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

张伟;张玉东

关键词:高血压/病理生理学, 内皮, 血管/病理生理学
摘要: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1998年,Robert Furchgott首次报道了内皮细胞是血管活性器官,现已证实内皮是一个自分泌、旁分泌调节器官,可以分泌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是许多心血管激素酶激活及失活的部位,因此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及生长、防止血栓形成、抗血细胞粘附等多种生理功能.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内皮功能障碍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特征,内皮功能失调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动脉血栓形成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内皮功能障碍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高血压与内皮的关系做一综述.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脂肪栓塞综合征胸部X线表现17例分析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以急性呼吸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伴有脑部或全身症状的临床综合病征[1].FES发病骤急,发病36 h内是死亡的高峰期.应力争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死亡率.笔者就所遇17例FES分析如下.

    作者:谭延禄;毛文吉;张桂骞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腹腔镜小儿胆总管囊肿切除、胆肠内引流术围手术期1例的护理

    我院小儿外科在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首次成功地为患儿施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胆肠内引流术.护理体会如下.1 病例报告女,1岁.因腹胀3个月余、发热2次入院.患儿出生后5~6个月即被发现腹部较大,偶有大便发白,随患儿年龄增长,腹部膨隆逐渐明显.B超示:胆总管囊肿.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胆肠内引流术.术中置腹腔引流管及否留氏尿管各1根.

    作者:刘春荣;朱美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1998年,Robert Furchgott首次报道了内皮细胞是血管活性器官,现已证实内皮是一个自分泌、旁分泌调节器官,可以分泌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是许多心血管激素酶激活及失活的部位,因此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及生长、防止血栓形成、抗血细胞粘附等多种生理功能.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内皮功能障碍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特征,内皮功能失调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动脉血栓形成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内皮功能障碍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高血压与内皮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张伟;张玉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结外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

    现将1995-06~2004-05我院收治的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证实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男12例,女8例;年龄12~80岁,中位年龄46岁.按Ann~Arbor会议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8例,Ⅲ4例,Ⅳ期3例;高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7例.免疫组化检查B细胞型淋巴瘤15例,T细胞型淋巴瘤5例.

    作者:梁素美;王静;宋健;鲍颖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护理

    2002-11~2004-11我科成功救治了10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急救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1例,女67例,年龄14~68岁,服药量50~400 g.急查全血胆碱酯酶活力值5%~45%.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肌麻痹,行气管插管者36例,行气管切开者2例.

    作者:杨荣霞;岳慧芳;杨莉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手术室健康宣教方法模式化的探讨

    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普及,健康宣教已经成为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患者入院起,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将是主要的健康宣教的实施者,对手术室护士而言,宣教目的是使患者在各方面都处于佳状态下配合完成手术治疗.

    作者:陈艳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脊髓损伤抢救与护理

    1 主要症状脊髓损伤由于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体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迟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1].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锥体束征.胸腰段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痪,因肋间肌瘫,胸式呼吸丧失,只依赖腹式呼吸,肺活量减小,呼吸运动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肺部感染.

    作者:陈英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腺性膀胱炎诊断2 228例文献分析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移行上皮的一种增生和化生性病变.近年来由于膀胱镜检查的普及和病理医生对腺性膀胱炎认识的增加,临床报告病例逐年增加.本组收集国内报告的腺性膀胱炎2 228例,对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症状、并发疾病、膀胱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宋东奎;张志永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HIV阳性急诊手术1例的安全防护

    我院2004-11-19收治1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的男性患者,36岁,术中探查发现盆腔有脓液,阑尾炎症,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后行HIV临床检查(金标法)为阳性.给予ELISA法检查2次,确认为HIV感染.1、3、6个月后所有参与手术人员和工友进行有关血清学检查均未发现感染.现就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叶晓英;林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结核性胸膜炎130例的护理

    我科2004-12~2005-07收治结核性胸膜炎130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好转治愈117例,并发胸膜肥厚、粘连、胸廓塌陷10例,手术治疗3例.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6例,女34例,年龄12~74岁,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作者:王秀玲;孙淑贞;韩晓会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护士的自我保护

    护士要想献身护理事业,在长期的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加强自我保护,保证自己身心健康.本人体会如下.1 自我心理调适(1)注意学习:除专业知识外,学习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多读知识性、哲理性强的书籍,增加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开阔胸襟,养成开朗、乐观、通达的性格;增强自己抵御挫折的能力.

    作者:商晓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效果观察

    本文将20例重症哮喘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2~65(平均47.4)岁,有哮喘病史2~40 a,全部病例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均符合重症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本组均有呼吸急促,极度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唇、甲床发绀.意识障碍14例,肺部满布哮鸣音13例,肺部仅闻及少量甚至无哮鸣音7例,呼吸频率30~45次/min,HR 110~150次/min.本组血气分析PaO2均<60 mm Hg,PaCO2在68~135 mm Hg之间.所有病例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抗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平喘、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的同时,予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王红民;孙荣青;张小红;孙培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院前救治对预后的影响

    现就我院急救中心在院前救治的4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救治体会报告如下,以探讨院前救治对该症预后的影响.

    作者:岳慧芳;李晓霞;王建辉;闫桂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术中晶体输液和限制晶体输液方案比较研究

    目的:在于比较术中晶体输液方案和限制晶体输液方案,以期能对术中合理输液有一定帮助.方法:非体外循环择期手术成年患者20例,分晶体输液组(A组,n=10)及限制晶体输液组(B组,n=10).两组均在入室后至切皮前静脉输入5%葡萄糖1 ml/(kg·h)(时间从术前午夜0:00至切皮),补充术前损失体液.手术开始后,A组按8~14 ml/(kg·h)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LR);B组切皮后按LR:5%葡萄糖=1:1的比例第1小时以10~12 ml/(kg·h)输给,以后为5~6 ml/(kg·h),并配合适量的706代血浆.两组在出血超过全血容量的15%时输入等量全血.结果:(1)血容量、中心静脉压、平均桡动脉压:A组切皮后3 h及术毕升高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0.05),B组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2)术中每个患者尿量均数:A组(4.15±1.51) ml/(kg·h),B组(1.65±1.12)ml/(kg·h);(3)A组尿钠排出量明显增多;(4)B组血钠值切皮后3 h及术毕低于正常值;(5)B组pH值较A组低,BE负值较A组大.结论:两组输液方案在术中均能维持好血容量、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但晶体输液组有钠水负荷过量倾向,应注意由此引起的组织水肿;限制晶体输液方案在维持血钠、改善代谢性酸中毒方面不如晶体输液组.

    作者:杨利荣;况铣;莫治祥;吴洪翔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离退休老人的患病心理及护理对策

    我们干部内科2000-12~2004-12共收治离退休老干部患者902例,其中男820例,女82例,年龄60~100岁.从日常护理工作中观察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时制订调整护理对策,从而收到了良好成效.总结如下.

    作者:王葳莉;王向芬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回肠恶性淋巴瘤破裂出血误诊为阑尾炎1例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8 h入院.查体:t 37.3℃,P 88次/min,R 18次/min,BP 130/70 mm Hg.痛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外科情况:腹部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WBC 11.4×109/L,N 0.86,L 0.14,Hb 105 g/L.尿常规正常.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急诊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300 ml左右不凝血,距回盲部约18 cm的回肠壁有一个8 cm×8 cm×8 cm的包块,质硬,光滑,表面有直径1 cm左右的破溃并见渗血,回肠壁受压,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阑尾轻度充血.考虑小肠肿瘤破溃继发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及周围10 cm的正常肠管,切除阑尾.术后病理报告示:回肠恶性淋巴瘤.

    作者:黎万成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腋淋巴结清扫术作为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传统的腋淋巴结清扫术均需切除肋间臂神经(ICBN),患者术后多出现患侧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近年来,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趋于使切除范围逐步缩小,术后并发症逐步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对乳腺癌手术开展了保留ICBN的腋淋巴结清扫术,使上臂内侧及腋部皮肤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报告如下.

    作者:张殿龙;曹铭谦;姚永强;方红;解继平;程晓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代谢综合征(MS)与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MS在我国已经流行,我国患病率达14.6~23.1%[1].因此,MS的防治已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采用规律性有氧运动治疗伴MS的T2DM,观察其临床疗效.

    作者:霍沛艾;霍博雅;寇伟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输液器内长段空气的排除技巧

    作者:牛晓华;黄明辉;朱秀芹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重症布-加综合征转流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布-加综合征(B-CS)患者(Ⅲ型),下腔静脉(IVC)长节段梗阻,又伴有肝静脉(MHV)闭塞,肝内侧支循环形成少,缺乏第三肝门部肝静脉代偿,多伴有大量腹水、脾脏肿大、低蛋白血症等[1].自1994-08~2005-05我们采用脾静脉与颈内静脉转流手术治疗29例,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观测其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孔中宇;程飞;尚俐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