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捷;唐咏梅;王镜雯;吴广飞;刘博伟
数10年来,结核病一直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严重传染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艾滋,是高负担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作者:张杰(综述);胡良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防止过期药品的产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方法根据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效期管理措施。结果经过科学管理,药品管理质量、效率显著提高。结论效期药品管理应严格、规范。
作者:杨丽芬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护理在老年心血管介入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43例,全部患者行介入治疗,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43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之后,介入治疗均成功,1例出现血压降低,1例患者穿刺部位肿胀,2例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反应,3例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结论加强老年心血管介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杨艳;韩相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67%。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约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廖洪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并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2011年1月16日我院成功实施首例食管大部分切除,主动脉部分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护理组按护理程序给予积极的术后护理。有效的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结果术后护理效果良好,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出院。
作者:倪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0例患儿及家属问卷调查,分析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并总结防治对策。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院护士因素,患儿家属因素,医院制度、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等均会引起儿科护理纠纷。结论儿科护理纠纷的防治,要从细节入手,以提升服务质量,降低医患纠纷率,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作者:罗彦芬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胃癌(gastric.cancer)是常见的胃部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癌肿的第1位,其死亡率在我国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胃癌的发病情况,与地区有明显的特征。我们所处的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此病大多见于男性,多发生于较高年龄。
作者:王玉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提高医疗设备维修成本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维修费用,在医院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医疗设备维修初期的成本控制,重视培养医疗设备维修队伍,重视对设备维修费用的核算,是有效降低医疗设备维修费用的重要举措。
作者:唐运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本文首先从科技发展对血源档案规范化的影响角度对血源档案管理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讲解,其次从保护血源档案作用的方面来探讨血源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后从采供血血源档案保护的强大力度等方面做深入阐释,终在血源档案规范的前提下使献血者勇于献血、患者安全用血。
作者:陈瑚;汤旭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2011年,中华医学会制定PCOS的诊断标准。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通过降低血雄激素水平、改善PCOS的胰岛素抵抗和诱发排卵等治疗改善症状,中医辨证论治改善机体的内在环境,重建正常月经周期,提高受孕率。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以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互补优势,提高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管淑琴;曲艺;张丽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医院合并扩建后护理人力资源构成与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统计某院现有1090例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基本情况。结果护理岗位人力配备不足;护理人员年轻化,高学历、低职称人员比例较高,其中35岁以下人员占75.94%,本科以上学历占59.54%,初级职称护理人员占83.12%;梯队建设缓慢,队伍不稳定,管理方式不完善,临床学科间交流受限等因素影响护理事业发展。为加强管理,应当采取根据护理人员结构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及对合同制护士的关注,完善护士长选拔任用办法等相应的措施。结论通过对护理队伍的有效管理,可以加强护理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促进医疗安全。
作者:唐国一;吕回;张静容;陈岱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教学阶段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形成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临床实习学生在每个临床科室的实习时间有限,带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不够,带教老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总体实习情况,难以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概括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实习阶段的全面管理,难以保证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1]。如何提高实习生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快速适应临床工作,将书本理论知识顺利转化为诊疗疾病的实际技能,是临床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临床带教的难点和重点。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行实习制度的弊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韩霞;张天奉;冯军;彭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重症护理效果,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产科失血性休克孕产妇61例,行急救小组急救护理,统计患者结局及相关指标。结果61例患者2例死亡,成功率96.72%;产前死亡2例,死亡率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输血(1650±530)ml;院内患者确诊至开始急救时间(4.98±0.13)min,院外患者得到报告至开始急救时间(45.3±12.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小组抢救成功效率较高,但针对院外产前出血,因至抢救时间间隔较长,风险较大。
作者:茅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ICU病房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方法把130例ICU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结合常见的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通过对相关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可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从而可结合护理风险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进而可使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得到一定减少,并使护理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作者:李锦;吴建玲;罗春花;邓小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一些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充分而进一步肯定了进行强化降血糖治疗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能够延长患者的预期寿命。但是伴随着患者血糖控制的逐渐达标,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逐渐增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不但严重的阻碍了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并且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更增加了主要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是糖尿患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发现和预测低血糖及低血糖昏迷;鉴别无症状低血糖和老年人低血糖;预警药物导致的低血糖;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避免脑损伤监测合并疾病引起的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糖尿病治疗不仅要血糖控制达标,同时还要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本文探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原因,为临床预防及管理低血糖提供依据。
作者:张运捷;唐咏梅;王镜雯;吴广飞;刘博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儿童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脑卒中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实验组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有38例患者对我院护理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提高儿童断指再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儿童断指再植术后应重视心理护理。
作者:朱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阐述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进展,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参阅大量研究文献,对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定义、子宫收缩乏力型产后出血的常见及新处理方法等内容。总结子宫收缩乏力性子宫出血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我们认为防治仍是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
作者:田润芝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引产刮宫术后大出血的治疗护理。方法选择本院自2013年12月收治的1例由外院引产术后胎盘残留伴高热患者,给予合理的急救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合理的急救护理,患者抢救成功,康复出院。结论针对引产刮宫术后大出血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控制病情,能够减少并发症。
作者:汪智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医患关系是一种多方位的人际关系,它伴随医疗服务而诞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同关心的敏感话题。护患关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发现许多纠纷的发生,与护患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找出影响护患有效沟通的因素,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沟通知识,对于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樊焕琴;韩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伴截瘫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入的脊柱骨折伴截瘫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临床护理方法及护理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评价其住院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以及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本组患者在出院时均好转,其中ADL评分出院时为(93.2±2.3),明显高于住院前的(35.8±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运动积分出院时平均为(92.3±3.8),也明显高于住院前的(43.5±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脊柱骨折伴瘫痪患者规范化的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保障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这种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江燕;张承姣 刊期: 2014年第13期