服用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等)仍反复咳喘发作,经本院诊断后改用吸入疗法.
作者:靳秀红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医院护理队伍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护理业务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教学、制定规划、资源调配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因此,如何提高护士长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改善护理质量是摆在当前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刘翠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院自1998年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输液卡,对输液室实施持续性质量控制与综合管理,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 输液卡的设计内容如图1、2所示,规格长12 cm,宽8 cm,上方中间有一直径1 cm的圆孔,以便同液体一起挂于输液架上.
作者:林志先;任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8 h入院.查体:t 37.3℃,P 88次/min,R 18次/min,BP 130/70 mm Hg.痛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外科情况: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WBC 11.4×109/L,N 0.86,L 0.14,Hb 105 g/L.尿常规正常.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急诊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300 ml左右不凝血,距回盲部约18 cm的回肠壁有一个8 cm×8 cm×8 cm的包块,质硬,光滑,表面有直径1 cm左右的破溃并见渗血,回肠壁受压,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阑尾轻度充血.考虑小肠肿瘤破溃继发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及周围10 cm的正常肠管,切除阑尾.术后病理报告示:回肠恶性淋巴瘤.
作者:黎万成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女,23岁.因双上肺结核于2005-05-28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科后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0.3 g+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治疗初始3 d无明显不适,第4天自觉全身不适,四肢及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灼烧样红斑,色深红,直径1~4 cm,皮疹中心部分形成水疱和大疱,疱液为浆液性,伴有局部疼痛,以双下肢为甚.立即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治疗:5%葡萄糖250 ml+氟美松20 mg静滴,10%葡萄糖250 ml+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0.9%生理盐水250 ml+维生素C 2 g静滴,同时抽出疱内液体,并给予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涂,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8 d后疱疹结痂痊愈.
作者:黄梅竹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