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见性护理对肺癌患者安全的影响

姚洪芳;顾菊风;何金叶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肺癌, 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肺癌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对80例肺癌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包括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入院宣教,保证病区环境安全,对高危人群制定详细的护理安全计划及措施,并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结果本组80例肺癌患者无1例发生跌倒、坠床、自杀、压疮等事件。结论肺癌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G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CRP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关系

    目的: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 itus,GDM)患者存在不同水平上尿微量白蛋白时,体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探讨CRP和HbA1c在预判妊娠期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门诊住院91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全血,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UAlb)分三组,另选39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RP和HbA1c含量,t检验方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糖尿病三组的CRP和HbA1c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0.01),且CRP为Ⅲ>Ⅱ>Ⅰ组,HbA1c为Ⅲ>Ⅱ>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HbA1c可间接反映妊娠期糖尿病肾损害,可以同UAlb一起用来进行妊娠期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陈苏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胰激肽原酶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疗程观察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40 U,1次/d,治疗8w。每周观察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R)。结果治疗4w后由治疗前的(182.5±85.6)mg/24h减少到(112.6±35.4) mg/24h (P<0.05),而且随治疗时间延长UAER减少愈明显,第5w已降至(55.4±25.4) mg/24h(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治疗一定的疗程才对糖尿病肾病有比较好的疗效作用。

    作者:杨光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关节镜下不同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不同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8例,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个39例,其中对观察组采用广泛清理术,而对于对照组采用有限清理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97.5%,表明广泛清理术与有效清理术的疗效相当,均具有较高的疗效。结论关节镜下的清理术能够有效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同时具有恢复快、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治疗周期短等优点。

    作者:李裕国;黎鑫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58例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的阴超声像图及血流信息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58例患者中,阴道超声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子宫内膜增生(26/28);子宫内膜息肉(13/15);黏膜下肌瘤(8/10);子宫内膜癌(4/5)。结论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促进产妇早期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促进产妇早期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00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进行系统性综合干预,包括心理调节、早期母婴同室、指导早期吸允与喂养、康复锻炼、术后随访纠正错误与解决问题,对比早期泌乳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组24h母乳喂养次数、次均吸允时间、泌乳初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1个月、2个月、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3.00%、88.00%、80.00%高于对照组43.00%、33.00%、2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早期泌乳水平,注重院内母乳喂养指导,提高孕产妇母乳喂养信心与能力,同时注重随访,纠正产妇错误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维持母乳喂养率。

    作者:乔春峰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骨盆滋养孔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盆滋养孔的大小、数目及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所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人干性完整髋骨标本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将各髋骨标本沿髂前下棘、坐骨小切迹水平方向作两条平行线,将其从内向外、由上至下分成A、B、C三个区域,通过体式显微镜观察各区域滋养孔数目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这些髋骨上滋养孔的孔径大小。结果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滋养孔数目在男女两性髋骨的分布是B区>A区>C区,直径在1.5mm以上的主滋养孔的密度分布是B区>A区>C区,提出了主滋养孔(≥1.5mm)的定位分布。结论本文旨在观察骨盆外形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骨盆不同区域滋养孔的解剖学分布及其孔径大小,并结合骨盆的供血关系予以讨论,以期在骨盆及髋臼骨折手术中对滋养孔进行保护,并达到减少术中出血的目的以及为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提供临床骨科学依据。

    作者:高宗春;周伟娜;杨小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液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与相关护理。方法随机抽取科室食管癌术后的患者80例,均术中留置有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液。结果8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好,无1例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费用也有所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液的早期应用大大改善了食管癌的术后预后。

    作者:蔡霞;薛小燕;李莎;陈宇;杨燕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临床护理

    目的:早期静脉溶栓能有效解除血管闭塞,恢复脑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达到再灌注治疗目的,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做好静脉溶栓的观察和护理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方法选取符合静脉溶栓的患者15例,通过早期溶解血栓,解除血管闭塞,恢复脑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达到再灌注治疗目的。结果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塞急性期的佳治疗方案之一。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对于患者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院前院内溶栓绿色通道,医护密切配合,提高患者对溶栓治疗的认知度、依从性,同时充分发挥患者潜能、促使患者得到大化的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章开容;刘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剖宫产疤痕子宫切口处早期妊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相关剖宫产疤痕子宫切口处早期妊娠者行甲氨蝶呤联合司酮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的剖宫产疤痕子宫切口处早期妊娠自愿要求在我科治疗的孕妇48例,采用2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25mg,bid。观察组院肌注甲氨蝶呤20mg,qd×5d后口服米非司酮25mg,bid。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83.33%;中转开腹4例(其中阴道大量出血急诊开腹1例),行清宫术3例(占12.5%)。对照组:治疗成功率54.15%;中转开腹11例(其中阴道大量出血急诊开腹手术6例),清宫术10例(占41.67%)。结论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二者联合使用具有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清宫率低的优点,是目前县级基层医院治疗剖宫产疤痕子宫切口处早期妊娠较为理想又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姬梅;李红霞;徐银花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浅析

    本文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大数据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它给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带来的挑战,以及通过对大数据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期望能够为未来的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毕波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分析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2例稳定型心绞痛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观察组(曲美他嗪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以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临床治疗疗效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使用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了有效降低,且差异显著,同时曲美他嗪治疗组的观察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两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同时可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和降低硝酸甘油的使用量,此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张光强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护患关系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的实施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9月外科收治的100例患者,2011年5月~2012年5月未实施优质护理50例,为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9月实施优质护理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非常满意患者41例,非常满意率为82%,对照组非常满意患者27例,非常满意率为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措施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能将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率,建立起良好的护患信任度,能显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梁桂林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我院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治疗的86例临床案例,按照进行治疗时出血时间长短分为三组:<7h为A组,7~24h为B组、>24h为C组;分析三组死亡率、术后再出血率及恢复情况,总结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A、B、C三组,恢复良好的病例所占比率分别为54%,38%;17%;死亡率分别为院4%,13%,33%。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出血概率分别为院14.6%,9.4%和0。结论在HICH的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致死率和致残率低于晚期手术治疗,但是出血时间越短,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越高。

    作者:李进良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高年龄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高年龄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方法及护理经验,延长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血液透析高年龄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方法及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掌握穿刺方法和拔针后处理,及患者自我护理,预防内瘘阻塞,确保透析的正常进行。结论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只有正确使用及加强对内瘘的护理,延长内瘘的寿命,是长期血液透析的重要保障。

    作者:徐业梅;王海红;戴小丽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腹腔镜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目前,腹腔镜技术因其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其应用范围随也逐渐扩大。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本文就腹腔镜技术在胃癌的诊断、应用及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作者:汪兵;张义胜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后路脊柱手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术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后路脊柱手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139例后路脊柱手术实施手术护理干预。结果139例后路脊柱手术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手术进行顺利,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物品器械的准备、正确的体位摆放、严密的病情观察、感染的控制、精心的护理、术后的及时回访,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申玉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血浆降钙素原在小儿脓毒症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降钙素原在小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指导应用抗生素及预后的意义,对照其它常用指标,通过临床观察,进行研究。对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集的80例感染患儿分为脓毒症组40例,非脓毒症组40例,其中脓毒症组又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4例)、严重脓毒症(无休克)(10例)以及脓毒性休克(6例)组。较几组患儿入院24h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对小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指导应用抗生素及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利;许瑾慧;李花萍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双胎妊娠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本文通过对双胎妊娠分娩的病例分析,提示院要重视并预防双胎妊娠产后出血。并提出掌握两个胎儿分娩的间隔时间以5~20min为宜;对剖宫产时,有可能发生术中术后出血者,应预防性子宫动脉缝扎术,双胎妊娠分娩后,产后2h应常规滴注宫缩剂,并在分娩室至少观察2h后再回病房,并将其浓度逐渐减低,这都是预防双胎妊娠产后出血的措施。

    作者:袁晖;吴玉兰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出血、感染、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之内,常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作者:赵艳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抽签将其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吸氧、抗病毒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肌酶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效39例,好转4例,治疗总有效率97.73%;对照组显效26例,好转11例,治疗总有效率84.0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治疗后心肌酶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4年第3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