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万成
气囊导尿管因操作简便,内固定稳定,插入后与尿道密合程度大,患者感觉舒适,而深受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欢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气囊导尿管有着特殊的结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会出现尿道损伤、尿路感染、拔管困难等并发症.因而近年来,国内对气囊式导尿管插管技术进行了较多的临床研究,现将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司谦;李青;乐才文;邹如政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现就我院急救中心在院前救治的4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治体会报告如下,以探讨院前救治对该症预后的影响.
作者:岳慧芳;李晓霞;王建辉;闫桂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抗双链DNA(ds-DNA)、抗Sm、抗Rib抗体和抗核抗体(ANA)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Sm、抗Rib抗体;用ELISA法检测ANA.结果:215例SLE患者,抗ds-DNA、抗Sm、抗Rib抗体和A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0%、24.2%、20.5%和94.4%,显著高于152例非SLE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P<0.01).结论:两种以上抗体同时阳性可显著提高诊断SLE的特异性,有助于早期SLE的诊治.
作者:罗招云;蔡意和;黄泽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科于2004-10~2005-01收治的患者中,对血管条件差的选择性地进行了反方向静脉穿刺,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肝癌患者14例,慢性乙肝住院超过1个月者48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肾综合征出血热29例,共计100例.静脉穿刺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反方向静脉穿刺法,对照组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作者:王慧;郑梅;于爱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布-加综合征(B-CS)患者(Ⅲ型),下腔静脉(IVC)长节段梗阻,又伴有肝静脉(MHV)闭塞,肝内侧支循环形成少,缺乏第三肝门部肝静脉代偿,多伴有大量腹水、脾脏肿大、低蛋白血症等[1].自1994-08~2005-05我们采用脾静脉与颈内静脉转流手术治疗29例,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观测其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孔中宇;程飞;尚俐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作者:张春峰;王文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静脉输注甘油果糖是脑血管患者脑水肿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其浓度高,对血管皮肤刺激性大,一旦渗出,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易造成皮下组织坏死.我们对所遇静脉输注甘油果糖渗漏1例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尚晓霞;吴亚丽;李林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腋淋巴结清扫术作为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传统的腋淋巴结清扫术均需切除肋间臂神经(ICBN),患者术后多出现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近年来,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趋于使切除范围逐步缩小,术后并发症逐步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对乳腺癌手术开展了保留ICBN的腋淋巴结清扫术,使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报告如下.
作者:张殿龙;曹铭谦;姚永强;方红;解继平;程晓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缺血性心肌病(I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在临床上均存在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只是病因不同,对两者的鉴别有时非常困难[1].本文比较分析终诊断为DCM和ICM共87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尽量避免误诊和误治的发生.
作者:陈运清;谢芳;陈国洪;宋丹;彭剑;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移行上皮的一种增生和化生性病变.近年来由于膀胱镜检查的普及和病理医生对腺性膀胱炎认识的增加,临床报告病例逐年增加.本组收集国内报告的腺性膀胱炎2 228例,对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症状、并发疾病、膀胱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宋东奎;张志永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们对所遇以结肠镜检查治疗时结肠损伤2例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如下.1 病例报告例1:男,13岁.以便秘、间歇脓血便6 a为主诉,门诊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行内镜电凝切除术后即感剧烈腹痛,呈腹膜炎表现.术后4 h剖腹探查见降结肠穿孔0.5 cm,肠壁组织基本正常,周围轻度污染.行一期结肠修补手术.手术后抗炎、对症治疗,住院11 d,痊愈出院.
作者:韩立新;杨静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氯胺酮是一种苯环己哌啶类静脉全麻药,镇痛作用强,半衰期短,未见其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报道.2003-09~2005-02我科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学龄儿童术后自控镇痛10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振伟;汪庆玎;曹红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女,54岁.因反复间歇性便血20 a,曾先后住院10~12次,经胃镜、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出血灶,大便潜血(++~+++),Hb 35~80 g/L.查体:面色苍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上肢及下肢散在 紫红色隆起肿物(手术证实为血管瘤),骨髓细胞组化染色显示缺铁,一直按缺铁性贫血治疗,近3 d患者大量血便,伴失血性休克而入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Treitz韧带20 cm以下空肠上段散在肿物7个,直径0.5~1.5 cm大小,呈蓝紫色,位于黏膜下,切除肿物.病理诊断为海绵性血管瘤.
作者:杨百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2002-10~2004-12我科应用静点式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水1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葳;王宏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我院2001-01~2004-12消化道疾病误诊为冠心病2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7例,年龄62~78(67.4±6.8)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1例,胆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5例,食管憩室炎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5例,心绞痛16例.明确诊断后外科手术治疗11例,内科治疗10例;痊愈19例,死亡2例.
作者:郭培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1998年,Robert Furchgott首次报道了内皮细胞是血管活性器官,现已证实内皮是一个自分泌、旁分泌调节器官,可以分泌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是许多心血管激素酶激活及失活的部位,因此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及生长、防止血栓形成、抗血细胞粘附等多种生理功能.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内皮功能障碍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特征,内皮功能失调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动脉血栓形成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内皮功能障碍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高血压与内皮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张伟;张玉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8 h入院.查体:t 37.3℃,P 88次/min,R 18次/min,BP 130/70 mm Hg.痛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外科情况: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WBC 11.4×109/L,N 0.86,L 0.14,Hb 105 g/L.尿常规正常.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急诊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300 ml左右不凝血,距回盲部约18 cm的回肠壁有一个8 cm×8 cm×8 cm的包块,质硬,光滑,表面有直径1 cm左右的破溃并见渗血,回肠壁受压,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阑尾轻度充血.考虑小肠肿瘤破溃继发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及周围10 cm的正常肠管,切除阑尾.术后病理报告示:回肠恶性淋巴瘤.
作者:黎万成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35岁.主因左侧睾丸疼痛并胸闷4 h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 a.查体:t 36.8 ℃,BP 120/80 mm Hg,P 95次/min,R 16次/min,肥胖,面色苍白、大汗,心肺查体(-),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全腹软,未触及包块,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轻叩痛,移动性浊音(-),未闻及血管杂音,会阴部未见异常.
作者:连爱玲;李志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慢性肝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很大,长期过度的抑郁、恐惧焦虑,加上昂贵的医药费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障碍[1].通过心理护理,约50%患者的心理障碍逐渐消除,40%的患者心理障碍减轻.体会如下.
作者:陈爱民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们采用无痛人工流产前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4-01~2005-04接诊孕6~10周需终止妊娠并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孕妇151例,均无严重内科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年龄16~43(平均25.8)岁,其中未产妇41例占53.1%.对照组75例,年龄17~44(平均25.6)岁,其中未产妇39例,占52%,两组年龄,孕次,孕龄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余孟君;王颖;杨萍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